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传统建筑
内容
编辑推荐

编者徐潜想通过这本《中国传统建筑》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展示出来,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中国传统建筑》介绍了四合院、武当山古建筑群、关帝庙等建筑。

内容推荐

在这本以知识点为话题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编者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中国传统建筑》(作者徐潜)介绍了四合院、武当山古建筑群、关帝庙等建筑。

目录

一、四合院

二、中国古塔

三、武当山古建筑群

四、关帝庙

五、牌坊

试读章节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民居形式,追溯其起源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元代院落式民居。实际上不然,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四合院应该是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建筑遗址。此遗址的平面图与四合院的建构布局完全一致,坐北朝南,中心部位先是影壁,然后是中央门道和东西门房,门房后是中院,中院后是前堂,前堂后是东西小院,小院后是后院。汉代画像砖上的庭院也能很明显地看出四合院的结构,也有人考证说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标准的四合院——徐州利国出土的汉代画像中有所描绘。隋唐时期出土绘画等文物中也可见四合院式宅第。宋朝的画作《仗姬归汉图》中也出现过四合院型大宅。从这些文物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在我国应该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了。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它是起源于元代呢?这是因为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大规模形成始于元代,北京地区的建筑风格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自元代建都北京时起,北京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北京的四合院也是这时才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这一政策使元朝统治者和大批的贵族富商到北京建房,这才使院落式住宅大规模地兴建。而且当时也进行了城市规划。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 “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说的“街通”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也就是四合院住宅。

到了明清两代,终于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而且清代比明代更加讲究。

明代四合院的发展主要基于迁都、技术发展和政策的原因。明成祖朱棣曾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这极大促进了北京城的发展。当时的明朝经济发展较好,烧砖技术成熟较快,这些为四合院的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建筑材料。尤其是明朝的等级制度森严,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对各阶层人士的住所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洪武二十六年制定: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庶民舍不过三问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等。这些都对四合院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北京地区现在已经见不到元代的四合院建筑。

清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汉文化,完全承袭了明代北京的建筑风格,对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全面承袭。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实行分旗居住制度,令城内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内城只留满人居住。这一措施主观上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也使内城的宅第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充实。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官僚、地主、富商们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

明清北京四合院与元代的四合院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变异,主要表现在院落布局的变化、工字型平面的取消以及占地面积的减少方面。元代北京后营房等四合院遗址中,前院面积比较大;明清四合院前院(外宅)面积比较小,后院(内宅)面积增大,使院落面积的分配更合理。明清四合院还取消了前堂、穿廊、后寝连在一起的工字型平面布局。这种变化同明清两朝北京城居民成分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此外,由于明清两朝北京人口增加较快,元代每户八亩的大院落已经不够分配,因此明清四合院占地面积普遍较小,小者一亩,大者也不过三四亩(王府等大型府第除外),这是明清四合院与元代四合院的主要区别。P2-3

序言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既有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该书就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我们想通过这套图书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展示出来,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其实,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一样,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是一种长期积淀的文明结晶。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我们今天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交融在一起。我们想通过这套书,把那些文化中的闪光点凸现出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营养。做好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是每一个发展中的民族首先要正视的一个课题,我们希望这套文库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这套以知识点为话题的图书中,我们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吉林文史出版社做书的准则是“使人崇高,使人聪明”,这也是我们做这套书所遵循的。做得不足之处,也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传统建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214855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2013062787
中图分类号 TU-092.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6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