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严凤英画传(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代才女严凤英之“谜”!

她出生于战乱时代,贫苦农家,三岁就失去父母之爱,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她七岁开始放牛、割草、干农活。八岁当童养媳,九岁读书只有半年,十一岁贩米挣钱……她十二岁学艺,但没受过科班训练、没练过童子功、没学过音乐。她十四岁开始流浪卖艺五年之久,被欺侮受迫害。曾两次自杀。

她何以能22岁时就在中国舞台上脱颖而出?何以能25岁时成为亿万观众喜爱的明星?何以能将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的黄梅调唱响海内外?

她是个奇才!是个谜!本《严凤英画传》试图帮你解开这个谜。本书由张凤高编著。

内容推荐

《严凤英画传》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全面准确介绍中国戏曲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新书,是喜欢黄梅戏、热爱严凤英的读者不可不得的好书。

《严凤英画传》是一本历史传记、图片形象和经典唱段光盘三者合一的新书。文字传记简明扼要真实准确的记述了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短暂一生(38年)的主要经历、突出贡献和高尚艺德的感人事迹;同时折射了黄梅戏由黄梅调发展成黄梅大戏的历史过程。近四百幅图片展示了严凤英和她的伙伴、友人们的光辉形象以及二十多部黄梅戏剧目地精美剧照。二十二首音配像DVD光盘再现了严凤英的优美的歌声,是人们学唱黄梅戏的最好教材。本书由张凤高编著。

目录

序一 冤魂九天数十载 人间处处闻君声——时白林

序二 再识严凤英——柏龙驹

序三 红烛焚心馀烬在青史遗痕启示多——宋霖

前言

1 山野歌手

2 流浪生涯

3 机遇转折

4 脱颖而出

5 扬名四海

6 婚恋家庭

7 全国巡演

8 亲切关怀

9 攀登高峰

10 光荣任务

11 姐妹情深

12 黄梅盛开

13 改革创新

14 博采广纳

15 服务工农

16 艺德高尚

17 珍视友情

18 明星陨落

19 平反昭雪

20 告慰英灵

附:严凤英经典唱段二十二首(DVD光盘)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北京演出后,一路南下到天津、济南、广州、潮州、汕头、漳州、泉州、莆田、厦门以及金门对岸的山头上。在厦门前线演出时,驻岛部队把扩音喇叭用船装着,驶向海上,向金门蒋军广播,把黄梅戏送到台湾同胞的耳中。在广州,电台记者访问,让严凤英对香港同胞讲话。她讲了“天下文章在桐城”,介绍了黄梅戏是从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情况,让香港同胞了解他们正在观看的黄梅戏的历史,认识祖国文化宝藏中这朵鲜艳的黄梅之花,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严凤英和黄梅戏剧团第一次出省巡回演出,所到各地,不论是说北方话,还是说闽南语系、粤语系的南方话的观众都能听懂,看懂,受到热烈欢迎。特别是解放军指战员们敲锣打鼓盛情欢迎,使严凤英和黄梅戏剧团的同志深受感动。

1958年4月,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在武昌召开武昌会议。调黄梅戏剧团去为会议演出,严凤英主演《打金枝》《夫妻观灯》。会议安排三场晚会,毛主席连看两台黄梅戏,称赞他们演得好,并说:“《打金枝》中皇帝不偏听,不偏信,对子女要求严格,能团结大臣,这一点许多共产党人做不到,值得我们学习。”

1958年夏季,省团到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各城市巡回演出《天仙配》,连演100余场,场场客满,受到当地群众最热烈的欢迎。在南昌江西大剧院演出结束后,谢幕13次,观众都不愿意散场,最后只好严凤英、王少舫两个主演由观众席中走到剧场大门口,亲自欢送观众们离开剧场。这在当地历史上是空前的盛况。

1959年4月,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严凤英随团奉调为会议演出新排的《女驸马》,严凤英扮冯素珍受到高度评价。不久严凤英和黄梅戏剧团又赶到北京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演出《女驸马》、《牛郎织女笑开颜》,会后又公演《女驸马》,再次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

