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八件事读懂中国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程编著的《十八件事读懂中国史》是一本讲述具体历史案例,从微观历史入手来反映宏观历史的图书。这里的案例既有横向的历史事件,又有纵向的制度、现象和规律性的内容,横纵结合,就像一张疏疏漏漏的网络,希望可以勉强把中国古代历史罩了起来。我还希望这些微观案例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历史的兴趣,进而对宏观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每篇文章的末尾,设置了一个“扩展思考”的栏目。该栏目从文中提炼若干问题,既对该文进行总结,也适当延伸,希望可以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内容推荐

《十八件事读懂中国史》由张程编著。

是否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却苦于弄不清繁复的人物、事件、制度?你是否读了不少历史书,却还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困惑?翻开《十八件事读懂中国史》这本书吧!十八个中同历史专题,有皇位继承、选贤用能、近代军阀,也有历史地址、古代官制、朝贡体系,可以举一反三,可以由点及面,可以由浅入深,助你完成从历史“发烧友”到“准专家”的转变!

目录

上编 中国史的横截面

士人春秋:管仲的舞台

 从—个敌人到他的宰相

 非常之识,用非常手段

 朝秦暮楚飞黄腾达

 一个有西周遗风的人

 为一位农夫点燃一百根火烛

 扩展思考:君臣相得

河阴之变:大屠杀是如何酿成的?

 原本可以和平收场

 任何渗案都是有原因的

 血债一定是要还的

 扩展思考:宫廷政变

真假梁武帝:无能庸劣还是战略失误?

 梁武帝的三宗罪

 梁武帝有真才实学

 问题出在基本国策上

 扩展思考:皇帝很难

岳飞之死:君国困境与能臣的悲剧

 和谈如同踩高跷

 皇帝的心病

 岳飞必须死

 扩展思考:家国轻重

绍熙内禅:孝治语境下的皇帝不孝风波

 见不见太上皇,这是个大问题

 太上皇尸骨难安

 唯一的方法:换皇帝!

 扩展思考:孝治天下

步步惊心:康熙的意愿和雍正继位之谜

 遗诏都不是原创的

 皇帝的意愿并不重要

 九兄弟同室操戈

 扩展思考:夺嗣之争

反腐困境:乾隆的“腐败福利”和“反腐工具”

 乾隆的反腐组合拳

 制度逼良为娼

 腐败的根源在专制

 当反腐沦为权力工具

 扩展思考:反腐难题

天津教案:曾国藩的挫败

 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

 曾国藩的忍耐与务实

 不可能的任务

 被抛弃、被唾弃的曾国藩

 扩展思考:近代教案

祸自内生:清王朝覆灭的三大内因

 晚清官僚的“殉节”

 被荒废的八旗子弟

 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改革

 扩展思考:王朝覆灭

 下编中国史的纵切口

地缘政治:地理上的中国历史规律

 条条块块的中国

 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缘政治规律

 用三国历史来验证地理规律

 扩展思考:地缘利弊

官的玄机:古代官衔的明暗内容

 官字最难懂

 与等级有关的“品”

 爵位是靠不住的

 待遇很重要

 扩展思考:官僚制度

公产私财:说说古代的国有经济

 从“井田制”到“经济统制”

 唐代的国有经济

 洋务企业像衙门

 扩展思考:国强民富

千年科举:铁打的考试,流水的官

 从世袭到考试,这是大进步

 科举考试的六个层次

 科举考试的苦与累

 一考定终身,悲喜两重天

 科举制度三宗罪

 扩展思考:科举选择

卫青家族:一个草根家族的崛起与覆灭

 家奴的崛起

 战场是卫青、霍去病的舞台

 功高震主,卫青避祸

 捧霍去病压卫青

 受株连满门抄斩

 血腥故事不断重演

 扩展思考:权力家族

琅邪王氏:从政坛向书坛的退却

 第一代:王导迈过的三道坎

 第二代: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王羲之

 第三代:勉立朝堂的王彪之

 三代之后:兴趣在别处

 豪门世族的末日

 扩展思考:世族门阀

万国来朝:朝贡体系的虚荣与务实

 朝贡原来是这样

 礼节虽繁,必不可少

 朝贡是桩“大买卖”

 朝贡贸易利人利己

 扩展思考:朝贡幕后

天朝崩溃:近代中国的开放与沉沦

 朝贡久了,体系病了

 澳门是葡萄牙人的楔子

 鸦片战争的爆发

 磕磕绊绊走向新世界

 扩展思考:近代之殇

乱世军阀:他们谋权势也谋国是

 他们最初是什么样?

