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短短的两万字还不到,但是阐发、演绎、翻译其书的却是不知其数。《论语》通俗得可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但是艰深得可以让无数学者为之竞相折腰。《论语》说道理如对坐絮谈,明白即晓,但其奥义足以治大业,甚至半部即可治天下。

孔门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之说。有安贫好学的颜渊,有生性好斗、好勇力的子路,有聪敏精明的子贡,还有被孔子称为“纯孝”的闵子骞……

现在就我们一起打开姚淦铭的这本《论语智慧》,一起走近他们,一一领略其风采!

内容推荐

《论语智慧》是当代国学研究名家姚淦铭教授讲读《论语》智慧的新著。

《论语》虽然极其简短,仅约12700字,但是可以说处处有金,比比皆宝。读此经典也许不用淘金,便可以获得哲思之真金;不用采玉,便可以撷取睿智之宝玉。这些金玉良言可以治身、治家、治事、治国、治天下,因为《论语》教诲你为人、处世、从政、管理、学习、言说、交友、交往、财富、教育、伦理等智慧。

当今社会出现了众多的问题,譬如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价值危机、经济危机等,然而回眸这部经典,也许可以为今人提供济世的良知、良能、良策、良谋、良药。作者认为,现代人如果带着种种困惑、诸多的“问题意识”,真心实意地叩问《论语》,那么真的可以从《论语》里读出许多鲜活的现代智慧来。

目录

前言

篇一 《论语》的精蕴与价值

孔子与《论语》:平凡·伟大·神圣

精蕴:发现在表层后面的内存与深层

价值与启示:半部《论语》治天下

价值再思: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历史风云:孔子·儒学·论语

《论语》智慧:融取·创新·批判

《论语》的主要内容与读法之举隅

篇二 《论语》的生命学问与智慧

孔子:人生的艺术与智慧

生命学问:三戒·三非命·戒惜

涵养:气质·气度·气局·气象

人生之智:精进不懈与仕止久速

生命流年:层次·境界·智慧

一生: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孔子:命·天命·命运

反思:李康《运命论》

篇三 《论语》的处世智慧

处世警惕“六言六蔽”

孔子的“持盈”智慧

世事之智:知人·鉴人·品人

孔子品鉴评论人物之睿智

《论语》的人际交往智慧

处世成功的一条高效通道

曾国藩与《论语》的处世智慧

篇四 《论语》言行枢机之智慧

枢机:谨言慎行·三缄其口

孔子阐述的言论智慧

交往:法语与巽言·三愆与二失

言行:时势·世事·五谏

孔子:雅言·辞达·修辞

面面观:言说·性情·机趣·多彩

九事:不可忽视的办事之智

篇五 《论语》政治、管理、法制智慧

为政与管理:“五美四恶”之智

孔子的惠民理念与智慧

辩证智慧:宽猛相济与政通人和

政治与管理的十则要诀

《论语》之智:听讼·法制·法治

孔子兵学理念与智慧

为政:民心·民主·变革·小康·大同

企业管理:《论语》加算盘·士魂商才

篇六 《论语》经济与财富智慧

义利:经济与财富之关注点

智与辨:“义”与“利”之关系

财富品质:人心·操守·修炼

孔子智慧:庶富·均富·富教

财政智慧:节用·节财·积累

民富国富:反聚敛·薄赋敛

魁奈:欧洲的孔子·重农学派领袖

篇七 《论语》伦理道德与现代智慧

仁:儒家·精髓·人格·创新

仁:妙义纷披与精神境界

再透视:仁之精蕴与文化脉络

《论语》礼之智慧的现代汲取

达德之说:爱知·爱智·讲勇

信、忠、孝、悌、恕之智

《论语》伦理·道德·传统·拓展

篇八 《论语》教育智慧

孔子卓越的办学理念

课程智慧:六艺·四教·功效

孔子施教的六大经典智慧

孔子师生关系之建构

孔子审美与美育之智慧

孔子的“耻育”智慧

孔子的“丑育”智慧

诗教:剖析孔子的教育智慧

篇九 《论语》孔门弟子风采与智慧

颜回·颜乐·孔颜乐处

子路:人才难得·难能可贵

子贡卓越的人生智慧

闵子骞的孝行与才智

冉耕、冉雍、冉有之“三哲”

宰予、子游、子夏之“三哲”

