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皇朝战史(明代十大战争)
内容
编辑推荐

由王冬青编著的《皇朝战史》是一部极其创新意味的作品。作者多年从事明清战争史教学与研究,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又有所超越,重新解读这些战争,薪见迭出,给入耳目一新之感。作者摆脱了以往历史著作沉闷枯燥的叙事模式,展现生动的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尽显历史自身的无穷魅力。

内容推荐

由王冬青编著的《皇朝战史》所表现出的良好学风,是作者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的结晶。学术研究最忌浮躁,如制假、贩假,尤属学术之大敌。《皇朝战史》树立的学风,就是坚持历史的真实是第一位的。十大战争涉及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用大量的史实来透视历史真相。作者坚持用事实说话,不调侃,不取媚俗的所谓“幽默”,却同样生动,引人入胜,让人爱读而不忍释手!在这方面,作者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他所做的努力,不妨说是对“品读派”之类恶劣文风的一个否定和批驳。

目录

第一章 岭北之战:新老王朝争斗中的拐点

 明朝的诞生与政权交接

 新王朝的外交设计

 朱元璋对北元的期望

 走向战败的岭北之战

 岭北之战后明朝的攻守

第二章 靖难之役:皇位争夺战

 朱元璋的沉重遗产

 削藩导致战争爆发

 李景隆与战局恶化

 昙花一现的胜利与战争结束

 建文帝下落和永乐帝新政

第三章 郑和下西洋:朝贡体制下的战略威慑

 起因从永乐皇帝开始

 永乐皇帝的外交战略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

 三次武装冲突

 针对南疆的另一种治理

 停航:政策向现实社会的让步

第四章 土木之变:明朝皇帝被俘的军事危机

 永乐朝之后政局的变化

 蒙古瓦剌的崛起与明朝边防的削弱

 瓦刺进攻、英宗亲征

 兵败土木堡

 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第五章 屯门之战:中国与西方殖民者的第一战

 十六世纪中国面临挑战

 葡萄牙派出的外交特使

 战前明朝对葡萄牙的态度

 初战: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

 中国与葡萄牙交锋后的态度变化

 再战:双屿之战和走马溪之战

第六章 嘉靖抗“倭”:一个坏制度引发的战争

 “倭寇”问题的争鸣

 嘉靖之前的中国沿海

 “倭”乱源头与争执

 朱纨和葡萄牙

 张经、胡宗宪和徐海、汪直

 俞大猷、戚继光

 沿海开放和战争结束

第七章 抗倭援朝:明朝加速衰亡的拐点

 明代中、日、朝三方关系

 战前三方国情与关系的变化

 战争爆发的第一阶段

 停战与议和

 战端再起到中朝胜利

第八章 宁远之战:晚明在东北仅有的胜仗

 努尔哈赤的崛起

 清河:明朝一次失败的防御

 萨尔浒:明朝一次失败的进攻

 从辽阳到广宁:明朝一败再败

 老将孙承宗和新秀袁崇焕

 宁远城下大交兵

第九章 山海关之战:甲申年的教训

 将胜利指向北京

 崇祯皇帝的穷途末路

 腐败接管财政问题

 吴三桂与多尔衮的选择

 山海关之战

 四分五裂的防御策略

 李白成和李岩问题

 清军进攻与李白成败亡

第十章 台湾之战:为明朝和反明朝的最后一战

 郑氏集团之始

 郑成功抗清中的挫折

 荷兰占据台湾与郑成功的筹划

 郑成功代表明朝收复台湾

 施琅代表清朝统一台湾

试读章节

北京,自从五代的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已经有四百多年不容汉族王朝染指。北京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属于游牧部落和汉族之间的“必争之地”。草原游牧民族越过燕山山脉之后,北京成为他们通向中原坦途的咽喉要地,因此,对汉族来说,北京也就成为抵御“蛮夷”的军事、经济重镇。

