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间谍机器》由克里斯特·约尔根森所著,一位通晓二战间谍史的资深专家的权威力作全面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间谍战150多幅黑白照片深入探究纳粹各个情报机构之间的明争暗斗。
囊括纳粹反间谍机构、人员、作战及其成果,倾力还原纳粹情报机构及情报战的历史真相。
图书 | 希特勒的间谍机器 |
内容 | 编辑推荐 《希特勒的间谍机器》由克里斯特·约尔根森所著,一位通晓二战间谍史的资深专家的权威力作全面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间谍战150多幅黑白照片深入探究纳粹各个情报机构之间的明争暗斗。 囊括纳粹反间谍机构、人员、作战及其成果,倾力还原纳粹情报机构及情报战的历史真相。 内容推荐 《希特勒的间谍机器》由克里斯特·约尔根森所著,全面介绍了二战爆发之前N--战期间德国情报机构的历史。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德国军事情报局的机构组成、人员情况及其策划和实施的情报活动,这些活动包括:1940年4月德军入侵丹麦和挪威之前,军事情报局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进行的情报搜集活动;1940年5月德军对法国等西线国家进行闪击作战时,勃兰登堡突击队在荷兰的袭扰和破坏活动,以及企图向英国境内渗透特工等行动。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纳粹间谍人员在中立国瑞典、土耳其等地以及拉丁美洲、中东和远东地区所进行的情报搜集和颠覆破坏活动。 本书探讨了德国军事情报局和纳粹党卫军自己的秘密情报机构一一党卫军安全局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之间的竞争极大地破坏了纳粹德国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这种恶性竞争尤其体现在海德里希和卡纳里斯之间,并最终导致卡纳里斯1945年在弗洛森堡集中营遇害。 本书也展示了德国情报搜集的另一面:在一些优秀的海外指挥官的领导下,德国的情报搜集和反间谍工作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这些优秀分子包括军事情报局东线敌情处负责人莱因哈德.格伦、成功摧毁比利时境内苏联间谍网的军事情报局特工哈里.皮埃佩上尉,等等。 目录 1 日耳曼帝国秘密情报局 2 战争准备 3 间谍头子 4 轻松取胜 5 岛屿堡垒 6 中立战场 7 冷酷无情的战争 8 特种作战 9 全球间谍网 10 其他情报机构 11 明争暗斗 后记 脚注 试读章节 “复仇者”攻击行动 尼古拉上校确信,法国和俄国情报机构正在进行紧密合作以对付德国。他也坚信,法国总参谋部五局(法国军情局)已经在德国军队内安插了间谍,这些间谍已经向法国提供了“施利芬计划”的详情。这项计划描绘了德国军队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蓝图。事实上,俄国安全机构“奥施拉纳”在俄国军情局的合作下,已经获取了“施利芬计划”的副本。战争爆发前,法国情报人员兰姆布林与一名为俄国工作的德国间谍进行了3次会面,这名德国间谍自称“复仇者”。似乎嫌自己的名字还不够耸人听闻,“复仇者”在巴黎、尼斯和布鲁塞尔与兰姆布林举行的三次会面中,每次都选在偏僻的角落,还将面部全部遮起来。无论兰姆布林如何看待这种伪装,“复仇者”都将整个“施利芬计划”及其日耳曼帝国军队的部署、集结和战斗指令详情交给了他。兰姆布林觉得这一情报最可信,而且从其他渠道也证实了这一点。 “复仇者”提供的情报被上交给位于巴黎的法国总参谋部。这个机构一向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而著称于世,然而,这个名不符实的官僚机构却轻蔑地将“施利芬计划”视为不真实,而且自作聪明地断定“复仇者”是日耳曼军事秘密情报局的间谍。法国人拒绝这样珍贵的情报说明了一些问题:第一,他们曾因己方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而遭受过军事失败,他们怀疑得到的情报似乎太好了,不足以采信。第二,关于“施利芬计划”,很明显,法国人曾有过一段最不愉快的回忆。在1870—1871年的战争中,德国人充分尊重了比利时的中立,而从阿尔萨斯一洛林防线侵入法国。法国最高司令部认为德国人在未来的战争中必然重复这一行动。为了对抗这样的行动,他们沿着整个法比边境和法瑞边境修筑了一条坚固的防线,加固了整个德法边境,同时也制订了“17号作战计划”,对抗来自德国的入侵和内部的冒犯。 P6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经历辉煌的胜利与惨痛的失败方面,没有一个国家的情报部门能够与德国相比。如今,通过对德国军事情报局和党卫军安全局的情报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和全面评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失败由以下原因造成:首先,尽管德国军事情报局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却无法根除和摧毁在被占领国和中立国活动的敌方间谍网,“红色乐团”和“红色三号”就是他们失败的最重要例证。