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易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由盛文林编著,主要内容:一个人的文化常识储备往往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继承和弘扬文化,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比如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往往能脱口而出,若是问其渊源,却往往一问三不知,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后世生搬硬套,以讹传讹。希望这本书能让你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被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让你在轻松阅读中猎取知识、滋养心灵,学到你所需要的知识。
《极易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由盛文林编著,主要内容: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比如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往往能脱口而出,若是问其渊源,却往往一问三不知。生搬硬套,以讹传讹。《极易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通过收集整理,选取了一些古今中外被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猎取知识、滋养心灵。学到所需要的知识。
“洛阳纸贵”与通货膨胀
古人有“洛阳纸贵”的说法,不明就里的人便认为古代已有通货膨胀的现象了,要不纸怎么能涨价呢?其实,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作品受欢迎的,它源自西晋大文学家左思的一个小故事。
左思,字太冲,临淄人。他成长在书香门第,家里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因才能出众而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的时候学过书法,学过弹琴,他的童年听起来和今天的小孩子差不多,但遗憾的是,他什么都没学成。父亲看着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伤感地对朋友说:“左思比我小时候笨多了啊。”不想,这句话被左思听见,一下子激起了他倔强的上进之心。左思于是刻苦勤奋,努力治学。他虽然相貌不帅,说话也吞吞吐吐,但文章写得非常精彩,辞藻华丽。
左思年轻时写过《齐都赋》,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写完之后,又想为三国时的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各写一篇赋,描绘各地的大好风光。于是写作整整十年,查阅文献,向来往客商打听三都的风土人情、建筑样貌。在这十年中,左思一直处于一种半癫狂的状态,他闭门不出,在家里随处放置纸笔,甚至厕所里都不例外。每想到一处佳句,便随时记录下来。
时光荏苒,《三都赋》写成了,却并没有被当时的人看重。怎么办呢?左思请当时的大名士皇甫谧为自己作序,并请当朝司空张华评点。张华也是一位大文学家,曾写过《博物志》一书。一读之下,好文章!不由感慨道:“这样’精彩的文章,只有古人班固、张衡才能比拟啊!”班固是《汉书》的作者,曾、撰《两都赋》;张衡是地动仪的发明者,曾撰《二京赋》,他们都是东汉的文学巨匠。张华用这二人相比,那是极高的赞誉了。这话传出去之后,当时洛阳中的富豪之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家里的纸不够用了,便去街上买。人们都在买纸,一下子让洛阳的纸价翻了几番。
当时,另一位大文学家陆机也想作《三都赋》,听说左思作了同题的文章,不由嗤笑。他给自己的弟弟写信:“听说洛阳有个士人也写了《三都赋》,等他文章写成,我看也只能用来盖盖酒瓮罢了。”但他真正读到左思的文章时,却大为叹服,自知无法超越,便放弃了当初的写作计划。
所以说,“洛阳纸贵”与通货膨胀毫无关系,它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呆若木鸡”似贬实褒
现在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渚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浩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渚子说还不行,因为它听到响声就叫,看到影子就跳。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浩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意气强盛。这样又过了十天,纪渚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别的鸡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它的德行已经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为何要“千里送鹅毛”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正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湖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一扇翅膀,“扑棱”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天子李世民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随从们说:“天鹅已经飞走了,还是想想补救的办法吧。”
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天子李世民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辞。
P2-4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文化的积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是广义的,它包罗万象而又跨越时空和国界,它是我们全人类的财富。
文化常识,是一种知识可以讲授,是一门学问可以研究,是一种礼仪可以复制。作为文化的传承和表现,它从来都不是遥远和僵死的,千百年来它始终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默默地连接着古代和现代、先人和后人。
中国和世界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对其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了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会有很多不明白甚至是前所未闻的文化常识。对人们来说,不懂文化常识,不知其出处,不知其专指含义,不知其特定用法,却喜欢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但又误解误用,甚至人云亦云地误传,难免会贻笑大方。因此,我们可以缺少知识,但不能没有文化常识。
一个人的文化常识储备往往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继承和弘扬文化,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比如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往往能脱口而出,若是问其渊源,却往往一问三不知,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后世生搬硬套,以讹传讹。希望这本书能让你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被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让你在轻松阅读中猎取知识、滋养心灵,学到你所需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