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周特稿/南方周末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南方周末》是以舆论监督报道和重大新闻扬名,但从2003年起,《南方周末》的特稿,已经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拳头产品之一。

这本《南周特稿》中收录的特稿,来自近3年的《南方周末》特稿代表作,内容涉及对文化问题的审视,社会现象的观察,热点人物的深入报道,或者是新闻焦点事件。

内容推荐

《南方周末》特稿写作凸现了传播信息的艺术独创性,它所青睐的文学性的叙事手法,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技巧,开创了多元的新闻写作模式。特稿将文学的叙事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将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和人们的情感巧妙展现在新闻事件的叙述中,从而更好地打动读者,引起社会的关注。

《南周特稿》将选择近年来部分精品文本展现给读者。

《南周特稿》由南方周末编著。

目录

总序

第一辑 变迁的乡村

 新暴风骤雨:28000元与一个村庄的人心变迁

 偷猪贼扫过的村庄

 落跑的越南新娘

 外来户,选票下的牺牲品?

 十九岁女大学生的乡村政途

 从“被艾滋”到“被痊愈”——农民李建平的艾滋乌龙史

 寻萤记

第二辑 社会与热点

 八旬老人,九次高考

 震史曲折

 不让灾难成为传说

 采血史

 未及上演的“食女”事件——精神病人煮尸案背后

 证明——地震志愿者回家之后

 释比兄弟

 山间夺宝,我为石狂

第三辑 教育与体制

 大学生抢劫者黎力的秘密

 隔壁的初三

 装在状元套子里的人

 小升初:谁中了“禁奥令”圈套?

 教授的“围城”

 博士“工厂”

 谁将“垃圾”塞进了图书馆

 教育2.0时代

 女毕业生的死亡日记

 超级毕业生

 “非亲非客”的大陆交换生

 分裂的国度?梦想的国度?——一名中国大学生眼中的美国选制“长短”

第四辑 海外的传奇

 留美幼童“后遗症”

 为法国作战的中国人

 华裔美国大兵刘添:我在阿布格莱布

 监狱当狱警的日子

 身陷塔利班——中国工程师生死“越狱”

 村里都是纽约客

 海外华商“撤退”不完全地图

试读章节

孤独的毛仔

长相酷似华仔的毛仔清楚地记得,小兰逃跑那天是农历三月初七(阳历4月20日)。如今,一个月过去了,毛仔还不时会想起小兰,“还是希望她能回来,毕竟做了20天夫妻啊!”毛仔说着说着就呜咽了起来。

小兰自称1985年出生,一米五左右,但毛仔说,“她看上去至少有三十多岁,不怎么漂亮,但也不丑”。

活了32年,这是毛仔碰过的第一个女人。在此之前,他没有交往过任何女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太老实了,见到生人就会脸红,即使姑姑封细月跟他说话,也是她问一句,他才回一句。

毛仔家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上唐镇上唐村,当地男多女少,如果没有十万块,很难娶到本地姑娘,这还不包括房子。没钱的就筹个五六万到外地去买。可毛仔家除了那个破旧的老宅,没有任何值钱家当。在家里,毛仔排行老小,父亲在他十岁那年去世,哥哥姐姐成家后,他就和母亲相依为命。

眼看着年纪一天比一天大,毛仔很着急,就跟哥哥出去打工,想一门心思地挣点钱回家盖房,“这样娶老婆会快一点”。二十多岁时到福建打工,五六百块钱一个月,不识字,招工表格都请老乡代劳。因为长得像刘德华,很多女孩一开始都挺喜欢他,就说:“你长那么帅,不可能没女朋友。”但一聊天就失望了,他不仅脸红还有点口吃。混熟了,有女孩开玩笑说:“毛仔,你如果有30万,我就嫁给你。”下班后,毛仔最大的爱好就是到附近的商店看看武打片,如果放爱情片,他扭头就走。“娶不到老婆,看了会生气。”毛仔说。

毛仔不仅要忍受单身的孤独,还要忍受外人的冷嘲热讽。邻居们一碰到他就说:“毛仔啊,你看你堂弟20岁就生小孩了,你都30岁了,怎么还没娶老婆啊?”毛仔听了不好受,就躲他们,能不回家尽量不回。姑姑封细月也会隔三差五地接到他的电话:“姑姑,赶紧帮我介绍一个吧,哪怕买一个也行。”在所有家人中,封细月是毛仔最信赖的人。陈小兰这门亲事就是封细月给相的。

