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即将消失的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即将消失的文明》由徐杉所著,当旧的文明逐步消失,新的文明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整个社会由于信仰缺失,信念丧失,信心丢失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变得神经脆弱、焦躁不安、矛盾重重、仇官仇富、诚信衰减、公平移位、道德滑坡、冲突加剧,等等。旧的文明消失易,新的文明建立难,何况新的文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是否能在中国这块土壤生存发展。

也许,传统文明精髓的传承,新创文明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行走中我写下了这些粗浅的文字,希望那些消失的文明,或者正在消失的文明,能给人一点重温和反思。

内容推荐

《即将消失的文明》由徐杉所著,《即将消失的文明》介绍了:

今天,似乎所有的人都很忙碌,忙赚钱,忙交际,忙应酬,忙娱乐,忙无事忙,忙完以后又常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在物欲享受的同时又烦恼缠身,焦躁痛苦。其实,何不静下来花一些时间回望历史。世界上曾有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个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而其他曾经灿烂的文明已经先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这是为什么?

古老的中华文明会逐渐消失吗?新的文明会在其中萌生吗?

这样的对比思考,常常会让人感到惶恐和不安。因为那些文明的消失,多是由创造这些文明的后人造成的悲剧所致。总结别人的教训容易,看清自己的过失很难,或者知道了也不愿意面对,所以使文明越来越远离。

当旧的文明逐步消失,新的文明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整个社会由于信仰缺失,信念丧失,信心丢失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变得神经脆弱、焦躁不安、矛盾重重、仇官仇富、诚信衰减、公平移位、道德滑坡、冲突加剧,等等。旧的文明消失易,新的文明建立难,何况新的文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是否能在中国这块土壤生存发展。

也许,传统文明精髓的传承,新创文明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目录

风吟雨诉

1 即将消失的文明

2 为石而狂

3 国殇

4 五尺道上

5 遵义会议会址轶事

6 从未闻听的红军往事·四渡赤水轶事

7 寻访大熊猫发现地

长河碎影

1 口吐白沫的骆驼

2 神的后花园

3 戈壁空城

4 敦煌的叹息

烟雨浮云

1 退思与彰显

2 西湖无边

3 鲁迅为什么呐喊

黑土记忆

1 室韦风情画

2 海拉尔要塞随想

海上潮音

1 假如没有上帝

2 闹市问禅

书坊轶事

1 书为媒

2 命相故事

3 江湖琐记

4 娶色与娶智

5 书坊留痕

峨眉星月

1 享受停下

2 峨眉山“风”

3 蓝缕开疆

4 秋之菩提

5 一段峨眉山奇特真实的故事

6 山中隐潮

7 一个另类英雄的人生

8 息心

9 顽猴

10 月中桂

11 牛角寨大佛

12 鱼窝

13 胜乡奕奕

14 《峨眉伽蓝记》背后

弹指挥间

1 另一双眼睛看乐山

2 澳洲趣闻录

3 代价

4 大耳朵百姓

5 常识不常识

6 不褪色的梦想

7 落毛凤凰

8 梨花一瞬

9 东女国之谜

10 慢吃

试读章节

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在西南边陲的腾冲县竟然保存着这么一个有着传统结构、历史风貌的乡镇——和顺!

从山脚到半山坡高墙矗立,灰白相间,敦厚挺拔的宅院、房舍纵横相连,错落有致,绿荫丛中宗祠错落,庙宇巍然,六百多年的生活层面重重叠叠,展示着古老历史的记忆。然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座上世纪二十年代建起、藏书数万册的乡村图书馆!它是我国第一个乡村图书馆,既不像传统意义上从事教育的书院,也不像普通的藏书楼,而是一个保存传统文化,引进海外文明,突破宗祠庙宇局限,普及新知识的场所。

和顺图书馆是地域文明的结晶,同时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和顺极其艰难的对外探索历程,以及悲怆的文化反思。

中国素以文明大国自居,踌躇满志,将自己领地以外的地方和人称为“番邦”、“夷地”、“鞑虏”、“蛮夷”。和顺四周多火山地热,既无丰饶的原野而五谷丰登,也无辽阔的江河而鱼虾满仓:贫穷使他们把眼光投向家乡以外的地方,期望能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最终,他们选择了“走夷方”,到国外去谋生计。腾冲县毗邻缅甸,中国的丝绸、茶叶、药材,境外的珠宝、香料等,这一切为商贩们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给和顺人以创业的机会。就这样,南方丝绸之路的马帮里涌人许多和顺人。

