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阿宫/西风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阿宫》是党益民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纵横捭阖宏阔绵长的历史为背景,跨越两千年关中历史人文长河,以凄婉、野性的笔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探索性的结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民间戏曲艺人在历史更替中的人生百态以及平凡艺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再现了阿宫腔翻高遏低、雅致婉转的艺术魅力。宛若渭北地域民间的“清明上河图”,又似关中民间艺人的浮世绘!

内容推荐

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死里逃生的宫女将宫廷乐曲带到民间,经历两千年的传承演变,由民间说唱、皮影到舞台戏曲,逐渐形成了关中渭北独有的戏曲剧种《阿宫腔》。党益民所著的《阿宫》跨越两千年关中历史人文长河,用凄婉、野性的笔调,描绘出一卷渭北民间的《清明上河图》。《阿宫》既是一部民间戏曲的传承秘史,又是一曲阿宫腔艺术的千古绝唱。

目录

1、宫女

2、墨面客

3、桃花刀

4、莲子

5、观音土匪

6、银簪子

7、牛娃子

8、小生张秀

9、上官云秀

10、三根金条

11、半分地

12、伙计

13、曹老师

后记

试读章节

1 宫女

大娥和小娥逃离咸阳的时候,阿房宫的大火已经熊熊燃烧了一个多月。回头嘹望远逝的城郭,她们长嘘了口气。终于逃出来了!可是,她们哪里会知道,数日后,一道弧形的刀光闪过,她们中的一个的头颅竞像鸟儿一样倏地飞离了圆润嫩滑的香肩。

逃生是为了不死,结果却死了一个。

那时,刘邦仍然驻军在霸上。刘邦眼睁睁地看着项羽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却没有一点办法。想当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帝后,便征发刑徒罪犯几十万人,在渭河之南上林苑中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工程未就,却被项羽一把火化为灰烬,刘邦甚为心疼,却很无奈。项羽的残忍他是知道的。进军秦地关中途中,在河南新安城外,项羽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面对这样一个霸气十足的狂人,他能怎样呢?

只能等待。

在没有办法的时候,等待也是一种办法。

其实,最先攻入秦地的是刘邦。然而他没有进驻秦都咸阳,而是将自己的军队驻扎在咸阳城外的霸上。尽管当初楚怀王令项羽去解巨鹿之围、令刘邦西攻关中之时,大家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但是深谋远虑的刘邦,还是止步于霸上,恭候“盟友”项羽的到来。

刘邦为了争取民心,以废除秦朝苛法为号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他因此赢得了秦地民心。而项羽的军队进驻咸阳后,火烧阿房宫,杀淫抢虐,将从宫里逃出来的女人发配给兵士,而把男人杀掉,扔进渭河,或者坑埋。

大娥和小娥为了掩人耳目,装扮成了一对小夫妻。大娥对小娥说,你细皮嫩肉的,怎么也不像男人;我脸上有伤疤好化装,我来扮男人。

大娥说这话时口气豪爽,但神情却有些黯然。大娥脸上的伤,是从宫里逃出来的时候,为了保护小娥,被熊熊燃烧的门楣烫伤的,虽然这时已经好了,但却留下了掌心大的一块黑疤,而且右眼角有些往下耷拉。这让原本美丽的大娥不再俊俏了。小娥看出了大娥的哀伤,但却不知怎样安慰,只在心里轻轻叫了声“姐”。

大娥用麻布一圈一圈地将自己丰满的胸束起来,末了,从地上抓起一把灰土,涂抹在小娥脸上,再用衣袖擦拭得自然一些,然后对小娥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男人”。

逃到渭北的一个村庄时,天色已晚,她俩便在村头的一间草房将息下来。一路逃亡,早已疲惫不堪,两人头一挨地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中,一个声音隐约传来,像是小孩在啼哭,她们以为是在梦里,没管,又继续睡。可那声音一声高似一声,丝毫没有罢休的意思。大娥被吵醒了,小娥也被吵醒了。她们终于听清楚那果真是孩子在哭,先是一个,接着是两个,后来竟然变成三个。而且似乎就在隔壁。夜深人静,三个孩子一起啼哭,此起彼伏,谁睡得着?

