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阳光下的味道/原创阅读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小小说是生活的浓缩,如雨后新荷凝聚的水滴,晶莹剔透,折射着世界的每一缕阳光。周伟编著的《阳光下的味道》提供一个精美的选本,让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写作水平、审美水准和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内容推荐

《阳光下的味道》是原创阅读文库之一。

《阳光下的味道》简介:

作者(周伟)是我国原生态散文十三家之一,近年来致力于乡土散文创作,载入《中国近现代散文发展历程》。作者笔下的乡土,是他的话语之乡,回忆之乡,情感之乡,生命之乡,灵魂之乡。

他的散文素朴而干净,淡雅而灵动,亲切而又明净,在传承和解读乡村民俗风情中,表达他对家园故土的认知和虔诚的感情。有深情,不矫饰;有力道,不粗鄙;有质地,不拖泥带水。

他的文字安静,让读者能感觉到月光笼罩的清凉和舒畅,山间清泉流露出来的曼妙与灵美,岚雾晨风中心灵一片静宁,还有一种温润,绵远悠长,给人以美好,以沉静,以思索。

目录

第一辑 像大地一样

 开枝散叶

 向下的飞翔

 我的根儿裸露

 车来车往的父亲

 陪娘看病

 原乡·春意

 春上古楼吃茶去

 安心云乡处

 像大地一样

 大地无乡

第二辑 一个字的故乡

 一个字的故乡

 看见的日子

 从前的美丽l

 乡间的和弦

 山坡上的云朵

 阳光下的味道

 生 响

 乡间词韵

 一地阳光雨露

第三辑 生命的秧田

 乡村女人的风景

 乡村男人

 乡村孩子的日记

 生命的秧田

 女人的村庄在天边

 白水点灯

 谁都想留住些什么

第四辑 枯草上的盐

 春风桃花土酒

 大地静美

 清明的猪

 风垛口的老屋

 枯草上的盐

试读章节

开枝散叶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沉醉在故乡的童年里和奶奶的童话中,我发觉自己生命的情感总是庇荫在荷塘前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

高高大大的奶奶一声喊,我们赶忙住手,一个个如一尾滑溜溜的鱼,一闪,就消失在水塘深处。阳光下的水面,复又平坦如镜,微波粼粼,细碎如银。水中央高低簇拥的两三茎荷还在晃着腰,有一个花骨朵正在伸展着身姿……

奶奶一串笑声,打破了一塘的静,银铃般的,叮当入水,回响在我们耳边。她说:一个个小虾米般,还猫在水里头?我都看见你们一身光溜溜的,一个个闭着眼睛,捏着鼻子,露着肚脐眼儿,还看见你们的小鸡鸡了……这一下,我们羞红了脸,嗖的一下腾空蹿出了水面。

奶奶说:晌午的水毒,赶快爬上来。奶奶立在荷塘前那棵大树下,我们如一群小鸭齐游上岸,围拢在她的周围,聚于高大挺拔的树身下。看着大树开枝散叶,苍翠如伞,为我们遮盖起一方阴凉,我们唧唧喳喳地,一个个都很是兴奋。

奶奶摸着我们一个个小光头,说:荷花仙子可不敢乱碰哩!晓得么,从前有一个姓张的老汉打鱼为生,一天他正在打鱼,忽见水花直鼓,一个竹筒冒了上来,随即传出一声尖亮的幼儿的啼哭。张老汉赶忙扔下鱼网,抱着竹筒一路往家里跑。原来,竹筒里面裹着个很小的女婴,粉红的小脸如出水的荷花,啊啊呀呀叫唤像唱歌一样,眼睛闪闪的像天上的星星,甚是可爱。据传,这个女婴就是荷花仙子,是因为在上天做错了事,被玉皇大帝罚下人间。后来,荷花仙子被逼返回天庭。她一步一回头,来到门前的那棵大树下,看到开枝散叶的大树,让她想到养育她的张老汉,不觉泪流满面。那泪水滴到水塘里,立刻长出荷叶一片片。她咬破手指,滴着血在手绢上留下几个字,即刻幻化成一朵又一朵粉红嘟嘟的荷花。天放白了,张老汉再也找不到女儿了,只见门前的水塘里亭亭地立着墨绿绿一塘荷叶。在荷叶的顶端,是一朵朵粉红嘟嘟盛开着的荷花;在荷叶的根部,他看到如女儿白嫩的手臂般的莲藕……

