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伴随着陆上石油日益临近枯竭,人类对石油的追逐梦圆何处?全球过去10年石油勘探反映出一种趋势:随着陆上勘探困难的增加,一些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国际石油公司,正将触角伸向远离陆地的大海深处。 188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数米深的海域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公司展开了水深500米以及超过500米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活动;21世纪以来,各大石油公司密切关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纷纷加快进军深水区域的步伐,不断加强勘探开发力度。深水、超深水正成为未来油气生产的一个重要基地。 从海底开发油气资源的主要有三个过程:①物探——用地球物理勘探船,采用地震勘探法了解海底地质构造,以寻找储油构造,为钻探提供依据;②钻探——广泛采用自升式平台或半潜式平台,利用勘探资料,对可能有油气的地质进行钻井、取芯,以决定是否钻评价井、数量和井位;③开发——主要是计算油藏储量,制定开发方案,其中包括资源、工程与经济评价,然后确定采用固定式平台或浮式生产系统进行生产、储存、运输。上述的每个过程,都需要有海洋工程装备做保证。 目前,世界上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浮船等钻井装备和浮(船)式生产储油卸油系统(FPSO)、半潜式平台生产系统(含张力腿平台生产系统)、自升式平台生产系统和驳船式生产系统等移动式海上采油(生产)装备、海上工程船舶(海洋地质勘探船、供应船、拖船、起重船、打捞救助船、海底电缆铺设船、铺管船)等等。 到2003年,海洋油气勘探水深已达3000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人类将发掘出更为可观的石油储量。据估计,海上44%的油气资源都位于300米以下的水域。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全球深海区潜在石油储量可能超过1000亿桶。2010年深海石油产量可达850万桶/日(4.3亿吨/年),可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因此,深海颇有潜力可挖。 在不久的将来,伴随投资的增加,海上油气储量和产量将较快增长。其中,深水油气储量增长尤其显著。根据统计,全球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多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约为380亿吨。截至目前,墨西哥湾、中东、西非及巴西等海域走在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前列。据估计,到2015年,非洲、中东和南美地区海上石油产量将占世界海洋石油产量的50%以上。 与此同时,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大陆架海域、孟加拉湾、里海地区以及两极大陆架地区等许多前景看好的海上新区将陆续投人勘探。其中,北极海域已发现30多个沉积盆地,勘探面积达330多万平方公里,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截至目前,已发现各类油气田近10个,显示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成为未来全球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后备区。 中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海域跨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主要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 其中,渤海是内海,位置最北,面积最小,深度最浅,全部为大陆架,三面环陆,水陆特征受大陆影响较大,水温较低,冬季有冰冻现象,盐度较低。黄海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的陆架浅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通过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受古黄河和长江带来泥沙的影响,海水呈黄色,故称黄海。东海位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四大近海中它的大陆架最为宽广。南海又称南中国-海,位于台湾海峡以南,位置最南,纬度最低,面积最大,深度最大,由于地处热带,所以,水温较高,盐度较大,台湾海峡是南海与东海间的交通要道。 中国近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世界上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都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适宜于开发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水产养殖、海水晒盐、农田围垦、海底石油开采、海洋动力发电及海洋科学考察等海洋事业。中国近海的领土之争从未间断,由此引发的资源争夺也愈演愈烈,如何捍卫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打好中国近海资源保卫战,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重大课题!P29-31 后记 近些年来,烙印着重要“战略性资源”的中国海洋石油,越来越受到日本、韩国以及南海周边国家的觊觎,同时还面临着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中国近海石油开采竞争日趋激烈,属于中国领海的油气资源正不断地流失,一场围绕中国沿海大陆架的海上石油争夺战正在升级。 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从海洋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入手,就中国近海“若干岛屿让人家控制,油气资源被人家开发”的局面进行了思考和审视。