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复辟纪(张勋传)/京华作家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复辟纪(张勋传)》由孙献韬所著,张勋,1854年,生于江西奉新;1868年,摸鱼偶遇恩人;1879年,娶妻曹氏,入伍参军;1895年,加入北洋系,头等先行官;1901年,保卫西太后,统率御林军;1913年,三战南京城,三日不封刀;1917年,十二天复辟“壮举”,一年半隐居生涯;1923年,长辞人世,废帝哭灵。

内容推荐

《复辟纪(张勋传)》由孙献韬所著,《复辟纪(张勋传)》的内容简介:

张勋复辟时,与康有为分别被称为武圣文圣,阮忠枢说张勋“质直忠勇,饶有血性,惟脑筋太简单,思想太旧”,康有为思想也“太旧”,但谁敢说他“脑筋太简单”?那么经历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熏陶后,康有为依然跟张勋搞到一起,做起春秋大梦,为了什么呢?如果说张勋这个“二傻子”是真保皇的话,康有为的“保皇”大概要加上引号了,他更想保的是自己的宰相位置吧,要我看,私心和公心孰大孰小还真是问题。这样的文人,学问越大,影响越大,结果也就越南辕北辙就是今天,也有太多的人想让人称自己为“圣”,有康有为这样名望卓著的文人,再配上张勋这样头脑简单的武夫,什么可怕的事都会发生,“复辟”闹剧事小,历史倒退事大。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果然是一面镜子,要像孙献韬同学这样,时不时拎出来,给大家自己照照,也互相照照才好。

