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超越自卑
内容
编辑推荐

《超越自卑》为心理学名著,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什么是自卑?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在此书给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这种自卑情结自何而来?其实都是来自童年,从小被宠坏、从小被忽视、或者身体有残缺的儿童,长大后往往容易有自卑情结。被宠坏的觉得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被忽视的觉得所有人都不关心他,身体残缺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内容推荐

生命,从出生的那刻起,就被赋予了某种意义。心灵、肉体、记忆、梦、职业、同伴与婚姻,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像是某种神秘的图腾,围绕着你,企图帮助你改变命运。心理学大师阿德勒一生都致力于解密这些元素带给人的重大影响,并首次提出“自卑情结”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自卑既能摧毁人也能成就人,利用好它,你便能挖掘内心的巨大潜能,在庸碌的人生中脱颖而出。

阿弗雷德·阿德勒编著的《超越自卑》分12章,论述了生命的三项任务、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工作中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问题。阿德勒博士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文描写了如何利用自卑感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三项工作

 ◎社会感

 ◎早期童年经验

生理障碍

骄纵

冷落

 ◎初始记忆与梦

 ◎学习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与身

 ◎心与身的互动

 ◎感觉的角色

 ◎精神特质与生理类型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

 ◎优越的目标

第四章 早期记忆

 ◎人格发展的关键

 ◎早期记忆与生活风格

 ◎早期记忆剖析

第五章 梦

 ◎以往的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学说

 ◎个体心理学的方式

强化生活风格

象征与比喻

 ◎常见的梦

 ◎一些个案研究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母亲的角色

 ◎父亲的角色

 ◎注意与冷落

 ◎兄弟姊妹间的平等

 ◎家庭星座

老大

老二

老幺

独生子女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教育面貌的变迁

 ◎老师的角色

人格训练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

 ◎诱激小孩学习的兴趣

 ◎课堂内的合作与竞争

 ◎评估小孩的发展

 ◎天份VS后天培养

 ◎辨别个性类型

 ◎一些教育观察

 ◎心理咨询部门的工作

第八章 青春期

 ◎何谓青春期

心理层面

生理层面

 ◎成人期的挑战

 ◎一些青春期问题

被宠坏的小孩

守恋童年

小型犯罪

神经行为

背离期望

寻求赞美和认同

 ◎青春期性观念

 ◎雄性主张

 ◎我们成型的年龄

期待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与其预防

 ◎了解犯罪心态

人类追求优越

环境,遗传与转变

童年影响与罪犯的生活风格

罪犯的人格架构

犯罪,精神错乱与怯懦

 ◎罪犯类型

一些个案历史

 ◎合作的重要性

人格,生活风格与三项工作

 ◎合作的早期影响

家庭环境

贫穷

生理缺陷

社会缺陷

 ◎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法

体罚的缺失

合作训练

一些实用方法

一个预防措施

第十章 工作问题

 ◎平衡生命的三项工作

 ◎早期训练

家庭与学校的影响

修正潜在错误

天才与早期努力

天分的培养

 ◎辨识孩童的兴趣

童年时期的志愿

早期记忆

游戏活动

生涯抉择的一些影响

正视解决方法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

 ◎人类追求和谐

宗教信仰的角色

政治和社会运动

 ◎缺乏社会兴趣与参与感

自我兴趣

精神失常

人为疏失罪

 ◎社会兴趣与社会平等

第十二章 爱与婚姻

 ◎爱、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平等的伴侣关系

 ◎婚前准备

生活风格,父母与婚姻态度

友谊与工作的重要性

性教育

伴侣选择的影响

 ◎婚姻的承诺与责任

常见遁词

 ◎求爱时期

 ◎成功婚姻

婚姻的生理层面

一夫一妻制,认真努力与现实

 ◎解决婚姻问题

 ◎婚姻与两性平等

试读章节

第一章生命的意义

人活在“意义”的领域里。对于事物,我们的经验不是抽象的;我们始终以人的立场去体验它们。即使对于它的根源,我们的经验仍以人的认识了解做标准。“木头”指“木头跟人的关系”,“石头”指“人类生命一项要素的石头”。任何试图去考虑状况而排拒意义的人,都会非常不幸:他隔绝起自己,他的行为对他自己,或对别人,都会毫无用处,总而言之,他们的行为会毫无意义。不过,没人能跳脱意义的范畴。唯有透过我们认为的意义,我们才体验到现实;但那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某种诠释过的东西。于是,自然而然,这个意义总是或多或少地不圆满,或不完整,甚至永远都不能是正确的。因此,意义的领域就是错误的领域。

