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一日:江苏大学生村官纪事》是由省内外31位知名作家深入基层,与31位优秀大学生村官结对采访,完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主要反映当代大学生离开城市、走向农村实现自我价值的风貌。
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的,不仅有科学与文化,还有无穷的活力与创意,一朵朵创业之花、成才之花正无怨无悔地在江苏广袤的农村大地热烈绽放。
图书 | 村官一日(江苏大学生村官纪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村官一日:江苏大学生村官纪事》是由省内外31位知名作家深入基层,与31位优秀大学生村官结对采访,完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主要反映当代大学生离开城市、走向农村实现自我价值的风貌。 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的,不仅有科学与文化,还有无穷的活力与创意,一朵朵创业之花、成才之花正无怨无悔地在江苏广袤的农村大地热烈绽放。 内容推荐 《村官一日:江苏大学生村官纪事》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优秀报告文学集。 《村官一日:江苏大学生村官纪事》收录了省内外32位优秀作家一对一采访32位优秀大学生村官的报告文学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32个大学生村官和32个村庄的故事,可以看作是江苏大学生村官群体形象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江苏新农村建设的风貌。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志存高远、胸怀远大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真正把自身的理想抱负、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农村基层作为施展才华、播种希望、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把创业实践作为丰富阅历、汲取营养、锻炼成长的最好课堂,在勇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重任中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篇章。他们的经历和体验,一定会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目录 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代序) 李源潮/001 序 罗志军/004 如花的笑靥 黄蓓佳/001 石磊青春映象 庞瑞垠/011 “乡亲们开始对我微笑” 周桐淦/026 “最美丽村庄”的女村官 陆永基/038 正是山花烂漫时 沈国凡/051 虞美人 千里草/063 志存高远的青春印记 傅宁军/079 “奔腾芯片”与“终端” 子川/092 王丹与王旦 赵践/102 当你年轻的时候 荆歌/112 小岛古村新人 范小青/122 走在父亲留下的路上…… 何建明/135 王亮的一天 罗望子/144 段叶红,马舍村的“社会学家” 蒋琏/158 小满时节 夏坚勇/170 融入沙地 姜滇/182 蔷薇心 徐风/194 青春之树 张文宝/207 小新的婚礼 王玉彬/216 他扎根在农民之中 沈乔生/231 送你一片绿色 薛冰/243 进入角色的那一天 周伟/254 飘过大江的一粒种子 肖元生/267 拥有快乐的心灵就拥有一个世界 杨黎光/279 第五季 鲁敏/288 大吕村的“小李书记” 凌君/302 冉冉升起的新星 傅溪鹏/312 村官小高 费振钟/320 好事将近 庞余亮/327 乡村女导游 雪静/337 盛虎的牵挂 王清平/349 田家无闲日 葛逊/359 试读章节 王丹,一九八二年一月一日生人。如果他的名字不是入学之初即被误写,该叫做王旦。 “丹”曾经是热门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人名字中使用率极高;而“旦”不过表明他的生辰:一个元旦出生的孩子——我想。并不以为有什么不妥。可是后来在交谈中又发现,这个被误写成王丹的王旦,有一个也叫王旦的远祖,宋时曾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宋,距今已近八百年。然而在王丹的家乡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却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历史名字,因为当地就有一个号称常武地区四大湖之一的大湖叫宋剑湖。 