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附庸风雅
内容
试读章节

先生26岁时作过一首《感时》寄呈钱先生两正,钱先生盛赞该诗:“吾党虞逸夫蜀中以诗来,句云:‘群生见弹思鹗炙,百辟甘饴啮女唇。’以诗论,亦推倒一世矣。”

“两正”即同时请教诗文和书法,“吾党”即常州同乡。“见弹而求鹗炙”出自庄子《齐物论》。“鹗”俗名猫头鹰,“炙”即烤,“百辟”即百官,“啮”即咬、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老百姓看到弹丸就想到鸟的烤肉,而文武百官却沉浸在寻欢作乐之中。此诗作于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1941年,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难怪钱先生给予这么的高度评价。

先生的学书之路,与乃师钱先生有很多相通之处。他童蒙时即不喜馆阁书,以为学书当穷源竞委,洞悉古今递嬗流变之趋向,知所取舍,有所创获,方能摆脱凡近,自致远大。他20岁前专攻甲骨钟鼎之文,稍长继之以秦篆汉分、章草,下及南北朝名碑妙迹,又醉心于汉晋简帛书,朝夕临玩,参以新意,自成风格。中年致力老庄玄学,晚岁笃好禅宗义学,唯以诗书自娱。

书法乃文人聊抒胸臆之余事,先生的逸笔余兴是这种韵致中的极品,风神超逸,率意清旷,融古出今,一任天然。其所临汉碑着力精神意态,不斤斤于点画,大胆将灵动随意的简帛书笔意融于分书,所作笔姿生动而气势雄健。其大字书更如黄钟大吕,声势夺人,风神焕发,最富艺术震撼力。其行草书先受钱先生影响,后又汇人马先生之意趣及简帛书韵致,行笔虽疾但点画沉着,笔法姿润清动、老练洒脱。王遽常先生在其《书中知己小识》中,将先生与沈曾植、康有为先生同列为书中知己。

先生告余,他读无锡国专时,钱先生专门给他写过书法长卷,全是自作诗词,洋洋洒洒十余米。可恨日寇入侵无锡,师生漏夜避难,他净身逃命,为此后悔了数十年。新世纪初,先生门人卜功元先生打听到遗墨下落,多方协调奔波,藏家忍痛割爱,终于使先生暮年了却一大心病。先生说:“我羡慕你有两件钱先生的墨宝,他的书法很有收藏价值。”先生这么一说我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放在今天,我肯定会主动送先生一件,但上天不给机会了。

2009年初秋,我第三次晋见先生。当时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清先生为《郑孝胥伪满国歌手迹》题跋,二求先生自书诗。我搁下微不足道的丁点润笔费,就打道回京静候佳音了。

当时,先生白内障已相当严重,左眼完全失明。他抱病完成了我的命题作文。其跋云:“此纸确为郑孝胥手书伪满国歌,足证其认贼作父,为虎作伥纯出自愿。只此一念之差遂成千古罪人,不旋踵而灾逮乎,身殃及二子,叛国之报何其疾且酷耶。九五老人虞逸夫。”此跋引经据典、字字珠玑,非文章高手所不能为。

郑孝胥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兼文教部部长,其长子郑垂、次子郑禹亦随父出任伪洲国国务秘书官。郑孝胥1935年客死长春,其子垂1933年暴卒长春,子禹1945年葬身大海。如果不是父亲带头卖国,子承父业怎么也承不到汉奸的份上,叛国投敌的报应真是时辰一到,立马就报,又快又严厉啊!

另有自书诗四通。其一:“我本东南西北人,履霜卧雪意常春。齐万物,等踪亲,是非得丧寄高曼。渔歌子,九五老人虞逸夫。”其二:“洞庭砚池小,君山作墨磨。仰天云为纸,来写太平歌。天遗老人时年九五。”其三:“岳麓云深起暮寒,橘州谁与致霜柑。掀天风浪星辰动,下有潜虬卧正酣。九五老人虞逸夫。”其四:“名花不为鸟开,好鸟不为花来。花鸟偶然相值,色声香影俱绝。天遗老人虞逸夫。”最后一通是先生题谢稚柳先生花鸟图的六言诗,可谓两相辉映,是诗画两绝的传世佳作。

P20-21

目录

铁匠写时贤一一《附庸风雅》自序

耆宿硕彦一一周退密

天遗老人一一虞逸夫

未悔斋主——马识途

特立独行——何满子

散文王国——黄裳

闲云野鹤——何兆武

筚路蓝缕——赵宝煦

尘外孤标一一吴小如

纵横三学——来新夏

南大名师一一卞孝萱

国学院长一一冯其庸

历史学家一一章开沅

歌词巨匠——乔羽

学者诗人一一厉以宁

物艺相通——范敬宜

出版重镇——钟叔河

精神贵族——邵燕祥

序言

这个标题有点令人诧异,却是实话实说。卅年前,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小铁匠;廿年后,我有幸高攀上了众多的皓首时贤,《附庸风雅》中所撰写的十七位老先生就是其中代表。