如果我们问某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他根本就答不出来。通常人不会拿这个问题自找麻烦,或尝试去寻找出任何答案。但这个问题就跟人类一样古老,在我们的一生里,年轻人,还有年龄较长的人,有时会追问:“生命为的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然而,可以这么公平地说,他们只有在为某些挫折所苦的时候,才会提出这些问题。只要他们凡事平顺,没有挫折磨难,这个问题就绝不会被提及。反而是在行为上,每个人都不能避免地提出这些问题,并予以回答。如果我们不去聆听,而专心观察行为本身,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已设立了他个人的“生命意义”,而他所有的意见、态度、举动、表达、格调、野心、习惯和个性特色,都根植于这个意义。每个人的行为就好像他能依靠一个确实的生命诠释一样。他所有的行为,隐含着一个他对世界和他个人的结论,就像判决一样:我就是这样,宇宙就是那样,一个他给自己,以及他所认为的生命意义。

人有多少,生命的意义就有多少,或许就如我们先前提过的,每个意义都有某些程度上的错误。没人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绝对正确的意义,所以我们也不能说,任何有用的诠释绝对是错的。所有的意义在这两个限制间都有差异。不过,在这些差异里,我们能够辨识出来,有的极为有效,有的成效较低;有些错误小,有些错误大。我们能找出较佳的诠释有哪些共同点,还有较不令人满意的诠释缺少了什么。从中我们能找出一个真理的共同标准,一个共同的意义,促使我们把人类关切至今的现实解读出来。再来,我们必须牢记在心,这“真理”是为了人类的真理,是为了人类目的和目标的真理。除此之外,再没其他真理。即使真有其他真理,也不会影响我们,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那是毫无意义的。

◎生命的三项工作

每个人都在三大限制下生活,他必须顾及这些限制。他所面对的每个问题或疑问都由它们而起,所以它们为他构成现实。由于他不断面对它们,他总被迫要回答和处理这些问题,而我们可由他的答案里,找出他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第一个限制是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小星球的表面上,没有其他地方可去。我们必须尽力在地球有限的资源和限制下生活。我们必须注重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让我们能够继续个人在地球上的生命,并协助确保人类生命的延续。这个问题挑战每个人,没人规避得了。不论我们做什么,每个行为都是我们个人对人类生命的一个答案:它们显示出我们认为必要、适合、可能和期待的东西。每一个答案都必须顾及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并聚居在这个地球上的事实。P7-9

序言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意义。它是我十五年前阅读的第一本阿德勒著作。当时我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制作人,针对非学术学校休学的学生制作非学科节目,观众群为因工作休学,或因其他因素休学后未开始工作的人;节目讨论自我了解、家庭关系、友谊和异性关系。我的工作使我这一辈子都在个人关系的领域里打滚。不过,我对阿德勒的认识仅限于模糊阶段。

所以,阿德勒是什么人呢?1870年他在维也纳出生,名字经常跟当代人士——曾经跟他共事的弗洛伊德和荣格并列出现。为了“抵抗死亡”,他在五岁时就立志要当医生。他在六个小孩里排行老二。小时候他饱受软骨病和声门痉挛症之苦。阿德勒三岁的时候,弟弟罹患白喉,死在他身旁的婴儿床。一年后,他自己也感染严重肺炎,差点丧命。难怪他会兴起让人更健康的强烈欲望。

他于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成为首位专业眼科医生,稍后成为普通科医师。他的知识和见解独辟精深,引导时代潮流。他不喜欢只治疗病人的一个症状,喜欢对病人整体个性进行了解,思考他们的社会感和他们如何响应社会。

他的第一本著作是Health Book,0r the Tailoring Trade and Studyof Organ Inferiority and its Psychical Compensation。没过多久,他便钻研起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他以常识方式了解整体人格的能力弥足珍贵。

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阿德勒加入他每周召开的讨论会。由于对弗洛伊德的工作非常有兴趣(弗洛伊德较阿德勒年长十四岁,当时已广为人知),于是他加入心理分析学会,不过在加人之初,他便开门见山表明不赞同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阿德勒从不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其实,他备受弗洛伊德敬重,是学会相当有贡献和勇于发表思想的一员,同时协助编辑《心理分析期刊》。后来他继弗洛伊德之后担任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主席。不过他俩之间思想距离逐渐拉大,1911年弗洛伊德坚持要全体会员赞同他的性理论,导致阿德勒与其他六位会员毅然脱离学会。阿德勒反对“接受神经症者或正常个体性冲动是精神生活基础的理论。它们从不是导因,是精神、物质和个人努力的方式”。

阿德勒与同僚继而另组“个体心理学学会”此一新学派。用“个体”这个字强调人格的独一无二性和个体性。后来他出版了《神经症的形成》(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一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于军医院担任神经心理科医师。在这里他的贡献逐渐广为人知,他感觉必须把他的思想推广,并有必要付诸实行,以激发个体勇气,发展他们的社会兴趣(社会精神),并协助人类和谐共处。