有若与子张智慧之评说

宓子贱与巫马施的启示

父子同门:曾点与曾子的智慧

孔子择婿:公冶长与南宫适

《论语》弟子各具智慧色彩

《论语》孔子弟子之谜

篇十 《论语》宗教·历史·哲学·思辨

孔子之智:鬼神·祭祀·宗教

儒教:非宗教·宗教境界

孔子:历史文化哲学之智慧

《论语》的意象思维智慧

鉴赏意象思维的千古妙文

正名智慧:逻辑思维·价值哲学

类的智慧:孔子·比较·分类·类比

思维之智:叩其两端之法

孔子的“无”与“毋”之智

辩证法:中庸·时中·流动哲学

篇十一 《论语》历史之谜

《论语》之谜:书名·作者·年代

再说《论语》之谜:篇·章·编次

汉代孔安国《古文论语训解》之谜

三国之“最”:何晏《论语集解》

南北朝之“最”:《论语集解义疏》

邢之“最”:宋代的《论语注疏》

朱熹之“最”与《论语集注》

清代之“最”:刘宝楠与《论语正义》

康有为与《论语注》

近代《论语集释》之“最”

文物考古与《论语》之谜

篇十二 《论语》智囊:名言·成语·典故

采撷之一:学而篇·为政篇

采撷之二:八佾篇·里仁篇

采撷之三:公冶长篇·雍也篇

采撷之四:述而篇·泰伯篇

采撷之五:子罕篇·乡党篇

采撷之六:先进篇·颜渊篇

采撷之七:子路篇·宪问篇

采撷之八:卫灵公篇·季氏篇

采撷之九:阳货篇·微子篇

采撷之十:子张篇·尧曰篇

试读章节

孔子:人生的艺术与智慧

哲学家张岱年曾说:“人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外物的逆阻、世事的曲折,常使人痛苦。如不能善用其情,则痛苦滋甚了;如能统御自己的情,对于逆险,能夷然处之,而痛苦便可以消减。所以人生需要有一种生活之艺术。而所谓生活之艺术,主要是统御情绪的艺术。”(《中国哲学大纲》)我再接着说下去,孔子经历了太多的逆阻、曲折、磨难、困苦,终于走向圣人的境地,其中生活的艺术与智慧值得关注。这方面内容很多,笔者《孔子的智慧生活》已有详论,可参见,此再择要新论之。

一、孔子的快乐法则

孔子的快乐法则,是他心灵驾驭的一种智慧。孔子告示人们怎样在艰难的生存中调节自己的心志情性,怎样就从身边、从就近的事与物里寻找快乐,获得生命的乐趣。

1.学习之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人们每每于学习,则厌学、倦学、恨学、弃学,这是因为不真知学之滋味。若能进入深里,得其知识,晓其义理,获其智慧,养其情性,便能好学且乐学,能精进且不能自已了。孔子活到老学到老,便是由好之而进入乐之,从而乐此不疲了。

2.交友之乐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交友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互相慰问、交流、切磋、帮助,这是一种快乐。孔子不仅善交朋友,且广交朋友,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3.歌舞之乐

音乐与舞蹈,孔子不仅喜爱,且精于研究,敏于鉴赏,长于教育。他会作词作曲,是卓越的词曲作家;会多样演奏,是多才华的演奏家;酷爱歌唱,以歌声表志趣;音乐的教育,他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音乐能使人快乐,音乐也与孔子这位真正的大音乐家结伴相随一生。孔子有名言:“成于乐。”(《论语·泰伯》)

4.育人之乐

孔子弟子三千,在培育人才之中,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欢乐。弟子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志趣、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碰撞、不同的教学相长,就像三千朵不同色香形的花朵盛开在孔门这座大花园里。孔子门墙桃李芬芳,争奇斗艳,春色满园,怎会不令人快乐、令人愉悦、令人陶醉!此亦如《孟子·尽心上》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第三种乐趣)也。”

5.山水之乐

孔子喜欢登山临水,且每每于此时此境此情,志舒意畅心欢。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水可以让人“乐”,这山也可以让人“乐”,可以乐以忘忧,乐而生智。因此当弟子曾皙说出其志:“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此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指曾皙)也!”其奥秘之一便是孔子既眷恋人世,亦依恋大自然。投入、欣赏并享受大自然,是孔子人生之调节、超脱、快乐,乃至于获取智慧与灵感的一个主要源头。今天关在水泥与玻璃窗里的圈内人士,如果常常亲近大自然,乐水乐山,一定能获得生活的真正快乐!