目录

序 /1

第一章 顺生者 /2

第一节 家世 /2

第二节 成为孤儿 /4

第三节 改变命运的摸鱼行动  /5

第四节 伴读生涯  /7

第五节 御花瓶事件 /8

第二章 从南昌府衙到广西前线 /11

第一节 在南昌  /11

第二节 广西前线  /12

第三章 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 /16

第一节 大太监李莲英 /16

第二节 奉天、北京、山东、天津 关键先生袁世凯  /17

第三节 拳乱终结者 /18

第四节 终极贵人西太后  /19

第四章 两战南京 /24

第一节 一城三军 /24

第二节 闻变而动  /25

第三节 一战南京 /27

第四节 再战南京  /29

第五章 一入徐兖 /34

第一节 撤退和扩军 /34

第二节 袁张不是一路人 /35

第三节 一次未遂的讨袁行动  /37

第六章 三战南京预演复辟 /40

第一节 兄弟阋于墙 外御革命军  /40

第二节 再入南京城 三日不封刀  /42

第三节 江苏都督 预演复辟  /43

第四节 误杀日本侨民交涉案  /44

第七章 再回徐州 /48

第一节 徐州迎来了巡阅使 /48

第二节 张勋驻徐若干事 /49

第三节 “七师”事件  /52

第八章 一会南京再会徐州 /55

第一节 袁氏未亡 冯氏谋反 /55

第二节 袁氏已死 冯氏反复  /57

第三节 徐氏复辟计划  /58

第四节 时势推动复辟 /59

第五节 第一次徐州会议/61

第六节 第二次徐州会议(附蒙古版复辟方案)  /62

第七节 日本的态度 佃信夫的作为  /64

第八节 升允赴日  /67

第九节 日本官方态度有变  /68

第十节 续佃信夫的作为  /70

第九章 第三四次徐州会议 /73

第一节 第三次徐州会议 /73

第二节 府院之争 /74

第三节 第四次徐州会议签了字的黄缎子 /76

第四节 “黄缎子行动”  /79

第五节 黎总统发出邀请 张大帅整军上路 /80

第十章 复辟 /86

第一节 大帅不急  /86

第二节 幕僚“劝进” /88

第三节 从江西会馆出发 /89

第四节 复辟当日 诏告如云/93

第五节 京城上下 气象一新 /97

第十一章 不许复辟 /100

第一节 复辟次日 无人喝彩 /100

第二节 黎段联手再造共和  /103

第三节 光杆司令段芝贵 /107

第四节 张勋揭出老底:诸位于心何忍 /109

第五节 讨逆战纪 /111

第六节 首战紫禁之颠 中国空军诞生  /117

第七节 复辟期间的帝、后、大臣和皇亲国戚  /118

第八节 张宅火起 张勋避难 /122

第九节 康圣人的“马后炮” /125

第十节 替大帅反思一下:最大的失招是没有建成真正的复辟统一战线 /126

第十二章 逃难、特赦和隐居 /132

第一节 落难荷兰使馆公布盟友名单 /132

第二节 中荷为张勋交涉案 /133

第三节 徐世昌颁布特赦令 /135

第四节 天津寓公 不问世事  /137

第五节 写大字 看笑林作自传  /139

第六节 实业家张勋  /143

第十三章 后事挽联家人 /147

第一节 张勋辞世是个大事件 /147

第二节 那些送挽联的人 /151

第三节 张勋家人 /156

第四节 张勋对家乡不薄 /158

第五节 家乡对张勋不厚 /161

第六节 南昌公馆的光辉岁月  /163

第七节 不忘记每一个恩人 /164

第十四章 那些与复辟有关的人和事 /167

第一节 北京复辟失败徐州辫子兵炸营  /167

第二节 “文武二圣”交往史 /168

第三节 倪嗣冲的表演  /171

第四节 孙中山在复辟期间的作为 上海军政要员的反应 /174

后记 /187

试读章节

清咸丰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巳时(1854年12月14日上午lO时),张勋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冈咀乡赤田村。当年为甲寅年,张勋属虎。(注:下文中凡用中文表述的日期,均为阴历;凡用阿拉伯数字表述的日期,均为阳历。)

赤田村是江西北部的一个普通村子,距省城南昌一百华里。这里属丘陵地带,村子四周山水环绕,风景优美。村南有一道山梁,名日虬岭,绵延于村前,像门前的屏风;村北一条无名小河流过,注入南潦河,直通鄱阳湖;村东的开阔地连绵数里,水渠纵横,土壤肥沃;村西的官道由奉新县城直通南昌省城。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座落在山水之间,算得上是风云际会,收放自如。

张家是赤田村的望族,人口不少,但具体到张勋一门,则是望族中的弱户,此话稍后再叙。据张勋成名之后续修的家谱记载,赤田张姓是北宋时由河北清河县迁来,到张勋这一辈,已经是四十二代了。按照族中排辈,张勋是“系”字辈,族谱上他的大名叫“张系瓒”。成年之后,得名“张勋”;显贵之后,取字“玉质”,号“少轩”;到了晚年,又自号“松寿老人”。这几个字、号都比较通俗简洁,与张勋一生少文多武的经历倒也贴切。

中国有续家谱的传统,特别是那些出了达官显贵的家族,更是有修谱的冲动,而且还要想尽办法找一些久远的帝王将相往家谱上靠——现在人们常说的“靠谱”、“不靠谱”,大概就是续家谱时的专业术语——一定要认一个过硬的牛人为祖宗。赤田张家“靠”上的大人物,是北宋时期的张琼。张琼在宋史有传,他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早年战友,两人同为五代后周世宗皇帝的将军,某次战斗中,张琼还救过赵匡胤的命。后来赵做了大宋皇帝,封张为殿前都虞侯,视为心腹。后来张琼被权臣陷害——许多家谱里的第一代祖先都被权臣陷害过——被囚于狱中,张琼为表忠心,一头撞死在墙壁上。赵皇帝追悔莫及,封张琼之子为官,张子对官职坚辞不受,带着一家大小,扶着父亲的灵柩一路往南,来到江西奉新县,驻足于此,定居下来。从张琼之子开始的这段叙述,仅见于张勋发达后续修的张氏族谱,正史并无记载。

系瓒(张勋)的祖父叫张大吉,号昆一,是个地道的农民,年轻时学过拳脚(正是这几招拳脚最后要了他的命)。除了种地之外,他每天还做点豆腐干拿到集市上去卖,跟津门大侠霍元甲的真实经历相似。张大吉有田二十多亩,养了三个儿子,都是庄稼人。次子张衍任,娶妻魏氏,生子系新、系瓒,系瓒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张勋。