战后他推展个体发展和社会参与感的热诚遽增,最后于维也纳设立了超过三十所的儿童心理辅导诊所。他传授大批专业人员和非本职人士技巧——一个从未使用过的想法。他跟许多同时代的犹太裔人士一样,受到严重迫害和歧视,不得不逃离欧洲家乡,1935年迁往美国定居,在那里他早已十分知名。长岛医学院特别为他设立医学心理学院院长一职。

阿德勒继续于美国和欧洲应邀发表演说并诊治病人。六十七岁时他行程紧凑,一个月内在四个不同国家巡回做总计五十六场的演说。他业已完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荷兰的工作,1937年5月28日他获邀为亚伯丁大学(Aberdeen University)做演说,却不幸于清晨散步途中心脏病发逝世。

阿德勒对现代思想贡献极为深远。虽然他撰写超过三百本著作和无数文章,但为发扬思想,他依然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发表演说。在他的一生里,当他辛苦创立的学说和理论遭人剽窃使用时,他亦只轻描淡写地说没有关系,完全不以为意。对他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获得认同和推广,协助每个人充分发展潜能,贡献整体社会,并让每个个体明了自己虽然不同于他人,但跟别人一样平等。

在阿德勒逝世超过五十年后的今天,人类对平等的追求抵达前所未有的强烈和普及阶段。在我们的学校里,学生拒绝回应专制教育;老师抗议他们身为专业的价值未获认同;父母为了替小孩谋取更适当的教育而成立压力团体,在此同时,他们了解小孩不再一味听从,小孩希望有更多选择和责任。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要求获得社会认同的权利。黑人族群极力争取平等。男性不再是家庭里的“上帝或主宰”,跟伴侣合作反而成为他们分内工作。工人为管理层未经咨商即径自做出裁决不满而罢工。如果我们首先不能坚信自己的平等性,我们就无法获得他人的平等对待。当我们对自己跟他人的伙伴关系感觉有自信时,就会相信我们跟他人一样平等。

如今,接受过阿德勒心理理论训练的心理医师和治疗师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以色列和全世界许多其他国家里协助学校、父母团体、生理和精神残障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协助预防不良少年、预防犯罪的工作,以及辅导想要改善工作生活、家庭状况或夫妻亲密合作能力的社会大众。

阿德勒说: “没有一个经验本身是成功或失败的理由。我们不受经验震撼所苦——亦即所谓的创伤(Trauma)——我们反而用它们来满足目的。我们不为经验所定,却给予它们意义自决(Self-determined)……一旦我们发现并了解一个人赋予生命什么意义后,就掌握了他整体人格的关键。”阿德勒是首位坦承这个想法并不创新的人。据说原是奴隶,后来变成哲学家的伊匹提塔斯(Epictetus,AD.50~120)曾提出非常类似的论点说: “人不为事物所惑。当我们遭遇困难,变得焦虑或心烦时,让我们不要怪罪别人,我们反而要责怪自己,也就是说,我们被我们自己对事物的想法所惑。”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在他的第一本著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里写道:“心灵自有其所,心灵本身能让天堂形同地狱,地狱形同天堂。”

阿德勒,以他充满创意的心和科学的背景,能够了解人的所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个体心理学让我们没有怪罪他人的空间,我们反而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为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我们自决并充满创造力;我们受我们的目标所导引,尽管我们可能浑然不明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而且阿德勒把我们每个人看成一个和谐体(unitv)。一旦认清目标,我们就能够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

阿德勒认为生命问题的解答就是“社会兴趣”(socialInterest)——一种跟全体人类联结的感觉,如果我们要对社会充分贡献一己之力,就必须付诸行动。“生命遭遇的最大困难,以及造成他人最大伤害的,就是那些对人类没有兴趣的个体。就是这类个体导致人类所有的失败泉涌而起。”

有一个周末,我去参加一场由阿德勒学会主办的研讨会后,我毅然决定追随阿德勒的脚步,成为一个心理医生。我所有的工作完全以个体心理学为基础,因为它对大多数个案都极为有效。人们能借由了解童年早期对自己和他人建立出哪些错误观念,对自己取得更深一层的认识,而且他们在极短期间内就能采取正面步骤,重新把在童年时期因少不更事放弃或不了解这将影响他们一生的能力,重新找回来。

我希望阿德勒在这本书中所表达的乐观思想,对你就跟对我一样有用,同时希望你能跟他一样,了解我们都能选择改变。

《瑞塔·尤铎(Rita Udall)英国阿德勒学会副主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超越自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周晶晶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2088081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4010459
中图分类号 B848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09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