多少汉族统治者,包括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内,都一直梦想着恢复失地,至少是夺回北京,但得到的却都是失败。可歌可泣的杨家将故事,只能流传在河北中南部。岳飞大战金兀术的战场,甚至只能发生在湖北、河南。相比之下,明朝占领了元大都,将防御战线推进到长城以北,对汉族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

元朝是蒙古族政权,大都陷落后,元顺帝退回漠北草原,残存了三十多年,历史上称之为“北元”。虽然它对明作战不断失利,一个又一个的城池被攻克,一支又一支的军队被歼灭,甚至让出了首都,但国号仍在,皇帝仍在,百万大军仍在,辎重粮草仍在,因此恢复旧时江山的雄心仍在。对朱元璋来说,用什么样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对付这一屡战屡败但就是不投降的对手,便成了棘手问题。

长城两边,双方军事冲突不断,互有攻守。到了明朝建国后的第五年(1372),明朝与北元在塞外的岭北进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史称岭北之战。这场战争,明朝动员了北方防御力量的精锐,带有寻找敌人主力,进行战略决战的性质。但结果却是主动进攻的明朝遭到惨败,损兵折将,数万将士陈尸荒野。这场战争成为明朝对蒙古战略关系的一个拐点,长期被迫处于守势。

如此意义重大的战争,在中国战争史上却远不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那样让人津津乐道。而且这场战争,从发动的目的到战争的经过,以及各方对战争的评价,众说纷纭。例如,有人说这场战争是朱元璋主动挑起的,目的是要打一场王朝兼并战争,消灭北元军队主力,一口气吞掉蒙古地区;也有人说发动这场战争是违背朱元璋意志的,是前线几个军事统帅鼓动的结果,朱元璋拗不过他们,才勉强同意对蒙古一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历史留下了谜团。

从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揭竿而起,到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元末农民战争绵延长达十七年。对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完成了一次王朝之间的更替,同时也包含了民族斗争的胜利。被寄予厚望的朱元璋,在实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之后,他不会不清楚,人民渴望和平,国家需要安宁。如果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从长期战乱中恢复国家的元气,这固然是上策。

但对一个新兴的王朝,内部社会各阶层的要求和希望不尽相同:对老百姓来说,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就行,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大臣们为朱元璋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此时正指望着加官晋爵,耀祖光宗;而那些失败的军事集团,还在边远地区,纠集起残余势力,充当起海匪和山大王,继续祸乱一方。

那么对于刚刚称帝不久的朱元璋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什么?虽然这时已经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两个威胁最大的对手,其他各路的进军也还算顺利,但离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尚相距遥远。浙江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四川的明升等,只能算是力量弱小的地方实力派。只有远在北京的元朝,才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真正威胁。虽然它已经四分五裂,此时将帅们为了争权夺利,还在相互厮杀,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朝还代表着中原正统,它的皇帝还代表着天意,如何使这个对手就范,成了朱元璋此时沉重的心病。新老两个王朝在历史舞台的交接,注定不会是温文尔雅的谢幕,注定有一番你死我活、我兴你亡的残酷争斗。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中国古代用兵的最高境界。如果能与将要败亡的元朝化干戈为玉帛,当然是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梦寐以求的事情,前提只有一个: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

在明朝与北元的对峙中,不断胜利的朱元璋掌握着主动权。在此之前,他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争斗中,仍然属于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现在朱元璋成了皇帝,当然要万民拥戴,受命于天;但在遥远的北方,还有一个皇帝,这多少让朱元璋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是永恒的法则。明朝将采取怎样的军事外交策略,来达到北元归降的目的,就要考验朱元璋的治国谋略了。P2-3

