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诗学道器论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诗学道器论》由劳承万所著,名曰“中国诗学道器论”。《易·系辞上》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本书所论述的对象、范围即包含有两大方面:一是“中国诗学之道论”(上卷),探索中国诗学形上之道;一是“中国诗学之器论”(下卷),探索中国诗学形下之器。但在中国哲学中,道器一体,相离相即。绝然二分是不可能的,然而又并不妨碍“道/器”分而论之。

内容推荐

关于“诗”的理论,大体上说,也只“诗话——诗论/诗学”,中国则有其作三者。谙熟西方诗学的前辈学者说“中国只有诗话,而无诗学”,这是颇值深思的话。美学、诗学皆是西方人的学科构之转换之后,对应性的中国“诗学”形态才能呈现出来。故中国只有诗教(诗之为教),而无西方式的诗学(诗之为学)。中国悠久文化体系之完善形态,是“形上——形下”一体,或“道——器”一体;上下贯通,相互依托与生辉,倾斜于或局限于任何一边?研究,都不说完善形态之研究。《中国诗学道器论》由劳承万所著,本书既厘析区别玄虚的“诗之上之道”,也实证、考察“诗之形下之器”,在“形上——形下”、“道——器”一体之相互贯通中,展现了中国诗学研究这新面貌与新路向。

目录

导论//001

上 卷

中国诗学之道论

——诗之为教与诗之为经(诗性源头与诗性本体)/041

第一章 中国礼乐文化诗性源头的三大层次/043

 第一节 神话的“诗性智慧”原型/043

 第二节 中国文明源头“六经”中的形上诗性之道/048

一、六经一体,即道即礼/054

二、六经之间的诗性联系与诗性结构/061

三、三个命题的分析及其诗性特征/071

四、六经文本中所蕴含的诗性智慧及其形上之道/080

五、汉字结构中的诗性智慧及其形上之道/097

 第三节 学派体系中的诗性形上之道/103

第二章 中国诗性本体与诗性方法/109

 第一节 诗性本体/109

一、感性真理观109

二、中国哲学是境界形而上学/110

三、诗现象呈现的哲学形而上学境界/113

四、中国哲学是体验型哲学/114

 第二节 诗性方法/117

第三章 儒道禅的诗学形上之道/121

 第一节 孔孟儒学的诗学形上之道/127

一、孔孟儒学之诗学的基本形态/127

二、“心性”之诗与性理之诗/128

三、“知(水)一仁(山)”型的诗性特征/130

四、学诗之路向与学诗之方法论/133

 第二节 老庄道家的诗学形上之道/135

一、老庄学派自评其思想特征/135

二、从老子到庄子的过渡区间/139

三、老庄学派关于知与欲的界限及其悖论境界/144

四、老庄道家的诗学形上之道/147

 第三节 佛禅的诗学形上之道/164

一、佛教大智慧对照中的世界文明及其批评模式/165

二、中国佛教的特征

三、佛禅的诗学形上之道/184

下 卷

中国诗学之器论

——中国诗教之实践方式(诗性流变与韵律节奏)/195

引 言/197

第四章 节奏作为一种艺术与生命存在方式的多视角透视1200

 第一节 关于节奏概念的研究:节奏的哲学思考/200

一、音乐中“超音乐”性研究的启示/200

二、节奏概念研究中的危机/202

 第二节 节奏概念/204

 第三节 节奏的研究方法及其内在结构/205

一、历史发生学方法:劳动结构的微观分析/205

二、黑格尔的逻辑研究方式/219

三、“声—义”结构的运动模式/220

四、主体节奏模型论/224

五、俄国形式主义的“情绪—逻辑”节奏/232

六、维戈茨基的“对立定律”节奏论/239

七、皮亚杰“机能一智慧”节奏论/246

八、苏珊·朗格的悲剧、喜剧节奏论/250

九、中国诗性哲学的整体视界/256

十、节奏的分化过程与节奏感的物化/267

第五章 中国诗行结构及其韵律世界/288

 第一节 汉语诗律节奏的两个来源:文气说与声律说/289

一、文气说/289

二、声律说:声母、韵母对“字”(声)的扬弃/292

 第二节 散文的诗性倾向:中国诗性智慧的异态流程/296

一、古文虚词的诗性倾向/296

二、古文句式(“声一义”稳定结构)的诗性倾向/297

 第三节 中国诗行稳定结构的基本形式/300

一、诗行稳定结构(句型)的形成/300

二、中国诗行稳定结构的发展轨迹/302

 第四节 诗行结构的一般特征和本质/318

 第五节 中国诗行美的形态/325

一、诗的感性美/325

二、中国诗美的超越性及其美的形态/326

三、中国诗行美的形态及其哲学基础/333

第六章 节奏与时间体验/335

 第一节 中国民族的农业性时空观(经验性宇宙意识)与诗行世界/335

 第二节 节奏的形成与诗行节奏的本质/342

 第三节 诗行里的时间经验/347

结语/358

附录一 节奏论——生理能转化为心理能的探索/361

附录二 中西学科形态之转换与学术文化之趋向/378

后记/39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诗学道器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劳承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657307
开本 16开
页数 4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53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