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讲述自远古至春秋时期战事。起于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迄于齐袭晋太行之战。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本书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为第1册,讲述自远古至春秋时期战事。起于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迄于齐袭晋太行之战。对殷商代夏,武王伐纣,中原与荆楚、秦齐与晋之争斗有精彩叙论。
序言一
序言二
出版说明
第一卷 上古至西周时代
第一章 中华民族之起源与发展
引言
第一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之文化遗迹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遗迹与三宗族集团之接触
第三节 中原三宗族集团之发展与同化
第四节 中国境内诸宗族各时期之发展与同化
第二章 夏族集团对黎苗之战争
第一节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
第二节 尧舜禹征苗之战
第三章 尧舜禹之平治水患与夏代之纷乱
第一节 尧舜禹之平治水患
第二节 夏夷纷争与后羿之颠覆夏朝
第三节 少康复国与夏祚中兴
第四节 申论
第四章 商代战争史
第一节 商代开国前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商代之兴起
第三节 夏商鸣条之战
第四节 商代垂统及远征
第五节 夏夷之同化与商代文化之发展
第五章 西周时代战争史
第一节 殷周一般形势
第二节 西周开国前之概况
第三节 武王伐纣
第四节 周公及成王之东征
第五节 周代之建国规模
第六节 宣王中兴与西周之覆亡
第七节 申论
第二卷 春秋(上)
第一章 春秋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时代形成之导因
第二节 春秋全时代之概貌
第三节 与军事政治有关之春秋时代学术
第四节 春秋时代之政治与外交
第五节 春秋时代之兵制与战争之型态
第二章 中原与戎狄荆楚之斗争一——齐桓公之霸业
第一节 齐桓公图强前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第三节 内政上之图强
第四节 齐桓公霸业之展开
第五节 齐国霸业之衰落
第六节 申论
第三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二——宋楚泓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之导因
第二节 宋国概况及宋襄公之图霸方略
第三节 楚国概况与楚成王之图强方略
第四节 宋楚战争之经过
第五节 泓战后之中原形势
第六节 申论
第四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三——晋楚城濮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晋文流亡与归国
第三节 晋楚两国之政治与军事
第四节 晋楚两国争霸中原之方略
第五节 晋楚城濮战之导因
第六节 两军之作战方略与战略行动
第七节 城濮会战
第八节 城濮战后晋军之行动
第九节 城濮战后之政局
第十节 申论
第五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秦殽函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与殽函战之导因
第二节 晋秦两国争霸方略
第三节 战场之地理形势
第四节 秦晋两军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局势
第六节 申论
第六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四——晋楚邲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与邲战之导因
第二节 晋楚两国之政治情況
第三节 邲战前晋楚之作战方略与战场地形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第七章 晋国霸业复兴与晋齐鞍之战
第一节 晋景公图霸前之形势
第二节 晋景公图霸方略
第三节 晋景公霸业之展开
第四节 晋齐鞍战前之一般形势
第五节 战场之地理形势
第六节 作战经过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八节 申论
第八章 晋国霸业与晋秦麻隧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麻隧之战之导因
第三节 战场之地理形势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第九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五——晋楚鄢陵之战
第一节 战前之一般形势与战争之导因
第二节 晋楚两军之编组与行动
第三节 战场之地理形势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第十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六——晋悼公之霸业
第一节 晋悼公即位之经过