小娥嘟囔,烦死了!

小孩却不管,拼命地哭,没有停歇的意思。

小娥用手捂住耳朵,但声音还是从指缝间钻进耳朵。小娥就闭上眼睛拼命唱,唱宫里常唱的一种曲调。她把这曲调当做洪水,想把那哭声淹没。奇怪的是,那哭声竞真的给淹没了。可是她们刚躺下,哭声又响起来了。小娥又咿咿呀呀地唱。哭声又停止了。小娥一停下来,哭声就又响起来。

大娥说,看来孩子喜欢听你唱,你就接着唱吧。

小娥实在太困,不想唱了,只想睡觉。可是小孩的哭声执著而响亮,她们根本无法入睡。面朝门口的大娥,突然感觉门口一暗,月光里出现了一个黑影。她吓了一跳,立刻翻身坐起来。

谁?  我。

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小娥爬起来,身子直抖。

大娥又问,你是谁?

男人却反问道,你们是谁?谁让你们睡在我家草房的?

原来是房东。

大娥说,我们是逃难的,在这里借住一宿。

男人说,刚才是你们在唱歌?

大娥说,我们没想吵你,是因为娃娃哭,我们才唱的。

男人说,你们跟我走!

大娥问,去哪儿?

男人说,去我家。

大娥问,干啥?

我想请你们帮个忙。男人说,我家有三个夜哭郎,天天夜里吵得人睡不着觉,你们刚才一唱,她们就不哭了,真是日怪!我想请你们去我家,给她们唱刚才那调调,哄一哄她们。

这要求不过分。谁让自己睡在人家草房里呢,不去似乎没有道理。她们疑疑惑惑地跟着男人走了。

一进屋门,孩子的哭声比刚才更洪亮了,聒噪得她们耳朵直嗡嗡。炕上坐着一个黑脸女人,二十多岁的样子,怀里抱着一个娃娃,身边躺着两个。丁点大的孩子,能发出如此洪亮的哭声,简直不可思议。

女人看了大娥小娥一眼,愣了一下,接着骂怀里的孩子:号丧哩号,我让你号,我让你号!说着,“啪啪、啪啪”在孩子的屁股上就是两巴掌。孩子哭得更凶了。

男人皱了皱眉,不耐烦地说,打娃有个球用,有能耐你当初别生她们!他又扭头对大娥小娥说,唱呀,唱你们刚才那调调。

小娥张口刚一哼唱,哭声便戛然而止,孩子们一齐扭头看着小娥。

慢慢地,三个孩子终于在歌声中睡去了。

这时,天也麻麻亮了。

男人把大娥小娥领到外屋,对大娥说,兄弟,你们两口子逃到哪里都是个逃,不如就在我家住下,白天帮我干点活,晚上哄哄娃,我管吃管住,咋样?

大娥和小娥相互对视了一眼,便点头答应了。

男人问小娥,你刚才哼的是啥曲调,我咋从来没听过?

这是阿房宫里的曲调,你当然没有听过。小娥心里这么说,嘴上却说,我是胡乱哼哼哩。

男人看着小娥,眼里起了一层雾。

胡哼哼也这么好听,日后你就给咱天天哼哼。

她们住下后,三个孩子安生多了。她们只要一啼哭,小娥就给哼曲子,孩子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孩子总算安生了,可是大人却不安生了。

那男人名叫朱鹳,是这家的男主人。朱鹳和他的黑脸女人隔三差五就会吵上一架,甚至还会动手。有时朱鹳打得黑脸女人鼻青脸肿。那女人脸上的伤痛还没有消除,夜里就又在隔壁咯咯咯地笑了,时而还发出一种让大娥和小娥脸红心跳的声音。

清晨,小娥站在院子里,仰头看着枣树上唧唧喳喳的小鸟,突然感觉身后热热的,一回头,见朱鹳蹲在门口,眼神怪怪地盯着她看。朱鹳最近总是拿这种眼神看她,看得她心里直发毛。小娥红了脸,转身回了屋子。

