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记早该这样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史记》是中国千年政治与战略智慧之大成者。《史记》记录的历史正是中国主流政治传统的形成时期,其影响乃至今日。《史记早该这样读》以创见性的视角解读《史记》,通过启发式的点评战争、政治事件、政策改革、人物奋斗史甚至宫廷阴谋,领悟《史记》的内在价值,从而揭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政治基因。

媒体评论:一本“罕见”的历史读物!

天下遍读史记,误读却遍天下。国际政治学者、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教授带你解密史记,厘清误读细节。

内容推荐

千年虽逝,无论从史学还是文学的角度,《史记》都不啻为中国千年政治和战略智慧之集大成者。《史记》记录的历史正处于中国主流政治文化传统的形成时期,其影响直至今日。《史记早该这样读》以独特视角解读《史记》,通过点评战争、政治事件、政策改革、人物奋斗史甚至宫廷阴谋等诸多方面,展示《史记》的神秘魅力。

最古老的官商如何相处?最残酷的楚汉相争如何获胜?吕后靠什么从后宫妒妇变为独揽大权的统治者?历史只有解密,中国才能前行。

《史记早该这样读》揭示了《史记》烙于每一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政治基因。国际政治学者、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教授带你解密史记,厘清误读细节。

目录

前言 中国根本传统的生成

第一章 我们如何成为“中国人”——中国根本传统的生成

 周族的缔造——文化本性、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大博弈

 “软”“硬”兼具的政治方略

 周公旦:勤勉、审慎和便民——社稷巩固和民众支持的必然

 孔子:生不逢时的伦理制定者

 秦帝国为什么一定会速亡

 叔孙通:富有政治谋略的机会主义儒生“战略家”

 制度的儒家化——“中国式国家”的问世

第二章 截然相反的政治效应——奋斗创新vs腐败僵化

 要“卧薪尝胆”,更要秘密斗争

 人类难以抗拒的弱点导致君主难以抗拒的腐败

 极端轻浮——亡国之君的最大特征

 权力神话的解码

 战败无止境

第三章 懂战术,更要懂战略

 《孙子兵法》与间接路线的战略智慧

 韩信:惊人的大发迹

 白起:中国的“战略屠夫”

 卫青、霍去病:军事天才与裙带关系

 “大战略式”军事操作及战略说服的楷模

第四章 两类帝国形态——天子与诸侯、君主与贵族、中央与地方

 “家天下”是必需,也是弊端

 国家的革命性重造

 历史上失败最快的侯王叛乱

 富二代的宿命

 “非官僚化”的官僚

第五章 宫廷政治中的君主、后妃和王子

 女政治家的优势

 宫廷阴谋大戏

 最紧要的“皇家团结”

 成也皇子,败也皇子

 千古谜案——巫蛊之乱

第六章 改革及其敌人

 商鞅变法:深水区的改革

 没有节制的英雄主义注定艰难

 从孤儿到皇帝

第七章 君主的私人顾问——官僚与官僚政治

 斗争的背后:公报私仇的智囊

 被高层认可的伦理模范

 不该为将的大臣

 酷吏制度换不来天下太平

第八章 最古老的官商——商业财富与政治权势

 商人在中国从未赢过——解读吕不韦

 国富,何以至此

第九章 伟大杰出的政治领导

 中国的政治智慧:先让对手腐败,再分而治之

 刘邦:无赖的领导艺术

 农民战略家的优势

第十章 低劣败坏的政治领导

 项羽:军事才智输于政治才智

 意志力消沉——领导者大忌

 陈胜:狭隘的革命领袖

第十一章 政治领导与主要幕僚

 萧何:最高统帅身边的“乡下人”

 张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贵族

 政治高层的“团结模范”

第十二章 军事将领如何应对政治领导

 军事天才如何误入“宫廷阴谋”

 内心从不尊敬政治的韩信

 性格决定命运

第十三章 帝国的扩张

 复仇与复仇的对弈

 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的漫长斗争

 外交的艺术

第十四章 国策推销员——“经典”的国际政治

 找对买主+找对卖点=成功推销

 推销需要威胁与贿赂的结合

 功亏一篑的春申君

第十五章 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

 出身豪门的政治参谋

 中国版本的文明帝国主义

 帝国大军远征的成本效益比

第十六章 外交、国际贿赂和“朝贡和平”