宋剑湖姓宋当然不会平白无故,与它早期的居民大有关联。当年在湖边泥泞中驻足的不是别人,正是随宋高宗南渡而来的部分北宋臣民。类似情形那时间在湖沼密布的江南大地上曾经一再发生,我找到的史料都证实这一点。每过一个湖沼,就有一些南渡家族留居下来,宋剑湖如此,太湖周边也如此。然而太湖并没有因此叫成宋太湖,连成为南宋都城临安的那个西湖也没有,唯有乡野僻地中的这个湖泊独占其名。 南渡而来的列祖列宗,将一个朝代的名字冠之以子孙后代将世代相守的这个湖泊,似在岁月的侵蚀与漫漶中,为这个黯然飘逝的伟大朝代保留着一抹温情的亮色,一席思念之地。 “七十六个鬼浜兜”,在我采访王丹时,那个古老的湖泊就在村委会办公室窗外的数百米处静静地闪光。 它也关注着谈话吗?一个老人正说起他年轻时与宋剑湖的一次遭逢。 那是黑夜,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摇船过湖,左一个湖兜,右一个湖兜,七十二个鬼浜兜!船转来转去,哪儿才闯得出这白茫茫的一片…… 受过惊吓的小青年,老年才转为深切的感慨:湖的深邃、湖的威势显示的正是湖对人的庇荫。人当然需要这种庇荫,与此配套相应的是村四周还环绕着护城河——应该说是护村河。村内进出一条道、西面还筑了一个望贼墩——多少代来这些北宋臣民的后裔都追循前人意愿,打造的这个看起来万无一失的堡垒,是不是就是永久的幸福之乡? 很难说是。外人看起来是进不来了,可里面为什么总有人拼命想冲出去呢?这位老人、从乡医院退休的王姓副院长年轻时便是一个。 他先是读书,读得不错,医专毕业;接着又参军,一个中队除他都一是山东人,可他山东话说得呱呱呱地谁也不输。然而又有什么用呢,5年兵当完,他还是回到宋剑湖畔的泥泞中守候日落日出。 “落实政策。”他将他中年后才能进入乡卫生院从事他真正的专业说得这么沉重,那深陷在泥泞中的一张户口的沉重,非国家的政策掀它不动。北宋的老祖宗料到今日子孙的尴尬了吗? 王丹当然也是想冲出去的一个。父亲为他取名王旦有那意思吗?应当说有。想想,哪个地方才需要丞相,当然不会是宋剑湖。 这位父亲年轻时,祖先的辉煌早已远去。祠堂损毁,家谱散失。可从乡间的道听途说中,他还是遥遥地瞄见了那个先祖,就此记着这个名字,并大胆用到儿子身上。然而一旦被人错写,他也就认命。 这却阻挡不了他竭尽全力支持儿子上大学。种蔬菜上镇卖,后来又做。赚头大一点的净菜,现代人需要这种买来就能下锅的半成品。当然鱼丸、肉丸、油豆腐……都是良心菜,很难有不掺假的。父亲需要抵制怎样的诱惑,才能博得那些讲究的挑剔的镇上人的彻底的信赖——他们甚至愿意天天等待他的小车出现! 将王丹培养到大学毕业,这一位农民父亲需要种出多少青菜多少萝卜多少白菜?做出多少鱼丸多少肉丸? 在儿子该读哪所院校上他也竭尽心力。王丹读高中时,最想望的大学就是北京大学考古系,做一个戴草帽拿铲子的田野考古学家,或许是最能接近祖先、了解祖先的好方法。没想到父亲坚决不同意,原因竟是他也在电视中发现考古学家戴着草帽拿着铲子一太像个农民。 连模样像农民都不行,这位父亲又是如何容忍儿子回来做农民? 我无法想象,于是我也无法真的理解王丹好不容易;中出去了又回来! 王丹的书读得不错。虽说因为几分之差,他第一志愿所填的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未能如愿,却也被另一个学院录取,东南大学医学院。 王丹的工作也找得不错,却不是做医生。本科读了五年,最后一年实习。进医院却还得再临床学习一年才能考执业医师,然后才有可能接到聘书。这样的漫长王丹有些等不了,正如他读大学时就等不了来年重考一样,他投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份求职简历,没想到就此获得了一份人所眼羡的工作。 对自己的好运气似有点不敢相信,当王丹有机会与扬子江药业的那位老总相处时,他忍不住询问。老总不嫌他冒失,反问他:“你简历中不是说到自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吗?传统文化的精粹就是道德观念。你干的这行跟道德底线很有关系,道德感很重要。” 这就使王丹怀念起他的家乡了吗?童年时每个清晨他不像其他同学一样读英语,而是读古诗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就会背。谁要求他的,似乎没有,似乎家里从来就有这样的规矩。他还学国画,老师近在咫尺,邻村同为王姓的一个农民。小时候的王丹佩服他的长胡子,他的倒立功夫,长大后才佩服他的画品他的人品……宋剑湖是他的成人之本,做人之道? 这就是王丹回乡路的起始吗?“想家。”王丹直截了当地告诉我。 就这么简单。 中国人大都有乡村情结,如此纠结,即便是我们这些插过队的,经受过所谓的再教育的。乡村给人父母之感,故乡之感、大地之感,她也正是那样的巨大的真实的不容回避的存在。由此也更让享受城市生活的人心中纠结,觉得亏欠了她。 终于有人回去了,还是大学生。 城市正时兴乡村旅游,可做村官到底不是乡村旅游…… 早晨八点不到就接到王丹电话,他已在饭店楼下等我。今天是早已约好的跟踪采访的一天。“经济工作现在不是村里唯一的重点,现在我们更注重抓稳定和环境。”见面之始王丹就这样告诉过我,免去我对大轰大嗡大场面的想望。我说随你干什么,反正我跟着。他说:“我这儿,每天上午总有几个老头。” 可是我还见不到老头。“先兜一圈。”这也是作为村委会主任的王丹每天的规矩。