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航海时代(国家历史)
内容
试读章节

宋元时期是泉州港的鼎盛时期,然而一开始也有波折。北宋建立初年,沿袭的尚是唐式“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悦”的政策,仅在广州设市设置市舶司(类似今日海关),处理“蕃货海舶贸易征榷”诸事,对华商出洋并不鼓励,甚至一度禁止华商下海。这尚属被动型国际贸易,此时在广阔的海洋世界,仍是穆斯林商人们掌控着优势。

从泉州港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商业力量是如何推动国家政策的变化的。北宋曾一度与高丽中断关系,但是已经成长起来的泉州商人显然并不喜欢就此中断贸易,因此他们获得了一个“走私者”的形象。如今这些名字可以在《高丽史》中看到:“宋泉州商王易从等六十二人”“宋泉州商萧宗明等四十”……

对于以上现象,苏轼曾在文中写道:“高丽数年不至……唯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其间凶险之人,犹敢交通引惹,以希厚利。”

个子大了,衣服尺码不变,海商们自然不会舒服。况且此时的他们,不仅能以资财影响政治取向,还能跻身官宦之林,甚至有官宦之家弃官从商。于是到北宋中期,受“重商主义”影响的官员们屡屡上疏请在泉州设司管理对外贸易。

宋熙宁五年(1072年),泉州转运使薛向提出“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到元丰五年(1082年),泉州太守陈称又请设司,他在这次上疏中采用了更有说服力的逻辑——泉州没有市舶司,不但海商受损,朝廷收入也极受影响。一次次的上疏都没有得到批准。

到1087年,泉州的海上贸易正式进入了国家视野,这一年,在户部尚书李常的建议下,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之后,虽然泉州市舶司曾几经废设,—直到南宋初年,泉州市舶司才稳定下来,但是这些时局变动并没有影响到海商力量的稳步发展,到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受战乱等因素影响,两浙市舶司被罢,泉州成为南宋两大市舶司之一,从此泉州港进入它的鼎盛时期,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东方经济占国际贸易主导地位的“泉州时代”。

关于泉州港是在南宋中期还是末期超越广州港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但这并非问题关键,更值得注意的是,泉州港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其意义远远不止港口之间的地位更替。

台湾学者李东华将中国宋元时代的海外交通史称为“泉州时代”。伴随着中国港口进入“泉州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正在形成新的国际贸易图景。宋元时代的欧亚大陆展开了前未所有的商品和技术交流。与此同时,发生在中国庞大经济体内部的商业革命则十分有力地支撑了一个东方大港的出现——南宋城市化率达到中国古代的最高点,为22.05%。这个高峰记录_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进展数年之后——农民耕种着土地,商人和手工业者支撑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描述这一时期的中国时,认为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比如在唐朝工商业有120行,宋代激增到414行。

这一切已足以改变中国的模样和心态。到宋高宗赵构时,皇帝已经对海外贸易特别留意,他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

商人的地位也上升到古代中国的一个制高点。依据“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的规定,致力于增加国际贸易量、使政府税务增加的大海商可以依据功劳大小,获得高低不等的官衔。这使得商业阶层的能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南宋末期,大海商蒲寿庚“提举市舶”,也就是当上了泉州市舶司的总负责人。

在宋代的大多数时间里,对国际贸易货物抽解的比例大多都为十抽其一。在南宋中期,市舶总收入为200万缗,其中泉州港可占到100万缗,而当时的国库总收入还不到一千万缗。这也表现出当时国家对“市舶之利”的仰赖。

此时的海外贸易是如此重要,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宋代的泉州官员每年都举行两次祈风仪式,并刻石以记之——觋在泉州九日山的祈风石刻就是实物见证。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将祈风目的解释得很清楚:“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

到了元朝,由于广州在改朝换代的乱局中三历战火,而泉州以蒲寿庚主导的海商力量主动降元,和平过渡,这也使得泉州港在元朝几乎获得了实际意义上的垄断地位。这时泉州所获得的贸易政策也是很有推动力的,“癸酉,世祖令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并且,对于从事海外贸易的海商,元朝给予了“所在州县并与除免杂役”的优待。

即便今天,庞大的人口数量依旧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古代社会更是如此。正是海外贸易的持续兴盛,使泉州这个“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的地方在北宋时人口就超过了20万,成为全国六大都市之一。元时,泉州的人口达到历史最高点,户数超8万,口数超过45万。