我们一个个听得人了迷,动了情。后来,只要看到了荷叶,我们就想起了荷花仙子,我们再也不忍去摘荷花,就是一节一节的莲藕也怕碰痛了它。

后来,我们爱上了鱼儿,水中欢蹦乱跳的鱼儿。先是最喜好那红艳艳的跃龙门的大鲤鱼,后来就是见到一尺长、巴掌大的草鱼也笑得合不拢嘴,最后连得到一条二指大的鲫鱼也高兴。

奶奶看着我们一班细把戏忙得欢,起先她也笑呵呵的,后就一下一下地皱起了眉。有一天晌午,奶奶立在荷塘前那棵大树下对我们说:你们一班细伢子别老是钓鱼儿、罾鱼儿、捉鱼儿,连几条漂漂浪(小白条鱼)也不放过,这可要不得哟。我跟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一只爱吃鱼的老猫又扛着鱼竿去塘里钓鱼。他一边流着口水一边说:“鱼儿,鱼儿,快上钩。”好长日子了,鱼儿们一直都在水底清楚地注视着这只贪婪的老猫。今天,他们早早相约,一群一群的鱼儿游到鱼钩下,密密麻麻地,黑压压的一团,就是不上钩,他们一条接一条,沿着鱼线儿爬,沿着鱼竿儿爬。然后,他们合力一点儿一点儿地把老猫拉下了水塘。老猫浑身都挂满鱼儿,成了一条鱼猫。老猫大声求饶:“鱼儿,好鱼儿,我不吃你们还不行么?”鱼儿不说话。后来路过的老牛、黄狗替老猫求情,鱼儿们才“扑通”“扑通”地跳到水塘中去了。从此以后,老猫再也不敢去钓鱼,。  我们相信奶奶的故事,也怕变成鱼猫,不敢没完没了地捞鱼儿。后来,我们进了学堂门,知道了奶奶的用心。奶奶没进过学堂门,只不过在地主家的药堂里打工时识得不多的几个字。可是,奶奶在我们的眼里,她什么都懂,什么事都难不倒她。有一日,她还是立在荷塘前那棵大树下,问我们:荷叶像什么?大树像什么?我们一个个瞪大眼,不晓得奶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奶奶又问:像不像一把大伞哟?我们都争着说:像,像,真的像一把大大的伞哩。奶奶说:我们做人啊,不管走到哪儿,要永远记住自己头上的这把伞!伞是什么?伞是人字加两点。人是什么?人是一撇一捺走得稳。奶奶自问自答。我用手指在地下一笔一笔地画着,人字加两点,应该是个“火”字呢,我喊出了声。奶奶却不点头,要我再想想。奶奶还说:你们也读学堂了,要晓得,一个人在生在世,做人做事,过火不得。我并不认输,反问奶奶:伞字加两点是哪两点?她说:一点就是我们善塘人的善,一点就是正义的义。善就是要好善行,做善事,善良,善举,做事要善始善终。义就是要讲正义,大义,道义,情义,义薄云天,你们见着的圣帝庙里的关二爷(关羽)就是义薄云天。奶奶的一番学问,让我们都惊讶地看着她。

奶奶高高大大,慈眉善目。一村子里的人都爱围着奶奶转,尤其我们一班细把戏总爱守护在奶奶这棵大树下玩乐。每到秋收后,荷塘前那棵大树就成了高高的草垛,小伙伴们的家园。一个个,爬上去,跳下来,兴奋异常。尤其,当家里人一声声喊(催着回家吃饭或睡觉)、一回回寻人的时候,我们一个个早已钻进草垛里屏息静气,酣酣地睡着了。等家里人走远了我们才钻出来,一个个高高地站在草垛上,欢呼着,雀跃着,为我们的成功而高兴。奶奶神仙似的,总是晓得我们的鬼把戏,但她从不揭穿,挨着草层和我们讲故事。过不了一会儿,一下一个,一下又一个,我们都从草垛里闪出来,围拢在奶奶的身边。在明晃晃的月光下,感觉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飞上天,遇见嫦娥仙子,她还对我们莞尔一笑哩。小伙伴们你嗅嗅,我嗅嗅,都闻到秋风送过来一股股淡香幽幽入鼻,沁人肺腑。没走多远,大家一眼瞅见一棵老桂花树,一只雪绒绒的小兔子在树下一蹦一蹦,可爱得很……我们一个个都睡熟了,倚靠在奶奶的身前身后,大伙儿像围成又一个草垛,奶奶就像一棵大树挺立在中间。P2-5

序言

在网上认识周伟时间不长,陆续地在报刊上读到过他许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读后觉得一股清风扑面而来,凭我的阅读经验,这是一批很值得重视,也颇具艺术追求的散文。近年来,散文创作屡屡为人诟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矫情和充满匠气,装腔作势,缺乏真性情、真情感和真实的生命的体验。

前些日,散文作家彭学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文章,他准确地诊断了当前散文的病状,其中有一段话可以说直中散文的要害。他认为当前散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创作角色错位。他说:“当下,有的散文作者把自己当专家学者、当导师牧师、当思想家,就是不把自己当散文家。把自己当专家学者的,总想在散文里放一些学术知识和信息量,比如历史、人文等,好像这样才既显得自己博学多才,又显得作品厚重。结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剥。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内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虚又假。写自然风光的,往往卖的是导游图;写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课;写历史文化的,往往开的是文史馆;写日常生活的,往往记的是流水账;而写时代现实的,往往喊的是大口号。把自己当导师牧师的,总把读者当学生和教徒。他们总想在散文里给你传经布道。于是,他变得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想把人的一生都难弄明白的道理,都在一篇散文里给你讲完。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往往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却试图给读者灌输,灌输的结果是,读者被灌晕了。把自己当思想家的,总会在散文里谈黑格尔、谈孔夫子,谈宗教、谈禅意,谈天文、谈地理,谈哲学、谈人生。其知识无所不包,其思想无处不在。问题是,不少散文作者不是哲人,没有思想,他们的作品也就注定了假大空。”

