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DNA生命的秘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全面权威而又精彩生动的遗传学普及读物。首先,它是一部关于遗传学的简单历史,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开始,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再到最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这过程堪称跌宕起伏。

《DNA——生命的秘密》是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集50年研究思考之大成,体现出一位科学家对自然杰作的由衷赞叹,以及一位人文主义者对人类的深切关怀,注定成为记述这时代伟大科学旅程的史诗。

内容推荐

《DNA——生命的秘密》是一本全面权威而又精彩生动的遗传学普及读物。首先,它是一部关于遗传学的简单历史,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开始,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再到最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这过程堪称跌宕起伏。其中不乏合纵连横,斗财斗智,充满完美合作的同时也充斥相互拆台,甚至有时一项科学研究的完成似乎全看运气。

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科学天才的有趣故事,他们是天才,但同时也是普通人。有人笃信宗教,有人是社会主义者;有人喜欢越野机车,有人酷似摇滚乐手;有人爵位也不放在眼里,有人却为了自身利益不顾人类福祉。

而遗传学在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的作用则远超人们的想像,作者列举并解说了一系列轰动一时的社会经典案例,例如希特勒那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就是起源于科学家所谓的“优生学”吗?克隆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吗?基因改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当克林顿总统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完成时,人类已经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了吗?辛普森杀妻案中,DNA技术到底是在公平执法还是放走了罪犯?

遗传学的贡献更在于它关乎人类未来的医疗前景。哮喘、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癌症,以及艾滋病……种种困扰人类生活,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都会在遗传学不断发展的未来得以预防和治愈吗?科学的道德标准和社会的道德底线相差十万八千里吗?又是什么力量阻碍了遗传学在医疗上的贡献?

《DNA——生命的秘密》是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集50年研究思考之大成,体现出一位科学家对自然杰作的由衷赞叹,以及一位人文主义者对人类的深切关怀,注定成为记述这时代伟大科学旅程的史诗。

目录

作者序

前言 生命的秘密

第一章 遗传学的起源:从孟德尔到希特勒

第二章 双螺旋:生命之所在

第三章 解读密码:DNA问世

第四章 扮演上帝:定制DNA分子

第五章 DNA、金钱与药物:生物技术的新世界

第六章 麦片盒里的风暴:基因改造农业

第七章 人类基因组:生命的脚本

第八章 解读基因组:进化现场

第九章 非洲起源说:DNA与人类史

第十章 DNA指纹技术:脱氧核糖核酸的法庭岁月

第十一章 狩猎基因:人类疾病的遗传学

第十二章 向疾病挑战:防治遗传疾病

第十三章 人类的本质:天性VS教养

尾声 我们的基因与未来

延伸阅读

名词对照表

图片版权

试读章节

在目前的状况下,改良种族最实际也最有希望的做法。是针对国内最不想要的成员,借由剥夺他们生育未来世代的能力,来达到消除他们的目的。饲育牲口的人都知道,只要持续摧毁毛色毫无价值的牛,就可以改良一群牛的颜色。这个道理当然也适用于其他的特性。以黑绵羊为例。在一代代地除去所有的黑色羊以后,黑绵羊可以说已被消灭。

尽管外观不起眼,但格兰特的著作可不是什么社会边缘的怪人写的乏人问滓的书,而是很有影响力的畅销书。这本书稍后被译成德文,而它会迎合纳粹的胃口也不足为奇。格兰特曾经高兴地回忆说,希特勒亲自写信给他,表示这本书是他的圣经。

达文波特的得力助手劳克林名气不如格兰特,但无疑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科学”种族主义代表。劳克林是爱德华州的传教士之子,专长于赛马的血统与鸡的饲育。他也督导优生学记录室的运作,但他最厉害的功夫还是游说。他以优生学之名狂热地宣传强制绝育的方法,主张限制在遗传上有疑虑的外国移民(也就是非北欧人)。就历史观点而言,他最重要的角色是以专家证人的身份,出席国会的移民听证会。劳克林完全被自己的偏见左右,不过这一切当然是以“科学”之名为掩饰的。当数据出现疑问时,他会蒙混过关。例如,当他无意间发现犹太移民的小孩在公立学校的表现优于本地生时,他会改变提交的类别,将犹太人按出生国别分类,借以冲淡他们优秀的表现。1924年通过的约翰逊-瑞德移民法,严格限制了南欧与其他地方的移民,被格兰特之流视为一大胜利,这也是劳克林最得意的时刻。在此的几年前,柯立芝担任副总统时,就已公然宣布“美国必须为美国人所有”,刻意忽略美国原住民与美国的移民历史,而他在成为总统后,更将自己的意念化为法律。