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太平天国一支小部队路过奉新县赤田村。此时正值太平军“西征”战役期间,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主力溯江西上,试图解救湘军对安庆的包围,后以惨败收场。奉新距安庆不远,这支路过奉新的小部队,很可能是参与“西征”的太平军。听说要过队伍,村上大部分人都提前跑了,但张大吉没有跑,大概他自恃会几招拳脚,心里不太害怕。太平军把村民集中到一处,挨个儿盘问,试图榨出些钱粮。问到大吉的时候,他有些不敬,顶撞了几句,一个兵士抬手就是一刀,在他的嘴唇上砍了个口子,鲜血直流,人也倒在了地上。当时家里人都吓跑了,身边并没有人照顾,血一直止不住,大吉一个人慢慢挪到家里躺下。太平军第二天就走了,张大吉躺在床上挨了不到一个月,死了。

张大吉死后,三个儿子分家另过,每家八亩地,刚够吃穿。

第二节成为孤儿

次子张衍任带着老婆孩子一家四口清贫度日。所谓祸不单行,又过了两个多月,夫人魏氏一病不起,抛开丈夫和两个儿子走了。此时系瓒(张勋)不过八岁,就没了亲娘。

两年后,张衍任续娶邻村的温氏为妻。又过了两年,衍任也得了重病,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和已经怀孕的温氏,也走了。

这是清末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真实经历。兵灾连着疫病,一茬又一茬的中国农民,像草一样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自生自灭着。

父亲死后不久,继母温氏生下遗腹子系球,这是系瓒(张勋)的同父异母弟弟。寡母带着三个孤儿艰难度日,家里无力供孩子读书,族人也都不宽裕,没人替他们娘儿四个担当米谷钱粮。系瓒从刚读了不到两年的村私塾缀学回家,帮着母亲和哥哥做点农活,补贴家用。村私塾的两年,是张勋一生中仅有的正式求学经历。

这一年是同治四年(1865年),十二岁的系瓒(张勋)失去了亲生爹娘。

系瓒还有一个小名,叫顺生者(赣北方言,“顺生”即率性而为)。顺生者身上有一点祖父的影子,个头不高,胆子很大,力气也不小。由于缺少父亲的管教,难免调皮一些,打架斗殴应该是常有的事。

又一次打架发生了。这一次要了继母温氏的命。顺生者把邻居小孩的头打破了,邻居拉着受伤的小孩来家里算帐,温氏低声下气地赔理道歉,煮了红皮鸡蛋给人家送去。回到家里,受了别人委屈的魏氏难免冲着顺生者唠叨几句,此时的顺生者刚刚十四岁,正处在叛逆期,晚娘的话是听不进去的,一时犯起了浑脾气,对着自己的脸面连打带抓,弄得自己伤痕累累,一边自虐一边往大伯家跑,说继母给自己气受了。农村妇女见识有限,妯娌不和是常态,大伯母拉着顺生者去找继母“说理”,这之间难免有一些言差语错和谩骂攻击。温氏受此责难,越想越气,加之生计艰难,觉得生已无趣,一时绝望,跳进屋旁的石灰塘,自尽了。

平心而论,继母之死并不能过于怪罪顺生者(张勋)。联想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温氏之死我们只有唏嘘的份儿。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农村妇女何曾摆脱过悲凉与绝望?苦难的日子像树叶一样密密麻麻,凄凉无助是她们人生的主旋律,但凡有一个小小的争吵打闹,都可能成为农村妇女寻死觅活跳井上吊的理由。

继母温氏横死,温氏娘家一百多口人来到赤田村“讨公道”,娘家人要厚葬温氏,要找回面子,他们把孤儿寡母名下的八亩地换成银钱,大摆宴席,为温氏大办丧事,将系瓒三兄弟赖以活命的田、舍、钱、粮挥霍一空。从此之后,系瓒三兄弟不但没有了爹娘,也没有了生计。族人商量,哥哥系新过继给堂叔衍寿,弟弟系球由大伯衍恩抚养,唯独气死了晚娘的系瓒无人肯要。自此,少年系瓒(张勋)完全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这一年是同治六年(1867年),系瓒(张勋)十四岁。