我很赞同彭学明的观点,散文很难被广大读者接受,甚至让读者觉得无足轻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散文作家的艺术定位不准,散文本来是笔随心走的性情文字,但在很多作家笔下却变了味,很多散文不像是灵魂的情感的文字,而变成了知识拼贴或文化拼盘,甚至是一些故作高深的假哲学……一句话,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和真诚的情感。

很高兴的是,周伟散文一反当下散文界那种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和文化噱头的媚态,富有诗意地表现了他在乡村里成长与生活的真实感人的体验,让读者享受了一次美好的阅读。具体说来,周伟散文有三个方面值得散文创作界学习:

一是从个体生命经验出发。这是周伟散文的感人之处。周伟的散文,几乎每一篇都和他的乡村生活有关,都是围绕他生活的村庄和认识的乡土人物来写的。比如,《乡村女人的风景》里的“七娘”“娥姐”和“兰婶”,还有《乡村男人》里的“五伯”“瘸叔”和“得福老汉”等,有的是作家家族的人,有的是作家村子里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有的平淡,有的波澜,但他们的爱情、家庭和命运,都充满着乡土人与生俱来的宿命色彩。在讲述这些乡村男人和女人的命运时,作家有时用童年的视角,有的则是从一个县城里的半乡土半都市人的视角,来回忆或观察的,作家都尽可能活生生地呈现着这些乡土人的群体性的经验。还有《乡村孩子的日记》虽然写的不是作家自我,但从他的儿童视角里,我们也看到了作家所熟悉的乡村孩子的生存境遇。而《生命的秧田》和《杉溏物志》等,既是作家童年生活的印记,也是一代乡村人的生命体验。一位优秀的作家在写作时都是很重视提炼自己的个人经验的,都很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个人经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群体的经验,因为生命个体不可能是纯粹的超然物外的个体,他身处人群,属于特定的文化范畴,而且也可能代表某种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别是周伟笔下的乡村人的命运,更加具有群体性和普遍性。可以说,周伟用散文表达了自己的生命经验的同时,也表现了湘西南乡村文化的特色。

二是满怀真情地写作。这是周伟散文的可爱之处。周伟的每一篇散文,都充盈着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村生命的敬重,即使是写到了乡村人物的悲苦坎坷的生活,也是怀着同情和理解的心来叙述的。如《乡间词韵》里,作家写了三个词:“呷”“健旺”和“在一起”,展现的是乡村人豁达、快乐的人生观,表达的是作家对乡村人骨子里的坚韧精神的敬重。如《乡村土味》里,作家描述了两种土味:“鸡蛋”和家乡特产“宝庆丸子”,既展示了乡村人安贫乐道的生命哲学,也表达了作家对家乡的喜爱。而作家在描述《善塘人物》里的“多蔸子”和“华仁懒杆子”等乡村里的小人物时,也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乡村人的质朴、真诚、善良和智慧。还有《走不出土语之乡》,流露的是作家对乡村语言的依赖和固执的坚守,这看似一种传统的思维,却见出了作家对乡村之文脉的留恋。而《乙酉清明还乡见闻》讲述的是作家清明节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乡土的热爱、依恋,甚至还夹杂着些许无可奈何的慨叹,以及对在商品大潮中即将变得似是而非的淳朴乡土人情的极力挽留。散文是不可以虚构的,写散文最忌讳的是矫情,它打动人的就是作家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周伟笔下的乡土风情、乡村人物,无不是充满感情色彩的,或叹,或哀,或赞,或喜,周伟都给予真切的关照,带着深深的感恩和敬畏。

三是以诗化之笔来点染乡村风物,也记录乡土变革和时代变迁。这是周伟散文的深刻之处。如果读者细心的话,一定会发现周伟的散文里不少篇什,都有着意象化的标题,如《山坡上的云朵》《秀发已逝》《阳光下的味道》《风垛口的老屋》《一地阳光雨露》《春风桃花土酒》和《枯草上的盐》等等,这些都是作家对乡村风物的诗意呈现,也是散文里的诗眼——作家通过它们描绘或讲述与之有关的人或事,并通过它们来展示乡村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让读者在感性的文字里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一句话,以散文记录心灵的轨迹,来感悟生命的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变革,这使周伟的散文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也证明了周伟的散文创作已经超越了朴素的叙述,而追求灵动中见深沉的创作风格。

一册清新的《阳光下的味道》,我为周伟的散文的成功而惊喜,也为新世纪乡土散文的魅力而欢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阳光下的味道/原创阅读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001168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5
16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