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与现代管理/国学与现代管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经济体,不仅面临西方发达国家所面临的现代性危机,同时还面临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抉择。然而有人认为,前面的说法还显乐观。在今天,市场化、全球化的浪潮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扫世界,传统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我们迷失在西方化的浪潮中,丧失了民族认同,一任工具理性在管理学中的泛滥。由于对传统的遗忘,几千年来的传统智慧对我们来说显得如此陌生。阎雨所著的《禅与现代管理》一书正是要唤醒我们对传统的记忆。

充满禅意的语言、灵动的行文、旁征博引的叙述、详实透彻的案例分析、有趣且耐人寻味的禅宗故事……禅的空灵和超脱不时从字里行间汩汩流淌,这就是该书的阅读感受。

内容推荐

历数年的潜心研究,阎雨先生的《禅与现代管理》一书近日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禅与现代管理》是将东方传统管理智慧引入现代管理学,并从而创建符合中国自身发展模式的管理哲学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本书从禅的概念、历史、影响入手,对现代管理进行独特研究。既阐述了禅学的管理思想,也阐述了管理的禅学基因,是对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的突破性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但该书并不是仅供饭后茶语消磨时间的小品,而是关于如何进行心灵管理的管理哲学。作者全方位地考察了禅宗与管理学的发展演进史,对比分析了东西方管理思想各自的优劣,探讨了中国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局,阐释了禅的本义和境界,通过回答同样作为组织,禅宗为何可以历时千年而经久不衰,企业却往往昙花一现这一耐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发现禅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管理智慧。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除了阐释禅宗的管理哲学,还涉及到禅宗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对禅宗的“四摄、五戒、六和敬”在企业组织管理中的价值给予了深入的分析,他在为企业管理提供管理哲学的同时也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

目录

导言

 1.禅,生生不灭的管理智慧

 2.商禅一体:禅宗管理的当代启示

 3.中国管理模式中的禅意灵动

 4.禅之境界——心性的管理

1 禅境,心念澄明的历程

 1.1 拈花微笑——心灵管理的衣钵真传

 1.2 禅的心路历程

1.2.1 禅的渊源——管理思想变迁

1.2.2 禅的修炼——管理“法难”反思

1.2.3 禅的涅槃——管理文化融合自新

 1.3 走进禅境——禅商受戒

2 禅宗与现代社会

 2.1 心静身轻——当下的心灵鸡汤

 2.2 慧命的践行——为企业“安心”

 2.3 德隆,贪嗔痴的不归之路

 2.4 慧命再续的动力——入世修行

2.4.1 高僧心中的人间佛教——以德为先

2.4.2 践行人间净土——心灵滋养

 2.5 僧团管理的启示:尊重每一个员工

 2.6 存天理、灭人欲——企业家的顿悟

2.6.1 三鹿毒奶粉事件

2.6.2 企业之轻与禅之重

3 禅,直指人心的管理

 3.1 心性管理者

3.1.1 心性论:企业的固本之道

3.1.2 人本论:企业的用人之道

 3.2 心性实践者

3.2.1 体悟论:企业的自省之道

3.2.2 修持论:企业的实践之道

3.2.3 境界论:企业的修行之道

 3.3 禅的管理应用

3.3.1 文化的动力——价值再发现

3.3.2 禅意灵动——C模式中的超脱

3.3.3 禅易互动——完美循环

3.3.4 禅与C模式——嬗变的力量

4 空灵至上的管理哲学

 4.1 一切皆禅:无处不在的管理

 4.2 八佰伴的禅修:管理无止境

 4.3 众缘和合:企业的创新精神

 4.4 善与不朽:企业的终极目标

5 结束语

试读章节

1.2 禅的心路历程

1.2.1 禅的渊源——管理思想变迁

印度佛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佛教时期。从释迦牟尼创教到其最初弟子们所信奉的佛教,时间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末叶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