这个时候的泉州城显得更加不规整,大量人口沿着晋江在城南扩展。如今有大量的遗迹证明城南曾是个繁盛区域,因为这里靠近港口。

P14-17

目录

引子:马六甲的守望

繁荣:贸易翘楚的宋元

 贸易泉州:站在世界的十字路口

 海上大道:官匪合谋的贸易生命线

迂回:开禁徘徊的明朝

 海禁政策:帝国恐慌埋下祸根

 走向逆转:南中国海的拐点

 功陷马六甲:扼住南海的咽喉

 提督之死:令人惋惜的牺牲

 海盗末路:开禁的徘徊与错失

 南海争夺:东印度公司的异域战争

沦落:挣扎斗争的清朝

 开禁南海:海外贸易下的地方冲动

 “大海商案”:帝国命运由此逆转

 孤帆远影:中国帆船最后的远航

 茶与鸦片:主动被动的逆转之战

 自治兰芳:漂在南洋的华人之“国”

 越战亮剑:大清海盗的华丽登场

 广州纷争:大门口的陌生人

 官兵强盗:异国兵盗的南海碰撞

 中英联合舰队:首支海军舰队的生死

 海洋意识:从海防到海权的进步

 宣誓主权:大清龙旗在南海飘扬

序言

迷航的中国之舟

“南海一号”及其被高调打捞只是一个符号。这艘船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机遇,而它被坚持打捞出水,也表达着人们对过去的时代和错失的机遇的追忆与怅惘。根据考古学家的初步判断,“南海一号”沉没于南宋初年,距今已经有800年。据说,要完全清理发掘完这艘古沉船,至少要用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至今还无法了解,这艘沉船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为何沉没……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这艘沉船为契机,换一个角度看待它背后的海洋世界和我们错失的种种机遇。

在“南海一号”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海洋国家的前景:那时候,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大型海船的载重达到了500~600吨,同时还能搭乘500~6001人;从东北亚的日本、高丽,到东南亚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湾和东非各港口,已经形成了一个活跃的贸易网络。中国的商人往来海上,中国的商船扬帆万里;回首内陆,是庞大的丝绸、瓷器、茶叶供应基地。这些深受国外客商欢迎的产品,经过车马、舟船、手挑、肩扛,汇聚到海岸线上的各个港口,然后再装上随着季风而来的船只……

我们不去设想,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路径走下去,究竟会达到怎样的结果。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这样的前景,在“南海一号”沉没以及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逐渐黯淡并渐行渐远。

1431年,郑和率领着自己的船队开始了最后一次远航。这是一次盛大的航行,动用的船只有两百多艘,跟随的人员将近三万。对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样的船队不啻是天方夜谭,但我们恰恰是用这种最盛大的方式,与海洋国家的前景做了最后诀别。

如果要探究原因,历史学家可以罗列许许多多,如从明初开始实行的“海禁政策”、不能自我平衡盈利的“朝贡贸易”体制、重农抑商的“农耕本位”思想等,但只要我们深入到历史的细节当中,就会发现,事情原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的简单、教条。

原本以为,自郑和之后,我们就开始退出海洋,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愿意为之努力并付出热情的主角,不再是政府支持的浩大船队,而是那些铤而走险、横行海上的海盗;是那些为了生存,不顾风浪、移民海外的沿海居民;是那些为了财富,处心积虑、精打细算的海商。正是所有这些小人物最原始、最本质的努力和生命热情,一直让我们保持着与海洋的近距离接触和成为海洋国度的最后一线希望。

即便是在所有努力都宣告失败、所有希望都已经破灭的时刻,我们依然还在整个海洋贸易系统之中,并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亲手把扮演主角的机会让渡给了别人。在“南海一号”沉没的数百年间,我们一次次地错失了它馈赠的机遇,于是,我们终于从海洋上受到了惩罚。

这并不是一幕悲剧,只是在无数的偶然和可能面前,历史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悲壮色彩。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唐建光主编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内容提要如下:

“南海一号”的高调打捞唤起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尽管有太多的惆怅和惋惜,但我们仍旧想要窥探那段历史的真实面目,看大航海时代的中国到底错失了怎样的机遇,有着怎样的迷惘和徘徊。

宋元时期的泉州曾站在世界贸易的十字路口,元朝统治者甚至与海盗联合,共同开辟属于他们的海上生命线;明朝时期的统治者一直徘徊在开海与禁海之间,人们对于海上生存线的要求似乎远远没有清朝那么强烈;强大的海盗,西方国家主动打开中国大门的要求,导致大清帝国的低落与被动开放……

编辑推荐

唐建光主编的《大航海时代》以元明清三个朝代为背景,主要追述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是如何慢慢淡出文明大国的影像,又是怎样在徘徊与斗争中错失了诸多的机遇。这期间有王朝统治者与自身统治策略的权衡,也有军队与海盗的争夺,还有官员、海盗等为开放海禁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甚至包括了外国不同势力为争夺商业利益而进行的挣扎与搏斗。尽管任何历史的上演总是有着当时的原因,但是我们回过头去探索的时候却也不得不为这些错失的机遇感到惋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航海时代(国家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建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9824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7.0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金城出版社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