第三节改变命运的摸鱼行动

无人认领的顺生者(系瓒,亦即张勋)只能自己谋生计。P2-5

序言

孙献韬同学出身名师门下,虽曾短暂误入官场,但仍保持赤子之心,实属难能可贵。我这么说,看上去有点儿不尊重,但好在孙同学现在我眼里,根本不需要人对他表面客气。

这是一本关于张勋的史书,我阅读有限,此前尚未发现有人为张勋立传(不含小传)者,琢磨孙同学为什么第一本书就以张勋为传主,忽然发现张勋和孙同学颇有相似之处,不知道孙同学对张勋是否有惺惺相惜之意,可堪把玩。我这么想,可不是说孙同学有着和张勋一样的政治野心,即使有,也不可能再有做军阀的实力,想做军阀者另有其人。

张勋和孙同学的相似之处,大致有三,一谓愚,二谓勇,三谓痴,且容备述:

愚,孙中山谈对张勋复辟的看法:“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孙中山其人,革命有胆,行事无谋,但看人很准,后半句也颇有胸怀。张勋的一生,的确成也愚忠,败也愚忠,他的复辟,虽然和他的长相一样,像个笑话,但也多少让人钦佩。即使现在,我对很多坚持倒退言论和行为的人,无论新左旧左,虽然心里绝不认同,但对部分真心认为自己正确的人,也有点儿佩服。这种人,起码真诚,自有其价值。这话和本书及孙献韬同学无关,算是废话。张勋死后,溥仪给的谥号是“忠武”,也可见其愚忠之一斑。

孙同学之“愚”,是迂腐。据我所知,他的老师,历史学家顾诚先生临终有令,凡其门下出身者,四十岁前不得著书。昔者章太炎见学生黄侃五十岁了,依然述而不作,还写了对联催促,而顾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是另一种慎重。顾先生的意思我这样理解,他是怕学生研究不够,浅尝辄止,贻害后人,与其早晚悔其少作,不如谨慎行之。孙同学小我半岁,着手写此书之时,刚好四十,真是有学究先生自有学究学生,一脉相承,半步不差。此之迂腐,说成愚忠也无不可,对老师遗言愚忠,不算丢人。

勇,张勋和清末很多将帅大员之尸位素餐不同,军人出身,因战功卓著而屡屡升职,直到高位。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委任张勋为头等先行官,看重的就是张勋的累累战功,袁世凯自己就是能员,请人看本领,文胆徐世昌,武胆就是张勋。虽然袁、张二人一生面合心不合,但袁世凯一代枭雄,影响历史直到今天,对张勋之勇如此看重,张勋也足可自傲。孙同学是报人,报人之勇,和武夫之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的意思是,想做个勇敢的报人,比做将军需要更多的勇气。“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嘛,这是在讲儿的,“纤”的不是“文小姐”,而是“笔”,新闻人用笔去触摸自由的边界,当然需要更大的勇气,孙同学做新闻,常恨手下胆子小,动辄高呼不过瘾,虽碍于现状,和很多前辈相比成就尚不足相提并论,但其一致的脉络,已然可以触摸。我和孙同学共事经年,他是我的上级,我对其新闻判断和成长经历有着直接的认识,从初接触的不信任,磨合阶段的种种矛盾,到我离开那家报纸后我们成为朋友,期间几经反复,之曲折,之动荡,至今想起,也赧然,也澎湃。

