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西学界对经典的研究愈渐升温,这一方面出于理论界拓展话语空间的自我反省,另一方面也因传统文学观念在新的时代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经典研究的一个基本成分,“经典化”自然也卷入了这股重审经典的热潮。文红霞所著的《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在充分肯定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论证新媒体带给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影响,并以苦难叙事、女性叙事、生态叙事、历史叙事为核心对新媒体影响下的文学经典化进行了深入探析。
图书 |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新世纪以来,中西学界对经典的研究愈渐升温,这一方面出于理论界拓展话语空间的自我反省,另一方面也因传统文学观念在新的时代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经典研究的一个基本成分,“经典化”自然也卷入了这股重审经典的热潮。文红霞所著的《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在充分肯定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论证新媒体带给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影响,并以苦难叙事、女性叙事、生态叙事、历史叙事为核心对新媒体影响下的文学经典化进行了深入探析。 内容推荐 在后经典语境下,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旨趣即经典重构,进而使得“顽题”得以新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西学界对经典的研究愈渐升温,作为经典研究的一个基本成分,“经典化”自然也卷入这股重审经典的热潮。《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在充分肯定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论证新媒体带给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影响,并以苦难叙事、女性叙事、生态叙事、历史叙事为核心对新媒体影响下的文学经典化进行了深入探析。《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由文红霞所著。 目录 上篇 文学经典的文化场域研究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论题的研究空间 三、关键词界说:“文学经典” 第一章 大众传媒与文学经典化 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 二、大众传媒与文学经典化 三、文学经典化的传媒路径 第二章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场 一、出版策划与新时期文学 二、影视改编与新时期文学 三、网络传播与新时期文学 中篇 文学经典中的“中国问题”与民族精神 第三章 文学的经典性 一、“中国问题”情结 二、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三、民族文化和民族经验的书写 第四章 创伤记忆与存在困境:苦难叙事中的家国关怀 一、苦难叙事中的悲剧精神 二、苦难叙事中的问题意识 第五章 女性觉醒与自我认同:女性叙事中的个体关注 一、文化语境与女性叙事的嬗变 二、女性问题与女性意识 三、女性形象与自我认同 第六章 生态灾难与文明危机:生态叙事中的绿色精神 一、生态关学与“超人类立场” 二、诗意栖居与绿色精神 第七章 历史反思与现实针砭:历史叙事中的忧患意识 一、破碎的叙事与历史反思 二、历史观与价值尺度 下篇 文学经典的叙事策略研究 第八章 文学经典的虚构策略 一、魔幻现实中的民族文化 二、疾病的隐喻与寓言化中国 三、故设悬疑与历史揭秘 第九章 文学经典的游戏策略 一、反讽中的现实箴戒 二、狂欢化与现实讽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文红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10859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2 |
出版时间 | 2012-12-01 |
首版时间 | 2012-12-01 |
印刷时间 | 2012-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