如同格兰特,劳克林在纳粹党里也有崇拜者,他们效法他所催生的美国法律,订立了自己的法律。1936年,海德堡大学以劳克林是“美国种族政策高瞻远瞩的代表”为由,颁赠他荣誉学位,他也兴高采烈地接受。讽刺的是,最终劳克林却因罹患晚发性癫痫症,晚景凄凉。他在专业生涯中时时刻刻倡导要对癫痫患者施以绝育,声称他们是遗传性的“退化者”。

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充满伪科学的种族主义狂言,它们都源自德国长久以来的种族优越观,以及美国优生运动的黑暗面。希特勒表示,国家“必须规定,任何明显有病或有遗传性疾病,并可能将此类病症遗传给后代子孙的人,不得繁衍后代,此规定须切实执行”。他也曾表示,“身心不健全者和不合格者不得让子孙承受相同的痛苦。”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不久,纳粹就通过了全面的绝育法,名为“防止后代遗传缺陷法”,这显然是仿效美国的范本。(劳克林还以出版该法的翻译本为荣。)3年内,22.5万人遭受绝育之苦。

积极优生法鼓励“适合”的人生小孩,这种做法在纳粹德国同样盛行,这里所谓的“适合”指的是纯雅利安人(Aryan)。纳粹禁卫军的头子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认为他在优生运动里的任务是:党卫军的军官应尽量多生子女,以确保德国的优生未来。1936年,他为党卫军的妻子特别成立待产中心,确保她们在怀孕时获得最好的照顾。1935年,纳粹党在纽伦堡大会的宣言中包含了“保护德国血统与荣誉的法律”,禁止德国人和犹太人通婚,甚至禁止“犹太人与德国人或相关血统者之间发生私通行为”。纳粹竭尽所能要阻绝任何繁衍上的漏洞。

可悲的是,在美国,劳克林努力推动的约翰逊一瑞德移民法也没有任何漏洞。对许多逃离纳粹迫害的犹太人而言,美国应该是他们优先考虑的目的地,但是美国充满限制且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移民政策,使许多人不得其门而入。劳克林的绝育法不仅为希特勒可怕的计划提供了范本,他对美国移民法的影响更意味着美国会背弃德国犹太人,让他们葬送在纳粹手中。  1939年,战争迫近,纳粹引进安乐死。绝育太麻烦,而且,何必浪费食物呢?收容所里的人被视为“无用的食客”。于是纳粹把问卷发给各精神病院,要求专家小组在自己认为“不值得存活”的病人档案上作十字记号。在回收问卷后,有7.5万人被画上标记,于是他们发展出毒气室这种集体谋杀的技术。接下来,纳粹将所谓“不值得存活”的定义扩及整个种族,包括吉普赛人,特别是犹太人。纳粹优生运动发展到极致时,就造成了后来的“大屠杀”。

优生运动最终证实是人类的一场悲剧,对新兴的遗传学也是一场灾难,因为它免不了沾染污名。事实上,尽管达文波特等优生学家声名显赫,许多科学家还是批评这个运动并与之划清界线。与达尔文分别独立发现了自然选择论的华莱士在1912年谴责优生学为“傲慢的科学传道权谋,只会造成阻碍与干扰”。因研究果蝇闻名的摩根以“科学理由”辞去优生学记录室的科学理事职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柏尔于1928年写道:“优生学家与遗传学最确定的事实背道而驰。”

早在纳粹利用优生学达到骇人的目的之前,优生学就已在科学界丧失可信度。它的科学基础是假的,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计划更应受到全面的谴责。尽管如此,到了20世纪中叶,正统的遗传学仍面临重大的公关问题,特别是人类遗传学,正是受累于优生学。1948年,我第一次来到冷泉港时(当时已关闭的优生学记录室旧址),甚至没有人会提及以“优”开头的字眼。尽管图书馆的书架上还放着德国过期的《种族卫生学期刊》,但就是没人愿意谈论我们这门科学的过去。