痴,张勋之痴,自不待言,是痴于帝制,痴于对他有恩者,凡其恩人,无不得到他发达后的照顾和尊重,甚至可比诸蒋介石对待黄金荣,虽然让其恩人的诸多儿子做县长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但也反映出其简单可爱的一面。孙献韬同学所痴迷是另外的东西,我与孙同学都喜欢《红楼梦》,我自诩对红楼了如指掌,但一次酒后,孙同学问我,红楼二十九回中,巧姐还有个姐妹,为什么?我忽然答不上来,回去翻书,果然见到一句“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当然,后来发现这句只在不靠谱的庚辰本里有,程甲本中就没有“巧姐儿”字样,这才释怀。此虽小事,但让我对孙同学的细心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孙同学更痴的是他的历史本行,虽然研究生毕业后他的工作大多与历史无关,但此书之成,足可见其花费的那无数心血,因为本书不是坊间流行的戏说历史写法,虽然语言也颇多俏皮之处,但更重义理和考据,非三更灯火五更星而不能。当我尚在孙同学手下做事时,他曾提议我们每天拿出两个版面,以时间为经,衣食住行为纬,专做历史考据,此事已开始策划,但报社忽遭变故,我和孙同学此刻更如参商,罢了。

张勋复辟时,与康有为分别被称为武圣文圣,阮忠枢说张勋“质直忠勇,饶有血性,惟脑筋太简单,思想太旧”,康有为思想也“太旧”,但谁敢说他“脑筋太简单”?那么经历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熏陶后,康有为依然跟张勋搞到一起,做起春秋大梦,为了什么呢?如果说张勋这个“二傻子”是真保皇的话,康有为的“保皇”大概要加上引号了,他更想保的是自己的宰相位置吧,要我看,私心和公心孰大孰小还真是问题。这样的文人,学问越大,影响越大,结果也就越南辕北辙。我真正想说的是,就是今天,也有太多的人想让人称自己为“圣”,有康有为这样名望卓著的文人,再配上张勋这样头脑简单的武夫,什么可怕的事都会发生,“复辟”闹剧事小,历史倒退事大。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果然是一面镜子,要像孙献韬同学这样,时不时拎出来,给大家自己照照,也互相照照才好。

这样给孙献韬同学的历史著作写序,我都替他不值,不过既然写了,还是说一句——是为序,以为牛B。

后记

这就是一本游戏之作。这个小游戏玩了我好几年。

王小山是我敬重的朋友,请他为这本小书作序是我的荣耀。成为王小山上司的最大好处,是有机会成为他的兄弟。王兄弟在序里考证了一番,说我和张勋才是兄弟呢,所以我的第一本书就写了他。这实在是太抬举我了。

当初想写张勋,完全是因为无聊。2003年上半年,正是闹非典的时候,我在光明日报当记者,整天闲得上下半截都难受,想着写点什么吧,顺便练练五笔字型。这就是创作本书的动机,跟大帅本人没什么关系。

决定开写了,到处查资料。民国离我们很近,复辟九十周年纪念日当时都还没有来到。稍一用力,资料就已经堆积如山。小山兄在序里提到我的老师顾诚先生,顾老师生前的确跟我说过“四十岁之前不写书”的话。本来我还真想学习顾老师写《南明史》的样子,对张勋资料也来个竭泽而渔;试了试赶紧放弃,还是查到什么用什么吧,歧路太多羊容易亡。于是写法找到了:就奔着好玩有趣写,千万别太有追求、非要写出一本张勋的信史全传,那满坑满谷的民国资料能把人淹死。

我的老领导侯君舒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爱好未必擅长,擅长必定爱好。这话用在我和张勋身上特别合适,放眼当下,从国内到国际,好像还没有哪个人比我更热衰于张勋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我对大帅越来越擅长了,这真是一个疯狂而神奇的游戏。

擅长之后必定爱好。我对大帅的爱,体现为对他的理解,特别是那一场被时人和后人嘲笑了一个世纪的复辟行动,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笑。当然我也不能说支持大帅复辟,那样就太不现代了。

大帅其实是个挺“现代”的人。我这样说会招来一顿板砖——他脑袋后头的那根辫子怎么解释?