走夷方的漫长路上不知倒下多少和顺人,村里留下许多寡妇.这些人寂寞艰辛的一生最后浓缩成贞节牌坊上的一个个名字。当年腾冲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有女莫嫁和顺乡,才是新娘就成孀。异国黄土埋骨肉,家中巷口立牌坊。”但是也有人在外打拼出来了,于是衣锦还乡,并把外面世界驰骋的经历和见识浓缩在新修的豪宅大院里。至今在镇里的老宅里既能看到江南水乡的柔美,也能看到北方天高地阔的飞檐,还能看到西方建筑的风采。走夷方,机遇与风险并存,这一切吸引着一代代年轻人前仆后继地走出去,走得更远。慢慢地,和顺人分散到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各地;不仅如此,有的人甚至沿蜀一身毒道通过印度转道去了欧洲;还有的人一生都颠簸在途中,他们辛勤的汗水带来了和顺的富有。走夷方,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襟。在印度、缅甸、越南等沦为英、法殖民地后,和顺人既率先接触到西方的文明,也首先感受到变革是国家民族迫在眉睫的需要。

清末“庚子事变”后,同盟会会员、日本留学归来的寸馥清等人,为使乡人适应时代变化,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和顺组织了“咸新社”。社址设在一个改建的古庙里,购置了大批新知识书籍,除供社内人士阅读,也作为公共图书免费提供给乡人借阅。中国第一个乡村图书馆雏形就这样破土而出,书籍不再高居殿堂,仅为达官贵人和学者所拥有,开始走向广泛的人群。重要的是,书籍不仅是传统的儒家经典、诗词歌赋,而是内容涉及经济商贸、实用技术、社会体制等多方面,超过传统书院、藏书楼的意义。

和顺过去一直是以宗祠和庙宇为精神中心的乡村,至今仍然保留寸、刘、尹等八个完好宗祠,以及几个敬神祭祀、推行礼治的寺庙。宗祠是姓氏家族的中心,而庙宇又是全村不同姓氏家族的中心。咸新社的出现改变了几百年来不变的格局,但是它并没有遭到宗祠和庙宇的反对,人、神、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竟然很容易沟通,相互理解达成共存。

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为谋求家乡文化教育发展,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1924年,青年会回家乡创办了“书报社”,并从上海等地订购了一大批书刊杂志供乡人阅读。那时从上海到云南边疆,因交通十分不便,寄到的新闻报纸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路线改成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用马帮运至家乡。新知识的传播道路充满艰辛,但是接受者的热情使艰辛变为满足和快乐,不同的群体通过书籍这个桥梁聚集在一起。

1925年“青年会”改为“崇新会”,意在吸取新的、有创意的知识。不少人慕名而来,书报社狭小的空间已不能满足络绎不绝的求知者。1928年,崇新会决定将咸新社旧址改为图书馆,消息传出,不少人慷慨解囊相助,捐钱捐书。当时驻缅甸瓦城的商界巨子尹玉山先生闻讯后立即取消正在准备的六十寿辰庆典,将寿宴要花费的三百元捐赠给图书馆;另一个叫张德善的年轻商人,得知此事后决定改旧式婚礼为新式结婚,将节省下的一百元捐赠图书馆。这样的事还有不少,说下去是长长的一串。现馆内珍藏的百衲本《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丛》、《云南通志》、《九通全书》、《续藏经》、《四部丛刊》、《万有文库》、《汉魏丛书》、《佩文韵府》等都是捐献而来。

作为地域文明标志的和顺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播地,还一度成为腾冲县电讯消息的来源地。当初旅缅华侨尹大典先生从缅甸带回一台自己安装的短波收音机,后应图书馆的要求,慨然捐献出来。自从有了无线电收音机,图书馆工作人员便每晚收录、夤夜刻印,命名为“和顺图书馆电讯三日刊”,分送县城各机关、学校、乡公所、商号,后来连保山、龙陵等地也来函求取。一个图书馆将一个偏僻的山村与大千世界连在一起,政治、军事、经济、农业、制造业,乃至戏剧、电影等无所不及,当年图书馆的兴旺程度可以想象。而图书馆的兴旺也反映出和顺的繁荣。当年最有财富的人在和顺乡,而没有集中在几公里外的腾冲县城,这说明和顺人不但有钱,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其实和顺图书馆并非一个天外来客,它是这片土地的结晶。做生意虽然有了钱,但在旧中国并没有地位,所以他们把希望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做生意有盈也有亏,即使千万家产也可能一夜洗白(四川方言,意为一点都没有),但知识掌握在手,却永远不会丢失散去。长期从事经贸的和顺人的这笔账算得格外认真,所以他们的后代不但出了许多儒商,还出了像艾思奇这样的思想家。他的《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曾经影响中国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域。