 军阀们的奋斗

 北洋系统的分化

 军阀“敛财有道”

 扩展思考:军阀异同

后记

参考文献举要

试读章节

为一位农夫点燃一百根火烛

管仲知道,齐国霸业绝非一木之材可以撑起,头一项要务,必要广求贤达而用。已经有齐桓公的首肯,新上任的宰相虽然人事不广,但施行起来也得心应手。很快,八十位聪慧敏捷的游士,离开临淄城,满载财帛,向各国奔去。带着齐国求贤若渴的信息,也负有暗中打探各国情报的秘密任务,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一批“外交情报人员”。由于管、鲍二人早已在各国交通要隘,设立了秘密情报点,或混迹于酒肆旅馆,或托身于商行作坊。这么多年过去,早对各国政局了如指掌,这些又为八十位游士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可想而知,此后从各个地方涌来齐国的,不仅是人才,还有许许多多情报资料。

另一项求贤的政令,便是选荐“秀民”。以往各国施行的多是世官制,如齐国的上卿高、国二氏,便世代承袭、主持国政。当然同时也有任官制并行其中,比如原来鲍叔牙等人被国君任命为少傅便是例子。但被任命之人仅限于“国人”中的“士”,近十倍于“国人”的“野人”(即野鄙农夫),却因血缘出身而永远被阻挡在仕途和从军之外。

管仲开始撕开这张网,虽然“秀民”的人数有限,但毕竟是一个开始。这就是管仲心目中与世官制背道而驰的“贤人政治”,这开启了战国以后任人唯贤的滥觞,恐怕也是以后两千年来科举取士的源头吧。

然而在当时,这是一个不易之举,贵族就首先反对。但由于高、国二氏在之前的改革中,已获得巨大的利益。遂投桃报李,领袖世族的二氏,赞成选荐人数区区的“秀民”,于是这项政策才得以实施。为了显示这个政策的威严,管仲选择在太庙举行朝会,要求五属大夫及其僚属,“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当然,这也要托先王旧制的“合群叟,比较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集合各方老人,比较民众中有道的人,树立典范作为百姓的纲纪。有了这堂堂之言,地方官员便开始积极为齐桓公的霸业搜罗各种人才。

为了政策的持之以恒,管仲规定每年正月,五属大夫及乡长在述职时,要向国君报告举荐贤人的成效。如发现有而不报,将定为“蔽明”、“蔽贤”之罪,属五刑重罪了。

以上两项都要假手于人,但庭燎取士之举,却是由管仲和齐桓公亲自执行的。

齐桓公专门设立了一个招揽人才的机构,起名“庭燎”。西周时,重视等级礼仪,如果要迎接四方之士,就要用高规格的接待礼仪。古代邦国在朝觐、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也就是“庭燎”。

本来庭燎的数量按爵位高低是有所规定的:天子为一百,公侯为五十或三十不等。为招徕人才,齐桓公便僭用了天子的庭燎一百之数。但出乎意料的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八十游士和地方臣工都陆续报来佳绩,但自己这一边,却连一点动静都没有。齐桓公实在想不明白,终于有一天,卫士报告有一个自称“贤才”的人求见。

齐桓公心中一喜,两月余不见动静,今番终于有戏了。“举庭燎迎接,不可怠慢,另外派人请仲父来商议”。

卫士遵令而行,燃起一百把庭燎大烛,烟火冲天。可是到了一看,是一个村野农夫。齐桓公很失望,但人都来了也不能立刻叫人走,只好敷衍地问,你有什么本事啊。农夫回答说:“我只会九九术算。”齐桓公一听急了:“什么,你只会九九术算?那你求见寡人,所为何来?”

只见那农夫恭恭敬敬地行过礼,慢慢地说道:“小人也不觉得会九九术算是什么本事,但却想为主公排解一件大烦恼。”“什么大烦恼?”“主公可曾想过,为何设如此隆重的庭燎之礼,以待贤才,却无人应召?”

