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阿德勒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阿德勒的思想和个体心理学派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哲学背景和科学背景下孕育产生的。《阿德勒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共分为引言、阿德勒生平、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心理健康经典名著解读、心理健康思想评述、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新精神分析流派简介和结语八个部分,对阿德勒的一生及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本书由李冬梅著。

内容推荐

《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是一套由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俞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学专著。《阿德勒心理健康思想解析》主要对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论著及相关知识进行集中论述。

《阿德勒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共分为引言、阿德勒生平、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心理健康经典名著解读、心理健康思想评述、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新精神分析流派简介和结语八个部分,对阿德勒的一生及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本书由李冬梅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阿德勒生平

第一节 阿德勒的人生旅程

 一 犹太人的后裔,阿德勒的诞生

 二 人生的转折——改变一生的遭遇

 三 阿德勒与父母、同伴

 四 漫漫求学路, 由差等生变优等生

 五 遇见终身伴侣,开始婚姻生活

 六 与弗洛伊德相识,结为挚友

 七 意见不合,分道扬镳

 八 另起炉灶,“个体心理学”的诞生

 九 战争到来,灵魂震撼

 十 思想广播,声望日隆

 十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二节 阿德勒后记

第二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

第一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一:《自卑感与优越感》

 一 自卑情结

 二 优越感目标

第二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二:《生活的意义》

 一 问题

 二 合作:母亲与孩子

 三 合作:在社会生活中

 四 幸福和“快乐原则”

 五 家庭关系

 六 两性关系

 七 失敗者

 八 遗传、环境和教育

第三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著解读

第一节 名著解读之一:《理解人性》

 一 名著简介及评价

 二 名著导读

第二节 名著解读之二:《生活的科学》

 一 名著简介及评价

 二 名著导读

第三节 名著解读之三:《人类面临的挑战》

 一 名著简介及评价

 二 名著导读

第四节 名著解读之四:《自卑与超越》

 一 名著简介及评价

 二 名著导读

第四章 心理健康思想评述

第一节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 人性观与基本观点

 二 自卑感与补偿

 三 追求优越

 四 创造性自我

 五 生活风格

 六 社会兴趣

第二节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在咨询中的运用——阿德勒疗法

 一 咨询原理

 二 咨询假设

 三 咨询特点

 四 咨询目标

 五 咨询过程

第三节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 家庭教育

 二 学校教育

第五章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一:对露丝的分析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咨询过程及分析

 三 案例总结

第二节 案例二:一个女人生活故事的观照与审视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咨询过程及分析

 三 案例总结

第三节 案例三:不想成为怪物的女孩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咨询过程及分析

 三 案例总结

第四节 案例四:不敢与异性接触的女孩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咨询过程及分析

 三 案例总结

第六章 新精神分析流派简介

第一节 新精神分析的先驱

 一 新精神分析的内涵

 二 新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三 新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四 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精神分析的共同点

 五 新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的不同点

 六 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评价

第二节 对阿德勒理论的评价

 一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区别

 二 对阿德勒理论思想的评价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前面我已经提到新生儿和母亲之间的合作,现在又出现另一个问题,一个在人类生活中既很小又很大的问题:当家里另一个孩子出生后,前面提到的儿童该如何表现才能证明自己的合作能力呢?我们害怕知道有多少儿童在没有合作能力的情况下长大,害怕看到人们是怎样拒绝并试图排斥家中其他孩子的。这些孩子很胆怯,感到受伤害,不想合作。之后,这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公立学校,他通常会遇到相似的社会问题。在这些地方,他遇到了其他孩子、老师,他们讨论着未来的工作和职业,评价他能否在为全人类做贡献的分工中起到作用。这些问题就像考试一样,我们能通过儿童的小问题看出他们的行为模式:他是否想加入其他儿童群体?他是否有朋友、同伴?他是否对自己的学习感兴趣?他是否想和其他孩子玩耍?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他离准备好合作的状态有多远。