书中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中国近海石油资源是如何从海底浮出水面的?堂堂中华、泱泱大国为何却在海权问题上频频受到挑衅?蝇头小国为何却可以在中国深海竖起数百口油井?外部势力竟然想介入中国近海争端,在事关中国主权问题上包藏祸心。技术封锁的年代已经告别我们很多年了,为何中国深海石油装备技术落后如此之大?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已经3次遨游太空,可为何在南海却没有立起一座深水钻井平台?中国近海石油资源的和平开采与利用的前途将何去何从? 为了系统地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个关于中国近海石油资源问题的全貌和历史视角,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新闻报道和研究成果,这些前期成果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和借鉴。同时,本书还引述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和观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有以下几个单位的同志负责完成。西南石油大学的何沙教授、秦扬教授任本书编委会主任,负责书稿提纲拟定、部分书稿撰写和稿件审定工作;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李秀铎同志、西南石油大学的陈东升同志任副主任,负责部分章节撰写、统稿整理和有关联系工作;参加撰写的西南石油大学同志还有:宁佳、史德刚、吉安民、朱林、杜鹃、罗文、周楚、姬荣斌、曹丽娟等;参加撰写的还有西南财经大学的何松阳同志;西南大学的何沐曦同志;中石化股份河南信阳石油分公司的李秀山同志和中石化四川销售有限公司的黄云同志。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西南石油大学发展规划处、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西南石油大学文法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以及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中石化四川销售有限公司、中石化股份河南信阳石油分公司等有关领导、老师、同学、朋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目录 第一章 警钟敲响:陆上石油资源逐步衰竭 第一节 沙漠黄昏:即将来临的陆上石油危机 第二节 预测下降;新的陆上石油勘探前景渺茫 第三节 难以避免:陆上石油资源耗尽的那天 第二章 走向深海:下一桶油,来自海底! 第一节 国际石油资源之争愈演愈烈 第二节 可替代能源技术瓶颈突破尚需时日 第三节 人类的下一桶石油,将来自哪里? 第三章 中国近海:会是另一个波斯湾吗? 第一节 烧海三日不熄:“张羽煮海”的传说会再现吗? 第二节 近海有油气:“拧毛巾”理论的支撑 第三节 相当于七八个大庆:南海油气蕴藏的保守估计 第四节 南海石油地质储量:中国石油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第四章 近海掘金:中国向海洋石油资源进军 第一节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的从零起步 第二节 造争气船,打争气井:中国向海洋石油资源进军的艰苦岁月 第三节 激动人心的报告:海洋石油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带来的猛烈冲击 第四节 康世恩的评价:从“沿岸拴毛驴”到“我们终于抱了一个大金娃娃” 第五节 走向世界海域的“大老板”:积极开发国外的使用资源 第五章 台湾海峡:近海石油资源中的特殊地位 第一节 台湾海峡与中国海权:南海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的保障 第二节 台湾海峡的油气资源;可能是另外一个中东 第三节 美国:从地缘政治和能源的角度希望维持现状 第四节 日本:台海地区乃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 第六章 蠢蠢欲动:日本对中国近海石油资源的觊觎 第一节 日本提出“共同开发”的幕后:要插足中方油气田 第二节 日本“抢占”东海石油的背后:遏制中国崛起 第三节 利益的诱惑:钓鱼岛的战略价值考量 第四节 日本媒体混淆视听:扩大东海能源争夺战 第五节 践踏中国主权:日本授予日企东海油气试采权 第七章 恶意强占:对南海纠纷善意搁置的曲解与误解 第一节 那片海——二十余载硝烟并未远去 第二节 风云再起:南海诸岛油气资源惨遭蚕食 第三节 置若罔闻:对“严正抗议”充耳不闻,成“耳旁风” 第四节 先礼后兵:解决南海问题妁建议 第八章 法庭辩论:有关东南亚海域问题的国际法激烈争论 第一节 多国争相染指南海 第二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圈地的催化剂 第三节 紧张的东北亚 第四节 丧失边界的东南亚合作 第九章 强行介入:美国染指中国近海问题的企图 第一节 美国的传统倾向:避免卷入南海争端 第二节 由“不介入”转为“介入但不陷入”的背后 第三节 希拉里南海问题歪论:搅浑中国南海权益问题 第四节 意欲何为:越南染指中国近海 第十章 和平发展:中国近海石油资源通向和平开发之路 第一节 南海,中国无法回避的崛起门槛 第二节 核心利益的表达:“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第三节 刻不容缓:中国海域维权应多管齐下 第四节 构建海洋强国:摆脱地缘战略的“紧身衣”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石油,作为世界上的第一能源,是工业经济的“血液”。石油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安全和战略性资源。石油既是产油国致富的源泉,更是消费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能否获得充足的、可持续的石油供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 据统计,海洋蕴藏了全球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1000亿桶,深水是全球重要的油气接替区。