6.饮食之乐

孔子是个美食家,此中所获乐趣良多。《论语·乡党》载,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一种美食家的风采了。《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固然可以看到孔子对《韶》乐所达到的痴迷境况,同时也可以反观孔子于饮食审美“味”之深邃。《中庸》里孔子就说:“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此句真堪玩味,且味之无穷。 《吕氏春秋·慎人篇》:“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这也就是孔子“得道之乐”了。当然,孔子还有诸多方面的“乐”,比如钓鱼之乐、射箭之乐、驾驭之乐,以及服饰之乐等等,可参见笔者《孔子的智慧生活》一书所述,此不再赘说。

二、人生智深:孔子之自评

1.一生事:学、诲、行,不厌不倦

《论语·述而》载,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载,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为:说到圣与仁,那么我怎么敢当?只不过是努力有为而不厌烦,勤勉教诲他人而不厌倦,就是如此罢了。——其实这就是孔子人生成功的原因之一。又如他的弟子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这不仅是孔子的弟子与他的差距,也是许许多多人与孔子的差距。

当然孔子还能“不厌不倦”,一生如此躬行。《论语·述而》载,子曰:“文,莫(大约、大概)吾犹人也。躬行(身体力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对自己有深刻的分析,认为:从文化知识上看,比如礼、乐、《诗》、《书》等,那么大约我与他人差不多,至于在实践上做一个君子,自己还没有成功。其实这里透露的信息是,正因为自己能不懈地“躬行”,而且永不自满地“躬行”,才会成就自己的成功。

2.心不老:不知老之将至

楚国的叶公曾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这可能是子路出于谨慎,不便轻易对答。孔子知道以后就对子路说:“女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这意思是:你子路为什么不说,孔子的为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衰老将要来到,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知晓,这是孔子流浪途中在经历了从陈国绝粮的艰难困境中挣扎出来,流亡楚国时候说的,那更显出孔子人格的熠熠光辉了。孔子虽处处碰壁,自己都说“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是他挫而不堕,且愈挫愈坚,折而犹乐,且乐以忘忧,发愤忘食,精进不已,好学如此,令人肃然起敬。P21-23

序言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杰作之一。它既居于儒家《十三经》之中,又位列《四书》之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杆高耸的载体、一种玲珑剔透的智慧结晶。

《论语》在历史上曾经是千家方户诵读的一部书,属于必读的启蒙教材,又为科举考试必备之书。《论语》之经典影响至大、名言警句流传至广、理念潜入人心至深,真是难以言表尽之。

历史上人们对孔子与《论语》的评说,既是每抒己见,可谓琳琅满目;又是各有所识,多见反差悬殊。此仅稍加列举。

古代如司马迁《孔子世家》里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此足见这位史学家敬仰推崇之隆。

唐代韩愈曾在《论语笔解》赞扬《论语》的内涵丰富深刻,难以穷尽,有云:“习之深乎哉,吾今乃知仲尼之言瞻之在前,忽然在后,不可□(概)窥其极。”《(述而第七》,《四库全书》本)又如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此成为经典名言流传古今。

当代如毛泽东曾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他又说:“现在的社会主义确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一个在三年内增产百分之六十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按语)这些话是值得我们体会的。

鲁迅曾说:“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如他在《南腔北调集》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里写道:“‘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如此等等,这是他眼里的孔子,也可引发今人的再思考。

西方学者评论孔子与(《论语》,有褒者,也或有贬者。其实,即使是贬抑、批评、批判,也完全是正常的事,且还有助于从他们反对的角度去研究《论语》。当然关键还得自己读了孔子与《论语》后能作出判断,究竟是耶非耶。比如黑格尔曾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这里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其实笔者看来,此说并非正确,因为那里不仅深蕴普世的道德教育之智慧,也有睿智的哲学思辨之宝藏。

孔子曾设想过“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这是他设计过的人生归途,乘坐竹筏、木筏之类,漂浮于海外。虽然孔子生前没有实行,但是孔子与《论语》以及儒家思想早已漂洋过海,流布全球,且声誉益隆,影响日大。孔子及《论语》与大千世界相遇之后,其花絮纷扬,争奇斗艳,芬芳馨香,蔚为古今之大观。

确实,《论语》经典虽然极简短仅约12700字,但或可以说比比皆宝,处处是金。你一旦深入《论语》的智库,那么也许不用淘金,便可获得智慧之真金;也许不用觅宝,便可采撷到人生之珍宝。《论语》教你如何为人、处世、从政、管理、学习、言说、交友、交往、财富、教育、伦理等等智慧。

