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九畹恩露--文研班一期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先师何其芳治学录

何西来

屈指算来,先师何其芳辞世,已21年有余了。岁月流逝,泉台幽邈,但他的人格风范,他的诗、文、著述,特别是他的治学精神,却长留人间,给后辈学人以榜样,以启迪,以力量,不废如江河行地。

他为人真诚、平易、宽厚,从来不摆领导的架子,也没有某些学者的清高,乃至霸气。在文学所任所长的一二十年间,虽德高望重,能做到令行禁止,但上上下下,党内党外,大家都亲切地免姓称他其芳同志,谁也不以职衔相称。只有毛泽东在为他修改《不怕鬼的故事·序》时,特意在何其芳的署名之上添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12个字的正式官衔。我们做他的学生的几年,都称他何老师;调到研究所,我还这样叫,就被别的同志和他本人着实纠正过几次,只好跟着大家称其芳同志了,但在心里,他仍然是我敬重的师长。看得出来,许多人都有如我一样的心态。

关于其芳师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上,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就是他的,也是我们大家的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每个国家的文艺作品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只有在自己民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但要和我国当前文艺运动实践结合起来,而且要和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其芳同志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何其芳文集·序》)应该说,这是一个有分寸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且也只是在其芳师的广阔研究领域中举其大要。事实上,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可以提及,如当代文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文学艺术教育、科研组织领导等,他都有自己的建树。总之,从做人,到作文,他都有许多值得记忆,值得效法的东西。真诚、善意、“书生气”

其芳师是一个真诚的人,坦率的人;有童心,常显出几分天真。对待同志,对待学生,他从不设防,别人也不会防他。他的诗歌和散文,无论是早年的《预言》、《画梦录》,还是参加革命后的《夜歌和白天的歌》,抑或是晚年写的《深深的哀悼》及其续篇,还有为数不少的近体古诗,都因为能够向读者袒露襟怀,能够见出真人格、真情性,而备受欢迎。有论者认为,他非常喜欢在诗文中诉说自己,这是不错的。他不仅喜欢,并且很善于把自己的所经所历,所想所思,直到细微的心理隐曲、情感波流,通过优美的文字,传递给读者。不仅作品如此,就是他的那些大块头的学术文章,在相当规范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框架的后面,敏锐的读者,也不难窥见一个可以与之彼此交流的作者的存在,析理论事,都没有“隔”的感觉。他的文字常见灵智的闪光,如电火行空,启人醒悟,亦不免一切人都会有的偏颇和缺陷。但无论是灵智的闪光,还是偏颇与缺陷,都真实地袒露在那里,既无遮拦,更无做伪。

其芳师的真诚,一半出于天性,但更重要的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自律。在《刻意集》序里,他说,“现实的鞭子终于会打来的,但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何其芳文集》),还说,“一个踏实于自己的人应当最知道他自己”(《何其芳文集》)。因此,他也就不怕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如实地告诉别人。荒煤说,他对人没有恶意,心里存不住话。据荒煤回忆,在延安鲁艺的时候,“工作中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学生中发生了什么使他感到不安和不快的事,发现了文学系同学中的好作品,工作中感到什么困难,甚至恋爱中的烦恼、欢乐,他都要对我们讲。我们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如其芳晚间迟迟没有上山时,就在窑洞外边等他‘汇报’。更不用说,当他写了得意的诗章,他一定要对我们朗诵。他的心始终是向他的战友打开的。因为天真、坦率,无论在生活或工作中,其芳有时也有烦恼、苦闷、痛苦的。除了向我们倾诉之外,我清楚地记得,他有时还会站在山头大声叫嚷道:‘哎哟,怎么得了哦!’,使得全东山的同志都知道我们的其芳有了不称心的事。”(《忆何其芳》)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诗人气质。诗,靠了这种真率的气质而见敦诚,而与读者灵犀相通,引起共鸣。他的诗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真而独特,而很难被人重复,所以能够长新。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诗人气质,则又常被称为书生气、书卷气。巴金30年代在上海见到他,说他穿着长袍,是个斯斯文文的大学生、诗人,虽然没有直说,但字里行间显然留存着书卷气的印象。当年曾与其芳师一起奔赴延安的沙汀回忆说:“他给我的印象比较一般:长袍、眼镜、身材不高,油黑的脸显得胖胖的,书生气相当重。”(《何其芳选集·题记》)看来,书生气是许多人对他的共同感觉和共同印象。据他生前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多年没有见到毛泽东,有一次在会上碰到,毛泽东远远走过来打招呼,头一句话就问:“怎么样,还是那么书生气吧?”