兜一圈开着汽车,不是兜风而是下乡,这说起来有些那个,电视里不是经常见领导步行下乡?!然而你只要知道这一串数字:30个村民小组(生产队)、1000户居民,三千余常住人口,六千余外来人口,最后再来一个总面积:2.5平方公里,你就会立刻做出抉择。可以快速了解情况为什么还步行?没道理。村人也早已知道了王丹这一习惯,有村民小组长在路边候着,却不是有什么情况,而是没有情况,就见个面打个招呼。 剑湖村内大道纵横,我第一次来时坐汽车走了很久的中吴大道居然就在他们村里。、这些巨型的道路清楚明白地显示这个村现在的局势:经济发展曾经非常辉煌,直至2009年还完成了4亿产值的目标任务。然而一个更大规模更高科技含量的整体发展正在这片土地上兴起,随路而来的大批企业、大片高楼……放眼望去,哪儿是城哪儿是镇哪儿是村?似已融会一体—— 说融会只是从建筑格局上来看,或者说只是从人们愿望上看,而乡村实在时常尴尬。盼望开发盼望致富,真当来时,却首先是拆迁,弄得村不像村,家不像家,田不像田。村委会在此的责任负担不用说非常重。走这一路,王丹停车下来的地点大都是拆迁安置小区。这些小区的美丽安详整洁无疑让人心中也非常宁静,也让人知道王丹他们的工作。 王丹停下车跟路边的保洁员谈话,要她注意一个什么地方。接着又是另一个,正在路边打手机说日本地震她买了一箱盐。 王丹敲开一家的门,看望他读书时的小学校长,当然让我也拜访一下。前来开门的却是一个老头,校长的老伴。原来校长是个女的,不在家。我在门外边等王丹边看门前的一架紫藤。紫藤很粗大,很茂盛,而校长的住宅楼却像是建了不多久。是拆迁过的吗?门前的紫藤保存下了?读小学时的王丹,看到的紫藤一定要小许多。 路边经过的一片四周围着小铁栏的门球场,是村里一帮老人的驰骋天地,王丹刚才看望过的校长老伴正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他们获得的三尊水晶奖牌我先前在村委会里已经见过,就郑重陈列在王丹来后建起的村委会标准化档案室里。 最后来到的“得园”,是我们这一圈中的最后一站,距村委会不过数百米。这座从村委会办公室里就能从窗里清楚地眺望的巨大的园林式会馆,是古老的宋剑湖畔的第一座现代建筑。尽管它粉墙黛瓦、曲栏幽径,努力仿得跟古建筑一样,跟宋剑湖边的老居民比,却是外来户。不用说它引人注目,可是意味着什么,作为旁观者的我却要到后来才清楚。 得园尚未真正完成,园里先种下的梅树已经开花,玉兰树也在开花。园里穿行的一帮年轻人,是武进区委派来的,王丹认识其中一个,说他也是村官,现在正借调到区里调查制定宋剑湖的旅游路线。这行人下个目标便是剑湖村村委会。“我马上也要回去。”王丹跟他们约定。 现在可以进村委会看来了几个老头,办公室里宽大的沙发上却空无一人。一当我们坐下他们却各自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络绎进来,竟是掐准了村委会主任回来的时间。一条狗也夹在老头当中大模大样地进来。它的模样本来就不小,四肢强健挺拔,再加上昂头挺胸。苏格兰牧羊犬!谁带来的?村委会里直进直出?我禁不住笑:乡村真的也还是那个乡村,连狗都比城市的狗潇洒自由,没有任何扭捏拘束。可惜的是,我的笑被人发觉了,并误解了,“毛毛出去。”这么一条大狗叫毛毛?狗一点也不在乎,风度极好,叫出去就出去,安详地守在办公室门口等待它的主人,倒引得每个进门的老头都要和它先打一下招呼:“毛毛啥辰光请我吃顿狗肉?” 狗的主人是一个穿着讲究的“老头”,现在谁都穿着讲究,看着也都年轻,叫他老头,只因王丹知道他们的真实年龄。狗主人的儿子已经快成婚了,楼下那个宽大的村委会会议厅,到了吉日成排的坐椅就会被搬出去,换上红披红围喜气洋洋的大圆桌,装饰成婚宴大厅。一厅两用是建设之初就定下的,会议室的椅子因此采用折椅。 然而狗主人却不像是为筹办儿子婚宴来的,他只在办公室里晃了几下,拿了一张什么纸,就领着狗走了。 长久地坐着不走的便是那位乡医院退休副院长。就是他长久地坐在沙发上讲窗外的那个湖,时而走到窗边,看几眼,又回来坐在沙发上,还是讲那个湖。说实在的我有点不习惯这样的讲话方式,开始你还以为他是在讲那个湖,后来你发觉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你努力想把握他真正想说些什么,却又无法把握;而他还在如此不急不躁、不愠不喜地说个没完,难免让人心中着急。 P103-107 序言 罗志军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青年成长的角度看,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深入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可以磨练意志、砥砺品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中央的要求,江苏高度重视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并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省大学生村官带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辐射到农村基层、传播给农民群众,在农村奋发有为地带头创业、兴办实事,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基本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基本现代化。