平心而论,今天的和顺乡因为有旅游支撑,不像我见过的许多乡村小镇那般落寞萧条、杂乱无章,但是一路走来,从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沉稳大气的古建筑内外新铺的瓷砖、钢塑门窗,以及五颜六色的招贴中,无不感受到现在居住者的浮躁与底气不足。

P3-5

序言

二十多年前,在对峨眉山隐匿文化的调查采访过程中,我对“云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到自己在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里,所认知的历史文化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错位,于是决定走出去,开始自己的云游。最初,对自己行走的目标并不十分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云游意味着有劳累,有艰辛,有消费,有时还会遇到危险。

女性,又非身怀武艺之辈,出门在外总是多一些不安,天南地北,走得越远,走得越久,遭遇麻烦与危险的机会也就越多。我曾在藏区经历过两次车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在乌鲁木齐我前脚刚离开,后脚就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骚乱;去大凉山的途中夜遇敲诈勒索之徒,几块大石头横放在路中,佯装作修路状的男子,手持铁镐不拿钱不放行;山路上为避虫蛇侵扰,不得不拿一根棍子防身;村寨中需提防突然蹿出的猛犬;五更起身,星夜赶路,风沙、雨雪、酷热、塌方、泥石流、长途颠簸、寝食难安,都是不可避免的事。

然而,行走也是快乐的,除了无数令人震撼的大自然风光、奇异的人文景观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行走的过程中,眼界渐渐开阔,心中的疑惑逐一得到解答。一个问题释义,又生出新的疑惑,于是继续走下去。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兴趣,就像喝茶上瘾,无时无刻不思念茶的滋味。

行走还带给人很多思考。文化人大都好静,喜欢待在书房里读书、做学问。时间一长,有如躲在一个狭小的楼阁里,因为缺乏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切身感受,从书本来到书本去,而作出一些谬误的判断。前年,我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时一位老专家发问:眼下有多少学术论证资料来自第一手?如果来源都是二手、三手,甚至五六手,那么学术研究的方向该如何定位?

我理解,这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走出去。

我陆续走了很多地方,感触最深的是,一些曾经灿烂夺目的文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近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绝对“贫穷、贫困”现象在大多数地方几乎看不到了,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丢失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传统文化。我去过湘西一个依山傍水的古镇,那里走出了几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大家。但现在许多本地居民已经搬到镇外,将房屋租给外来的经商者,整个镇子变成了灯红酒绿的商业场,弥漫着竞争、喧嚣、浮华和虚伪的气氛,除了建筑的外表,内在精神早已蜕变。其实,人才是文化的主体,而且,活着的文化才更有鲜活的生命力。贵州一个苗寨自开发旅游业以来,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几乎不会织布绣花,而在过去这些是她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衡量是否“贤能”的传统标准之一,如今就连头花、衣裙花边也是生产流水线出来的化纤复制品,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倾向是追求短暂经济效益的结果。更多的地方因为有了自来水,不再饮用河水,或者河水不能饮用了,于是垃圾就往河边倾倒,等大雨来时往下游冲,将祸水推给别人,雨后,沿河的草、树枝上挂满了破碎的塑料袋,以及未能冲走的垃圾。凡此种种,等等。富了不等于文明程度提高了,有时反而更糟!

比这些更令人不安的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缺失,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导引,带来人性的扭曲与变异。

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到某山区采访,这里原来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人们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贫穷但安分守已。三十多年前,经济改革之风吹到这里,一些胆大的年轻人开始出去闯荡,希望发财致富。但由于受教育的程度太低,大多数人是文盲或半文盲,在城市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还受到其他人歧视,于是铤而走险,逐渐走上犯罪道路,偷盗抢劫,甚至鼓动家乡的亲戚朋友参与,形成家族犯罪团伙,贩运走私违禁品。他们已将原有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彻底打破,在祸害别人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向毁灭的深渊。我到那里采访的第一个晚上,刚在一个小饭馆坐下,忽然跑进来两个孩子,跪在我面前伸手要钱,大的约莫十来岁,小的大概五六岁。我给了钱后店主提醒我快些离开,说:“等会儿会来一群,缠得你走不了路,你是外地来的不晓得这里的事!”果然很快又来了几个蓬头垢面的小孩,纠缠着要钱,并趁乱将我放在桌子上的东西偷走。事后我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那些孩子流浪乞讨的原因主要来自几方面:父亲或母亲犯罪入狱,家庭贫困,无人管束,或背后有人指使,等等。