夜里刚睡下,小娥感觉屋外有些异样,推了推大娥。大娥侧耳听了听,又看了看窗户,真的有影子晃动,便悄声对小娥说,他在偷听我们的动静。

小娥问,啥动静?  大娥说,你也像黑脸女人那样哼哼几声,他就不会怀疑了。

小娥说,我不会呀。

大娥说,不会就学嘛。要是让他产生了怀疑,我们就麻烦了。项羽的军队正在到处抓我们呢。

小娥就学着哼哼,头两声不像,后来就慢慢有点意思了。果然,小娥哼哼了一会儿,窗外的影子便不见了。两人掩嘴偷笑。

第二天,朱鹳见了大娥说,你小子真有福气,摊上这么水灵的女人。

大娥叹了口气说,唉,啥水灵不水灵的,逃难之人,能有口饭吃就行。多谢大哥收留了我们啊!

这天半夜,朱鹳夫妻不知为什么又打了起来,三个孩子哭成一片。她们急忙跑过去。黑脸女人头发零乱,嘴角流血,朱鹳站在地上骂道:我娶了你真他妈倒霉,长得黑丑不说,连个儿子也生不出来。你个丑婆娘,想让我老朱家断子绝孙呀你!朱鹳的样子很吓人,她们不敢劝说,抱着三个孩子赶紧回了自己屋。

第二天,黑脸女人带着三个孩子,坐着一辆牛车,回了娘家。

傍晚,朱鹳把大娥叫到院子里说,跟你商量个事。

大娥问,啥事?

朱鹳却不说话,坏笑着看大娥。

P1-4

序言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 刘斌

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家。杜鹏程、柳青、胡采、李若冰等老一辈作家是陕西文学的奠基者,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铸造了新时期陕西文学的辉煌,陕西文学对中国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93年“陕军东征”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和好评之后,作为文化大省,陕西作家已经形成了整体优势,但还没有摆脱各自为战的格局,没有形成陕西文学创作的浩大声势。

鉴于此,遵照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同志的指示,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作家协会、陕西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承办的“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就是希望通过三四年的时间,筛选陕西本土作家原创作品,推出能够展示我省文学创作水平的优秀作品,形成“文学陕军”的品牌,带动我省作家进入新一轮的创作热潮。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发展实际,着眼于加快文化、经济长远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当前,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力扶持原创性的“大戏、大剧、大片、大作”,使我省的文化精品生产水平持续稳步提高。省委宣传部决定对“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这个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从政策、财政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就是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搭建桥梁,编织纽带。

文学即是人学。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人文的复兴。陕西经济的腾飞,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我们推出“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这个宏大的文学工程,就说明我们有勇气、有能力、有信心把陕西文化大省的文学资源转化成新的生产力。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雷涛

去年这个时间,和省作协的几位同事在一起闲聊,话题由陕西作家是否存在“断代”现象扯到了有无希望使文学陕军再次勃兴。当时有人直言,陕军有望“二次东征”。我不主张用“东征”一词,因为它有对兄弟省市同行们的不敬之意。但我渴望陕西文学再度辉煌,当然也包括大量新人新作的涌现。

闲聊中有人提出可否以“集体亮相”的方式推出一批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这个话题当时只是说说而已,但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和太白文艺出版社交流并向省委宣传部领导汇报时,得到的赞同和响应都是热烈的。这就足以使人感到这是一个只要想干事、能干事,就能干成事的时代。

作家和出版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想,不论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都应当建立互信互爱、密切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这个项目有了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支持,就有了整个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有了和太白文艺出版社的“联姻”,我们就搭建起了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桥梁,这样可以集结更多更好的作品,做最广泛的宣传、最大化的市场,不光要出成果,还要出效益以及影响力。这对促进陕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了将这个项目做好,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争取上级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媒体的舆论宣传,在全国营造更加浓厚的关注陕西文学创作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

对文学创作者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创新文学观念、内容、风格和流派,从生活实践中丰富素材、提炼主题、鲜活语言、捕捉灵感,创作更多生活气息浓郁、底蕴丰厚,有一定的精神高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原创性文学精品,为广大群众提供一场文学盛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协名誉主席 陈忠实  在“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新闻发布会上听到这项前所未有的文学图书出版计划的基本思路时,一个作家从我的记忆深处浮泛出来。