序言

军事史、战史,无疑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悠久,战争史同样漫长。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境内的原始氏族部落之间就已经展开了战争。从此,直到中国最后一代王朝——清朝的结束。,战争从没有断绝过!在古代,诸如各民族间的纷争、奴隶暴动、农民战争、军阀混战、各政治军事集团割据而攻伐不已……王朝的兴亡总伴随着战争而决出结果。中国古代和近代战争之多,创造的战例之惊人,军事谋略之丰富而奇妙,堪称举世稀见!春秋时孙武著兵书《孙子兵法》,迄今仍为世界军事宝典,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古代军事史及军事人物,是国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虽有一些学者涉足这个领域,但大多数人并不那么看好这门学术。比起社会经济史、政治史、民族史、文化史研究,军事史的研究就显得远远不足。故称得起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军事史或战史著作,也是太少,而能让大众读者感到赏心悦目的军事史著作更是屈指可数!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皇朝战史——明代十大战争》,是王冬青博士的新作,在我国古代军事史的著作中又增添了一个丰硕的成果。我相信,广大读者将会对此书充满浓厚的兴趣。首先,明代战争本身就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明朝统治全国长达270余年,如果加上南明阶段,则长达近300年。除夏商周,自秦以降,明是中国历代王朝中仅有的两三个“长命”王朝之一。在它存在的漫长岁月中,发生的战争之多难以统计,是战争最多的少数王朝之一。从建国伊始,明朝就与被赶到塞外的元朝余部进行连绵战争,元朝后裔与明朝势不两立,双方时断时续地打了两百余年,直到明亡,残元也没有被打垮。最为严重时,蒙古瓦刺部竟突入长城,不仅俘获了明英宗,而且兵临北京城下,国家的危亡,已在旦夕之间!至明中叶,又有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再侵略朝鲜,明朝与之战斗,直至将其击败。

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女真人也不断与明军相冲突,大战没有,小战不断!至万历初,女真人开始强大,建军建国,向明宣战,从此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明清(后金)战争。在女真人崛起之时,又有西北农民起义,发展成规模宏大、声势壮观的农民战争,这就是高迎祥、李白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战争,最终将明朝葬身在农民战争的烈火之中。在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上述几个方面的军事斗争,其战斗、战役之多,难以统计!其间,十几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的大战、决战,屡屡发生。如明朝前期的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役,后期的萨尔浒激战、辽沈大战、宁远攻城、松锦决战、荥阳会战等,无论是规模和激烈的程度,及其重大影响,都可以称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战例。至于几万人的战斗,更是屡见不鲜,这在历代王朝中是不多见的。

不言而喻,军事活动及其战争贯穿了明史的全过程,其内容极为丰富而多彩。迄今,尚无一部有关明代战争史或战史的专门著作。已发表的成果,多是对个别战役的研究,也有论及明代“九边”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也只是限于个别的局部的战事战例,还构不成有明一代军事的整体研究。

王冬青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既不是对明代军事史的系统记述,也不是单篇军事论文的汇集,而是从明代丰富的战争中选取大战役,从战略层面展开叙述,有的涉及塞北,有的跨越海疆。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或角度看,本书在选题、内容的取舍、叙述的方式、写作方法,乃至语言的运用,确有创新之处。

首先在选题,即十大战争,各有特点。每次战争都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状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并保持了内在的密切联系和叙述的连贯性,基本上反映了明代战争的历史进程。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十大战争亦构成了明代军事史的基本内容,浑然一体,勾勒出明代军事的全貌。其次是内容的取舍,更见作者对明代军事史娴熟的程度。作者多年从事明清战争史的研究与教学,既发表过明清战争史的学术论文,也在高校讲台上主讲明清战争史的课程,对明清两朝的军事活动十分了解;对写作内容和讲述对象,何者当取而详说,何者当略而不论,何为主,何为次,分辨得格外清楚,这就是大而有当。换而言之,从大处或者说从全局入手,取舍、主次、详略皆属恰当。