 弱国的外交胜利

 跨国竞争:名声也是战略资产

 皇室私家的无私牺牲

试读章节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这位伟大的布衣学者确实有某些作为官吏和最后很短时间内作为国务家的政治和行政经验。而且,他的学问本质上是一种有行政“理论”的政治,社会伦理哲学,尽管在他的时代大多不适切。]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返)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退出:退出政治实践,转至政治哲学和教育;他的“高尚”的信条在“邪恶”时代大不适切和无法实施:]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

……桓子嬖臣日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酵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他的“政治实验”大机会终于到来,作为国务家的孔子,以一种在关键时候仓促莽撞方式进行的激进改革。或日以一种非政治方式操作的政治事务。它有宏伟的政治目的。但是没什么战略。]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他的主要的、急剧的政治行动,伴有决心、勇气和战斗精神。取得部分成功:]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邱。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人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败)。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他最得意的政治时刻!他对政治不是那么容易失望的。]……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贩卖羊和猪的商人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然而。他仍被击败了。他的间或的为官生涯中的第二次大挫败:]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盍(何不)致地(献地)焉?”黎组曰:“请先尝沮(阻)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腐败(对手)”战略,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以致夫子的正经信条和正经治理完全无法克服。]……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腊俎(祭肉)于大夫(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但没有送给孔子,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孔子遂行(辞官离开鲁国)。[为何他不尽力坚持下去。继续“战斗”?他太刚正,同时太缺乏足够的政治坚毅性。虽然他的思想坚毅性首屈一指。]……

孔子在他极著名的14年艰辛的国际流亡中(上):他几乎总是不受君主和民众的欢迎,部分地因为他的自恃正直、自命清高和不切实际。然而,他始终享有他的学生们的绝顶忠诚!他作为教育者和智识群体的领袖有非凡的吸引力,甚至伟大的魅力。

……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多么自恃正直。又多么自信!作为华夏正统政治/伦理要旨或传统的自认的神圣载体。]孔子使从者为(卫大夫)宁武子臣(家臣)于卫,然后(依凭宁武子干预匡人)得去。……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再度极端自恃正直和极端自信。作为自认的神圣载体。]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的最惨时刻。]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取三过蒲……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他尽管“似丧家之狗”。却享有他的学生的绝顶忠诚!]蒲人惧……出孔子东门。……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P16-18

序言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在世的伟大史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中国最伟大的史著,或至少是最伟大的古代史著。《史记》严肃非凡和才华横溢的史事考察和记述,主要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开始,直至伴随汉武帝去世而告终的汉帝国初期,蕴涵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政治经验。这漫长的千年的一大历史本质,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主流政治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形成,尽管它们以后历经种种重大和深刻的变动,但其根本涵盖了汉初乃至往后约20个世纪。

从政治和战略视角出发解读《史记》(那当然不同于史学和文学视野内的解读),还有在此称为“点评”的相关的分析和领悟,争取透视这千年政治经验,发现和理解其间非常丰富和“发达”的、中国和中国人在政治和战略方面能动的实践与其深刻的机理,还有与此相关的往往令人惊叹的思想理念,包括国内政治和对外关系两大方面。与此同时,依凭当今我们内心可有和必有的相关比较,上述解读和点评大有助于发现、揣摩和思索现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文化包含的至关重要的悠久传统元素,虽然这样的发现、揣摩和思索在此只是“蕴涵式”的,不需要用点评文字直接表述出来。

本书出自过去近两年里我对《史记》的部分篇章的政治与战略“精读”、领悟和详细评注,除去:(1)《河渠书》、《天官书》之类很少数篇章,它们的直接的政治和战略含义非常有限,至少是不太明显;(2)关于西周以前的所有篇章,因为它们除了《殷本纪》内关于商后期的基本史事外,大抵是诸如三皇五帝之类传奇性质的传说,虽然任何民族的“史前”传奇都相对模糊地包含或折射出真实的最大历史脉络。