1961年3、4月份,严凤英随团再次到山东济南、淄博、青岛等地公演。7月到东北哈尔滨、四平、沈阳、长春、鞍山等城市巡回公演。为了满足大观众的需求,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均安排两个分团同时在两个剧场演出。场场爆满,观众仍抱怨买不到票,剧场门口拥堵不堪,倒票的炒高价常有争执。于是当地电影院又同时放映《天仙配》、《女驸马》电影,甚至最后干脆免费在露天广场放映,以减轻剧场压力。观众们为要目睹“七仙女”、“董永”,进出剧场的门两边挤满了人,甚至挤进后台。戏毕谢幕无数次,还要严凤英、王少舫唱一段方才罢休。影院则要求放映后“七仙女”、“董永”与观众见面说两句话,或清唱—段才满意。一分团主演是严凤英、王少舫,但二分团演出时看不到严、王,观众便不高兴。于是剧团就采取“跑片”的办法,即一分团开演时间提前半小时,比二分团早散场,用小车送严、王带妆到二分团场地,待二分团戏毕,严、王加演一折或唱一段也就满足观众要见严、王的心愿了。东北老乡们热爱黄梅戏的真情令人感动!东三省的演出盛况是空前的,可能也是绝后的!

黄梅戏剧团在东北演出期间,正碰上叶剑英元帅也在东北视察。他听说剧团生活艰苦,就叫:“把严凤英她们接来。”他请客招待大家。吃完饭的叶帅叫部队乐队奏黄梅戏乐曲,没想到音乐一响,叶帅就唱起来:“小女子本姓陶,呀子衣子呀……”严凤英和在场的同志们都很惊喜。

东北文艺界专家和各省、市报刊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称赞黄梅戏和严风英的高水平演出。1961年7月25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了署名束丝的《质朴、明快、细腻、清新》的评论说:此次安徽黄梅戏剧团来哈演出,给了我们一次欣赏其精湛艺术的机会。他们那生动活泼的表演艺术,犹如阳春三月,田野山林间的奇花异葩一样清香袭人,看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愉快之感。《打猪草》是黄梅戏最早的一出小戏。这个生活小喜剧,刻画了两个农村孩子的可爱性格。严凤英扮演的陶金花,活现了一个在劳动中生长的农村小姑娘的天真活泼情态。从拔草、伤笋到争执、和好,把许多生活中的琐细动作,提炼成为灵活矫健的舞蹈身段,鲜明地表现了这个小女孩在看到茂盛青草时那种喜悦心情与急忙拔草的劳动热情,并细致地表现了她拔断了竹笋后惶恐心理活动及辩白被误认偷竹笋的急切心态;从要金小毛赔篮子一变而不要他那买盐的钱,动作表情转折得那么自然,那么干净利落,像一块水晶一样使人清澈地看到这个女孩子的善良心灵,……在《女驸马》这出戏中,严凤英扮演的女驸马冯素珍,也发挥了她特有的表演才能……她把冯素珍一心一意、大胆地去挽救未婚夫这条线索,鲜明地贯穿在情节发展中,完美地表现了冯素珍这个人物的高尚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有胆有识的少女形象。

1964年9月,中国广州交易会举行。严风英随黄梅戏剧团带新排的《党的女儿》、《刘三姐》等剧目奉命为广州交易会的国内外客商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去广州途中又在沿途的武汉、黄石、九江、铜陵、安庆等城市公演。严凤英、黄梅戏过去以演古装戏和生活小戏为主,现在演出大型的革命现代戏,而且很成功,说明黄梅戏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严凤英的表演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5年5月,越南胡志明主席访问中国,在董必武副主席陪同下到黄山旅游休息。严凤英奉调到黄山参与外事工作,接待胡主席一行。在晚会上严凤英为他们演出了《天仙配》片段,她歌声甜美,情感丰富,极富艺术感染力,当她唱到“夫妻双双把家还”时,胡主席已热泪盈眶。接着严凤英又陪同他们看了刚拍完的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胡主席很喜欢黄梅戏,赞赏严凤英的艺术才华。他中文说得很好,有时叫严凤英“七仙女”,有时叫“织女”。他感谢中国人民对越南的支援,也感谢严凤英她们的热情接待,祝愿越中两国人民同志加兄弟友谊万古长青。另有一次,印度尼西亚总统到上海访问,上海市委要求安徽黄梅戏出两个节目,并指定为严凤英与王少舫的《路遇》和《夫妻观灯》。严凤英她们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国家的外事任务。

黄梅戏电影的放映和舞台剧在全国各地的演出,特别是黄梅戏剧团经常奉调参与国家重大活动演出,提高了黄梅戏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推动了黄梅戏的普及与发展,使它逐步走向我国大剧种的行列。P101-105