毋庸置疑,如有识之士指出,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如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价值危机、经济危机等,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的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然而人们回首经典,便会发现古代的儒学依旧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济世的良策、良谋、良药。我想,现代人如果带着种种困惑、诸多的“问题意识”,真心实意地去叩问《论语》,那么真的可以从《论语》里读出许多鲜活的现代智慧来。

《论语》在历史的悠长岁月里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从时间上看则绵延了数千年,从研读者来说则不知其数,从著述来计则浩瀚难尽,从地域来论则全球拥有孔子与《论语》的爱好者无数。

“论语学”,其名称始创者为国学大师梁启超。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三章里首次提出了“论语学”的名称:“论语学在汉有齐、鲁、古三家,自张禹合齐于鲁,郑康成复合齐、鲁于古,师法不可复辨。”此后在20世纪30年代,周予同著《群经概论》又专门论述了“论语学”的沿革,“论语学”的名称也渐用渐著。

说到“论语学”,至此又记起孔子之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己”,是指先要求自己明道、修身、立德,然后再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人”则与之相反,不顾自身的修炼,而先汲汲于向外追求名誉、地位、功利。《觉觉录》有云:“万里澄澈,则一心愈精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愈流。”读《论语》就是可以让人们由澄澈而愈精愈谨,且愈通愈流,就像儒家所指出的那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

宋代米芾曾有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是唯一的,中国文化里如果缺了孔子之魂,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了!

我也联想到《论语》是否也可以依据此模式推演为:“《论语》、《论语》,大哉《论语》!《论语》以前,既无《论语》。《论语》以后,更无《论语》。《论语》、《论语》,大哉《论语》!”《论语》不也是唯一的吗?中国典籍里如果缺了《论语》之经典,谁知道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作者

2011年2月

后记

《论语智慧》这本书写完,已是2011年的早春了,梅花已经绽露枝头,窗外那棵四百年的银杏树,尽管在寒冬片叶落净,然而悄默无语的、突兀的、倔强的、峥嵘的躯干里,正巍然俨然地孕育着、蕴涵着、催生着又一个春天的枝繁叶茂。孔子最擅长意象思维,如果见到这样的景象,不知又会平添出几多的机趣;妙语、哲思来。

我与《论语》也许颇有因缘可录。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论语》已经有数十遍;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作过30集关于孔子的讲座。此撰作,则为笔者有关孔子与“论语》的第三本书了,另两本是《孔子的智慧生活》、《读孔子》。这三本书的内容并不重复,作者力图使其互贯、互补、互映、互彰。撰写此书时,笔者依然满怀的是仰止钦敬之心,亦然感到的是不能竭尽的触悟,仍然有憾的是研之不够、究之未微、撰之难明。这就是千年《论语》之所以为经典的无穷魅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的接触。——我想,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其中一个原因,难道不就是他“同古典世界的重新的接触”?难道不就是他自道的“信古”、“好古”、“敏以求之”的一个结果?这也许会给人们一种如何获取智慧之源的智慧!

宋代张载曰:“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语录钞》)什么是气质?这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此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这些又是通过人的容貌、风度、举止、言谈、办事、交往流露表现出来的。读《论语》,与孔子对话,与圣哲共语,于无声中自有箴言、名旬、美文、至理渗透灵魂,而会悄悄地变化气质!确实人的形质往往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变白化,而是随心灵之变化而变化的,心能因明道而变,能缘晓理而化,则由心之变化而气质也随之变而化了。然而,这又必须善于“养”。人生之养还需有“教”,故谓“教养”;且养之必需“学”,故谓“学养”;且养之必能“涵”,故谓“涵养”;且养之必能“修”,故谓“修养”;且养之必有“素”,故称为“素养”。

当然,学习经典不仅会熏陶出气质来,还会给予人们更多的、更加深邃的处世处事的智慧。孟子赞扬:“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赵岐注:“孔子时(合于时宜)行则行,时止则止。”读《论语》不也是这样?人们可以因时而用,与时俱行,从古昔晓悟今朝,在今日探究未来,由此而卓立世间,如此而优游人生!

我要再次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为本书付出的辛劳。笔者在撰作时,参考了一些研究者的成果,基本上已一一标明,在此一并致谢!

姚淦铭

2011年2月初春

江南千年银瑞樱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淦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57196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