我们总在寻找这么多孩子和成人没有准备好合作的原因,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进行阐述。人们毕业后,会进入社会,结识朋友,组建家庭,不得不与他人作比较。在这些关系中,我们发现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行为恰当,或者说规范而睿智,那么他就是对他人有兴趣,他能够和别人合作。这是我们人生中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问题。在社会分工中,我们应该有价值并会合作,且不把赚钱作为工作的目的。只要我们合作,我们就可以赚钱。否则,我们的生活中就会有失败,如犯罪等。除了社会、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和工作上的问题外,还有其他问题,例如爱。

六 两性关系

因为世上存在两性,所以两性之间一定存在合作。对于这件事,人们从过去到现在都觉得两性之间的合作不是一种合适的合作。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缺乏技巧和训练,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看的书都是关于不幸福的婚姻和感情事件,我们对这种问题印象深刻。我们并没有准备好和其他人恰当地合作,而爱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更感兴趣。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我们知道人生中一定有一个潜在的准则——生活的意义是合作。人生中不存在其他的问题。

如果有人能提出不需要社会兴趣的问题我将很感激。我们身处一个无法逃出的陷阱之中,这个陷阱一定有某种意义,它的意义就是合作。但是关于这一点,我们可能仍想怀疑。可是如果这是不正确的,那么生活中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失败。我们能谈到一些失败的类型——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娼妓、自杀者、酒鬼、吸毒者、性变态者,也许你还知道其他更多的类型。

七 失败者

如果我们是正确的,那么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找到缺少合作能力的例子,我们也确实找到了。我们叫这些人失败者,这是因为他们不合作。问题儿童不做贡献,因而我们对他们不满意,我们希望去改变他们,使他们合作。我们再次在问题儿童和神经症患者身上遇到同样的问题与同样的生命意义:他们都不能与他人合作,他们想要其他人与自己合作。家人与医生应该与他们合作,如果家人和医生这样做了,他们就会沉迷于这种合作,并发掘了合作的意义,进而认可了合作意识——人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

精神病病人不合作是因为他们没有社会兴趣。罪犯也没有合作兴趣,相反他们想逃避合作。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更容易的方式,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没有社会兴趣的人,他们没有勇气、不乐观、没耐心等。他们害怕失败和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当儿童四五岁时,他的生活风格已经固定了,这个孩子或长大后的成人只能以已经形成的生活风格行动。只有当他意识到他生活风格的不足和缺点时才会改变。否则,他就没有正确的生活意义。

神经症患者的生活意义是“其他人必须服从并做贡献”。罪犯的生活意义是“以更容易的方式维持自己的生活,而非以合作的方式”。酒鬼生活的意义是“总是逃避那些可以通过合作得以解决的人生问题”。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害怕失败,不相信自己会成功。由此可以看到,如果生活中的所有失败者都能更自信、更有勇气、更乐于合作,那么他们才会改变。我们在性变态者身上发现了同样的特点。他们颠倒了生活的意义,大多数的想法很极端,他们对生育和人类的利益等不感兴趣。

因此,我们看到失败者总是有着错误的生活意义。失败者身上有一些有趣的特质,也许这些特质会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例如,所有失败者都是敏感的、脾气暴躁的、情感冲动的。他们很爱生气、很羞怯,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察觉。他们适应不了生活,他们没有感到自己是人类中的一员。他们很易怒,因为他们并没有活在合作的世界中;他们有其他的生活理念、其他的生活意义,他们很敏感。

他们总是没有耐心,这是因为他们不可能成功。在人生中他们感觉不到力量和勇气。这是我们在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精神病病人、罪犯、自杀者和所有没有找到生活意义的人身上发现的共同点。他们可能会在最后写下“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我自杀了”。他们很胆怯,即使是那些犯罪分子,实际上也是懦夫。我们不会被他们愚弄,因为我们曾看到他们逃避人生中的社会问题、职业等。我们确信他们没有勇气,从他们的犯罪结构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懦夫。他们寻求独立、黑暗,他们用枪对付手无寸铁的人。当他们实施攻击时,一般是多人一起行动,因此我们不承认他们是勇敢的。他们的特质印证了我们的解释:失败者拥有错误的生活意义。同时,失败者也是消极的。他们从不憧憬未来,也对人类的未来没有兴趣,他们总是寻求快乐而不是幸福。总而言之,失败者失败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生活意义——合作。P45-47