当文明被打碎,邪恶就会侵入。愚昧、无知、扭曲、毫无尊严的生活,是滋生新的暴虐和犯罪的温床。想到这些,那一晚我始终无法入睡。

还有一件事,某学校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组织学生出去捡垃圾,可是并没有到卫生环境差的地方去,、而是选择了一个5A级的风景区。能评上这个级别的景区,环境卫生状况自然不用说,捡垃圾成了“走过场”。为了表明学校及学生参与了这项活动,学校在拍照展示成绩时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卫生纸放在地上,再摆出捡垃圾的姿势。我认识一个在这个班上的孩子,她来自遥远的山区,朴实本色,对这样的做法十分不解,可是同学似乎不以为意,因为已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

孩子们会长大,会成为家长,将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许还会当老师,将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今天的经历会对他们以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如法炮制教育下一代?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可是现实社会与教育经常脱节,现实让我们经常编织了有冠冕堂皇理由的谎言,不加掩饰赤裸裸的谎言,有时蝇头小利就可以粉碎文明!

我听说了这么一件事,某个单位一老一少两个妇女因为工作上的事吵架,年纪大的骂:“你仗自己年轻到处卖!”“卖”是“卖淫”的隐喻。旁观者以为年轻女子必定会大打出手,这等奇耻大辱谁受得了?哪知年轻女子并未大怒,而是得意洋洋回击:“我总卖得脱,你老了卖不脱就妒忌!”

这些人怎么了?怎么会庸俗得如此一致?衣着光鲜,却连文明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也丢弃不要!骂来骂去,与工作本身无半点关联,“卖不脱”与“卖得脱”的背后,是礼义廉耻的彻底丧失。我们曾经骄傲地称自己是礼仪之邦、文明大国。然而在一切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文明的失落如此容易,文明的构建却又如此艰难。虽然这些只是个例,但是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这种现象不同、内容相似的事例不胜枚举。而一旦深追起来,似乎都可以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哪怕是歪理邪说,也要强词夺理,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没有罪恶感,也没有亏欠和内疚感。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学懒三天,学勤快三年。”这说明树立好品行难,而要退化却是异常容易。文明的建立与消失亦是如此,漫长地挣脱野蛮,长久地与蒙昧抗争,历尽艰辛换来文明,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有时更可悲的是分不清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倒退。使我们麻木的原因是认为自己生活在文明古国,文明社会,不想再去作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随波逐流,麻木不仁。

但是也有为文明拼搏的人。前年,有两名女子在河边戏水,不幸被激流卷走。一个男子跳下去相救,可是由于水势太大,两名女子都溺水身亡。而这名男子在救人过程中,自己盆骨骨裂,仅在医院的治疗费用就花了两万多元。虽然这笔费用后来解决了一部分,但是他自己还是承担了很多,除了钱之外,还有疼痛,还有时间,还有一家人辛劳的照顾。

中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为后人积淀了灿烂的文明,可是如今一些古老、传统的文明正在迅速消失。也许,再强大的人也无法阻止古老文明的消失。但是,有良知的人应该积极参与到传统文明的传承中,以及自觉地构建新的文明。就如那位跳进激流里救人的男子,他就是一个示范,他救人时不会先想:我受伤了谁给我报销医疗费?万一我出了意外怎么办?他心底里有善的念头,文明的火花。我想他不需要给自己的孩子或者其他人更多语言上的教导,他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今天,似乎所有的人都很忙碌,忙赚钱,忙交际,忙应酬,忙娱乐,忙无事忙,忙完以后又常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在物欲享受的同时又烦恼缠身,焦躁痛苦。其实,何不静下来花一些时间回望历史。世界上曾有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个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而其他曾经灿烂的文明已经先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这是为什么?

古老的中华文明会逐渐消失吗?新的文明会在其中萌生吗?

这样的对比思考,常常会让我感到惶恐和不安。因为那些文明的消失,多是由创造这些文明的后人造成的悲剧所致。总结别人的教训容易,看清自己的过失很难,或者知道了也不愿意面对,所以使文明越来越远离。

当旧的文明逐步消失,新的文明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整个社会由于信仰缺失,信念丧失,信心丢失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变得神经脆弱、焦躁不安、矛盾重重、仇官仇富、诚信衰减、公平移位、道德滑坡、冲突加剧,等等。旧的文明消失易,新的文明建立难,何况新的文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是否能在中国这块土壤生存发展。

也许,传统文明精髓的传承,新创文明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行走中我写下了这些粗浅的文字,希望那些消失的文明,或者正在消失的文明,能给人一点重温和反思。

是为序。

徐杉

2012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即将消失的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462317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