第二阶段,部派佛教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在这个阶段,随着佛教僧团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区的僧众对戒律和教义产生认识分歧,从而导致僧团内部发生分裂,分化出互不统属的若干派别,所以称为“部派佛教时期”。分派延续的时间很长,具体分派的时间、次序、名称、数目和原因等内容,佛教各类典籍的记载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总共分出了十八派。

第三阶段,大乘佛教时期。大约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以逐渐在印度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种类的经典为标志的。这些经典都是借佛的名义,宣扬新的思想。重要的典籍有般若类、华严类、法华类、涅柴类、唯识类、大集类等。它们自称是“大乘”,所以有了“大乘佛教”一词。

释迦牟尼佛以及佛陀的弟子们当初所宣讲的教义及实践教义的过程与方法统称为“法义”,还有出家生活的规范事项公约统称为“戒律”,这些极为宝贵的资料就是佛教经典律典的起源。当初佛陀于娑罗双树下入灭之后,由自律甚严,修行也一再受到佛陀肯定的“摩诃·迦叶尊者”为首,集合了五百位阿罗汉圣者来共同结集,“法义”的部分是由佛陀的常侍弟子“阿难尊者”所诵出,“戒律”的部分是由“优波离尊者”所诵出,经在场所有阿罗汉尊者认可后,加以结集而成立的。这次结集的教义先是由背诵的方式代代传承下来,至“部派佛教时期”,才将经文律文等以文字书写保留,传著于世。

印度佛教时期已经在各种规制上有所界定,经文典籍、僧众修持、僧团管理原则等已经成形,为后来佛教长兴奠定了基础。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部分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人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载,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将“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应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至东汉末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西域僧人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国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国来,竺佛朔从天竺国来,康孟详从康居来。

从明帝起直至汉末,佛教基本只在上层社会小范围内传播,而且绝大多数人把它当成了求福之法,而未了解到它是能令人了生脱死的实修之宝。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和西域的学僧,在中国信徒的协助之下,借用中国传统的儒、道等思想概念、术语,将大量的佛经译为汉文,并且薪火相传,对佛经进行讲解和注释,将佛教的佛菩萨信仰、因果报应说教和深浅不同的教义理论向社会各个阶层进行宣传,不断扩大佛教的影响,同时,佛教也从皇家上层渐渐渗透至民间,建寺供养者也多起来。

汉魏时的僧人均系胡僧,来自中亚、印度等国,中土人士尚不得出家,佛教虽有传播,但影响力有限,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与道、儒互相吸收、排斥、融合的曲折发展过程,终于重新创造出中国式佛教。

中国佛教完成本地化的过程从魏晋时期的道安大师开始,一直到唐代的道宣法师建立中国佛教南山律宗才宣告确立。

玄奘法师当年从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归唐,在长安主持译场。从那一刻起,中国佛教徒摆脱了原来的“边地”意识,中国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佛教来华时,已是一个成熟的宗教系统,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包括宇宙论和人生观;包括因缘论、实相论和解脱论;包括神谱、戒律和礼仪。但中国文化对它的吸收,却不是并重的——中国文化按自己的“胃口”,对其感兴趣的课题详加讨论而吸收。

P18-20

序言

我的学生阎雨博士在写完《C管理模式》之后,又写出《禅与现代管理》一书,把完成的初稿寄给我看,要我写一个序。我虽然工作忙碌,对写这个序不但感到义不容辞而且感到十分欣悦。这是因为他不但发挥了我在《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中的对禅学管理功能的探讨,而且更广泛、深入的研讨了禅宗佛学的发展背景与一些具体内涵,并能用当今中外(尤其中日)企业的许多例证来加以解读、诠释、演绎禅与现代管理的内在关联,使禅的心灵的管理作用呈现的更为鲜明,也更为深入。但什么是禅呢,什么是禅的管理作用呢,它又如何与人的心灵相关?我想基于我的看法进行简短的说明,以为阎雨的新书提出一个我认为重要的哲学基础铺垫。