序言

常念是“经”,常数是“典”,此即为经典。我们极力主张多读一些经典,尤其是大师们的经典,因为经典与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而言,我认为都应该多读一点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经典论著,认真领会其理论要旨与思想实质。

何谓大师?大师,或日科技领域的先师,或称艺术领域的灵魂,或为管理领域的典范。心理学大师,意指在心理学领域有突出贡献,被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标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煌煌百年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突破空间限制并经受时间考验的一代宗师。然而,究竟谁有资格荣膺“心理学大师”的称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国际心理学界久负盛名的《普通心理学评论》杂志2002年第2期刊发了一项调查研究成果,题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研究者通过三个量化指标与三个质性指标,对20世纪全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排名,提供了位列前99位的心理学大师的名单(其中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留下一个空额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99位心理学大师中,许多人的研究领域和重大成就都涉及心理健康,其中一些人毕生的学术专长就是试图破解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3位)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曾以《梦的解析》一书和“精神分析理论”著称于世;罗杰斯(排名第6位)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是被现代心理健康工作者奉为经典。另外一些心理学家的学术研究涉猎较广,但他们在心理健康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样有口皆碑,举足轻重。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荣格(排名第23位)、阿德勒(排名第67位)和安娜·弗洛伊德(排名第99位),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塞利格曼(排名第31位),需要层次论提出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排名第10位),应激理论的提出者和研究者拉扎鲁斯(排名第80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排名第11位)、艾森克(排名第13位)和卡特尔(排名第16位),以上瘾和情绪研究闻名于世的沙赫特(排名第7位),因攻击行为和愤怒情绪研究而横空出世的博克维茨(排名第76位),以对个体心理压力及其应对、压力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和社会支持对决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詹尼斯(排名第79位),以及行为治疗心理学家沃尔普(排名第53位)、儿童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排名第49位)和发展变态心理学家路特(排名第68位)等。他们的名字、经典实验、咨询案例、重要著作和心理健康思想都已盖棺论定,彪炳史册。

本丛书精心选择以上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影响的心理学大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具体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解析。首先对大师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们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们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们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们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们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本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本丛书,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本丛书由俞国良任主编,雷雳教授、周俊编审和罗晓路博士担任副主编。我们共同商量确定了丛书的编写原则、结构、内容、体例和样章,以及最后的定稿。丛书各册作者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组成。他们本着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挚爱,怀揣把专业知识奉献给社会和大众的梦想,全心全意,殚精竭虑,力求使丛书融知识性、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希望,而且真正体会到了经世致用、后生可畏的古训。对诸多青年才俊的信任、支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心存感激!同时,我们真诚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汪忠社长、张宝珍总编的支持和鞭策,以及丛书各册图书责任编辑的辛勤付出,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为丛书主编,我始终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以赴,力求精益求精。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我们未能及时联系上部分经典论著的译者,祈请他们原谅并与我们或出版社联系;书中的不足、纰漏和错误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俞国良

2012年12月于北京西海探微斋

后记

首先非常感谢俞国良教授和雷雳教授,两位先生高瞻远瞩地组织编撰“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这对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而言,是一件莫大的好事。我作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的年轻教师,能够有幸参与本书的写作,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十分惶恐,害怕因为自己的所学有限,不能对大师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完整地阐述。在整个撰写过程中,俞国良教授和雷雳教授不断地鼓励我,并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因此,我要再次衷心地感谢俞国良教授和雷雳教授,两位先生给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够领略大师的风采,增长自己的学识。其次,我也要感谢我的两位研究生曹璐与许雅南,她们帮我归纳整理了部分文献,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建议,并承担了本书部分章节的写作。正是在两位教授的支持和两位研究生的协助下,这本书才能够顺利完成。

虽然大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却仍然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随着对文献资料查阅与整理的逐渐深入,我对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悟。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国内对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体系介绍的不完整。因此,系统地介绍大师的学术思想,对于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阿德勒,并从大师的思想中汲取养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也希望本书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期望把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完整、系统、全面地展现给各位读者,但是由于我个人知识背景的局限性,书中难免会有纰漏之处,点评也会带有个人的偏见。在此,也欢迎您的批评!

李冬梅

2013年4月于长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阿德勒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冬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612522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4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3237489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63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