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五大公知》是作者刘勃根据授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一本文学札记,总计18万字。内容包括序一章,正文六章和两章附录。介绍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五位大家(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的主要思想以及作者对前人遗产的历史价值的思考,使年轻读者对那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流思想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图书 | 战国五大公知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战国五大公知》是作者刘勃根据授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一本文学札记,总计18万字。内容包括序一章,正文六章和两章附录。介绍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五位大家(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的主要思想以及作者对前人遗产的历史价值的思考,使年轻读者对那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流思想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内容推荐 平等、民主、自由、民权、法治这些看似现代的主流观念并非现代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的五位公共知识分子就已提出过类似的言论。刘勃编著的《战国五大公知》一书将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战国五大公知”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第一次公开讨论。 翻开《战国五大公知》,逐本溯源,探寻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源头。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孔子死了/5 孔子的自我分裂 儒家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第二章 遗世独立墨巨侠/15 墨子的四记杀招 非攻的底牌:以暴制暴 以人民的利益为准绳 爱是一种手段 尚贤:平民政治的实践之路 天下大同:墨子的理想国 被天下人抛弃的墨子 专制从何而来 第三章 杨墨之言盈天下/55 墨家生存之道 墨家十大主张,谁是头条 名与利不可得兼 苏秦张仪是女人 第四章 风流孟夫子/83 君究竟有多轻 仁政:孟子的不二法门 “仁”者无敌 性善论的软肋 从“民本”到“民主” 中庸还是乡愿:论孟子的说话艺术 第五章 逍遥庄周/125 六道之外议庄子 世界是用来调戏的(上) 世界是用来调戏的(下) 滑稽的“自卫术” 唯逍遥与调侃不可缺 美好社会不需要是非 隐士与权力同行 第六章 荀卿救世/167 救世实践派 性恶和能群:人类的劣势与优势 为大众寻找道德楷模 不平等的社会才是好社会 尊王:善恶间的灰色地带 儒生有何用 严师出叛徒 第七章 终结者韩非/211 韩非的理论土壤 人性是坏透了的 权势高于一切 儒法不两立 法无许可即禁止 术——玩阴的 怎样治理老百姓 汤武关键词:革命还是暴力——读《商君书?开塞》 附录/265 中国早就有:从酒和盐说起 儒道墨法关系试梳理 试读章节 孔子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知道自己这辈子在干什么。 他是怀揣着政治理想的人。理想是啥,他老人家也直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代太伟大了,我特想追随那个时代的脚步。 西周盛世什么样?按老人家自己的解释,主要是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君怎样才能像个君呢?他要像爸爸。臣怎样才能像个臣呢?他要像儿子。 说“像”,其实也不大准确,因为很多时候确实就是。按照周代的封建宗法制度,大致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算贵族。爸爸当天子,嫡长子留着即位,其余儿子们去当诸侯;爸爸当诸侯,嫡长子即位,其余儿子们去当大夫;爸爸当大夫,嫡长子即位,儿子们去当士;爸爸是士,嫡长子即位,其余儿子就失去贵族身份,只算庶人了。 爸爸管儿子,但爷爷通常管不到孙子。儿子对爸爸称“臣”,但孙子对爷爷只是“陪臣”(如诸侯的大夫对天子,士对诸侯,都是陪臣),不从爷爷那里获得权利同样也不用承担义务。这样的好处是即使连续几代人都非常能生,孙子、重孙太多,爷爷认不全也没关系,他只要认得自己的儿子就可以了。 在这个体系下,爸爸的权威要保证,但同时爸爸应该是慈爱的;儿子的孝顺要强调,而这孝顺需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有点把父子关系理想化,但大体也算有人类的天性作基础,很自然。 当然,平等是不存在的。但权威通常不会是极权,服从通常也不至于是盲从。不平等但是有对等,分等级但是很和谐。 平心说,这个体系设计得确实是挺高明的。一两千年后的欧洲人,也推行封建,就搞不出这么既主体突出又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他们一会儿让国王的儿子们平分王国,结果好容易建立的统一政权立马四分五裂;一会儿又滑到另外一个极端,搞长子继承通吃,其他儿子什么也没有,结果催生了一大批血统高贵但一文不名的光蛋贵族,没事要么捉对厮杀,要么劫掠教会,要么欺负劳动人民,构成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当然,正因为原来的社会体制极端不靠谱,他们才勇于开拓,四处征伐,终于在公元1500年以后杀出升天,彻底改变了小小寰球,但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总之,让四海之内的君臣子民过着温情脉脉的大家庭生活,这就是孔子的理想天下。 但是,孔子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期望中的成果,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据庄子略带夸张的说法,孔子在鲁国两次被放逐,在卫国混得不敢见人,在宋国他背靠的大树要被砍,在商周没出路,在陈蔡被包围,谁想杀他都不算犯罪,谁想侮辱他只管自便。(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庄子·让王》) 他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办教育。 孔子招生,号称“有教无类”,学生大多数是苦孩子。