“红色乐团”深入被占领国家乃至德国境内从事秘密活动,持续时间几乎超过一年,最终才被铲除。 在跟踪调查苏联间谍网方面,党卫军安全局和德国军事情报局均犯下了一些愚蠢和致命的错误。此外,尽管德国人渗透到了瑞士内部,却从来未能抓获和清除“红色三号”。相反,清理苏联间谍网的这项工作最终落到了瑞士人身上,但这些间谍们此时已经对东线战右图:纳粹德国头子阿道夫·希特勒。未能成功地将德国情报部门统一有序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场上的德军战局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在国外,德国间谍的活动往往显得极其无能和笨拙,特别是德国军事情报局向英国境内的渗透活动,德国特工往往一进入英国就被抓获而后被策反,接下来,德国人根据这些双料间谍所提供的情报采取行动,往往会事与愿违。在盟军登陆北非、西西里岛和法国的战役中,德国人之所以未能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适当的对抗措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错误情报和虚假情报的误导,而它们往往来自于被敌人收买了的深藏不露的双料间谍。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糟糕的局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情报部门被解散,迫使德国军事情报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得不进行重组,而其主要对手(法国、英国、波兰和苏联)的情报部门可以一如既往地进行他们的工作。1935年,卡纳里斯到达提尔皮兹大街的办公室上任时,德国的宿敌已经早于他们占领了情报领域的制高点,尽管这位海军上将竭尽全力去弥补这种差距,但收效甚微。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差异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 德国情报部门失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内讧不断。纳粹党卫军安全局、军事情报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终日分歧不断、内讧升级。事实上,作为德国的情报部门,上述机构应该团结一致,为共同目标而奋斗,追求更高效率的工作,而不是在内部明争暗斗。究其原因,所有这些混乱局面,都可以归咎于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一个人身上。尽管对于情报工作缺乏了解,但希特勒还是故意建立了党卫军安全局,把它培养成纳粹一个独立的情报部门,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除了激起不同情报部门之间的恶性竞争之外,几乎毫无意义。既然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相比之下,莱茵哈德·格伦将军在东线战场上打造出了一个运转高效的情报机构——东线敌情处,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在一个才华出众、踏实敬业、远离政治的领导人的管理下,情报机构是能够产生战斗力的。与党卫军安全局和德国军事情报局相比,东线敌情处拥有的资源并不是很多,但其产生的情报流量、渗透效果和破坏成就,令人刮目相看。尤其可贵的是,格伦获取情报的目标,竟然是世界上防守最严密、安全意识最强的国家——苏联。 此外,纳粹党卫军突击队长奥托·斯科尔兹内指挥下的兵不血刃的完美的军事行动,也展示了德国情报部门的优秀潜质。与此同时,德国军事情报局勃兰登堡突击队的不凡战绩,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鉴于希特勒无法克服的扭曲、畸形的人格缺陷,第三帝国内部普遍存在的腐败现状,即使格伦的手下以及其他情报部门取得任何成功,都将是徒劳无功的。对于情报的态度,希特勒和斯大林一样只是听一听,并利用情报去证实自己的看法和偏见。以残酷无情和高效率而闻名的第三帝国在情报方面存在太多的漏洞,犹如一个老船长驾驶的一艘破旧老船,各个地方都在漏水。从情报角度而言,第三帝国内部充斥着叛徒、告密者和被敌人收买的双料间谍,他们更愿意反对令人憎恨的纳粹政权。第三帝国内部的间谍,无论是英雄还是叛徒,都为盟军最终战胜希特勒作出了巨大贡献,也许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希特勒的间谍机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克里斯特·约尔根森 |
译者 | 张卫东//薛蕾//薛晓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20769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4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1.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1-1006 |
版权提供者 | The Brown Reference Group plc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