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常思,一日三省
【原典】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曾子②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②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译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了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我的学问时时温习了吗?”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使用财物要节俭,任用人才要珍惜,使百姓不误农时。”
【解读】
反省自己才不会犯错误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学习勤奋,很快便有所成就。为养活父母,曾子曾经在莒地为官,而后他又收徒讲学。据《孟子》记载,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就是他的学生。
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弟子,而孟子又私淑(意为私自向所敬仰的人学习)子思,形成思孟学派,成为儒家思想的正统。所以曾子是儒家思想奠基人之一。
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内容:为人谋是否忠,与朋友交是否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讨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在现今这个有些以追求外在成功为潮流、精神为外物所累的时代,自省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一日而三省吾身”,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个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者所必须学习的。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也未见得会有良好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人,一开始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都是因为不能时时自省而造成的恶果。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这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失”,似乎也很难。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会设置种种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弹”来百般诱惑,让你“湿鞋”。
现实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防范,贪官成克杰、胡长清、李嘉廷的“失足”,可以说正是因为在平时不知检点、不知约束自己造成的。应该说,这些人并非一开始就胆大妄为,他们也曾犹豫过、心虚过、自责过,但终究没能战胜自己。有的还以“就干这一次”为托词,原谅自己。还有一些人,开始时并不认为事情很严重,觉得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外快,乃小事一桩,不足挂齿。殊不知,如此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悔之莫及。
世间充满了诱惑,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作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无孔不入,所以必须经常性地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其实,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正是这种自我省察和约束的精神。
生活是一种惯性行为,人在其中,只要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往往会“随波逐流”。但这种庸常的腐蚀性后果却是严重的。因此,经常性地检省自己的言行,并及时做出调整和约束,是十分有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业的需要,是少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优良的“软装备”,凡事皆可善始善终。
P7-9
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孔子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是一位伟大精神的直接缔造者。而《论语》无疑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其蕴涵的哲理已深深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部不能逾越的圣典。当我们捧读被颂扬千年的《论语》之时,自然而然地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孔子那关注人们生活的炙热目光,聆听那朴实简洁的教诲一
《论语》中记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夭如也。孔子是自由爽朗舒展的,因为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可见,自由的获得与道德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当人们自觉践行道德法则的时候,必将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与升华,并逐渐摆脱物欲的束缚和名利的羁绊,由此洞见到宇宙间存在的“大道”,进入无机心的自由之境。
《论语》是儒家学说中论述道德的本书。它以修身治国为诉求,以仁为根本,以善为指向,以学为方法,为人们构建了座完美的道德之都。这一道德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今天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基本上遵循的就是儒家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中国人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说话做事的原则,很多都是参照《论语》中的道德法则。《论语》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涉及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所蕴涵的智慧就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为珍贵的宝物。这座道德之都,实乃国人精神的支撑。面对孔子,人们常常会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好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普照着人心,为人们获取终极的自由提供了道德上的保障。
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论语》当然也是一部哲学论著。它虽然是以谈话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但是,在一个条目之中、几个条目之间以及各章节之间仍然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因此在解读时,对于相对独立的条目,单独加以解读:对于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条目,把它们划分为一个小节,然后用一个标题加以概括,选择一个点加以解读,这样就可以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每个小节乃至全书的内容。
《论语》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的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的智慧具有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在《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处言论,都蕴涵了他对人生、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体现了他道德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我们对此有所认识之后,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论语》内在的逻辑性以及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更高层次上领悟到个中潜藏的深意。
为了让读者从源头上了解《论语》,从不同角度去感悟《论语》,我们编撰出版了这本《论语全鉴》,该书以《论语集解义疏》和《论语集注》为底本,参阅诸家学说汇编而成,力求确保全书的严谨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括配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精美图片,以增强读者对《论语》一书的感性认识,开拓读者的视野。
编者
2013年11月
孔丘的《论语》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的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的智慧具有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在《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处言论,都蕴涵了他对人生、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体现了他道德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我们对此有所认识之后,才能从宏观上把握《论语》内在的逻辑性以及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更高层次上领悟到个中潜藏的深意。
为了让读者从源头上了解《论语》,从不同角度去感悟《论语》,我们编撰出版了这本《论语全鉴(典藏版第2版)》,该书以《论语集解义疏》和《论语集注》为底本,参阅诸家学说汇编而成,力求确保全书的严谨性。
值得一提的是,《论语全鉴(典藏版第2版)》还括配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精美图片,以增强读者对《论语》一书的感性认识,开拓读者的视野。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的哲学思想以“仁”、“礼”为核心,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及华人世界,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孔丘的《论语全鉴(典藏版第2版)》对《论语》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