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图书 | 竹林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现代文学名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内容推荐 废名的这部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应该很是陌生,读起来也会有些生涩的感觉,但是此次能够重新整理出版,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文字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表现了作家废名的赤子之心。他的小说充满诗意,有田园风味。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富有童心,并且禅意盎然,使喜好收集、研究废名作品的读者能够对废名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目录 竹林的故事 初恋 阿妹 柚子 鹧鸪 半年 浣·衣·母 桃园 小五放牛 毛儿的爸爸 菱荡 文·公·庙 枣 桥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竹林的故事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那时我们是专门请一位先生在祠堂里讲《了凡纲鉴》,为得拣到这菜园来割菜,因而结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以后就借了割菜来逗她玩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从名字看来,三姑娘应该还有姊妹或兄弟,然而我们除掉她的爸爸同妈妈,实在没有看见别的谁。 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莱,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这墩也就是老程家的洗衣裳的地方,因为太阳射不到这来,一边一棵树交荫着成一座天然的凉棚。水涨了,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刚刚高过水面,老程老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的转过身倒在挖就了的荡里,——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不觉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顿时兴奋起来,然而立刻不见了,偏头又给树叶子遮住了——使得眼光回复到爸爸的身上,是突然一声“啊呀”!这回是一尾大鱼!而妈妈也沿坝走来,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餐饭。 老程由街转头,茅屋顶上正在冒烟,叱咤一声,躲在园里吃菜的猪飞奔的跑,——三姑娘也就出来了,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留到端午扎艾蒿,别糟蹋了!”妈妈这样答应着,随即把酒壶伸到灶孔烫。三姑娘到房里去了一会又出来,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终于还是要亲自朝中间挪一挪,然后又取出壶来。“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自然不是我们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抄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现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头上打圈子,妈妈呼喊女儿道,“去,去看坦里放的鸡娃。”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P1-3 序言 总序 徐鲁 从二十世纪初叶迄今一百多年来,谁不曾熟读过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谁没有背诵过脍炙人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散发着蚕豆花、稻花般的清香的《社戏》?谁不曾做过冰心先生的“小读者”?谁的心灵,没有被她笔下那盏闪烁着橘红色光芒的小橘灯温暖过、照耀过?谁的情感,不曾接受过《寄小读者》那涓涓春水的润泽? 如果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光芒璀璨的“小经典”——那曾经使一代代小读者甘之如饴和耳熟能详的名篇杰作一一开列出来,将是一份多么丰盈、美丽和迷人的文学书单: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老舍的《小坡的生日》,许地山的《落花生》,丰子恺的《忆儿时》,朱自清的《背影》,萧红的《呼兰河传》,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凌叔华的《小哥儿俩》,王统照的《小红灯笼的梦》,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 海豚出版社正是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整个现代文学史(包括儿童文学史)范围内,反复比较,精心遴选,从中择出最佳的版本,为中小学生读者和中小学语文老师们编选出版了这套文学名著“小经典”。 说这份书单是一套“小经典”,其中的“小”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的文学家,而这些作品,却往往是他们文学年表里的一些“小作品”,是一棵棵参天巨树上绽放出的小花朵,是文学巨人们献给幼小者的珍贵礼物,是真正的“大家小书”。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些作品大都篇幅不大,有的只有几万字,不是皇皇巨著,而是形制短小的“小创作”,因此,在众多的现代文学巨著中可谓“小经典”。 据说,欧洲人有个说法,叫做“Small Is Beautiful”,即“小的是美好的”。德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有本谈人类发展问题的畅销书,书名就叫《小的是美好的》。当然,对于任何文学名著来说,简单的“大”和“小”,并不能成为评价它们的标准,应该说,大的和小的作品都可能是美好的。我在这里只是想借用“小的是美好的”这个说法,来表达我对这套小经典的敬仰、喜爱与欣赏。 这一部部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文学小经典,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悲欢离合的小世界,一代代小读者在其中阅读、生活、呼吸和成长。这些作品不唯是一代代人童年和少年时代里难忘的阅读记忆,也许还是小读者们成年之后仍然念念难忘、常读常新的必读篇目。卡尔维诺有一个人尽皆知的说法:“所谓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那么,这些小经典的每一篇、每一部,也都有资格成为“我正在重读”的书。 它们的品质和魅力,它们的伟大和不朽之处,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它们几乎都是文学大师们的精心之作和“唯一”的作品,套用现代文学家施蛰存先生的一个说法,就是可以全部列为“一人一书”的不二之选。这些作家们也许在他们的“大作品”里能够找出两三部或多部可以互相代替,但是像这样的“小经典”,却往往只有唯一的一部。它们几乎是从诞生那天起,就被打上了“杰作”或“不朽”的标识。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十分认同和欣赏这份与众不同的“入选书单”,佩服海豚出版社作为“选家”的眼光和标准。 二是正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大师们的精心佳构之作,所以,它们也足可成为现代白话语言在纯正、优美、规范诸方面的典范之作。事实上,这些作家和这些小经典,的确也是一代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首选对象和必备选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这份书单定位为“中小学生必读文学名著”,一点也不夸张。