本书的一大特色,亦与眼下的“流行体”或传统习惯不同,就在于它的叙述方式包括写作方法,整体表现出创新的一种风格,是对现有书写历史方式的一个超越。通常记述战争或写军事斗争,往往是用“流水账”的方法:按时间顺序,先写背景、原因,次写经过,最后写胜败结局及影响,等等。如今,最时髦的写法,如《品三国》、《论语心得》、《正说……》之类,既不讲历史发展经过,也不讲史实,而是抓住一点大做文章,尤其是用一知半解的知识和低俗性的语言,专以哗众取宠、逗人一乐为能事。一句话,信口胡说。前一种,是传统习惯,难免呆板、枯燥,且教条,以不变应万变。这种文风、这种谋篇布局、这种叙述方式,的确是落后了。后一种,完全是背弃我国学术的优良传统,迎合社会上部分人的低级需要,随心所欲,只要刺激读者、观众乐,就无所顾忌。他们的要害,就是不要历史的真实,不要经典的原意,可以胡说,可以说假话!

本书与上述两种倾向划清了界限。作者概述不同的战争,采取了灵活多变、各有特色的叙述方式,将十大战争写得绘声绘色。如,土木之变,开门见山,先简单地写出这场战争的概览与结果,接着再追本溯源,把这场战争的起因逐一写出;按战争发生发展的脉络,夹叙夹议,既如同教学讲座,又在讲解中不断地解读史实、理解和分析,得失都在其叙述中得到明确答案。做到这种程度,作者必须是精通本专业,对自己所写的内容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说,已全部掌握了这一选题的基本知识,无论怎么说、怎么写,都不会背离历史事实,这就是“不逾矩”的意思,亦即不会步入歧途。由此,也就能做到深入浅出,讲清了问题,传播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就使人真正受到了教益。所谓“品读派”、“心得派”、“正说派”,既没有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做过研究,也不懂本专业,如不懂三国史,如何能“品”三国?连经典的文字都读不懂,如何能讲出读后的“心得”!

本书所表现出的良好学风,是作者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的结晶。学术研究最忌浮躁,如制假、贩假,尤属学术之大敌。本书树立的学风,就是坚持历史的真实是第一位的。十大战争涉及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用大量的史实来透视历史真相。作者坚持用事实说话,不调侃,不取媚俗的所谓“幽默”,却同样生动,引人入胜,让人爱读而不忍释手!在这方面,作者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他所做的努力,不妨说是对“品读派”之类恶劣文风的一个否定和批驳。

本书作者王冬青博士,是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工作的一位年轻学者,在同我的交往中,我很快就看出他的好学精神,多次与我探讨明清战争问题,表现出了颇多的新鲜观点和思想。这部书就是作者在展示他的学术积累和新的学术观点。他写出了书稿,我先睹为快,可喜可贺!当继续努力,再创佳绩。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极其创新意味的作品。作者多年从事明清战争史教学与研究,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又有所超越,重新解读这些战争,薪见迭出,给入耳目一新之感。作者摆脱了以往历史著作沉闷枯燥的叙事模式,展现生动的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尽显历史自身的无穷魅力。

——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樊树志

作者在写这部明代战争史时,既突出典型战争的重点分析,又照顾历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既不满足于面面俱到和人云亦云,也不满足于两军阵前的谋略、布阵和交锋,而是将战争融入到政治环境、外交策略之中。作者把思索深入到历史事件的背后和战略战术的过程,用独到的眼光去审视每次战争的前因后果与演变规律,用客观的事实去印证战争者喜爱的成吉思汗格言:“为求奠定和平,需要战争!”

——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成崇德

学术研究最忌浮躁,如制假、贩假,尤属学术之大敌。本书树立的学风,就是坚持历史的真实是第一位的。作者坚持用事实说话,不调侃,不取媚俗的所谓“幽默”,却同样生动,引人入胜。他所做的努力,不妨说是对“品读派”之类恶劣文风的一个否定和批驳。

——历史学家、原吉林社科院历史所所长 李治亭

王冬青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撰写军事史学论文,开设明清战争史课程,成绩斐然。他又致力于军事史学的通俗化,撰写了《皇朝战史》,这里面保持了学者的严谨和热情。

——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刘凤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皇朝战史(明代十大战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冬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00244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4.8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