他年轻时穷困,穷困到不惜冒险参与海盗行径。但他突然发生了良知反省,产生了想写小说的欲望,而且这欲望强烈到不可压抑,急切到刻不容缓,他便逃离了海盗团队,栖居在海边小镇一个小屋里写起了小说。写成一部小说后,跑了几家出版社,没有一家出版社看中,但他痴心不改,更加专注于新的小说构思和创作。终于有一部小说得到了一家出版社老板有点勉强的认可,决定出版。他喜不自胜,拿着说不清是稿酬还是版税的10美元酬金,到当铺把自己的一辆自行车赎了回来,再把剩下的几关元全部买成最粗劣便宜的面包,堆在屋子里,潜心进入下一部小说的写作。到面包吃完的时候,他又把那辆自行车送到当铺里,换几美元再买粗劣便宜的面包,继续他的长篇小说写作……直到他走红并响亮于美国文坛,直到他的作品被众多出版社预约、抢购,甚至高价收购,这样,一个享誉美国乃至世界的伟大作家终于铸成不朽。他就是杰克·伦敦。

在“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即将启程的庄重而又令我鼓舞的仪式上,我想到杰克·伦敦如果是在当代中国陕西,肯定会进入“西风烈”图书出版系列,而且完全可能早几年就破土而出。因为“西风烈”出版工程的决策,正是基于目前中国文学图书出版现状做出的。任谁都能看到,文艺书籍的出版呈现着一热一冷的现象,名家的作品成为抢手货,本省难得留住,多数流向省外出版社出版;而众多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写出的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出书成为普遍性困难。这是实施市场经济运作的出版业必然发生的现象。而“西风烈”出于发掘、扶植和培养有才华有潜力的新一代陕西青年作家,整合陕西作家整体实力的主旨,出版工程不是只盯着知名走红的作家。

面对“不相信眼泪”的图书出版市场,能够做出这样大气魄大动作的出版工程的决策,无疑出自一种富于远见的大思路大眼光,是为着尚未破土而出也尚未成名的陕西的“杰克·伦敦”们铺桥修路的,也就是为着陕西未来的文学事业的灿烂前景的。

陕西被认为是文学重镇。中国“十七年文学”有陕西作家的重要建树,新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当代中国文学,也有陕西作家不同凡响的声音。在当代文学界,尤其是陕西文坛的各界读者群体,似乎都在关注陕西文学的未来,更偏重于3 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的成长和前景。能引起各方各界读者的关注,深以为幸,也是一种催发的力量。在我看来,这个“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出版工程的实施,便是最务实的扶植青年作家成长发展的举措。得着这样有力的扶持,陕西的青年作家将减除杰克。伦敦当年的苦苦挣扎,能够缩短破土而出峭立未来中国文坛的时间,不仅创造陕西文学的新风景,也将成就中国文学别具一格的景观。

我为进入“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作家庆祝,并期待好作品不断出现。我对项目的创立者和实施者诚表钦敬之意,你们的思路,你们的用心,都是为着神圣的文学事业的。

著名文化学者 肖云儒

“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属于叫人眼前一亮、拍案而起的大点子。这是陕西文学队伍的一次大的展示,也是陕西文学创作的一次大的策划,还是陕西文学出版的一次大的行动。面对着这个行动,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以前陕西的几次文学出征,包括六十年代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那一个群体在全国的影响,获得了“陕西是中国文学重镇”这样一个称号的回报;包括九十年代的“陕军东征”,强化了陕西是文学大省的这种威望和力量。  