我七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希望我身怀一技,早日成家立业,我的生命之舟只能由母亲来摆弄。高中毕业后,我卖过冰棒、挖过煤炭、修过水库,一心等待机会去当兵,母亲却安排我跟姨父学篾匠。姨父放不下家里刚刚分到的几亩田,决定用主要精力种粮食,不再外出揽篾匠活。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也不气馁,又找到堂姐夫吴寅阶,说服我跟他学铁匠。

铁匠曾是乡村八大匠人之一,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铁匠先祖在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树杈有座老鸹窝,窝下茅屋有两座……”他们不仅家当简单,一个七八平方米的铁匠铺,一只风箱,一方铁砧,一个烘炉,几把铁钳和几只大小铁锤,而且坐等生意,不误农时,雨天打铁,晴天下地,不分白天黑夜,无需找米下锅。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当起了学徒。

“旧行当,三般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当我跟随师傅小铁锤的指引,抡起大锤“趁热打铁”时,我对铁匠之苦有了切身感受:一苦难穿新衣服,终日和火神爷打交道,铁锤一落火星四射,浑身上下布满窟窿;二苦全身脏乱差,夜以继日烟熏火燎,脸庞黑不溜秋,发内落满灰尘,鼻孔就像烟囱。这不是年轻人向往的生活,也不是我追求的梦想。

反抗有违母意,认命心有不甘。我忍气吞声跟着师傅打锄头、耙子、锅铲,打菜刀、剪刀、镰刀,耳濡目染居然掌握了打铁的一般本领,一年后另起炉灶、单立门户,每天有十块八块钱的进项。这在当时的农村算是高收入了,媒婆悄悄开始给我提亲。

我不想困死铁匠铺一辈子,天天喊着要当兵,母亲见我“无可救药”最终松了口。我离开家乡时,咬牙切齿将打铁所用的风箱、铁锤、铁钳等工具卖个精光。母亲站在一旁小声劝我:“儿子,不留点?”我斩钉截铁地回答:“一点也不留,即使今后退伍,也不干这鸟活!”1983年10月,我这个从没到过县城、见过火车、翻过名著的山村小铁匠,怀揣着25个客户的938.87元铁货欠账单,懵头懵脑走进了武警湖南总队二支队一中队。

打铁与写文章二者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我软磨硬泡指导员黄棉吉,从长沙隧道执勤点调到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执勤点,天天给电台新闻部打开水、拖地板,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博得编辑老师的好感,换来他们的悉心指点,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不久调到支队政治处任专职新闻报道员。

人民军队是一所大学校不是虚言。我在这所大学校里学文化、读军校、上地方大学,滥竽充数于新闻队伍,后来成为京城的所谓报人,不久又卷入收藏大军行列。

丁亥(2007年)初秋,我尝试着与当代学人打交道,第一站是吴小如先生。当时目的很明确,一求他们的自书诗,二请他们为郑孝胥伪满国歌手迹题跋。这就应了“脚步为亲”这句老话,随着登门拜访、书信往来的日益增多,我交往的老先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故事。如何珍惜这笔宝贵财富?我想八小时以外写点交往记趣之类的文章,将来像模像样出本集子。

这时我还是“空想主义”,一个字都没有写,却在与小如先生闲聊中斗胆说出了自己想法:“吴老,我是个山村小铁匠,没有什么文化,承蒙您乐当曹丘之引,让我高攀上这么多名师大家,我想若干年后出本集子,书名叫《附庸风雅》,您看怎么样?”小如先生想了想点头认可,并当场挥毫写下这四个字。

2010年国庆,《书屋》执行主编胡长明兄来北京出差,我酒桌上聊起交往过的学者名师,递上《特立独行——何满子》、《尘外孤标——吴小如》两篇习作敬请批评指正。长明兄草草翻过就下定单:“你写一个我发一个。”我言听计从,断断续续写了《耆宿硕彦——周退密》、《闲云野鹤——何兆武》、《筚路蓝缕——赵宝煦》、《纵横三学——来新夏》、《散文王国——黄裳》。

