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极易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极易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由盛文林编著,主要内容:一个人的文化常识储备往往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继承和弘扬文化,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比如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往往能脱口而出,若是问其渊源,却往往一问三不知,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后世生搬硬套,以讹传讹。希望这本书能让你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被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让你在轻松阅读中猎取知识、滋养心灵,学到你所需要的知识。

内容推荐

《极易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由盛文林编著,主要内容: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比如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往往能脱口而出,若是问其渊源,却往往一问三不知。生搬硬套,以讹传讹。《极易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通过收集整理,选取了一些古今中外被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猎取知识、滋养心灵。学到所需要的知识。

目录

历史典故篇

 “洛阳纸贵”与通货膨胀

 “呆若木鸡”似贬实褒

 为何要“千里送鹅毛”

 中国人为何自称“龙的传人”

 “后来居上”原来是贬义词

 “墨守成规”的由来

 “五福临门”指哪五福

 “丰碑”最初不是碑

 “臭味相投”古今异

 “见钱眼开”的由来

 颜回拾尘

 “祸起萧墙”的由来

 误读误用“莘莘学子”

 大水冲了龙王庙

 无毒不丈夫

 不耻“下”问

 “分一杯羹”分的是什么

 万人空巷“坑”万人

 “劳燕”最惯是“分飞”

 “炙手可热”的由来

 “蛛丝马迹”的由来

 “天衣”无缝是为何

 何为“运斤成风”

 “七月流火”非天热

 “跳槽”语出青楼

 “舌耕”的由来

 “倒霉”原来是“倒楣”

 绝交为何要断席

 “五毒”为良药

 “午时三刻”真的阳气盛吗

 三教九流

 古代的名片

 “走后门”的由来

 “弄璋”与“弄瓦”

 “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的由来

 “首当其冲”的“冲”并非都指“要冲”

 “V”形手势的来历一

 手术服为什么不是白的

 投降为何举白旗

 明朝十六帝,为何只有十三陵

 古今差别话“中国”

 “黄泉”在哪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由来

 “上行下效”含贬义

 冷宫真的存在吗

人物拾趣篇

 孔明草船借箭是讹传

 还陈世美清白

 “身无长物”并非“身无长处”

 历史上真有香妃吗

 “文不加点”的由来

 趣话“老头子”

 孟姜女哭倒长城

 唐伯虎并未点秋香

 武则天并非中国第一位女皇帝

 “瓜田李下”要避嫌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官

 “刘罗锅儿”并非“罗锅儿”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八仙”确有其人吗

 何谓“扬州八怪”

 陈子昂摔琴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由来

 老子是太上老君吗

 李白酒量有多大

 “素面朝天”的来历

 “吃醋”的由来

 包拯不曾做宰相

 “青眼”与“白眼”

 顾悦自嘲“蒲柳之姿”

民间风俗篇

 何谓“红男绿女”

 “龙抬头”的由来

 我们“结昏”吧

 埃及人也有“春节”

 “桃花运”的由来

 “五服”并非五件衣

 “闹洞房”的由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古代新娘出嫁蒙红盖头的由来

 古今“坐”不同

 乌鸦叫并非不祥之兆

 叩手礼是怎么来的

 光阴为何用“寸”量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长两短”的由来

 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为何拜倒在“石榴裙”下

 “压岁钱”的由来

 “一炷香”有多久

 “摇钱树”真的能摇下钱来吗

 举头三尺有神明

 “福”字倒贴的由来

 古代人如何出家

 烧纸钱的由来

 大象把门待商榷

称谓、名称篇

 “金龟婿”的由来

 “鼻祖”的由来

 “两口子”的由来

 “老鸨”是益鸟

 豆蔻年华

 什么叫“连襟”

 “朕”曾是平民代称

 “老婆”的由来

 “衣冠禽兽”的由来

 “千金”的由来

 “内子”并非儿子

 “流氓”的由来

 “御医”并非“太医”

 古代妓院为何叫“青楼”

 “长舌妇”的由来

 “家父”和“令尊”

 “九五之尊”的由来

 “岳父”原来是敬称

 “太监”和“宦官”

 “三姑六婆”非亲戚

 “杏林”和“杏坛”

 “驸马”的由来

 文笔犀利的“刀笔吏”

 “公主”的由来

 学生为何是“桃李”

 “万岁”原本并非指皇帝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为何有“东西”,无“南北”

 “马路”的由来

 三甲不是前三名

文学艺术篇

 “长袖善舞”的由来

 “梨园”与戏曲

 “秋波”的由来

 “余音绕梁”与“绕梁三日”

 律诗并非古体诗

 “万卷”知多少

 “画押”不等于“签名”

 “皇历”不等于“黄历”

 “乱七八糟”的由来

 汉字字形的演化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明日黄花”和“昨日黄花”

 古书为什么从右往左竖排

 “八音盒”的“八音”指的什么

 “灯火阑珊”并非不夜城

 《玉树后庭花》为何被称为亡国之音

 “落霞”非云霞

 “折桂”的由来

 凯旋而归,画蛇添足

 “杀青”的由来

 慈母非“慈母”

饮食文化篇

 “黄瓜”为何不叫“绿瓜”

 每天要喝多少水

 “祭灶”的由来

 日进三颗枣,青春不易老

 江南名菜“松鼠鳜鱼”