“现代”是个相对概念,他得跟同时代的人比,不能跟正在读这本书的您比。跟当时最“现代”的孙中山比,张勋当然落后得一塌糊涂,但也不是没有一点“现代”的强项,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就远超孙国父,孙中山直接指挥的数次武装起义——当然全都是教科书上需要重点复习的重大事件——没有一次成功的。在当时,您是可以这样表述的:战功卓著的张绍帅(张勋字绍轩),是一位掌握了现代军事理论和先进战术思想的军事家。

大帅的“现代”还体现在他的生活趣味上。他喜欢听戏,高兴了还会上台客串一小下;复辟的前夜,他还有心思去听刚刚红起来的梅兰芳唱戏。这在当时是时髦而现代的生活方式。

即便是他脑袋后面那根代表着“落后”的灰白的辫子,也不能说完全就跟当时的“现代”绝缘。孙中山创办中华革命党,要求全体党员按手模、宣誓绝对效忠他本人,黄兴因此与他彻底掰了。当时是1914年,比张勋发动复辟还早三年。很难说张勋的辫子和孙中山的指模哪个更不“现代”。

当然从本质上讲,“复辟”是个绝对落后的玩意儿,民主选举的总统大家尚且经常不满意、嚷嚷着要换掉,世袭的帝王谁还稀罕呢?张勋死心塌地忠于清朝,这在当时就已经显得相当落后,他那个时代的“现代人”都知道他的落后和不合时宜。但知道归知道、反对归反对,当时的“现代人”并不嘲笑他的这种在今天看来有点儿不可思议的死忠做派,当时的人们好像都能理解他,都知道大帅的死忠其实是有一点儿道理的——至少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回溯当时的这种情景,似乎能够归纳出一个道理:人之所以嘲笑一个事物,源于他对这一事物的无知、不了解。

对这种情景的回溯,似乎还能印证另一个老掉牙的说法: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便是刚刚过去的民国史(包括复辟史),也早已经被改造成了当代史。

扯得有点远了,回头再说大帅的复辟。这本小书如果还有一点点价值和作用,那就是或许能解释一下张勋为什么要复辟,能帮助您部分了解大帅的动机。当然我不解释原因,张勋也已经复辟了;您不了解动机,大帅也不会怪罪于您。

但是,我真的能解释清楚张勋复辟的原因吗?或者说,我真能够了解大帅行事时的意图吗?这个问题让人心虚,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世界上最深的不是海底,是人的心。

到底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我也经常质问自己。无论哪个方面,张勋和我都扯不上关系,小山兄说我和大帅在“愚、勇、痴”三方面都有一拼,那是他善意的抬举。对这位逝去已经八十五年的大帅,我既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也不觉得他那样的人有什么超常或反常之处。他对我来说,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份谈资。

对待这样一个早已经被扣上“复辟祸首”铁帽子、鼻梁上涂满白粉的历史书上的丑角,像我这样只讲述、不评述。是不是有违公序良俗?会不会把别人家的孩子教坏?这个问题我想过多次,最后决定放纵一下自己,不考虑这么多了,这只是个游戏。

这样想罢,心态释然:既然是讲述,就尽量讲得准确些、轻快些,对得起读者的银子和时间;既然不评述,就不必时时事事上纲上线,至少不必对大帅的所作所为固定在道德评判的层面。事实本身就是意义,历史本身就是价值,读者高明,自有主见;不必非得“让历史昭示未来”,才能显示出作者“实在高明”,以及历史这玩艺儿“确实有用”。

搞新闻的人都知道,“讲述”比“评述”更难。一个看似简单的事实,好像铁板定钉了,稍微用心多查一些资料,就会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或者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查资料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当事人有不同的说法。民国时期的官员、特别是文职官员,基本都是前清时期的进士、举人,最少也得是个秀才,没事儿还要找事儿似地吟诗弄月,一旦经历了大小事件之后,那更是笔耕不缀。与张勋本人和复辟事件有关的时人笔记多如牛毛,看资料看得我头昏脑涨,经常是看着看着就跑到了另一个人的世界里去了,而这另一个死鬼的人生恰巧也同样波澜壮阔精彩绝伦。经常对这帮爱写字儿的死鬼老夫子咬牙切齿,当初你们少写点、少记点,我这本复辟纪写得还快一点。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本书从2003年初开始写,但我并没有把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全部奉献给大帅。2003年底新京报创刊,蒙光明日报编委薛昌词等领导栽培、新京报社长戴自更提携,本人忝列新京报社委兼副总编辑,所谓职业报人生涯,由此正式开始,期间风风雨雨、苦辣酸甜,虽算得上刻骨铭心,亦不足为外人道。虽不足为外人道,留给张勋的时间的确是相当少了。

从2003年底到现在,“张勋”在我的日程表里断断续续地存在着。有点儿骑虎难下,资料越查越多,头绪越理越乱,事实越考证越可疑,无数次想放弃,又舍不得那上千页资料,和那十几万字半成品。工作之余的时间里总是游移不定首鼠两端,看张影碟、翻翻闲书都觉得对不住大帅——有这时间,为什么不去写张勋呢?