比如他的头号得意弟子颜回,根本是穷死的;比如他的跟班兼保镖子路,当年头戴鸡毛冠,身挂野猪牙,看着就是个流氓;比如有的学生对怎么干农活很感兴趣(如樊迟),有的确实在干农活(如曾参)。还有的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干工商业出身(如漆雕开),有的还是劳改犯(如公冶长)。 P7-8 序言 这本书谈战国五子,按照活动年代的顺序排列是: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正如许多西方学者所说,中华帝国是孔夫子和秦始皇缔造的。而上述五位活动的年代,恰好是孔子去世之后,始皇帝统一之前。他们是大变革时代的革命党与保守派,是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先锋与公知。 而所谓“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在这个词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火爆并充满贬义之前,它和“知识分子”几乎是同义词。摘抄余英时先生的解释: 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这里所用的“知识分子”一词在西方是具有特殊涵义的,并不是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这种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余先生又说:“熟悉中国文化史的人不难看出,西方学人所刻画的‘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竞和中国的‘士’极为相似。” 确实,以专业知识而论,谁要是夸说诸子今天还如何了得,只能推断为别有用心。但不可否认,那时的许多问题,还是今天的问题。 以韩非子为例。 先秦,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最有名的七子里面,按年代排,韩非是殿军。韩非看前面六位都不太顺眼;相应的,在怎么跟领导人谈心的问题上,韩非一副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小媳妇相,在那六位那里,大概也很难引起共鸣。 而这六位亦是各有各的个性。 《老子》这书,自说自话。一个老爷子面无表情地在念叨,语音语调从头到尾没有抑扬顿挫,爱听不听,不听拉倒。 孔子是低调的,主张跟领导说话要客气,但原则问题不让步。他认为国家领导人听不进不同意见就该亡国,跟你说不通我就自己辞职走人。并且,看《论语》的记录,孔子评价起国君或官员们来,态度常常也并不像他主张的那样谦恭。 墨子很自恋,觉得就他最牛。即使全世界都在反驳他,在他看来也不过是集中天下的鸡蛋砸石头。《墨子》书里记录他和别人的辩论,都透着这股子气势,和国君说话,也不例外。 孟子也嚣张。“道高于君”是他的基本立场,“说大人,则藐之,毋视其巍巍然也”是他的基本态度,“帝王师”是他的基本定位。所以人家问他,咱们大王对您很客气,您对他就不能尊敬点吗?他的回答竟是:“我经常把尧舜之道讲给他听,不就是对他最大的尊敬吗?” 庄子更不必说。庄子稀罕跟国家领导人说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领导不爱听,他当回事吗? 韩非的老师荀子,讲究“尊王”,倒也是特别强调要突出领导权威的。但他一张嘴仍然会说,你们这些国君拿齐桓公、晋文公当奋斗目标,但我们孔门弟子,就算只是个小孩子,都觉得谈这个丢人。 总之,“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这个韩非看来最大的难题,在这六位心目当中,根本就不存在。 道理也很简单。这老六位就算各有各的毛病,起码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怀揣理想,拿自己当人,希望按照自己的主张来塑造国君。自居奴才,为讨主子欢心而变着花样说话,他们不但做不出,甚至根本想不到。 有意思的是,那些一心干禄,比韩非还要以国君的是非为是非的纵横家和法家实践派,也没把游说看得这么难。 苏秦、张仪不必说了,各国国君一路忽悠过来,一点都不怯。 韩非的同门李斯,胆色也一样可观。《谏逐客书》开门见山,“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批评新国策不对,一点没绕弯子。这篇的行文,也正是韩非说的“顺比滑泽,洋洋洒洒”,尤其是后半篇,“华而不实”的嫌疑着实不小。但人家也成功了。 韩非和这帮子人的巨大差异,也许可以从出身上来解释。 韩非是“韩之诸公子”。韩国是一个不强大,但还算是大国的国家;“诸公子”的意思,是一个不算高贵,但还说得过去的贵族。 章太炎骂老子,有句名言叫“怯懦者多阴谋”,拿到韩非身上更合适。没行动力,各种阴谋诡计只能一遍遍过脑子,所以韩非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有水平。真的耍流氓,韩非在秦始皇面前一和李斯、姚贾交锋,三招两式就败了,皇帝也不再把他当回事。 太史公为韩非立传,没写几句话,倒全文引录《说难》。因为他亦有同感。 那是汉武帝的时代。 天下一统,别黑白定于一尊。再像诸子那样在皇帝面前高谈阔论,皇帝受不了,别人也拿你当神经病;一心想升官发财的,也知道靠豁出去发惊人之论引起人主的注意,但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而是越来越少。更好的选择,还是顺着领导人的既定方针,拿点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出来。 这种差别,先看看《战国策》,再看看贾谊、晁错、主父偃们的政论文,立刻就可以感受得到。 揣摩人主的心意,是一项必须要做的艰巨工作。在战国,韩非这样细腻深刻的软骨头才会对此感受强烈;在皇皇大汉,却连司马迁这样嵌盔磊落的奇男子也觉得不可回避。时代的沉降,真是使人低徊不已。 先秦诸子的思想,和现代流行的一些价值,当然是有很多可以呼应的地方。简单说,孔子与宪政,老子与哲学,墨子与平等,孟子与民主,庄子与自由,韩非与法治,均在似与不似之间。 由于这种微妙的关联,你要想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人)捧之上天,或者贬之人地,大概都很容易。事实上,很多人也正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个在媒体待过的老师,我不得不承认,不管在报纸还是课堂上,很多时候,极端的褒贬最容易产生话题,促成争辩,从而大受欢迎。 但我还是想和这种方式保持一点距离。在我看来,极“左”或极“右”,大概都有脑子短路的嫌疑;然而不“左”不“右”的乡愿派,倒是诚然不短路,只是大脑里已经停电了。 而我希望这是一本不短路,且供电量还算过得去的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战国五大公知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52168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6 |
CIP核字 | 2013239476 |
中图分类号 | B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