序言

严风英(1930—1968年),安徽省桐城人。她7岁开始在田野劳动,学会许多山歌民谣。13岁拜师学唱黄梅调,14岁离家出走正式搭班。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久蜚声桐城、怀宁等县各乡镇,1946年唱红安庆城。盛名罹祸,严凤英流落他乡,曾学京昆习歌舞,借以谋生兼以酬志。新中国成立,世道巨变,1951年3月她重返安庆舞台,踏上人生新的历程。1953年4月,她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终于找到了发挥她艺术才华的大舞台。严凤英对共产党和新社会充满了感恩之心,焕发出高昂创作激情,她积极投身到黄梅戏的改革创新之中,虚心向前辈艺人学习,借鉴传统;更注重向众多兄弟剧种学习,拜名家为师,博采广纳,融会贯通,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推动了黄梅戏的创新发展。她在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主演了黄梅戏舞台剧70多部,电影5部,塑造了陶金花、七仙女、冯素珍、织女等一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严凤英的卓越艺术成就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她主演的三部标志性剧目,使黄梅戏实现了定名、扬名、盛名的三步跨越。1952年,一出小戏《打猪草》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和赞誉,严凤英脱颖而出,黄梅调正式定名黄梅戏。1955年,她主演的电影《天仙配》放映,严凤英成了亿万观众喜爱的明星,黄梅戏扬名全国远播海外。1959年,电影《女驸马》上映,严凤英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把黄梅戏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黄梅戏的盛名奠定了它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剧种之一的地位。因此严凤英被公认为是黄梅戏的一代宗师、一面旗帜。

严凤英的表演纯朴真实、浓淡得体、出色而又本色,耀眼光彩深寓于质朴自然之中。严凤英重视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的传统,创造的角色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亲切可信。严凤英唱腔轻松自然,悦耳动听的魅力不仅源于她音色圆润、运腔婉转的天赋,也源于她继承了传统唱法吐字清晰、朴实亲切,蕴涵着乡土韵味的特点,而她又有所创新发展,善于以声带情、唱出了严凤英独有的韵味,自成一派。

严凤英1959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文化大革命”中,严风英遭受残酷迫害,于1968年4月8日在合肥逝世,年仅38岁。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平反昭。

严凤英不幸英年早逝,但由她唱响的黄梅大戏,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得到了传承和蓬勃发展。悠悠黄梅响彻祖国大地,传向五洲四海,严凤英在歌声中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

后记

(一)

我和亿万观众一样是五十年代看了电影《天仙配》、《女驸马》才喜欢上黄梅戏,赞赏、欣佩严凤英艺术才华的。但我不认识严凤英,甚至连她的舞台剧也没看过,更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由我来给她编《画传》了。机缘巧合,1977年国庆节,我偶然遇见严凤英丈夫王冠亚同志,因为我们是同时当兵的军人出身,有过几次交谈,算是相识了。2007年,我和几位年轻人研究老照片修复和编历史相册时,好友摄影家刘振声同志送给我他保存很久的两张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接见严凤英等的旧照片。我们修好后,多方联系上了王冠亚同志,他很快来到我的工作室,并带来了剧作家沈默君同志。我们三个老军人,经常往来,相谈甚欢。我们谈到编相册时一致认为应该给严凤英编一套相册,让她的艺术形象永留人间。但王冠亚存的严凤英照片太少(只53张),他要我帮忙在摄影界寻找严凤英照片。出于对严凤英的崇敬,我答应一定尽力办。大概不到两个月,竟寻找到一百多张,我们三个人欣喜之余,沈老提议编一本《严凤英画传》不更好吗?得到我们两人的赞同。我自报负责照片,建议王老写文稿,但他说身体不好,难以完成。两位老兄因为看过我此前出版的图文结合的《伟人经典》几套图片,加上我比他们年轻几岁,都要我来编,他们协助——提供史料、审阅修改。盛情难却,我只好答应试试看吧。

