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文字简洁、富有韵律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
我们的生活、更积极地影响我们的人生,便有了这本《道德经全鉴(典藏版第2版)》的问世。《道德经全鉴(典藏版第2版)》解读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能从身边事物的细枝末节中体会老子的思想。
图书 | 道德经全鉴(典藏版第2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文字简洁、富有韵律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 我们的生活、更积极地影响我们的人生,便有了这本《道德经全鉴(典藏版第2版)》的问世。《道德经全鉴(典藏版第2版)》解读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能从身边事物的细枝末节中体会老子的思想。 内容推荐 《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炎凉、人情世故深邃、透彻的观察和思考。社会动荡,人事纷争,生命无常,从当时残酷的现实中,老子经过高度的提炼和总结,逐渐形成了有关于个人修养、处世哲学、做事谋略、治国之道、治人之方的智慧之学。这些思想,从古至今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直都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让《道德经》更通俗易懂、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积极地影响我们的人生,便有了这本《道德经全鉴(典藏版第2版)》的问世。《道德经全鉴(典藏版第2版)》将老子处世哲学中的精华部分选取出来,对原文进行了经典解读,并配以恰当的典故例证进行解说,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阐述,对《道德经》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让人们从中领悟到老子的处世智慧,以达到借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目的。阅读此书,相信你会对老子的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目录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无形大道的智慧之光 ◎ 1 大道看“有无” ◎ 2 大道看“祸福” ◎ 3 大道看“坚柔” ◎ 4 大道看“曲直” ◎ 5 大道看“简繁” ◎ 6 大道看“无为” ◎ 7 大道看“动静” ◎ 8 大道看“虚实” ◎ 9 大道看“巧拙” 第二章 修身之道:谦谦君子的养成法则 ◎ 1 圣人都知道自己的无知 ◎ 2 自矜者不会长久 ◎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4 善下者为王 ◎ 5 不武不怒,不与人争 ◎ 6 内敛方能成名士 ◎ 7 取长补短天之道 ◎ 8 不视,不听,不搏 ◎ 9 时时提醒自己做个正直的人 ◎ 10 美善与邪恶相距多远 ◎ 11 “德”是修身养性的甘霖 第三章 养心之道:纯真、幸福是根本 ◎ 1 超然旷达,宠辱不惊 ◎ 2 道是简单的,快乐也是很简单的 ◎ 3 心“虚”是一种境界 ◎ 4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5 像水一样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 ◎ 6 静止的水才清 ◎ 7 欲心杂念使人心累 ◎ 8 知道“止”就没有那么累了 ◎ 9 得失都是“道” ◎ 10 不要想得太多,太远 ◎ 11 无“患”即无忧 ◎ 12 无拘无束,给心灵一片广阔的天地 ◎ 13 道法自然,心境自可平和 第四章 处世之道:游刃有余地立足于世 ◎ 1 诚信不足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 2 不要轻易许诺 ◎ 3 忠言多逆耳,美言常害人 ◎ 4 不要固执地坚持己见 ◎ 5 示人以弱,将锋芒隐藏起来 ◎ 6 “道”无须言说 ◎ 7 刚柔并济,进退有道 ◎ 8 给别人留点空间 ◎ 9 神龙在天,不见首尾 ◎ 10 为人处世必须具备“大”的胸怀 第五章 待人之道:包容、善良是待人良方 ◎ 1 不要随意伤害人 ◎ 2 智者都明白成人达己的道理 ◎ 3 用平等之心看天下 ◎ 4 学会包容,终身不殆 ◎ 5 付出时不要想着回报 ◎ 6 君子须有仁慈之心 ◎ 7 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多少 ◎ 8 天道公平,作恶必受惩 ◎ 9 受到伤害不要急于报复 ◎ 10 待人接物要以“和”为本 ◎ 11 美善的言辞可以赢得尊重 ◎ 12 施予者得到的最多 第六章 谋事之道:踏实稳健,万事可成 ◎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2 万丈高楼平地起 ◎ 3 圣人更懂得如何去做正确的事 ◎ 4 天下事须做精、做细 ◎ 5 踮着脚是站不稳的 ◎ 6 不要被主观感觉所束缚 ◎ 7 谨慎地开始,坚持到结束 ◎ 8 空杯子才能用来盛水 ◎ 9 处乱不惊,变弱为强 ◎ 10 不因艰险失去斗志 ◎ 11 勤而行之,可为“上士” ◎ 12 正确地思考,小心地谋划 ◎ 13 做事的“大道”取法于自然 第七章 为上之道:管理其实很简单 ◎ 1 为上者要有不争无为之德 ◎ 2 善用人者,为之下 ◎ 3 要听得进忠告 ◎ 4 用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 ◎ 5 做领导的必须以身作则 ◎ 6 上有“为”,则民难治 ◎ 7 最简单的管理之道 ◎ 8 有权不可无威 ◎ 9 治大国若烹小鲜 ◎ 10 民众不需要太多烦琐的法令 ◎ 11 施政不可过于苛刻 ◎ 12 天道坦然而善谋 第八章 避祸之道:清醒、淡泊方可保全自身 ◎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 功成而不可居 ◎ 3 功成身退也是不错的选择 ◎ 4 不要被表面的利益所迷惑 ◎ 5 鱼再得势也不能离开水 ◎ 6 当糊涂时则糊涂 ◎ 7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 8 不争则无祸害之忧 ◎ 9 用超然的心态看待眼前的荣华富贵 ◎ 10 事盛则衰,物极必反 附录:《道德经》全文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原典】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大道看“祸福” 【译释】 灾祸与幸福紧密相连,而幸福的旁边又躲藏着灾祸。谁能知道祸与福之间相互变幻、彼此循环的根本原因呢?它是变幻莫测,远远超出于人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之外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祸福之道始终是一门大学问,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处处存在竞争与陷阱,如何安身立命、趋利避害,是不得不研究的。 而老子可谓这方面的专家,他认为,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谓一定的条件,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而往往人的主观因素是其转化的最为关键的条件。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目光短浅,一念之差,一时冲动,或是骄傲自满,而给自己带来祸患。 【解读】 居安思危才能守福避祸 商王帝辛的时候,雀在城边生了一只乌鸦,占卜的人说:“凡是小的生出大的东西,国家一定会吉祥如意,您的名望一定会增加一倍。”帝辛听后喜不自禁,以为从此自己就会受天佑护了,便不再管理国家,为人残暴凶狠,结果导致了外族的侵扰,商朝因而灭亡了。这就是逆道而行,由福转为祸患的例子。 《列子·说符篇》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一户人家为人十分仁义,三代都是如此,待人真诚,常常做善事。有一天,他们家的黑牛生下一只白牛,别人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的征兆。”过了不久,那家人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而牛又生了一只白牛,过不多久,儿子的眼睛也瞎了。人们都觉得诧异,说这哪里是吉祥的征兆,明明就是恶兆啊。可是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年轻力壮的人都被征召去打仗,而这父子两人因为双目失明而免于征役。