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
内容
编辑推荐

以植物学的角度,全新解读《楚辞》中的植物,领悟经典文学深层的文化韵味。全彩四色,经典呈现!

潘富俊编著的《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完整呈现《楚辞》重要篇章中的100种南方草木,全书将精彩的摄影照片与专业的植物学解说相融合。不只赏心悦目,更让你深入植物的特性,有助于了解骚人墨客的匠心,领悟经典篇章的真正意含。千载以下,且让我们与古人共驰骋、同体验绵延的文学生命力。

内容推荐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解工具书的制作技术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以清楚的解说和清晰的照片,介绍了《楚辞》中的诸多香草香木、恶草恶木。《楚辞》常以香草、恶草拟喻忠良奸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除了开状物比兴的文学先河外,也使文士因袭咏诵,对植物形成一套刻板的价值观,而《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作者潘富俊从植物生态特征细加整清,打破美恶分野,别具一功。

目录

江离

木兰

宿莽

留夷

揭车

杜衡

薜荔

葈耳

扶桑

藑茅

白薠

杜若

辛夷

石兰

女罗

三秀

浮萍

秬黍

桂树

黄粱

屏风

蘘荷

蒿蒌

青莎

苦桃

马兰

菎蕗

款冬

藳本

泽泻

撚支

葛藟

瓟瓜

射干

甘棠

蘮蕠

试读章节

古又名:菌

今名:九层塔;零陵香;熏草;罗勒

学名:Ocimum basilicum L.

科别:唇形科

【植物小档案】

一年生草本,茎高30—70厘米,多分枝。小枝四棱,被短柔毛。叶对生,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2.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近全缘,或边缘不规则齿牙状,背面有腺点。花序轮伞状,每轮约6花;唇瓣,花冠淡紫色,或上唇白色,下唇紫红色,长约0.6厘米;雄蕊4。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原产于非洲至亚洲温带地区。

悲回风1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物有微而陨性2兮,声有隐3而先倡4。

——节录《九章·悲回风》

【注释】

1.回风:旋风。

2.陨性:草木凋落。

3 声有隐:形容旋风只听其声不见其形。

4.倡:始也。

【另见】

《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九歌·湘夫人》: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九章·惜诵》:梼木兰以矫蕙兮,申椒以为粮。

《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九辩》: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

《招魂》:光风转蕙,泛崇兰些。

《七谏·沉江》: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七谏·自悲》: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

《九怀·匡机》:菌阁兮蕙楼,观道兮从横。

《九怀·通路》:纫蕙兮永辞,将离兮所思。

《九叹·逢纷》:怀兰蕙与衡芷兮,行中野而散之。  《九叹·怨思》:菀蘼芜与菌若兮,渐藳本于洿渎。

《九叹·惜贤》:怀芳香而挟蕙兮,佩江离之非女非女。游兰皋与蕙林兮,睨玉石之山参嵯。

结桂树之旖旎兮,纫荃蕙与辛夷。

《九叹·愍命》: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藿与蘘荷。

蕙或菌均是九层塔,又称零陵香、熏草、罗勒,是《楚辞》中主要的香草。全株具芳香,能去除恶臭,随身佩带可散发香味。总状花序如高塔层层迭起,因此取名“九层塔”。古代的“祓除”祭礼,常用此植物熏香,此即“熏草”一称的由来。有时可和其他香草混合,制作成固体“汤丸”,用于煮水洗澡,作为净身香料。《本草衍义》记载:古时妇女常用九层塔浸油润发,说“香无以加”。用此草作床荐或坐褥,有满室生香的效果。

九层塔香味虽浓,但未见古人用为食品香料。但在台湾及华南地区,烹调时多用九层塔去除腥膻之味,台湾乡间常见栽植于屋角处。九层塔全株含挥发油,除作为香料外,茎、叶及老化枝干、根头均可入药,茎叶为产科良药。九层塔以“罗勒”一名最先出现在《嘉佑本草》,载明各种药效。《本草纲目》记载:九层塔种子“能治目翳”,由此可知九层塔全株都有用途。九层塔如今已有多种不同的栽培种,常见的有紫茎种、绿茎种、细叶种、矮罗勒等。