如果照此速度写下去,我交往的老先生们恐怕三五年都写不完。这个时候,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拐点。2012年7月,我告别从事27年的新闻工作岗位,离京赴沪就任武警政治学院副政委。学院工作不那么紧张,且有寒暑假,我又与家人两地分居,八小时以外便集中精力写这类稿件,一月或两月一篇,陆续写下了《物艺相通一一范敬宜》、《学者诗人——厉以宁》、《天遗老人——虞逸夫》、《南大名师——卞孝萱》、《国学院长——冯其庸》、《出版重镇——钟叔河》、《精神贵族——邵燕祥》、《未悔斋主——马识途》、《歌词巨匠——乔羽》、《历史学家——章开沅》等文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今拙稿可送上海三联书店的冯征先生编排了,这在我文字生涯中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我可以自豪地告诉读者朋友:我有文责自负的底气。这些稿件除仙逝者外全部经过采写对象本人审稿,虞逸夫、何满子、卞孝萱、范敬宜先生的文字送呈他们夫人、儿女或门人代为审核把关。邵燕祥先生比较“另类”,他回信说:“写我的文字,无论长短,是批评是揄扬,我都只扮演批斗会上点名的对象,不参与会前的策划,会后亦只能不置一词。”所以,我只好将拙文寄呈邵先生的好友吴小如先生和朱正先生代为斧正审定了。

铁匠写时贤,师傅看不见。我十分怀念病逝的姐夫、师傅吴寅阶。他就像“平民诗人”刘半农在《铁匠》中所塑造的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凭借手中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务远近乡亲。刘半农对铁匠形象十分钟爱,多次赞美铁匠:“人家说打铁朋友苦连天,我钉钉铛铛打铁也打过十来年。我打出镰刀弯弯好比天边月,我勿打锄头钉耙你哪里哼好种田?…‘铁匠镗镗!朝打锄头,夜打刀枪。锄头打出种田地,刀枪打出杀魍魉。”我师傅对铁匠营生十分热爱,他活到老打铁到老,对机械化蚕食传统手工业怀有天然的敌意,病人膏肓还唠叨着“我带的五六个徒弟都不打铁了,这门手艺很快就要失传了。”

我是师傅带的最后一个徒弟,也是最早的一个叛逆者,但我骨子里藏着深深的铁匠情结,每当听到“叮当叮当”的铁锤声就浑身发痒,唾沫搓手,情不自禁想抡大锤。我一直为自己的铁匠出身而自豪,当《湖南日报》创刊6()周年邀请我写回忆文章时,我诗兴大发附打油诗一首:“投铁从戎跳农门,急不择路写新闻。笑忆邯郸学步美,饮水不忘挖井人。”后来我请友人绘“跃华先生忆旧图”,上有二老题诗,其一:“文章已获连城价,宝剑常随壮士身。回念当年炉锤畔,玉成于汝是艰辛。己丑夏至,九六老人周退密。”其二:“欲肩大任先劳力,煅铁嵇康亦可人。握笔持枪同报国,从来成事在修身。己丑闰五月为跃华题,小如。”

退密先生、小如先生慷慨赠予溢美之诗,这是对我这个有老人缘的大兵的鼓励和鞭策。我自知“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虽有满腔热情,难补才疏学浅。这些文章述老先生的经历多、述自己与他们交游的细节少,字顺有余,斐然不足,在文章大家面前纯属敝帚自珍、班门弄斧,如果读者诸君能给个及格水平的评价,就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矣!

《附庸风雅》系列文章以时贤生年为序依次排版,无关个人学问高低、社会影响大小。其中多数文章刊发于《书屋》杂志,这次整理出版,特将胡长明兄因版面限制和其他原因删去的文字恢复。文章是自己的好,删减如同割自己肉般难以下手,况且我本俗人,因此更难免俗,无可奈何也。

本书出版,得到了刘凤桥、欧阳亮、叶昌盛诸君的无私帮助,这种文字之交情志相通、纯真高雅。妻子刘爱红独自带着女儿肖瑶、儿子肖和,不请保姆,上班、教子两不误,她的超常精力、超常承重、超常付出,给了我附庸风雅的空间和自由。我得双手抱拳衷心地感谢他们。

是为序。

内容推荐

肖跃华编著的《附庸风雅》一书篇目包括《耆宿硬彦周退密》;《天遗老人虞逸夫》;《未悔斋主马识途》等。肖跃华在题为《铁匠写时贤》的“自序”中写到:“《附庸风雅》系列文章以时贤生年为序依次排版,无关个人学问高低、社会影响大小。其中多数文章刊发于《书屋》杂志。”

编辑推荐

肖跃华编著的《附庸风雅》所撰写的是吴小如、何满子、黄裳等十七位老先生的经历及与他们的交往。文章以皓首时贤生年为序依次排版,无关个人学问高低、社会影响大小,其中多数文章刊发于《书屋》杂志。本书配有十七位老先生的书画作品,具较高的欣赏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附庸风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跃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9096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416129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