书生气是一种评价人的模糊概念,当它被人们用来说明其芳师的真诚性格的表现时,指的是天真、厚道、心口如一。荒煤说,和这样的同志一道工作,让人感到省事、愉快。不过,这种书生气有时也有较真、执拗、认死理、不肯轻易变通的一面。比如他给人的印象之一是爱争论,心直口快,怎么想就怎么说。据荒煤回忆:在延安时,“有一次和曹葆华争论,将来谁拥有更多的读者,其芳在爽朗的笑声中就这样自信地宣布:‘将来我的诗集摆在书店里,你看!就要比你的读者多!’他笑得那么天真,讲得又很认真,把我们都逗乐了。葆华也没有为此生气。我们都很了解其芳,他心里想的,口头上讲的,都是真的,一致的。他并没有认为这是恶意,或是对人不尊重,更不觉得是嘲笑,他不过是认真地讲了他心里的话罢了。”(《忆何其芳》)巴金也很肯定其芳师的这种快人快语、敢讲真话

P1-3

后记

校改完这本《九畹恩露》的清样,已经是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了。北京已经春绿,可以听见陶陶盛夏的敲门声了。培育我们成长,施给我们乳汁和恩露的先辈们、先师们,早已驾鹤远去,连我们自己,也都深深地步入了耄耋之年。同窗之中,竟有三分之一和我们阴阳悬隔,跟到另外一个世界,随侍先师去了。以致回忆录的作者中,有两位学兄戴其锷和陈宝云的名字,不能不加上黑框,作为纪念。

书稿里师兄师姐们的回忆文章,从收到稿件,到编排成书,到校改完清样,我至少都仔细读过三次以上。每读一次,都感动不已,常至潸然泪下,以致像老杜样感慨:“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都曾有过一个非常青春的年岁,又恰逢共和国的早晨。虽然天空时见阴翳掠过,但毕竟不掩火样的激情,哪怕是苦难,是饥饿,在回忆的追光里,都浮现出某种诗意的氛围里。那时,我们正是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的主角。

在这本书的组稿、催稿中,马文兵同学会的会长缪俊杰兄,做过许多组织工作。他的三篇稿子也写得极为认真、突出;一遍一遍地改,稿子送来了,还要改。实在让我感动。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几届文学所领导的热情支持与帮助,新一届所长陆建德,党委书记刘跃进,副所长高建平,科研处长严平,都多有关照。还有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院长,张永清副院长,陈传才教授等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也让人难忘,一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出版社的魏小薇和周志宽。

最后,我的老伴儿,马文兵同学会的秘书长韦凤葆,在本书的约稿、催稿、催要新老照片的过程中,在后续的编稿、校稿、联系责编等一应琐细的杂务中,都替我分劳、代劳,勇于承担,不辞劳累,对她,就不是一个谢字可以了却的。

谨以此书纪念我们的先师,我们的先走的同窗,还有我们自己远去了的青春。

何西来

2011.5.4六砚斋

目录

文研班19帧图片

序/何西来

先师何其芳治学录/何西来

建理论队伍之军——文研班回忆之一/缪俊杰

传道授业恩师情——文研班回忆之二/缪俊杰

风雨同舟学友贤——文研班回忆之三/缪俊杰

忆何其芳/孙国林

忆我们的副班主任何洛/孙国林

钱锺书先生指导我的毕业论文/陈宝云

受宠若惊——忆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文学研究班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叶风沅