当我为编《画传》向社会各界征集史料时,惊喜地发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海电影集团总公司等单位领导以及严凤英生前的伙伴们、弟子们、文艺界数十位好友都极力支持(有些老人作古了,他们的子女接待我)。当他们听到严凤英的名字时,第一反应是对她的冤死愤慨、痛心、惋惜;继而是赞美、崇敬和怀念;最后是尽其所能查找搜寻史料给予支持。在阅读、编写过程中,严凤英的许多事迹又时时令我感动。这些对我既是激励,也是压力。大量史实告诉我:严凤英不仅是黄梅戏艺术大师,而且堪称新中国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楷模。我深感有责任将她的杰出贡献和高尚艺德告诉子孙后代,因此决心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我在编辑过程中本以为能得到沈默君与王冠亚两位老作家的具体帮助,但不幸的是,2009年8月20日,沈老突然辞世。王老虽经常关注此事,但疾病缠身,已不能亲力亲为了。在他生命最后一段时间,我三次去探望,他都只能用低微的声音嘱我:“拜托老弟,你尽力把它完成吧!凤英在天之灵也会感谢你的!”遗憾的是他也在2013年4月16日病逝。送走了他们,我义无反顾,艰难地完成了这个很不成熟的画传,算是对两位已故战友的交待吧!

(二)

为了真实、准确地记录严凤英的主要经历,我边搜寻、核实史料,边学习研究。而后按照我的理解将一百多位同志提供的史料进行综合归纳,分类整理编辑,让生动感人的事实说明严凤英的突出贡献和高尚艺德。我写出一稿就送请黄梅戏界老人和专家学者们审阅——核实、补充史料,指导修改。这样反复了许多次,得到他们热情的帮助。在《画传》出版时,我由衷地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参加《画传》文稿审稿的有: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严凤英丈夫王冠亚、长子王小亚。还有王亚梅(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原团长)、时白林(著名音乐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原副团长)、汪琪(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原院长)、徐则浩(原安徽省人大常委,历史学家)、徐承伦(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历史学家)、宋霖(安徽省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历史学家)、柏龙驹(安徽省文联原副主席)、徐高生(黄梅戏作曲家)、林青(著名编剧)、吕光群(池州市文化局原局长)、王长安(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陈兆舜(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院长)、丁紫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郑立松(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原所长)、陶演(黄梅戏音乐家)、董文霞(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何成结(《黄梅戏艺术》副主编)、杨祥西(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徽严凤英黄梅戏剧社社长)。严凤英的弟子们:田玉莲、秦启霞、张萍、许自友、王毓琴、孙宜娟、王凤枝,以及今天网络上严凤英的戏迷们:郭雪梅、邢济霖等多人。

(三)

一、传记文稿参考:王冠亚著《严凤英》、陆洪非著《皖戏丛谈》、徐高生编《严凤英黄梅戏唱腔选集》、兰天著《黄梅戏缘》、王凤枝著《梅苑伉俪》、张光亚编《严凤英年谱》,电视片《大戏黄梅》、《严凤英》及杨杰、时自林、汪琪、张萍、王毓琴、田玉莲、许自友、王凤枝、江明安、张光亚、柏龙驹、林青、秦怡、白杨、贺绿汀、新凤霞、菡子等等专家学者在报刊、网上为纪念严凤英发表的文章、影视作品和严凤英生前同事、弟子们访谈记录等等,谨此致谢!

二、《画传》刊用的严凤英的剧照、工作照、生活照及有关的背景资料照片和严派艺术传承单位的照片,由严凤英丈夫王冠亚、长子王小亚及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海电影集团总公司、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桐城市博物馆、赖少其艺术馆、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公司、黄梅县新开镇黄梅戏剧团、北京长乐黄梅戏剧团、安徽严凤英黄梅戏剧社和严凤英生前好友、弟子、热爱严凤英的戏迷、收藏爱好者:时白林、林青、田玉莲、吕光群、秦启霞、江明安、张萍、许自友、王凤枝、孙宜娟、王毓琴、董文霞、汪琪、郑立松、邢济霖、宋丹、东方神通、林宗福、陈小成、刘振声、张健初、黄宗毅、程华德等人提供。严凤英师傅、领导、友人、弟子照片均由本人或亲属提供,谨表诚挚的谢意!

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的原因,剧照、工作照和资料照的摄影者虽经长时间的查找,也仅找到部分作者,他们是:郑光华、楼并铨、马昭运、董青、程嘉楷、董成、吕光群、张崎等。尚有许多照片未查到作者,无法署名,敬请谅解!

张凤高

2013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严凤英画传(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凤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40082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54
CIP核字 2014000473
中图分类号 K825.78-64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3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