等到战争停止的时候,他们的盲病不治而愈了。这时候人们才懂得吉兆的含义。 明朝人杨慎所著的《韬晦术》中有一句名言:“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意思是说荣华利禄、高官显爵对于人的诱惑力很大,但是荣利场也是最难站稳脚跟的。《周易》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一个人在成为大权在握的领导者之后,居安要思危,才能守福避祸。 唐朝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而立下大功,爵封汾阳王,任宰相,王府建在国都长安的亲仁里。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代宗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是心里有数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掘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比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的私事重要。 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干涉。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郭子仪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打扮,王爷郭子仪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而郭子仪毫不在意自己被使唤来使唤去。 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就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面子,他们相约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只是大笑。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出入。儿子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的确明智,他能在自己位高权重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福祸相依的道理,善于规避灾祸,所以才能四朝为臣。如果他对于自己的高官厚禄感到自满,就难免会生出骄横之气,不能忍气,那么那些想和他作对的人也就有机可乘了。 所以说,不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也不论眼前的风景有多么迷人,都不应该忘记一件事,美丽的风景之后可能就是悬崖峭壁。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规避可能会有的祸患。 P5-8 序言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思想巨著之。在中国,但凡有点文化的人几乎都听说过这本书。那么,它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我们先不要主观臆断,看看以下古今中外的名家评论就可略知一二。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唐玄宗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说:伯阳(老子字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欧阳修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说:《老子》,救世之书也! 曾国藩说老庄为体,儒墨为用。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林语堂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孔子对我的影响很大,老子对我的影响更甚。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日本著名学者卢川芳郎说《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理论物理学家、第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汤川秀树说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道德经》的魅力可见一斑。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耳冉,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道德经》共八十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道德经》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的博大,短短的五千来字,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道德经》又极具实用价值和包容性。无论是治国、治家、治学还是修身、处世、待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一个“道”字贯穿了《道德经》的始终。因此,我们要想从《道德经》中感悟并应用其中的思想智慧,必须弄清楚究竟何为”道”。老子说:“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道”是宇宙的根本,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所在。老子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道”的规律,要与宇宙、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共生共存。无论你做什么事,一旦违背了“道”,那就一定会遭到报应和惩罚。 《道德经》的魅力还在于它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老子的辩证法综合了对立统一的观念,并加以发展和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世界观、人生观。 《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炎凉、人情世故深邃、透彻的观察和思考。社会动荡,人事纷争,生命无常,从当时残酷的现实中,老子经过高度的提炼和总结,逐渐形成了有关于个人修养、处世哲学、做事谋略、治国之道、治人之方的智慧之学。这些思想,从古至今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直都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让《道德经》更通俗易懂、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积极地影响我们的人生,便有了这本《道德经全鉴》的问世。本书将老子处世哲学中的精华部分选取出来,对原文进行了经典解读,并配以恰当的典故例证进行解说,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阐述,对《道德经》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让人们从中领悟到老子的处世智慧,以达到借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目的。阅读此书,相信你会对老子的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编者 2013年1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道德经全鉴(典藏版第2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春秋)老子 |
译者 | 东篱子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80015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8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1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6 |
CIP核字 | 2013267647 |
中图分类号 | B223.14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