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一路远来我们背负了多少创口疤痕,江南的几个清晨都能让它们淡下去,好起来,温婉如初。
文风不同于市场上任何一种风格的游记随笔,作者独特的性格魅力,阐述最赤裸的旅行见闻。
《此去江南易老》虽然是一本游记,但是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真人真事的直白描述,对于旅行中的见闻不做任何矫情的修饰,还原真实的藏滇之路。作者小北冬令时节首入江南,走遍周庄、千灯、锦溪、西津渡等江南知名古镇,一醉几十日,后又在春令时节回归这些古镇,沉浸在野菜美食之中。
图书 | 此去江南易老 |
内容 | 编辑推荐 无论一路远来我们背负了多少创口疤痕,江南的几个清晨都能让它们淡下去,好起来,温婉如初。 文风不同于市场上任何一种风格的游记随笔,作者独特的性格魅力,阐述最赤裸的旅行见闻。 《此去江南易老》虽然是一本游记,但是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真人真事的直白描述,对于旅行中的见闻不做任何矫情的修饰,还原真实的藏滇之路。作者小北冬令时节首入江南,走遍周庄、千灯、锦溪、西津渡等江南知名古镇,一醉几十日,后又在春令时节回归这些古镇,沉浸在野菜美食之中。 内容推荐 描述江南若止于小桥流水人家,或者粉墙黛瓦,便犹如囫囵吞枣,她的美是要细细体味的。手捧一盏茶,坐于流水桥畔,时光便开始流转起来,哪怕是在阴冷的冬天,那味道也妙不可言。如果嘴再勤奋一些,那些吃食流转在口舌之中,配上江南人家自酿的酒水,听着地道江南人家讲述他们的珍贵记忆,这才算是正经的江南味道。 《此去江南易老》作者小北冬令时节首入江南,走遍周庄、千灯、锦溪、西津渡等江南知名古镇,一醉几十日,后又在春令时节回归这些古镇,沉浸在野菜美食之中。 《此去江南易老》藏在文字里的,是妙不可言的亲身体验,还有时光流逝里的回忆,表述出来的,是原汁原味只存于古镇巷尾人家里的趣味生活。 目录 此去江南易老 我曾经的江南印象 初识锦溪古镇的宁静淡雅 锦溪古镇的奥灶面,跟“一枝花”的闲聊 古镇里的晚餐 必须要在江南买艘船 上陈墓,给陈妃弹琴 陶哥当年也是迎风撒过尿的人 在江南,我也有了一艘小船 古镇医生的趣闻 千灯古镇的时光 江南的汤婆子 醉眼游西津古渡 江南渔家的酒宴 雪芽虾仁 “NB”号的处女航 馋到我心里的:袜底酥、渔家鱼干、葡萄酒 把小船划回了古镇 江南旧事 后记:春日里的锦溪 给楚清的信 试读章节 我转过头又去看芡实糕,摊子里面就是作坊,堆放着几袋面粉,屋里案板上还放着一些工具。我问老板啥时候再做芡实糕,想过来看看这东西是咋做出来的。 老板笑着抹了抹嘴,在屋里边踱着小碎步边说,我天天早上做,上面这些也是今天新做的,不信你尝尝。说着便准备撕开包装袋,我忙不迭地说饱了饱了,赶明儿再来吃。 老板说了旬,没关系的,尝尝又不要钱。 我想我真的遇到实在人了,不过实在得有点过头。无奈又吃了一片芡实糕,原本满嘴里就成得有些过头,这时吃着芡实糕,嘴里能生出一缕桂花的清香,细腻而又有嚼劲,只是胃实在是没地儿了,有点儿难受。 我问老板这芡实糕是怎么做的。 老板眯着眼说,我这芡实糕好着哩,都是用今年的新鲜芡实做的。 我不解,问老板啥是芡实。老板给我比画半天,见我还是不懂,干脆就说,你就当是水稻吧,后面的几个大妈听着嘿嘿笑。 后来自己了解了一下,芡实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外面有壳,果实的外壳为褐色,顶端突起,模样颇似鸡头,一个果实里面大概有一两百粒米,也叫鸡头米,把鸡头米的壳再去掉,将里面的仁儿碾磨成粉,就是做芡实糕的面粉。顺便发现关于鸡头米倒是有段趣事可侃,古时文人经常在书中描述女子的乳头如“新剥鸡头”,野史里也有唐明皇的骚包记录,“一日,妃浴出,对镜匀面,裙腰上微露一乳,帝扪之曰:‘软温新剥鸡头肉’”。安禄山还在旁边插科打诨,对日:“滑腻初凝塞上酥。”所以想了解芡实到底是啥模样的,女性可以自观之。 我只在意芡实糕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老板撇撇嘴,有些不情愿,讲得很简洁,就是把芡实打磨成粉,然后跟糯米粉掺在一起,里面放白糖、干桂花,然后用纯净水和,和完以后再用工具压实,等个几十分钟切成片就能吃了,想吃什么口味的都成。 我听着蛮有趣的,问,难道不用蒸吗,面粉和在一起就熟了? 老板自信地笑着摆手道,不用蒸,直接就是熟的。 虽然只问出个大概,但好歹也让人家费了半天口舌,只得买几盒带着,留待晚上消夜。 