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徐潜主编的《中国古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介绍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些人误以为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楷、行、草为顺序,其实不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产生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形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产生。

内容推荐

徐潜主编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介绍了中国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目录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初唐四大家

三、颜真卿与颜体

四、宋四家书法

五、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试读章节

王羲之守丧期满,慎重考虑后入庾亮幕府为征西参军。庾翼、殷浩、王胡之等皆在军中供职。幕府内一时俊才如林,南楼理咏,甚得任乐。王羲之凭过人的建树,不久就升为首席幕僚长史。王羲之入幕不久,咸康二年(336年)二月,王彬在建康逝世。王羲之请假料理丧葬事务。其间,他和妻子去广陵看望了郗鉴。郗鉴和他谈及庾亮与王导不和一事,从稳定大局出发,希望羲之设法从中加以疏导,减少二人的敌意。临回武昌前,王导劝王羲之回建康任职,拟上表推荐他为侍中,王羲之再次谢绝,只身返回武昌幕府。

东晋立国江南,北伐中原、收复故土当为首要任务。时值北方后赵君主石勒去世,庾亮认为时机成熟,“有开复中原之谋”,并作了大范围的调兵遣将。但朝廷内意见不统一。后赵石虎派兵攻破了庾亮布防线上的邾城、江夏,又进攻石城,致使北伐计划受挫。庾亮忧愤成疾,于成帝咸康六年(340年)去世。此前数月王导、郗鉴已相继辞世。庾亮临终前,亲自上表称赞王羲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庾亮死后,王羲之的堂弟王允之升任江州刺史。咸康八年(342年)二月,庾亮的弟弟庾怿欲毒死王允之,事败自杀。王允之慑于庾氏权势,自己要求解除江州刺史一职。同年五六月间,羲之接任江州刺史,并加宁远将军武职。咸康八年六月,成帝司马衍死去,其同母弟琅讶王司马岳即位,此即康帝。同年十二月,皇后的父亲褚裒苦求朝廷要求外任,朝廷就任命他为江州刺史。王羲之被解任,回到建康的家里,过了一段隐居生活。其间,朝廷的公卿大臣认为他颇有才干,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羲之做侍中和吏部尚书。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穆帝永和二年(346年),郗鉴的老部下蔡谟当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政。与王羲之同在庾亮幕府中的殷浩被起用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们均希望王羲之出山。王羲之又一次拒绝要他到中央为护军将军的任命。他的做法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非议。殷浩给王羲之写信劝他出来做官,王羲之在回复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述说了自己的志向。他讲,自己不愿到中央任职,是由来已久的想法。但并不是说他不肯为国效力,只要需要,即使是出使充满危险的关陇(时为后赵石虎盘踞)和巴蜀(时为成汉李势盘踞)地区,他皆在所不辞。不久,殷浩因父亲去世,请假回家办理丧事。

永和四年(348年)秋天,殷浩服丧期满,恢复原职,并奉诏参与朝政。迫于压力,王羲之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将军职务。护军将军为专职武将,护军营有营兵,将军下设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等官吏。羲之到任不久,即发现兵营中痼疾丛生:营兵员额不足,军中装备如铠甲、兵器、箭支、船只破旧,马匹皆瘦弱不堪,兵卒老弱病残充斥军队。而且每任刺史离职,都要带走一些兵卒和武器,带走的粮食和布匹更是不计其数。两晋沿袭曹魏制度,齐民在编户之外设立兵户,世代相袭,身份永不变更,被称为“兵家子”。兵户户籍不属郡县而属营部,称为“士籍”或“兵籍”。兵户身份低下,生活困苦,入营后依旧,因此死亡和叛逃者很多。而一人死亡或者叛逃,需一家补兵;一家死亡或者叛逃,亲戚旁支补兵,积弊很深。对此,王羲之在仔细观察后,发布《临护护军教》:“今所在要在於公役均平。其羌太史忠谨在公者,履行诸营,家至人苦,畅吾乃心。其有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自当参详其宜。”王羲之下令要求军营里要公役均平,委派忠于职守、正直公平的太史到各营监督视察,对于所遇到的困难,可以畅所欲言,对军营中老弱多病的、不能温饱的或者无法养家的,都要区分不同情况予以安置。这体现了王羲之爱兵如子的治军思想。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领兵攻蜀获胜,势力大增,引起朝廷不安。司马昱、殷浩与他不和。王羲之从大局出发,致书殷浩,晓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之理。又画了一幅廉(颇)蔺(相如)交欢图送给殷浩,殷浩未听从王羲之劝告。王羲之同时上书朝廷,苦求出守扬州治下的宣城郡,未被应允。