与这第二点相关,可以肯定,由于种种显而易见或大致必定成立的原因,包括相当部分《尚书》的记载和留存、以“吾从周”为其根本宗旨的孔子的整理和留传、一般与历史的远近程度成正比的历史记忆或记载的真实程度、司马迁的宫廷史官地位提供的巨大史料便利和他的正直治史态度及伟大撰史才能,等等,可以认为从西周往后,《史记》的相关叙述越来越真实——甚至在大部分基本细节上的真实。特别是其中关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史事的叙述,其脉络和基本细节必定大多真实,而关于秦汉两帝国的史事(即司马迁的现当代史)的追忆或记录必定近乎完全真实。事实上,当今关于这些时代的千年历史(特别是政治史)的知识大多出自《史记》,出自它的整理、留传和记录。换言之,《史记》可被称为西周至汉初的千年中国历史的最权威记述,甚或相当大意义上的唯一权威记述。

当然,如果在本书里囊括我就《史记》做的所有政治和战略评注,连同必须有的、司马迁的被评注的原文,篇幅就太大了,而且缺乏一个既有其总体也有其分支或不同维度的“框架”。因此,我只是选取了我在这方面的全部评注(或日“读书笔记”)的小部分,它们被依照以下六大范畴依次编排:民族特性和政治文化;战略文化和战争方式;政治体制和机制;政治领导;意识形态;国际政治和对外战略。不仅如此,为了内涵集中、评析清晰以及篇幅简省,我删去了司马迁的被评注的原文中间的某些文句或段落,在少数情况下甚至是连续多个段落。它们就我的目的而言可以被删去,甚至应该被删去,因为相对而言它们的政治和战略含义较小,或有时属于主要史事的“枝杈”,甚或在很少数场合是“离题话”。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而且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列。《史记》的语言宏伟潇洒、简洁流畅、生动易解,然而,司马迁毕竟离我们有两千年之遥,不仅语言上如此,而且在时代、政制、习俗、器物名称、地理名称等等方面都如此。因此,才有了“史记三大注”帮助阅读和理解《史记》,它们一向穿插在司马迁的原文中间,成了世世代代的阅读者的必需。本书篇幅有限,不得不删除这部分内容,只保留《史记》原文。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在少数必要或很有益的地方,我对《汉书》的政治和战略解读和点评被添加进来作为补充。如前所述,本书的政治和战略主题分为六大范畴,在某些范畴内的某些问题上,《史记》的记述似有所不足,甚或“空缺”,而很大程度上是《史记》续书的《汉书》(续到西汉终结,并且详述司马迁多有避讳而略记或不记的非常重要和经久的武帝在位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补充,虽然《汉书》作者、晚一个世纪的东汉人班固在才能和秉性两方面都显著不及司马迁,例如,武帝晚年政治上极重要的“巫蛊之乱”未见于《史记》,但《汉书》留下了详细和无可替代的记述,它对于理解本书第五章“宫廷政治中的君主、后妃和王子”至为可贵,对武帝末期这方面的重大事态和重大人物行为能得到透视更是必不可少;又如,《汉书》详述的继昭帝即位的宣帝在政治改革、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方面的伟大辉煌,类同《史记》记载的商鞅和范雎。当然,我注意将本书内对《汉书》的有关点评限制在尽可能较小的范围内。

本书的一项多少独特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我在读《史记》时最真实的当下想法和体会,因为阅读和评注时几乎全未去想公诸于世,这些评注只是为我自己而写,现在有幸发表,也不想做几乎任何改动。同时,为自己而写和写笔记式评注的“自由风格”也大有利于表达我的思想的真实。在这些真实中间,有一点大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那就是像马丁·路德认为每个基督徒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径直去读《圣经》和信仰《圣经》,而不必那么在乎他人(哪怕是教会权威)的诠释那样,我坚信可以从自己的政治和战略视角去读《史记》,由此提取对自己的政治和战略教益。或者说,有如《圣经》可以是每个有宗教自信心的基督徒自己的《圣经》,《史记》可以是每个有智识自信心的中国人自己的《史记》,它有助于我们追随司马迁的脚步,去争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甚或“成一家之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记早该这样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时殷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83777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3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2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