在生活中,我们思索一个问题,往往百思而不得其解,但最后如果我们能够澄心净虑、清心寡欲的去面对问题,问题却能迎刃而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能够面对应负的责任,应缴的款项,不逃避,不文饰,不诿过,负起责任,付清款项,顷刻之间他就感到轻松愉快、心无挂碍、心安理得了。所谓迎刃而解就是找到问题,认清问题,面对问题,进入问题之中,谋取问题解决之道,然后解决问题。当然要点是真实的认清问题,不扭曲事实,拨开云雾,就问题发生的真相,以及问题根本之所在,直指问题的核心,勇敢的掌握之,机智的处理之。无疑,生活是复杂的,问题也许更为复杂,面对问题显然需要透析的眼光与悟觉的智慧。不但如此,我们还需要一项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来化解问题或承担问题,力求心灵的所安,精神的自在,不为物役,不为欲累。这样的智慧是中国哲学中的道的智慧,也是中国哲学中禅的智慧。此一智慧就其沉潜高明处说是道,但就其洒脱灵活处言是禅,道是宇宙生命的发挥,禅是人心灵性的显露。

在以上的理解下,我把中国禅学所说的禅悟看做消解问题,超越机械,创新系统的能力,在《C理论》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事实上,这个角色是双重的,一是超脱,再是重生。合起来看,应该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化与提升。但这却不是从现实中逃脱,而是脚踏实地面对生命之流,创造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说,禅悟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人们以为禅悟是悟觉了生命的虚无,把一切还归于寂。但这只是就原始的佛学来界定禅学的。禅学是中国佛学,是结合了道家的宇宙大化的精神发展出来的。是把大乘佛学无执的空性与道家自然的生理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心灵真实的发用,更显示心灵与世界真实的内在关连:心灵的迷幻也就是世界的迷幻,世界的真实也就是心灵的真实。

人们如果问人的心灵究竟是什么,我们就不能不就中国道学的心性之学来回答。心灵是活动,一方面凭借人的性能实现它的理解与行为决策的可能性,另方面也能直接透过睿智表达宇宙真实之理。故有心即理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是此理一方面是洁净精微的,不著行迹,另方面却是生生不已之道,与气的世界密切相关。这就说明了何以禅悟具有超越与切入、舍弃与创新的双重性格与功能。因之也是与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的易学相互呼应的。明末智旭大师以禅解易,写了《周易禅解》一书,同理,禅之为禅也可以用易之理来阐释的,可名为“禅学易诠”。禅宗发展的传统中有“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即佛行”的慧能坛经的再入世精神,也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直截了当的实践精神。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非常蓬勃的此时,经济管理已面临其重要发展的转型阶段,不但涉及到实质的经济资源的供应与分配问题,也涉及到发展方向与管理方法调整的问题。显然,三十年来的中国经济走的西方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的途径,不但造成高度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人的心灵素质的低落、偏激与焦虑不安。人们感觉到经济发展的压力,却无法摆脱经济发展的羁绊,求得一个整体生命、整体价值的思考空间,因为缺少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管理哲学的思考框架,或一个属于自身的管理哲学的定位体系。

我在1993年首先提出以中国文化与哲学为主题的管理哲学体系,即前述《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目的就在中国管理方法与精神的独立创新,发挥中国文化精神的活力来进行平衡与和谐化的管理方式,既能摄取自利自强的西方企业化精神,又能实现利人利群的可持续的中国发展方式。在此一整体的管理体系中,禅学作为净化与再生的机制C7尤其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概而言之,禅悟的作用在于(1)自主而无执;(2)积极而无贪;(3)超越而包融;(4)利人而利己;(5)立足根本真实,持续改造。

阎雨的书对这些重要问题都有重要的展开与阐述,并用清新的笔触表达出来。这是一本思考丰富、极具洞见的好书,很值得我们细读。

成中英

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

2011.5.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与现代管理/国学与现代管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005692
开本 16开
页数 1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