此话正中齐桓公所想,“你说,这是为何?”

农夫憨憨一笑,道:“贤才之所以不来,是因为齐国是名闻天下的大国,主公又是声名远播的国君,四方之士自认为比不上主公,所以才不敢来。九九术算,本就是微不足道之技,而小人又是一个村野之夫,然主公却以庭燎之礼,厚待于我,那些真正的人才,还会担心自己不受重用吗?”

齐桓公听罢,连声赞叹:“说得好,说得好。”

管仲赶来后,一听经过,对齐桓公能从善如流大加赞扬:“泰山不拒壤石,才能成就其高;江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就其大。主公此事处置明哲,天下贤士定会鱼贯而人。”

果然,齐桓公厚待一个只会区区九九术算的农夫的故事,如插上翅膀,传遍远近。四方前来投靠的能人贤士,纷至沓来。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短短四五年工夫,齐国就兵强马壮、蓄势待发。首都临淄城的人口超过了四万户,有二十多万人口。在这样规模宏大的城市中,屹立着巨大的宫殿,里巷纵横,屋宇鳞次栉比,肆市林立,男女熙熙攘攘,商贾游人往来其问,是当时我国东方最大的经济中心。

管仲确立的广求贤达的制度,效果如此之好,以至于被后世的齐国政府牢牢继承。《史记》载:“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一个人,一套制度,就保住了齐国的大国地位。若这项制度与用人理念被时代所接受会怎样呢?这套制度奠定了春秋战国改革的基础。在一系列改革的推动下,列国集权程度加强了,官僚政治确立了,地主封建制形成了,小生产发展了,百家争鸣出现了,并孕育出了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专制主义集权统治服务的系统理论。中国由分权割据走向集权统一的历史条件已日趋成熟。

扩展思考:君臣相得

1.管仲和齐桓公相互信任,共同成就了春秋首霸。他们这样的关系,史称“君臣相得”。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君臣相得、创造辉煌成绩的例子?给个小提示:诸葛亮和刘备。

2.管仲算是知识分子。古代知识分子总是主动向公权力靠拢,“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像管仲那样演绎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似乎只有那样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试问,除了从政,古代读书人还有其他“职业选择”吗?如有,其他职业能像当官那样实现读书人的抱负吗?

P14-17

后记

感谢读者阅读本书。

这是一本讲述具体历史案例,希望从微观历史入手来反映宏观历史的图书。这里的案例既有横向的历史事件,又有纵向的制度、现象和规律性的内容,横纵结合,就像一张疏疏漏漏的网络,希望可以勉强把中国古代历史罩了起来。我还希望这些微观案例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历史的兴趣,进而对宏观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每篇文章的末尾,我设置了一个“扩展思考”的栏目。该栏目从文中提炼若干问题,既对该文进行总结,也适当延伸,希望可以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一本书的篇幅是有限的,十八件事的选择也是有限的,但是引发的思考可以是无穷的。如果能以点带面,让读者思考整个中国古代史,那么善莫大焉。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希望而已。实际效果如何,就要读者诸君的评价了。

我一直很困惑,如何整体把握中国古代史?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人手,是一种思路。这个思路的关键词,比如生产力、所有制、生产效率、阶级、斗争等,像火炬一样能照亮幽暗的历史。随着阅读与生活的推进,我感觉这种思路的解释力存在限制,并不能照耀整个历史天空。徜徉在那些历史的偶然、人文的发展、个体的命运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路并不能帮助我们彻底解惑。之后,我尝试从人性的角度、从个体活动的角度人手,观察整个古代史。人类活动创造了历史,人性给历史涂抹上了温暖的色彩。一些改变历史的偶然性也能从人性角度得到解释。但人又是活在时代背景之中,身负历史文化传统的,受到很多强大的隐l生力量的制约。

最近两年来,我尝试以“权力”为关键词,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遵循权力的视角,我写作了《泛权力》一书。这本书揭示古代公权力泛滥的问题,是我观察古代历史的一个小结性的产物。该书能够揭示古代政府运作和一些现实问题。书出版后,我看到有些读者运用书中的概念和观点来分析现实问题,比如分析某个腐败官员的衍生权力、揭示某个事件的泛权力规律。可是,《泛权力》的解释力更多集中在政府和公权力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作用有限。之前,我有些想当然地认为公权力泛滥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持续现象。之后,我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深人和反思,觉得并非如此。