这一次行动和上两次出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上两次陕西文学出征,基本上是陕西文学创作力的展示;这一次出征是策划力、创作力、营销力、执行力的综合展示。上一次的出征还停留在文学生产传统的循环圈内,粤就是“作者——出版社——读者”这样一个传统的三维循环圈内;这一次出征已经进入了“作者——策划者——出版者——营销者——读者”整个一个市场经济时代文学生产的大的良性循环圈,我觉得它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次这个行动,基本上是策划和创作同步,但是策划先行。它策划。意识之强烈,对资源组合的观念之强烈,包括创作资源、出版资源、党政资源、市场经济的资金资源的组合,还有它形成品牌的带动能力等等,标志着陕西文学生产力进入文化产业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这次行动在陕西的文学史上和出版史上都具有一个转型的意义。我唯一希望的是,把这个输血型的行动转化为造血型的,更新资金,融合资金,使文学产业链能够更快地提升。

后记

我是职业军人,业余作家,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这是我第十本书。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晚上、礼拜天或节假日写出来的。上班时间我从不写作。一是因为拿国家俸禄,当以工作为重,不能精力外移;二是不想让人说闲话。尽管如此,还有人说:“他上班时间不写,可谁能保证他没在想啊?”我无法证明自己上班时间想了还是没想,所以只能更加低调。作品出版了,获奖了,我很少告诉工作圈子里的人。新中国成立前有“地下工作者”,朋友笑我是“地下写作者”。没办法啊,既想把工作干好,又不想放弃业余爱好,就得少说话,多吃苦,不张扬。

我的老家富平——也就是书中的“频阳”,人杰地灵,出过许多名人,历史上有秦代大将王翦、王贲父子,关中鸿儒李因笃,吏部尚书孙丕扬,“诤臣”监察御史杨爵等;近代有爱国将领胡景翼;当代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习近平父子。

富平独一无二的戏曲剧种——阿官腔,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说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逃亡的宫女将宫廷里的一种曲调带到了民间,历经两千年演变,逐渐形成了阿宫腔。

我从小就爱听阿宫腔。离家三十年,先青海,后四川,再北京,又新疆,东奔西走,四海为家,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那“咿咿呀呀”婉转动听的阿宫腔时常萦绕在我的耳际。多年以前,我就想以玄妙动听的阿宫腔为题材写一部小说,但是一直没有抽出时间。现在,我终于将这本书写完了,总算了结了多年的一个心愿。

《阿宫》与我以前的作品很不一样。这部书很不好写。因为没有哪一个主人公能活两千年,也没有哪一个故事可以演绎两千年。所以,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某一个人物,而是阿宫腔。小说各章相对独立,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章与章之间的人物相互牵连,故事也藕断丝连。所以,单章可以当做短篇读,组合在一起就是长篇,跟拼图画一样;又跟缝衣裳一样:先将布料剪成块片,然后拼在一起,用针线细密地缝缀起来。《北京文学》等杂志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已经发表了《桃花刀》《墨面客》等章节,《中国作家》2011年第5期也以“阿宫五章”为题刊发了书中的部分篇章。

前些日子,有几个朋友向我索字,我没有练过书法,很是为难,但朋友再三索要,推脱不掉,便买回笔墨纸砚,硬着头皮写了几幅。家什既然买来了,闲着也浪费,便开始胡乱涂抹。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小学的时候,暑假挖药材、逮蝎子,卖了钱,到镇上买回纸笔和颜料,胡乱画过几年。后来一忙,就再也没有动过画笔。事隔几十年,又重提画笔,感觉异常新鲜。修改《阿宫》书稿期间,突然心血来潮,画了几幅阿宫腔戏曲中的人物,便成了“阿宫九美图”。封面上的“阿宫”二字,也是我题写的。为自己的作品插图题字,不好也不要紧,咱又不是书法家、画家,没有心理负担,只图一乐,想必读者也不会耻笑。

在我回乡探亲、采访阿宫腔的过程中,得到了富平县委书记郑成瑞、县长王建平,宣传部长金爱莲、副部长樊九龄,外宣办主任孟乐峰,文化局长杨立信、书记李喜来,县作协主席杨英武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县阿宫剧团团长杨建洲,阿宫腔老艺人曾长安、潘桃清、魏建文,县文化馆李平先生,也给予了各种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阿宫》创作过程中,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党靖先生、副总编韩霁虹女士、责任编辑党晓绒女士,一直跟踪支持,让我十分感动,在此深表谢意!

2011年3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阿宫/西风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党益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09860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51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