农历二月初八,封细月突然接到一个亲戚的电话,是从隔壁村——黎川中田乡泉坊村打来的。亲戚在电话里说:“我们村有个人花两万二买了个越南老婆,她带了一个表妹来,你有没有兴趣?”大约20天前,36岁的王国明从另外一越南新娘那里买来了这个自称叫阮晓芳的女人。比毛仔大4岁的王国明,跟毛仔有许多共同之处:老实,没文化,没钱,父母年老体弱。

封细月听了喜出望外。几年前,她两个二十多岁的儿子先后意外离世,毛仔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如果他娶个老婆,有个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快乐。”第二天,封细月夫妻俩到了王国明家。那天陈小兰穿着一件红格子衬衣,外边穿着一件黑色的棉袄。封细月相当满意——“便宜又漂亮”。但封细月还是有些疑虑:“我侄儿很老实的,如果你要拢活泼一点的,我就不给我侄儿打电话。”操着一口普通话的小兰似乎并不介意。“我就想嫁老实人,越南男人经常打老婆,老实人不会打老婆。”“你普通话怎么那么好?”“越南有很多中国工厂,我们在那打工的时候学的。”封细月交了600元的“看钱”就立刻打电话给毛仔让他回来。

毛仔当时正在广州姐姐那边打工,姐姐不同意,“什么证件都没有,万一是骗婚怎么办?”但毛仔执意要回。

热舞的小兰

见了小兰,毛仔心想就是她了。以前封细月给他介绍的不是残疾人,就是傻子。尽管结婚心切,但毛仔还是有自己的底线:丑的,离婚的都可以,但残疾人和傻子免谈。

他问小兰:“怎么没有身份证?”“我们是偷渡来的,身份证得过两个月才能带来。”毛仔相信了她,觉得捡了个大便宜。他从银行里拿出了毕生的积蓄两万多块钱,给了阮晓芳,毛仔回忆说,当时阮晓芳点都没点就塞到了袋子里。

没有登记,没有酒席,农历二月十二,毛仔和小兰在姑姑家人了洞房。

第二天,邻居们看了小兰花枝招展的打扮,就劝封细月:“她不是什么好人,是鸽子,会飞走的。”有人说得更直接:“她们是妓女,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但邻居们说什么,封细月就是听不进去。“只要人家改邪归正做人,就给人家一个机会。”封细月想的都是美好的未来,“我们对她好一点,她就会留得下来”。那些天,封细月对小兰几乎有求必应。第二天,小兰要上街买手机,给了600块;第三天,要买衣服,又给300元;第四天,要买戒指,又给了1500……

小兰的嘴很甜,一口一个“姑姑、姑父”,封细月因此放松了对她的警惕。

嘴甜也是阮晓芳留给邻居们最深的印象。王国明的邻居黄国华说,晓芳见人就喊哥哥、叔叔,还跟他们一起打牌“斗地主”,村里小孩到她房间都会给糖吃。王国明跟她也挺合得来,到哪都黏在一起,有说有笑。

当然,大家还没有忘记她们另一面的共性——懒惰、爱钱。

早晚,小兰都要吃两个生鸡蛋,吃完饭就躺在床上看电视,只洗自己的衣服。一天,封细月听到小兰跟毛仔说:“去把姑姑家那个袋子里的硬币抓一把过来。”阮晓芳打牌时为了一块钱,跟黄国华他们曾大吵一架。

但这些在家里人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在为更大的事焦虑着:什么时候能生个孩子。娶回家十天后,毛仔的姐姐问姑姑封细月:“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看她有没有避孕环,万一有的话,就生不了小孩了。”封细月认为这种事,怎么着也得一两个月后才好开口,“我怕得罪小兰,认为我不相信她”。丈夫们似乎听不到这些外人的议论,他们正一门心思沉浸在新婚的快乐中。毛仔说,这20天里,是他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他不工作,妻子去哪,他就跟到哪,哪怕她不喜欢,也很乐意跟着。

一个大雨倾盆的晚上,小兰带毛仔去黎川县的一个迪吧玩,同去的还有王国明夫妇,以及另外两对同样情况的夫妻。碍于面子,不会喝酒的毛仔还是陪女孩们喝了一点啤酒。在劲爆的舞曲声中,他和三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坐在迪吧的一角默默聊天,而四个越南女孩则在舞台中央热舞起来。

小兰似乎特别热衷舞蹈。有一天晚上,毛仔躺在床上用手机放舞曲,小兰突然起身就跳了起来。那一刻,毛仔忽然觉得,眼前这个腿脚光滑、脚趾上涂着指甲油的女人,不像是自己要找的老婆。“当时,我心里就想,完蛋了,完蛋了,她应该在外边混了好多年了。”从此,毛仔开始对小兰有些提防。P18-20