古代历史存在“大政府小社会”的现象吗?初看起来,读书人蜂拥向仕途,城池建设以衙门为中心,官吏衙役在很多事务上都能插一手,似乎都支持大政府小社会的观点。但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指出了一个历史现象,简单就反驳了:苏东坡在杭州当官的时候,白天去山上找老和尚品茶聊天,晚上泛舟西湖,很少有正儿八经办公的时候,怎么能说公权力泛滥呢?而苏东坡并非个案,像他那般在任时醉心山水游乐、埋首诗词唱和的,不在少数。我们后人看到的文化古迹、古代游记和诗词,多数作者都是官员身份——而他们的名声都还不错。这似乎表明,古代公权力远没有泛滥到其他领域。同时,公权力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第一,宗法制度和观念牢牢支配着古代国人,制约公权力的作用。宗法制度确定于周朝,根源于人的血缘,具有天然的合理陛。它讲究嫡长子继承,将家族分为大小宗,要求小宗以大宗为尊、晚辈以长辈为尊。宋朝以后,宗法制度扩展到全社会。不仅是豪门大族,就是普通人家也修家谱、立祠堂,家族势力日益增强。他们选族长,有族产,兴建私学,抚恤贫寒族人,有宗族内完备的规矩制度。同族之人,都不敢违抗宗族法规。这就和官府的公权力相平行,相抗拒了。尤其是宋朝以后,朝廷放弃了乡里政权,县政府成了最基层的政权。君权不下县,自此开始。在广大的乡村,发挥作用的是族长耆老,人们遵守的是“宗法”,而非“王法”。乡间农夫,一辈子都可能看不到父母官,族长耆老们却是天天照面打交道的。

同样,儒家思想观念、传统道德等也和宗法一样,在精神和现实上都制约公权力。一边是公权力,是官府和王法,一边是宗族和宗法,是儒家思想观念,是传统道德,就看身处两者之间的人们,觉得孰轻孰重,进而指导言行了。

第二,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人情关系等也束缚着公权力的发挥。《泛权力》中的衍生权力,很多就是根据人情关系衍生出来的,比如血缘权力、地缘权力等。人生而受制于人情关系,即便掌握了权力也不能改变。相反,随着权力的增长,一个人身受的人情关系更多、更深。

第三,技术因素也制约公权力的扩展。试想,一个县政府面对的是方圆数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辖区,如何面面俱到?黄仁宇先生就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没实现细致的科学管理,就是受技术因素的制约。同样,古代中国疆域没有继续拓展,也是受政府管理的技术因素制约。这种制约,在公权力拓展上也同样存在。如果县政府要渗透到商贸领域,必然对全县的商户、物流和人员进行登记和管理。这就超过了古代政府管理的能力。公权力要泛滥到其他领域,困境也如此。

因此,泛权力在解释中国古代公权力持有者的权力现实的时候,是有解释力的。但似乎并不能表明公权力在整体背景中的实际地位。同时,它也没有指明权力所有者面临的种种“非泛权力”的制约或羁绊。泛权力理论需要修正,似乎也表明我从权力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失误。

综上所述,要为复杂的古代史找到一把解答的钥匙,每个人难免要多次试错。相信每个历史爱好者,都愿意付出这样的曲折,也愿意继续探索下去。

本书辑录的文章,是我近年写作的有关古代史的文章。少数章节曾经公开发表,其中《士人春秋》《天津教案》等发表在《中华遗产》杂志,《反腐困境》《真假梁武帝》等发表在《百家讲坛》杂志,有关清朝的诸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新闻网“锐度专栏”和财新网“张口说史”专栏。这些章节收入本书时都做了修改。本书的主要参考文章,在附录的“参考文献举要”中有说明。当然,本书难免有观点和史料方面的差错,我为此承担责任。欢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本书的成功出版,要感谢现代出版社同行们的辛苦劳动。作为书业中人,我深知行业的清苦和一本图书出版背后凝聚的心血与汗水。感谢现代出版社臧总编辑对本书的肯定,感谢吴庆庆编辑的辛劳付出。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

谢谢大家!

张程

2012年劳动节于朝阳水南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八件事读懂中国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08075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