 “宫保鸡丁”的由来

 冰糖葫芦的由来

 “拿手菜”的由来

 “叫花子鸡”的由来

 “四菜一汤”都有啥

 “年糕”的由来

 “闭门羹”是何物

 永川“豆豉”的由来

 古代“冰激凌”

 “馒头”的由来

 “老婆饼”的由来

 祝寿为何送寿桃

 “狗不理”包子的得名

 “麻婆豆腐”的来历

 吃水果不能代替吃蔬菜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

 吃饭为何用“筷子”

 “涮羊肉”的由来

 “寒食节”吃寒食

 “东坡肉”非东坡肉

 北京烤鸭的来历

 “饺子”是怎么来的

 “腊八节”为何要吃粥

体育活动篇

 古代人也玩“高尔夫球”

 金牌是纯金的吗

 红牌和黄牌

 十八般兵器

 “拔河”的由来

 运动后不宜立即洗澡

 围棋为何黑子先行

 “舞狮”的起源

 “东道主”的由来

 “风筝”的起源

 运动后应吃碱性食物

 “杂技”的发展

 问鼎并非拿第一

 为什么国际篮球比赛没有1、2、3号队员

自然风貌篇

 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

 我国的四大“极地”风光

 “巴山夜雨”涨秋池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彩虹的秘密

 海浪为何迎岸而来

 海水里加盐了吗

 谁发现了“楼兰”

 天气预报的由来

 珠穆朗玛峰在“长高”吗

 敦煌莫高窟为何修在断崖上

 海洋无风三尺浪

 夏雨像堵墙,淋孩不淋娘

 霜叶为何“红”于二月花

 云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

 “寒山寺”在哪里

 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万里长城有多长

 红海的颜色

 太空上“看”长城

试读章节

“洛阳纸贵”与通货膨胀

古人有“洛阳纸贵”的说法,不明就里的人便认为古代已有通货膨胀的现象了,要不纸怎么能涨价呢?其实,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作品受欢迎的,它源自西晋大文学家左思的一个小故事。

左思,字太冲,临淄人。他成长在书香门第,家里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因才能出众而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的时候学过书法,学过弹琴,他的童年听起来和今天的小孩子差不多,但遗憾的是,他什么都没学成。父亲看着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伤感地对朋友说:“左思比我小时候笨多了啊。”不想,这句话被左思听见,一下子激起了他倔强的上进之心。左思于是刻苦勤奋,努力治学。他虽然相貌不帅,说话也吞吞吐吐,但文章写得非常精彩,辞藻华丽。

左思年轻时写过《齐都赋》,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写完之后,又想为三国时的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各写一篇赋,描绘各地的大好风光。于是写作整整十年,查阅文献,向来往客商打听三都的风土人情、建筑样貌。在这十年中,左思一直处于一种半癫狂的状态,他闭门不出,在家里随处放置纸笔,甚至厕所里都不例外。每想到一处佳句,便随时记录下来。

时光荏苒,《三都赋》写成了,却并没有被当时的人看重。怎么办呢?左思请当时的大名士皇甫谧为自己作序,并请当朝司空张华评点。张华也是一位大文学家,曾写过《博物志》一书。一读之下,好文章!不由感慨道:“这样’精彩的文章,只有古人班固、张衡才能比拟啊!”班固是《汉书》的作者,曾、撰《两都赋》;张衡是地动仪的发明者,曾撰《二京赋》,他们都是东汉的文学巨匠。张华用这二人相比,那是极高的赞誉了。这话传出去之后,当时洛阳中的富豪之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家里的纸不够用了,便去街上买。人们都在买纸,一下子让洛阳的纸价翻了几番。

当时,另一位大文学家陆机也想作《三都赋》,听说左思作了同题的文章,不由嗤笑。他给自己的弟弟写信:“听说洛阳有个士人也写了《三都赋》,等他文章写成,我看也只能用来盖盖酒瓮罢了。”但他真正读到左思的文章时,却大为叹服,自知无法超越,便放弃了当初的写作计划。

所以说,“洛阳纸贵”与通货膨胀毫无关系,它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呆若木鸡”似贬实褒

现在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渚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浩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渚子说还不行,因为它听到响声就叫,看到影子就跳。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浩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意气强盛。这样又过了十天,纪渚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别的鸡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它的德行已经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为何要“千里送鹅毛”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正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湖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一扇翅膀,“扑棱”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天子李世民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随从们说:“天鹅已经飞走了,还是想想补救的办法吧。”

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天子李世民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辞。

P2-4

序言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文化的积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是广义的,它包罗万象而又跨越时空和国界,它是我们全人类的财富。

文化常识,是一种知识可以讲授,是一门学问可以研究,是一种礼仪可以复制。作为文化的传承和表现,它从来都不是遥远和僵死的,千百年来它始终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默默地连接着古代和现代、先人和后人。

中国和世界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对其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了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会有很多不明白甚至是前所未闻的文化常识。对人们来说,不懂文化常识,不知其出处,不知其专指含义,不知其特定用法,却喜欢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但又误解误用,甚至人云亦云地误传,难免会贻笑大方。因此,我们可以缺少知识,但不能没有文化常识。

一个人的文化常识储备往往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继承和弘扬文化,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比如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往往能脱口而出,若是问其渊源,却往往一问三不知,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后世生搬硬套,以讹传讹。希望这本书能让你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被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让你在轻松阅读中猎取知识、滋养心灵,学到你所需要的知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极易误解的文化常识及趣闻轶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盛文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37820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2014014027
中图分类号 Z22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