而且,还因为篇幅上的节制与适度,它们也在无意中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分级阅读、循序渐进的便利与保障。 三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即入选的这些作家和这些作品,虽然因为年代、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作家性格气质、个人知识谱系的不同,每一部作品也会在题材、体裁、感情基调、思想深度、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各有千秋,然而,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不难感到,这些作品在努力传达着各自时代的“时代精神”,在努力地赢得了当时的那一代小读者的同时,也都具有着强大和鲜活的生命力和超越力,能够超越各自的时代、地域和创作背景,把一些属于全人类的、真善美的、永恒的东西,保留在了自己的作品里。这其中最可称道的,就是一种可使任何时代的读者都能感知的,伟大、朴素和温暖的“儿童精神”,或日“童话精神”。这种“儿童精神”,包括单纯、天真、自然的童年趣味,仁慈、宽容、温柔的舔犊般的母爱情感,对于每一个弱小的生命个体的充分尊重、理解与呵护,幽默、快乐和恣肆的游戏趣味,与花鸟虫鱼为邻的爱自然之心,等等。 我们看到,无论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还是冰心先生的《寄小读者》,无论是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还是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这种伟大的“儿童精神”,在每一本小经典闪耀和流淌。它们是美丽的星光,也是清亮的溪流;是薪火承传,也是血脉绵延。 不单单是儿童文学作品,在我看来,几乎是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具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和美好理想,那就是:要给世界送来爱心、温暖和力量,要给人间带来美好和幸福。虽然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几乎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个世界,也无力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幸福的日子,甚至连在童话里也办不到。但是,我相信,一代代作家,仍然在怀抱着这种伟大的精神,朝着这个美好的理想去写作;一代代读者,也总在幻想和期待着,能从优秀的作品中发现和找到一种幸福的生活,领略到一种崇高和美好的人生。 这不仅是文学的伟大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阅读的恒久魅力所在。 2013年春天,写于武昌东湖梨园 后记 编后记 眉睫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他成长于五四时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启发过沈从文、汪曾祺、何其芳、卞之琳、阿城、贾平凹、曹文轩、何立伟等一大批现当代作家。他的风格被称为“废名风”,至今依然能够在文学界闻到这种清新、飘逸、古拙的文风。这便是废名的文学价值依然长存的表现。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废名小说选》的序言中,废名对于自己的语言艺术风格有如此自白:“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 现在,我们从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董宏猷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林彦的栖镇系列校园小说里,也能读出这种诗化小说的味道。由此可见,废名的文学风格已经渗透到当代儿童文学里去了。 不过,严格说来,废名本身不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而是一个有童心的作家。关于这一点,许多作家、学者都曾指出过。周作人曾写了一篇以《桥》为名的短文,点出了废名的“儿童心态”:“《桥》的文章仿佛是一首一首温李的诗,又像是一幅一幅淡彩的白描画,诗不大懂,画是喜看的,只是恨册页太少一点,虽然这贪多难免有点孩子气,必将为真会诗画的人所笑。可是我所最爱的也就是《桥》里的儿童,上下篇同样的有些仙境的,非人间的空气,而上篇觉得尤为可爱,……中国写幼年的文章真是太缺乏了。”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先生在《废名的儿童心态》一文中说:“废名的作品有不少直接以农村的儿童或少年人为主角,如《柚子》、《阿妹》、《桃园》等篇都是;更有不少是从童年视角,通过儿童的眼与心来表现农村生活的,《小五放牛》和《毛儿的爸爸》就是这样的作品。废名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桥》,《桥》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正是几位单纯可爱的农村孩子。” 在蒋风先生主编的《儿童文学事典》中,对废名的一些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作品有过这样的评价:“废名还写有一些儿童诗和儿童小说:《洋车夫的儿子》、《洲》、《万寿宫》、《芭茅》、《送路灯》、《碑》等。废名的儿童小说以散文化的笔法描写乡镇特有的风土人情,活脱脱的孩子神韵,带有浓郁的乡土味。他的儿童小说为20年代的儿童小说作了开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既然这么多儿童文学理论大家对废名的作品都如此推崇,看来把废名的一些描写少儿生活、适合少儿阅读的作品,编成一本儿童文学作品集出版,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有着很大的意义。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成名作,但废名最重要的作品是《桥》。《桥》是废名的传世之作,也是他的诗化风格的集大成之作。这部小说非常富于童真、童趣。为了方便读者起见,不妨在这里向读者简单地介绍它的美丽故事: 程小林与史琴子在一次游玩中偶然相逢。在一个小小的村镇里,他们的父母又何曾不相识呢?既然有了通家之谊,两人在一起玩耍起来也毫无顾忌。他们一起掐金银花,“送牛”,习字,作诗,在棕榈树下披发……一切都发生在略带寂寞、伤感的气氛中。一种看不见的忧伤飘逸于小说之中,在几个小孩子的嬉闹中,体现了人生的美好与无奈…… 《桥》里的生活图景非常地安逸、静美,里边的人物也似不食人间烟火,一切行事都在平静而忧伤的氛围中展开,折射出了人生的“泪与笑”。我曾想,如果把《桥》拍摄成一部动画片,或者制作成系列的连环画册,一定是非常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精品。 希望小读者们能为这种风格深深地吸引住,轻松而大胆地走进废名的文学世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竹林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现代文学名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废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0204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首版时间 | 2014-07-01 |
印刷时间 | 201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 |
CIP核字 | 2014100028 |
中图分类号 | I247.57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5 |
宽 | 155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