回到客栈的时候,大厅里倒是热闹了许多,小兵已经办完事儿回来了,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斗地主。一搭眼就看到小兵对面的姑娘,头发微卷裹着白净的脖子,握牌的手指纤长,一直低头看着手中的牌,很专注。眼睫毛上翘着,很是动人,身材很细条,又像衣服架子,穿着时装版的黑色羽绒服,叫楚清。 小兵的旁边坐着一个扎着长发微胖的姑娘,戴着眼镜,伏在桌子上画着草图,隔着很远的距离,能看清她手背上的血管。只这个侧影,就感觉这是一个很讲究的姑娘,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芳芳,小兵的媳妇,不见惊艳,却让人感觉很舒服。 小兵旁边有一个小胖子,屋子里数他的声音最大,不住地催着小兵出牌,可爱中透出聪明。小兵介绍他叫祥子,酒吧里的服务员兼调酒师,还会做咖啡。 还有一个稍稍谢顶的中年男人,个儿不高,瘦瘦的,手里捧着一个茶杯总是四处张望,叫路兵,是小兵的朋友,店里人手不够的时候,就会过来搭把手,完事儿管顿饭就好。 坐了没一会儿,我就犯起茶瘾来,惦记随身带来的金芽红茶,回房间把茶叶拿了出来,小兵本就开着茶馆,对茶叶肯定也会晓得好孬。 小兵问我从哪儿搞来的,表情有些惊讶。 我脸上笑得很得意,说,从丽江带来的,我买了十几块茶饼,那老板才肯卖给我这么一点儿红茶,他是留着自己喝的。 小兵说我运气好,有些好茶花钱买不到。 祥子在旁边不服气,说,我们这里还有半块普洱茶饼,那才是真正的好茶,以前卖七百多一壶,现在舍不得卖了。 路兵听着开始往跟前凑,要过茶叶装模作样地盯着看了会儿,半天憋出一句,这茶不错。 我给每人茶杯里换了新茶汤,淡淡茶香绕着桌子弥漫,透过水蒸气的氤氲望见窗外的行人,对面古董店的老板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手指夹着一根烟,一动不动。这世间最悠闲的老板,莫过于开古董店的了。P19-21 后记 回北京的日子里,经常跟陶哥、小兵他们通电话,招架不住忽悠,清明节一过便又回到了锦溪。 理由很简单,说应季的野菜上市了,过了这个时节再想吃,就得等来年了。另外一个原因,带回北京的黄酒怎么喝都不对味,或许是缺了锦溪的情调,缺了与他们吹牛的气氛。 再回锦溪,天蓝,镶着白沫,春风微醉,风中藏着树叶新芽的气味。刚到陶哥的饭店,嫂子便从厨房里端出一小盆野菜,问我有没吃过这东西。 我看了半天也认不出来是什么菜,看着极嫩,一掐就能出汁儿。嫂子看我半天支吾不出个东西来,便告诉我说是马兰头,早上刚从卖菜的大妈那里收上来,她们在外面挖的野生马兰头,非得是运气好才能碰上一份。 我看着眼馋,眼巴巴地望着嫂子,嫂子笑了一声,说,等会儿让厨房做给你吃,本来就是给你留的。我听着很是暖心,忍不住又问了一句,还有啥好东西没,嫂子瞄我半天,说,还有一份野生荠菜,要不也给你炒了,我怕你吃不了浪费。 我连忙道谢,这待遇已经好到家了。荠菜这东西已经好多年没有吃过了。还记得小时候,经常手里攥个小铲子,跑到地里去挖荠菜。我家老太太的做法与锦溪这边不一样,只是用水焯一下,然后用蒜汁调着吃,小时候吃不惯,反倒年龄越大,越是惦记起这些东西来。 马兰头是用猛火清炒的,菜汁很清亮,野菜的汁液未被炒出之前便已经出锅,所以吃着不会湿答答的。吃到嘴里嚼一下便是满口野香,极嫩,仿佛是把江南的清明时节吃进了嘴里。荠菜也是如法炮制,加上点肉丝,吃着又是另外一种享受。锦溪的春天是鲜美的! 陶哥问我这次要待多久。 我说不知道,江南的春天这不才刚刚开始嘛! 陶哥哈哈一笑,说喝酒!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此去江南易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小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34102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5 |
出版时间 | 2013-11-01 |
首版时间 | 2013-11-01 |
印刷时间 | 201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2 |
CIP核字 | 2013231989 |
中图分类号 | I267.4 |
丛书名 | |
印张 | 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