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投资者都考虑如何通过投资获取更多回报,这本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有的人一心想赚快钱,在投资时缺少必需的理性。在魏民编著的《疯狂投资》一书描述的收藏投资、风险投资、分散投资、集中投资、消费投资等领域,投资者不理性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心急、耐不住寂寞、冲动、意气用事和追涨杀跌等,以至于事与愿违,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这些经常出现的错误,一方面是因投资者自身投资理念和方法不当,再就是受市场情绪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省。因此,本书在最后专设“头脑风暴,使投资不再疯狂”一章,从理财渠道、投资策略及风险承担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投资者的投资理财行为提供借鉴。
越是想少付出多索取,越适得其反,越是用平常心去对待,越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投资收益。有了这种心态和预期,就能理性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变,经受住市场动荡所带来的各种考验。
投资领域各种不理性投资的现象值得我们深省,希望《疯狂投资》一书中关于理财渠道、投资策略及风险承担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收获可喜的投资回报。
《疯狂投资》由魏民编著。
食盐抢购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使人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2011年的食盐抢购风潮,就是一个典型的羊群效应案例。
灾难发生在日本,抢购出现在中国。2011年3月16日至17日,国内多地出现的碘盐抢购风波,折射出了国人在面对未知风险时的恐慌和跟风心理。当然,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演绎到投资理财方面,跟风投资和恐慌抛售在我们的身边同样屡屡上演。央视在形容日本地震海啸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满目疮痍,秩序井然。反观国内的抢购风波,我们没有理由不反思:理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生活如此,投资亦然。
张女士是一外贸公司白领,平时工作忙碌,生活充实。因为孩子还小,三口之家目前尚没有太大的生活负担,夫妻俩每年10来万的积蓄让对生活要求并不是太高的张女士感觉挺有奔头的。
她说:“我现在是最简单的理财法,定投了三只基金,每月共2000元,作为孩子以后的教育金和自己的养老补充吧。另外,给先生和自己各买了一份保险,感觉上踏实一点。现在也在考虑定投一点黄金。反正都是平时不太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弄的,也不指望短时间内能获得多少收益,自己也不是这块料,主要就是为以后作点打算,生活过得从容一点。”
其实,张女士现在的选择也是经过了“非理性”以后自己逐渐总结出来的、适合自己的一套理财思路。张女士最初接触理财时的感觉,还真和2011年人们抢购食盐有点类似。就是当大家都很热衷去做一件事情、去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能也会跟着去做去议论,而来不及想这个是不是适合自己的。
张女士是2007年8月开始投资理财的,当时,正值股票、基金疯长,她身边的很多同事、朋友都在炒股票买基金,大家聊天时谈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话题。张女士也是受到朋友的热情感染,再加上赚钱效应,于是和同事一起去银行营业部开了户。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股票,所以只投入了1万元,想着试试看。因为对股票完全没有研究,之后的操作自然是跟着同事朋友来的,正是所谓的“跟风”了。开始一段时间,赚过钱,但两三个月以后,就不行了。其间换过几只股票,一直没有起色。还好,因为她投入很少,也没什么关系,当时那些投人几十万的张女士的朋友,那真是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压力太大了。
张女士还是套着的。她深感自己不适合投资股票,一来因为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看盘,而且自己对股票这块没有多少兴趣,平时也没有花时间在这方面,自然是操作不好的了。
有一次同事问她是否也抢购了食盐,她说:“盐这个东西,又不愁以后买不到,买那么多放家里干什么。”看来,只有先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生活也好、理财电好,才会淡定而平和吧。
事实上,在日本地震以后,化工、钢构、防辐射、盐业等概念股相继被炒作,但大多是昙花一现。以云南盐化为例,2011年3月11日,收于13.01元;至3月15日,涨至13.70元;17日,则一直封于涨停板;18日,在中国盐业总公司宣布将大量平价供应食盐以消除国人担心的背景下,大跌7.55%;21日,继续下挫。随后,陆续出现了“炒作云南盐化,浙江游资败退”之类的消息。
与张女士的理财法不同,生活中很多人在投资理财时,总喜欢关注各种信息,进行短线操作。这其中,有些人会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经济信息,通过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进行操作,但也不乏盲目听从消息跟风投资者,运气好时赚一笔,运气不好则被套。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人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 “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至,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需牢记,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 “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P13-15
投资的动机不同,获得的最终回报也大相径庭,越是想少付出多索取,越适得其反,越是用平常心去对待,越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投资收益。有了这种心态和预期,就能理性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变,经受住市场动荡所带来的各种考验。
所有投资者都考虑如何通过投资获取更多回报,这本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有的人一心想赚快钱,在投资时缺少必需的理性。在《疯狂投资》一书描述的收藏投资、风险投资、分散投资、集中投资、消费投资等领域,投资者不理性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心急、耐不住寂寞、冲动、意气用事和追涨杀跌等,以至于事与愿违,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这些经常出现的错误,一方面是因投资者自身投资理念和方法不当,再就是受市场情绪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省。因此,《疯狂投资》一书在最后专设“头脑风暴,使投资不再疯狂”一章,从理财渠道、投资策略及风险承担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投资者的投资理财行为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