序言

老实交待吧,这套丛书的缘起,跟《南方周末》创刊二十五周年有关。

创刊二十五周年,逢五,“南周”未能免俗,搞了一些纪念性的事情。先是在紧邻生日的那一期,打了一个纪念包,在二十五年里各选了一点紧邻生日那一期内容的只言片语,弁于每版的上部;头版则是一篇编辑部文章,题曰“生于1984”。

生于1984,说了个大实话,并由此声称自己是“一份80后的报纸”,顺手捡了个现成。记得惹起过一些非80后的读者朋友的非议,但我想,以他们的天纵神武英明,对我们的这一点小九九,应该洞若观火。要我这个个中人老实交待的话,跟80后攀个同年,也不过是“南周”想跟年轻人,包括非80后的年轻人,勾肩搭背的意思,属于淘气——也许算不上是“精致的淘气”——一类,不是要刻意排他的。办报,自然是要人看,谁不想男女老中青华洋通吃呢!

那大实话里也有一些别的意头在里边,也是个现成,我们的读者恐怕是一望而知的,这也属于一种淘气。奥威尔的《1984》,精不精致不知道,知道的是,这是一种年份的偶合,却无疑义。

告别1984,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大故事;生于1984,“南周”书写着中国的大故事。噩梦慢慢醒来,拿破仑对睡狮的预言,似乎正在兑现。中国人敢做梦了,中国人能圆梦了。为“南周”幸,为国家幸,“南周”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在上海文广传媒的支持下,我们在上海向“中国梦”的践行者致敬,也以此作为我们二十五年生日庆的一部分。

以国家作为梦的前缀的,听得最多的是“美国梦”;“中国梦”,一望而知,也是现成,也是挪用,也许也是淘气。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像从乌托邦的虚空中着地的安泰那样,缓释出力量;像一个还在为青春痘烦忧的少年一样,勃发着生机。这跟一个早已在地的巨人,跟一个健康成长的少年,私心觉得,也许是可以分庭抗礼的,当然,也可以握手言欢。这两个伟大的国家,难免拥有一些共同的梦想——不是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吗——当然,有实现梦想的不同道路。殊途而同归,大约归于人。

这同归的路,是人道——是人像个人的样子的道,是让人能像个人的样子的道;是人不是被缚的、不是被养的、不是被“被”的,不是跪着的、不是一个人站着的、不是几个人站着的,是所有的人都站着的……道。

有些路是挤的,有些门是窄的,人的道是难的。但总有一拥再拥三拥而上的,总有破门破窗破头而入的,总有分身粉身焚身以殉的。悲欣交集,非黑即白,或者灰色,平淡如水,忽而绚烂,忽而绚烂归于平淡,是人的故事。

生于1984,有生以来,“南周”记录着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记录着人像个人的故事,国家像个国家的故事。除此而外,它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呢?

我曾经说过,《南方周末》是个补集。那一年的2月11日,它甫一出世,就是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的补充的;自此以来,它也不过是以尽可能专业的方式,做了点同业不能做的,不愿做的,有时候是不敢做的,或者忘了做的。补充而已,借用一个数学的术语,是为补集。以后,补集似乎成了它的宿命,或者,竟是一份使命。

“南周”奔三了,幸耶非耶,同业与“南周”的交集越来越多,“南周”能“补”的就越来越难,也越来越少;只是使命难卸,宿命难免,“南周”同人一如既往地找着,补着,找补着……

矫情点说吧,写着写着,就想到曹雪芹笔下无材补天的石头。女娲炼就了三万六千零一块,补天剩下的那一块,自怨自悼之际,遇了两位肢障人士,不是“被”,自请被携去红尘走了一遭,于是,中国出了个《石头记》。

“南周”当然不是《石头记》。我们这里首先结集的,都是“南周”第二十五周年里刊出的各色东东,算是今年的那些补集,或力求成为补集的补集吧。作为“南周”年度丛书,亦以为“南周”创刊二十五周年的又一个纪念。

顺便卖一句广告: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分门别类,选编这些各类补集,年度作一合观,以见我们努力找补的一点成绩,以作读者了解中国的参考。跟平时一期一期或应时应景又不可预测而发的一篇一篇(自不是连载),这用心合辑的“南周”年度丛书,虽不“新奇别致”,应该也是别有生面的吧?花些银子,不一定冤枉。

再废话一句,是为序。

2011年4月19日于陈留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周特稿/南方周末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明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04225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