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在这样的情势下,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为谋求发展空间,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并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发展政策,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中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经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首先就是从海权的丧失开始的。海洋主权丧失的沉痛历史让人惊醒,“坚船利炮”也是国人首先学习的对象。美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马汉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作为海洋大国,中国近海的大片海域内拥有巨大的石油财富。自“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一半就来自海洋。单从中国近海海域石油储量来说,南沙的石油储量尤为丰富,南沙的石油储量大概在550亿吨,相当于10多个“大庆”,另外还有20多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可观。然而,自被探明有丰富油气资源以来,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的南海便成为世界热点争议地区。 台湾海峡的石油资源颇为丰富,其战略地位也是举足轻重,那一弯浅浅的海峡,蕴藏着多少和平统一的国人愿望…… 毫无疑问,中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海洋油气战略环境是极其严峻的。如果听任海洋方面的不利局势继续下去,如果继续被困在近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从何谈起?中国的海权如何得到伸张?又怎能赢得别国对其海权的尊重,又有何资格奢谈成为世界强国或实施亚太战略甚至全球战略呢?对中国来讲,现在已经是到了维护海洋权利的关键时刻了。这一迟到的觉醒,使得国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近海已经成为中国无法避免的崛起门槛。 本书回顾了人类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海洋向度;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中国向海洋石油资源进军的艰难历程,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周边一些邻国在中国近海的挑衅行为,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在近海石油资源引起的觊觎中隐忍与克制。书中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控制和利用开发海洋能力的话,人家就会到家门口来争海权,人家就会到家门口开发你的资源。因此,本书还在字里行间透视出核心立场:中国海权问题不容质疑,“主权属我”四个字决不能丢! 近些年来,一些国际势力觊觎中国近海资源,中国近海事态波澜不断,“炮舰政策”和外交讹诈的影子若隐若现。然而,历史早已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但在涉及近海主权问题上也决不妥协!使命的召唤促使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全新的视角去认真地关注和解读海权,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都要有维护海权意识,为维护国家海洋权利努力做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就是从近海石油资源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海权现状、普及国民海权意识的一种努力。 何沙秦扬 2011年7月9日于成都 内容推荐 随着陆地石油的逐步衰竭,石油精灵从陆地走向海洋。作为海洋大国,我国近海的大片海域内拥有着巨大的石油财富,但是近些年来,这些烙印着重要“战略性资源”的中国海洋石油,越来越受到日本、韩国以及南海周边国家的觊觎,同时还面临着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我国近海石油开采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领海的油气资源正不断地流失,一场围绕中国沿海大陆架的海上石油争夺战正在升级…… 《挑衅(中国近海争端背后的石油大图谋)》回顾了人类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海洋向度;重温了中国向海洋石油资源进军的艰难历程,分析了一些国家在我国近海的频频挑衅行为,探讨了我国在近海石油资源引起的觊觎和挑衅中隐忍与克制,揭露了我国近海一些周边国家以及外部势力介入其中背后的石油大图谋。 《挑衅(中国近海争端背后的石油大图谋)》作者何沙、秦扬采取了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的形式来分析上述问题,带领读者走进中国近海,不仅让读者可以了解这些争端的真相,更为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海权状况的窗口。本书由何沙、秦扬著。 编辑推荐 中国近海石油开采竞争日趋激烈,属于我国领海的油气资源正不断地流失,一场围绕中国沿海大陆架的海上石油争夺战正在升级。《挑衅(中国近海争端背后的石油大图谋)》回顾了人类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海洋向度;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中国向海洋石油资源进军的艰难历程,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周边一些邻国在中国近海的挑衅行为,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在近海石油资源引起的觊觎中隐忍与克制。书中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控制和利用开发海洋能力的话,人家就会到家门口来争海权,人家就会到家门口开发你的资源。因此,本书还在字里行间透视出核心立场:中国海权问题不容质疑,“主权属我”四个字决不能丢!本书由何沙、秦扬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