永和七年(351年),原会稽内史王述丧母,需要回家服丧,于是朝廷诏令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会稽郡和吴郡、吴兴郡合称三吴,是扬州最为富庶的地方,而且治下景色优美,古迹众多。琅玡王氏中,王舒、王允之(未到任而亡)、王恬都曾为会稽内史。该职俸禄优厚,羲之因有将军称号,为四品官,与无将军称号的州刺史平级。王羲之携全家赴任。

王羲之抱着为民分忧的愿望,很想有一番作为。因此,接过郡务后,即将全郡的户口、赋役、山川、风习、物产、气候、人文等方面了然于胸,并且很快开始处理其职责内的政务。亲理郡务中,他发现花费时间最多的并非传统的听讼、劝农、兴教化、举人才等事务,而是应付上自尚书省、下至扬州刺史府下发的公文令符。他知道,一切杂务由郡守交给县令,县令再委之胥吏,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如田赋军米,层层克扣,一加上监官的明取暗盗,民间交上百石米粮,到了扬州,只能剩下四五十石,不足之数,仍要由郡县补齐。为此,羲之慎选胥吏,尽量均平赋役,但收效甚微。

王羲之虽为地方官吏,但对朝廷大事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北伐等关系国运和百姓宿愿的大事,他都坦率直言,陈述百姓的疾苦和朝廷存在的危机,希望朝廷听取他的建议。他对几次北伐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表现了自己对时局的判断能力。永和九年,已是羲之到任的第三年。此前,永和五年、六年,会稽郡遭受旱灾,永和八年又旱,直至永和九年春天。时值青黄不接,饥荒蔓延,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还必须上缴军粮。面对这一严重灾难,王羲之心急如焚。他断然决定先打开城南几座大粮仓赈济灾民,后向朝廷报批手续,受到百姓的拥护。当时就有人提出:那粮食是税粮,擅自分税粮轻则罢官,重则杀头。王羲之解释说,粮食是老百姓上缴的,如果老百姓都饿死了,逃荒了,那又有谁来交粮纳税呢?情况紧急,救命如救火,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对于朝廷繁重的赋役,羲之每每上疏荐言,为民请命。他通过观察、调查和思索,看到了种种弊端,如仓督监偷盗官米、官府公文过多等,认为官府的命令和政策要实用易行,对贪腐的官吏要实行严刑,杀一做百,才能清明政治。对因为处置不当,引起百姓流亡、户口日减等弊病,他也提出了一些切实的意见。

会稽山川灵秀,有很多名人雅士居住在这里。谢安没有做官时也曾在此居住,当时那些以文章闻名天下的如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才子都和王羲之成为了好朋友。王羲之与江左大族——善书的谢氏诸人如谢尚、谢安、谢万等均有较深友谊,交往频繁。

永和十年(354年),前任会稽内史王述服母丧期满。时值殷浩被废为庶人,王述代替殷浩出任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王述与羲之一直不和。王述名利心重,权势欲强。他在家为母服丧期间,王羲之接任他的职务。王述一直盼望羲之来看望他,王羲之一直没有去。况且王述此人做官不做事,习惯坐在那里夸夸其谈,为官又十分贪鄙。王羲之看不惯他的为官作风。王述升迁后,开始了他的报复措施,主要是刁难王羲之。王述上任后巡视全郡,偏偏不去王羲之任职的会稽。更让王羲之难以忍受的是,王述对王羲之的行政工作严格督察、吹毛求疵。他还密令下属指责王羲之行政不法,实际上是故意刁难王羲之。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采取了令世人吃惊的做法——在父母墓前立誓:永远不再出仕。王羲之率所有儿孙来到父母墓前宣读不仕誓文。王羲之辞官,在琅砑王氏家族中没有先例,在朝廷也引起不小震动。一时有名望的老前辈、相知的士子,都纷纷劝慰他,但羲之心志坚决。以后有人提起他再出山之事,朝廷以他的誓言为借口,不再同意他做官了。王羲之彻底告别了官宦生涯。

总之,王羲之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一反东晋时期崇尚玄谈、不务实效的风气,他勤政爱民、厉行改革,甚至多次恳请朝廷减轻赋税,体现了一位正直官员博大宽广的胸怀。他为任职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地方官。P9-12

序言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既有文化传统均继承和普及。该书就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我们想通过这套图书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展示出来,止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电和文化,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其实,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一样,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是一种长期积淀的文明结晶。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我们今天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交融在一起。我们想通过这套书,把那些文化中的闪光点凸现出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营养。做好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是每一个发展中的民族首先要正视的一个课题,我们希望这套文库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这套以知识点为话题的图书中,我们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吉林文史出版社做书的准则是“使人崇高,使人聪明”,这也是我们做这套书所遵循的。做得不足之处,也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215159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2013063614
中图分类号 J292-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68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