遗传学家在了解到,想要搜寻人类行为特征的遗传模式,无论是达文波特的“低能”或高尔顿的“天才”,在科学上都行不通后,早已放弃了这个目标。现在遗传学家的重点是基因,以及基因在细胞内的运作。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能更有效地研究生物分子的新科技问世之后,科学家终于可以试着破解最大的生物谜团:基因的化学性质究竟为何?P26-29

序言

《DNA:生命的秘密》一书是1999年于一顿晚餐之间,构思出来的成果。当时大家在讨论纪念双螺旋发现50周年的最佳方法。同桌的出版商帕特森和沃森共同规划了大胆且多元的纪念方式,包括推动本书、一系列的电视节目,以及多个教育项目。帕特森的加入并非偶然,自1965年他出版了沃森的处女作《基因分子生物学》之后,他就成为沃森著书计划的幕后推动者。接着,史隆基金会的韦伯取得种子基金,确保这些构想得以实现。贝瑞于2000年加入,为一系列的电视节目拟定详细的大纲,其后更经常奔波往返于他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办公室,以及沃森在纽约长岛北岸的冷泉港实验室之间。

从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就不仅止于重述50年来的事件。起初,DNA只是少数专家感兴趣的深奥分子,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改变我们众多生活层面的核心科技。无论在实用、社会或伦理道德方面,这个改变所造成的影响,都引发了许多艰巨的问题。DNA发现50周年刚好让我们有机会省思现状,大胆提出我们个人对历史与相关议题的看法。此外,由于本书采取沃森个人的观点,因此以其第一人称的方式撰文——毕竟,DNA还在对置身母亲子宫内的“贝瑞胎儿”施展魔法时,双螺旋已然问世10年了。

我们为本书设定的读者群是一般大众,企盼对生物学毫无知识的人也能了解书中的每一个字。所有的专业名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均加以解说。我们在撰写本书时,不得不省略许多技术细节,想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浏览多媒体项目DNAInteractive的网站:WWW.dnai.org/index.htm。在这个专为高中及大学初级程度的学生所设置的网站中,有说明基本过程的动画,以及大量相关科学家的访谈记录。除此之外,本书的“延伸阅读”中列有各章的参考书目。我们尽量避免列出专业文献,但“延伸阅读”的书目可以针对特定议题,提供比本书更深入的探讨。

我们要感谢许多对本项目慷慨相助的人,其中有四位特别值得一提。克诺夫出版社(Knopf)耐心超凡的编辑安德伍(George Andreou),他对本书的编撰所下的工夫比我们两位作者愿意承认的还多得多。在冷泉港实验室,效率超高的助理哈斯琳格(Kiryn Haslinger),她是哄骗、威吓、编辑、研究、挑剔、仲裁兼写作的高手,没有她,本书不可能有问世之日。同样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韦特柯斯基(Jan Witkowski),他以破纪录的时间整理好第十章、十一章与十二章,成效卓越,在整个项目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位。沃森的助理贝瑞嘉(Maureen Berejka)跟往常一样干练,全世界只有她才看得懂沃森的笔迹。

詹姆斯·沃森

James D.Watson

纽约冷泉港实验室

安德鲁·贝瑞

Andrew Berry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

书评(媒体评论)

沃森在两项划时代的大事件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以及为人类基因组定序。要讲述DNA的故事,地球上没有人比沃森更权威。这本书流露出沃森一贯的风格,清晰流畅、充满机智。过去这半个世纪是生物学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若想真正了解这五十年来的突破性发展,绝对应该阅读这本书。

——弗朗西斯·科林斯(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主任)

解开生命的秘密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更为21世纪医学新纪元奠定了基础。沃森铺陈出这个基因革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构想,它的失败与成功,以及所面临的巨大的社会挑战,读来不但使普通读者津津有味,也带给新一代年轻科学家无限启发。

——埃里克·兰登(怀特海德基因组研究中心创办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DNA生命的秘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詹姆斯·沃森//安德鲁·贝瑞
译者 陈雅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9114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9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52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9
18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