弥足珍贵的岁月——文研班生活片段/黄泽新

在铁狮子胡同四年/贺兴安

珍忆铁狮子胡同/张学仁

偶思——以此拙诗献给亲爱的同窗们/张学仁

往事——在铁狮子胡同1号的岁月 /潘翠菁

我们的“铁一号”/李恕基

往事如烟/李允经

铁狮子胡同生活琐忆/刘建军

文研班与我的《鲁迅美学思想浅探》/张颂南

我在“文研班”的读书生活/何西来

“文研班”给予我的/谭霈生

三五七言/陈兆荣

四十年后话“文研班”/李希贤

文研班的记忆/梁仲华

沉痛的回忆,实事求是原则的胜利/戴其锷

长征精神万岁——首届文研班同学四十六年后返京聚会感言/戴其锷

想起春元兄/申文钟

在“文研班”的难忘岁月/何寅泰

忆张兄/王德勇

忆学兄陆一帆教授/张颂南

悼其锷/叶凤沅

忆冯湘一同学/潘翠菁

难忘的春节/刘建军

刻在心上的记忆——追念何其芳同志/何西来

愚人节的感伤/何西来

附录一 由班主任何其芳所开具的必读书目三百部/

附录二 马文兵习作三篇/

 第一篇 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马文兵

 第二篇 在“人性”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就“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复归”同巴人辩论/马文兵

 第三篇 批判地继承托尔斯泰的艺术遗产

——为纪念托尔斯泰逝世五十周年而作/马文兵

后记/何西来

序言

何西来

半个多世纪之前的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立10周年之际,根据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的提议,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商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同意,两家合办文艺理论研究班,简称文研班,集中培养文艺理论骨干人才。何其芳、何洛任正、副班主任。研究班面向全国招生,由高校、省文联、省作协等相关单位推荐,经考试合格,予以录取。前后共办三期,外加一期进修班。

文研班的业务由何其芳领导的文学研究所负责,包括课程设置,教师延聘,派专业辅导员,安排论文导师等。人民大学负责日常管理,包括党员组织生活,学员政治思想工作,食宿管理,以及外语课、政治课、逻辑课和少数专业课。

文研班第一期共招收研究生39名,全部是调干带薪学习,绝大多数为中共党员。专业课按照周扬的意图,何其芳邀请各学科顶级的海内外专家名师前来讲课。学制3年,统一延长1年。满3年时,因工作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学员返回原单位。到最后举行毕业典礼时,仅剩18人。文研班的学习,除了组织系统的、一流专家的高水平授课外,还非常重视学以致用的写作能力训练。不算各人的毕业论文,在四年学习中,文研班一期的同学,还按照当时“反修”的需要,以马文兵的笔名,写过大量习作发表,也有些短文以文效东的笔名发表。其中,《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人性”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批判地继承托尔斯泰的艺术遗产》三篇习作,在1960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文艺报》被作为重点文章,乃至领头文章刊出,总字数7万多。这是极少见的,因而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由于当时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这些习作的价值取向,显然受到某些左倾思潮的严重影响,如对巴人的批判,就很值得反思。

文研班一期的同窗们毕业后不久,便碰上绵延10年的“文革”灾难,学术的结果期、鼎盛期,被大大地推后了。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七八十年代和90年代前期,他们才得以在全国各地的文艺领域,颇见光彩地发挥了骨干的或学科带头的作用,为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到了新世纪的2005年,当年马文兵的成员们已经很有一些过世了。活着的同学们,怀着难以抑制的对母校的思念和对师长们教导深恩的感激之情,聚首北京。能来的都来了,也就14个人。文学所的领导和人民大学的领导,都分别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在座谈中,时任文学所所长的杨义,在充分肯定当年文研班办学经验的同时,还提出,写一本回忆录将会很有意义,并说写好后文学所可以帮助出版。