在我省推进“两个率先”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村官必将作出更大的独特的贡献。 在省委组织部指导下,省作协发起并组织大学生“村官一日”采访写作活动,很有意义也非常必要。大学生村官是现代化建设中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一大批有志青年大学生用他们的梦想与信念、智慧与勇气担负起了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总结、挖掘、宣传大学生村官的优秀典型和先进经验,其意义不仅在于激励大学生村官立足本职、奋发进取,还在于让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村官这个新生的群体,了解他们的思想与追求,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社会氛围。 文学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的作家始终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勇立潮头,倾情投入,用自己的笔描写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记录历史的脉动与变迁。这次采访写作活动中,来自省内外的作家们满怀热情,把目光聚焦到大学生村官这个新生群体,深入到最鲜活最真实的基层生活,与大学生村官亲密接触,广泛交谈,并从不同的视角书写他们的事迹,这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激励与鼓舞,对于作家而言,也是一次围绕并服务发展大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学创作的探索和实践。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优秀报告文学集。它收录了省内外32位优秀作家一对一采访32位优秀大学生村官的报告文学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32个大学生村官和32个村庄的故事,可以看作是江苏大学生村官群体形象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江苏新农村建设的风貌。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志存高远、胸怀远大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真正把自身的理想抱负、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农村基层作为施展才华、播种希望、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把创业实践作为丰富阅历、汲取营养、锻炼成长的最好课堂,在勇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重任中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篇章。他们的经历和体验,一定会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的,不仅有科学与文化,还有无穷的活力与创意,一朵朵创业之花、成才之花正无怨无悔地在江苏广袤的农村大地热烈绽放。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带给新农村建设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也希望作家们对这个年轻的群体继续给予关注,不断地让我们看到他们美好青春的形象和奋发有为的故事。 2011年3月31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村官一日(江苏大学生村官纪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作家协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9455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0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2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9 |
宽 | 166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