总得有个了结。下决心不再去查资料、对稿子,好赖就是这一堆了。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兄足够友善、无限宽容,愿意将“这一堆”付梓,做成书,供读者一哂,顺便也给我本人一个签名赠书的机会,之前都是别人签名送书给我,终于我也有机会折磨一下别人了。

虽然本书几无价值、不值一提,但这的确是我的第一本书,还是要借机感谢如下人士:

首先感谢我的家人,为了我和大帅的这点小事业,老婆甘愿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带儿子洗澡,端的是又寂寞又辛苦。

第二感谢我的同事许英剑,这位成熟的插图画家做事极其认真,作画之前做了充分的案头准备,全部看完了书稿,还搜到了许多张勋的历史照片。读者诸君明鉴,本书插图确实精彩细致、机智传神,远超本书的文字水平,您如果看不上本书的文字,看在插画超高水平的份上,建议也掏钱买一本回家慢慢欣赏。

值得一提的是,许兄的插画不但精妙智慧,而且还相当准确。比如第四、第五、第六三章的插画,张大帅头戴民国政府的制式军帽,这个细节曾让我心生疑问。我的印象中,张勋似乎从不穿戴民国政府的军服军帽,无论在南京还是在徐州,他都是一身大清极品武将的行头。许兄修正了我的这个认识,他给我看了两幅大帅头戴民国军帽的图片,民国军帽下还是大清的发型。

第三要感谢我的另一个同事胡小军,他是张勋的小老乡。今年2月我去了一趟江西省奉新县,有赖小军兄的周到安排,我在两天时间里走遍了张勋的出生地赤田村、成长地岗头村、安息地陶仙岭,以及南昌城内的张勋公馆(即新四军驻赣纪念馆)。小军兄经纶满腹且人情练达,他建议我把本书的首发式放在奉新县,这是个好主意,且不管“首发”与否,先给当地预约一下也不错。

同时要感谢的还有奉新县委宣传部的诸位官员朋友,自副部长以下,两天时间里分头陪我到上述各地走访,还一定要管吃管住,这让我很是不安,但愿我这趟“张勋故里自助游”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能够起到一点拉动作用。

还要感谢赤田村诸位父老乡亲,村支书张轮根亲自带我走遍绵延大半个村子、规模惊人的张勋旧宅,专门为我打开了一扇几十年来没人打开过的大门。村里多位父老轮番给我讲述张勋生前身后的种种事迹传奇,让我认识到张勋对家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顺便再为张勋旧宅的保护问题呼吁一下。以我个人的粗浅判断,张勋旧宅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要知道张勋作为民国时期的军政要人,他的独特经历和震撼作为,与其他任何民国人物的经历和作为相比都毫不逊色。他不是一般的都督、省长、执政之类的高官,他曾经是左右时局的中国政坛第一人(至少名义上是这样),他的复辟壮举(姑且称之为壮举)在任何一个版本的历史书上,都是无法略过的关键章节。即便是搞旅游开发,这个规模庞大的旧宅子也具有可观的市场价值吧。现在任由这巨大的宅子在风霜雨雪里破败下去,真是让人无比心疼,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认识到其独特的价值(即便是认定其市场价值,也比目前“没有价值”要好),将这处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人文遗产尽快保护起来。

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本书的出版人、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先生,责任编辑刘彬女士,他们的支持、指导与帮助,促成了这本小书的出版。

孙献韬

2008年8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复辟纪(张勋传)/京华作家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献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66137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200815466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3: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