那次聚会中,成立了文研班一期(马文兵)同学会,推举缪俊杰、何西来、贺兴安为会长、副会长,韦凤葆为秘书长。联系仍健在的马文兵成员写稿的工作,便从那时开始了。但由于大家年事已高,又分散在全国各地,还有少数人定居海外,联系十分困难,回忆录的写作,进展得并不十分顺利,只有部分稿子收了上来。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也是文研班一期开班50周年,同窗们相约,再回母校看看,以为纪念。9月金秋,大家又一次欣喜地聚首北京。文学所的领导和人民大学的领导,像上次一样热情地接待了大家。然而,来的同窗又比上次少了4位,有的故去,有的重病缠身,有的-远在海外。满打满算,也就到了10人,不过是当年那支意气风发的马文兵队伍的四分之一,相当零落了。大家相视而笑,都是白发萧疏的耄耋老人了。  回忆录的写作和催收和出版,变得十分紧迫了。同窗之中,已经很有几位当年的写手根本不能动笔,有的甚至老年痴呆到不认人了。所幸出版的事,得到党委书记钟代胜和党圣元、刘跃进两位副所长的大力支持,列入所史“抢救”项目。从去年聚首,到今年5月,无论是写稿者,还是催收人,都非常辛苦。然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终于可以把到手的回忆录文稿,图片和相关资料编排出版了。

这本文研班一期(马文兵)回忆录,定名为《九畹恩露》,取屈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典故,以感念前辈师长们滋树栽培,阳光雨露之恩。

回忆录共收21位马文兵成员的追念文稿36篇,其中包括新、旧体诗(词)4篇。其芳师是文研班的主要创办者、组织者、授课教师和论文导师,他德高望重,无论在做人上,还是在作文上,都堪为师表,所以将《先师何其芳治学录》置于首篇。

附录共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何其芳老师当年为文研班同学所开具的《必读书目三百部》。这个书目非常重要,好多回忆都提到它,但因年代久远,谁也没有保留下来,谁也回忆不起全部,徒令不少文学史家遗憾与叹惋。最后收到潘翠青的回忆文章,讲到这个书目,有些细节,非持原件者不能道。打电话一问,果然她那里有一份原件,真让人喜出望外。据潘翠青说,她“文化大革命”时仍在暨南大学,东西放在那里,没有被抄家,书目得以保留下来。而她丈夫吴文煇所在的中山大学的家,则被彻底抄了,如果放在中山大学,肯定没有了。

附录的第二部分,收了马文兵的三篇习作。其芳老师一向主张从文章判断作者的综合素质,包括其优长和局限。习作也不例外。它们是仍然活着的马文兵的成员们对那段成长的历史进行自我省察的镜子,故录以备考。

总之,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九畹恩露》,既真实地记录了文研班一期的同学们在那个生命阶段成长的心路历程,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和生动的细节,更真诚地表达了大家对先师们的感戴之心和敬重之情,还有那让人难忘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相濡以沫的同窗之谊。

2010年6月10日午夜

内容推荐

《九畹恩露——文研班一期回忆录》由文艺理论批评家何西来主编,收录了21位作者的三十多篇回忆文章,以及几十张很有价值的照片。这些作者,都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文学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文艺理论研究班的学员,毕业后又都曾在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的舞台上作出过各自的贡献,还有几位是新时期文学研究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对当年在文研班的那段学习生活的回忆,文字生动,细节真实,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九畹恩露——文研班一期回忆录》的这些史料,无论对于填补文学所史的空白,还是对20世纪现代文艺理论和文艺理论教育的研究,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编辑推荐

《九畹恩露——文研班一期回忆录》共收21位马文兵成员的追念文稿36篇,其中包括新、旧体诗(词)4篇。其芳师是文研班的主要创办者、组织者、授课教师和论文导师,他德高望重,无论在做人上,还是在作文上,都堪为师表,所以将《先师何其芳治学录》置于首篇。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九畹恩露》,既真实地记录了文研班一期的同学们在那个生命阶段成长的心路历程,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和生动的细节,更真诚地表达了大家对先师们的感戴之心和敬重之情,还有那让人难忘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相濡以沫的同窗之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九畹恩露--文研班一期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西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4583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2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