留夷

今名:芍药

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科别:牡丹科

【植物小档案】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7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则为三出叶;叶淡绿色或灰绿色,被白粉。花数朵簇生于茎顶或叶腋,花白色或各种颜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4—5。果为蓇葖果,顶端具喙,长2.5—3厘米,成熟时开裂。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各省以及朝鲜半岛、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亚等地,是栽培历史悠久的观赏花卉。

余既滋1兰之九畹2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3留夷与揭车4兮,杂杜衡5与芳芷。

冀6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7。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节录《离骚》

【注释】

1.滋:培植。

2.畹:音碗,十二亩曰畹。

3.畦:音其,此为分畦种植之意。

4.揭车:即珍珠菜。

5.杜衡:香草。

6.冀:希望。

7.刈:音易,割也。  留夷在《文选》中写为“留荑”。《广雅疏证》说:“挛夷,芍药也”,而“挛夷”就是留夷。郭璞注《西山经》也注明“留夷”即芍药。虽然芍药的根、茎、叶均无香气,与《楚辞》提到的其他香草不同,不过芍药的花则香气浓馥,因此从《毛诗》以来就被视为香草。

芍药初夏开花,有红、白、紫等颜色,以白色花最为常见。白花芍药,有时直称“药”;红花芍药则称为“红药”。唐宋以后,御花园、寺院、庭园等多栽植为观赏花卉,扬州芍药更是艳冠天下。古时男女惜别常互赠芍药,因此芍药又名“将离”。芍药的根可用于调味,为“五味之和”,即韩昌黎诗所云:“两厢铺氍毹,五鼎烹芍药”。

《上林赋注》和《王逸注楚辞》则认为“留夷”应为辛夷。但辛夷为木本植物,与下句之杜衡和芳芷等香草根本不同类,加上同句中的揭车(珍珠菜)也是草本植物,因此“留夷”宜解为草本植物的芍药。

P38-41

序言

楚国的根据地在现今的湖北省西部,后来往东方及北方发展,到达今日之长江、淮河流域一带,亦即楚人的活动范围和《楚辞》产生的背景地区,有别于《诗经》产生的黄河流域。由于发展地的不同,《诗经》与《楚辞》也就成为中国南北文学的两大代表。

不同于《诗经》的庶民作品,《楚辞》中各篇童几乎全出自作家之手。除奠基者屈原之外,《楚辞》作者群还包括宋玉、淮南王、贾谊、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王逸等人,其中确定为屈原作品的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童》、《远游》、《招魂》语篇。《楚辞》首先由西汉中叶的大学者刘向校订皇宫的藏书,编辑屈原等人的作品成为专书,年代约在西汉纪元前后,当时收录的篇章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童》、《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鹏鸟》、《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等,不管是否为屈原作品或是西汉作家的模仿之作,各篇童写成的年代均已超过两千年。

至于“楚辞”之意为何,向来有多种意见:有人认为作者屈原为楚国人,因此而得名,如《隋书·经籍志》序云:“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但如上述,《楚辞》并非一人作品,《楚辞》各篇童的作者之中只有屈原、宋玉为楚人,其他作者如东方朔是山东人、王褒是四川人、贾谊是洛阳人、庄忌为浙江人。由此可见,《楚辞》并非全是“楚人的作品”。所以《楚辞》应该是指诗人以楚国地区特有的音律、动植物、词汇写成的文学作品,即宋代黄伯思所言“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用以发抒文人情感,寄寓心情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绝不下于《诗经》。从汉代以降,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历代文人皆从《楚辞》中撷取精华,受益匪浅。不管是汉赋、骈文、七言诗,或是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其形式与内涵无不受到《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一如《诗经》、《楚辞》所提及的植物名称,大多与近代名称不同,常造成研读上的困扰。考证并了解《楚辞》中近百种植物的真正“身份”,对于贴近感受诗人的真实情感绝对有其重要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富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24906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3279880
中图分类号 Q948.52-6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