第二节 晋悼公整饬内政与军事
第三节 晋楚争霸方略
第四节 战略地理形势
第五节 晋悼公霸业之第一阶段——保宋服郑转变全般战略形势
第六节 晋悼公霸业之第二阶段——和戎连吴以固霸权
第七节 晋悼公霸业之第三阶段——“三分四军”对郑之争夺战
第八节 战后政局
第九节 申论
第十一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齐内讧之战
第一节 晋伐齐平阴之战
第二节 楚救齐伐郑之战
第三节 齐袭晋太行之战
第四节 申论
第十二章 向戌弭兵之会
第一节 弭兵会前之形势
第二节 弭兵之会
第三节 弭兵会盟后之形势
第四节 弭兵会对于以后政治之影响
第五节 晋楚城濮战之导因
楚国势力之侵入中原,与晋文公之图霸期领导诸侯以捍卫中原,两者政治之冲突,实为城濮大战之基本导因。
截至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国控制中原之形势,与其对齐、晋、秦三国之政略与战略,已如上述,其形势实已相当稳固。不意中原诸侯中之宋国,忽有叛楚通晋之事。原来宋国为殷商微子启之后裔,在周代为宾国而不臣,爵为上公,于诸侯中为最尊。自宋襄公泓战失败病殁后,宋成公迫于形势不得已于周襄王十六年朝楚。楚成王虽待以优厚之礼遇,然宋成公终以中原上国屈事蛮夷为耻辱。宋成公归国后,闻晋文公以秦兵之助入主晋国,次年又兴兵纳周襄王,因忆昔年晋文公流亡过宋时,其父襄公曾待以厚礼,赠乘马二十乘,又以宋大司马公孙固与晋狐偃有旧交,遂于周襄王十八年叛楚以通于晋。
宋成公之叛楚通晋,实与晋文公以莫大之鼓舞,亦即与楚成王以莫大之打击。时适齐鲁构衅,鲁派臧文仲向楚乞援,楚正派兵援鲁伐齐,乃移一部之兵围宋缗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冀其悔悟。无如宋成公毫无反应,楚成王乃于次年冬,自率陈、蔡、郑、许联军伐宋,围攻宋都,讨其叛楚通晋之罪。
宋国被攻,宋成公即遣大司马公孙固乞援于晋。晋文公正欲挫楚北进之势,又见宋国位于中原心脏地带,若折而降楚,则中原大局将无法挽救;而宋国现正在楚国势力四面包围之中,形势至为危迫。于是先轸建议于晋文公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晋文公遂即采纳其议,决定救宋,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周历),兴兵渡河而东,遂与楚军演成城濮之战。
第六节 两军之作战方略与战略行动(参看附图1-16)
一、晋军之作战方略与行动
作战方略
晋军既已决定救宋,但直接救宋,必须途经曹卫之地;而曹卫附楚,将为其后方之患。且战争若在宋境,则离楚近而晋远;反之若伐曹卫,而致楚师于曹卫之地,则离晋近而楚远。二者战略形势之比较,其利害自甚明显。故狐偃说:“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晋文公迅即采取是项方略。
战略行动
晋文公既决定先伐曹卫以引诱楚师北上,即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出师,声言伐曹,以讨其昔年过曹时怠慢之罪。晋军伐曹,欲假道于卫,由卫之白马口(今滑县北)渡河。卫人勿许,晋乃由南河(今河南省汲县南)渡河东进。正月十五日戊申,晋军袭取卫之五鹿(今河北省濮阳县南之五鹿),并令郤步扬守之。于是大军东进,集中于卫地敛盂(今河北省濮阳县东之敛盂聚)。敛盂位于卫齐鲁曹四国交界处,为战略要地,并接近齐国,借可与齐国通往来;一面遣使至齐,与修桓公之旧好。二月,齐昭公(孝公于上年六月卒,昭公潘嗣立;昭公,桓公子)来会,晋文公与之盟于敛盂。
卫成公见晋大军既集中敛盂,直压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卫废县址);又见晋齐同盟,声势益张,于是请求加盟。晋文公未之许,卫侯因遣使告急于楚。卫人乃起而逐卫侯,卫侯逃于襄牛(今河南省睢县)。晋遂不劳而得卫国。
鲁国本与卫国同盟,鲁僖公当晋军侵入卫国之时,遣公子买率师援卫;及见晋军兵力强大,又与齐国联盟,卫成公出亡,乃召公子买还并杀之。一面告于晋国,谓其擅自进兵;一面告于楚国,谓其擅自撤退,以取悦于两方。
二月,晋中军元帅郤谷卒于敛盂军次,晋文公乃擢升下军佐先轸为中军帅,而以胥臣为下军佐。
三月,晋大军由敛盂攻入曹国,进围曹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三月十二日丙午,陶丘陷,曹共公被擒,于是晋军逼临宋境。
当晋军进攻卫国曹国时,原欲引诱楚军解宋围北上,但楚军不为所动,且攻宋益急。当宋成公闻晋军已破卫曹,又遣门尹般至晋师再度告急。晋文公在此种情势下,若置宋不顾,则无以报宋襄公昔日相待之惠,而失宋国,且将陷全局形势于不利;若进而救宋攻楚,则与原定诱致楚军于曹卫之野之战略相背,因之犹疑不能决。先轸因建议曰:“执曹伯而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楚急曹卫,其势宜可释宋国。”晋文公遂采纳其议,即执曹伯而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于是诱致楚军北进之战略得以实施。
二、楚军之作战方略与行动
作战方略
楚军为讨宋之叛楚亲晋而兴师。现宋未降而曹卫被伐,楚军欲决定尔后之行动,计有下列三种:
(一)迅速破宋,以诱致晋军于宋境以行决战。
(二)进兵曹卫之境击败晋军,以保持楚国在中原之威望。
(三)暂时退据申息国境,自固以观变。
楚成王深知晋文公之才能,当其流亡过楚时,彼认为晋文公将来必能有为于晋国,故待以厚礼。至是,楚成王已知晋军侵入卫国,集于敛盂;晋齐结成联盟;又闻卫人驱逐卫成公而降晋;晋军又已移师破曹。楚成王深感晋人用兵迅速,且卫降曹破,中原形势突变,已失去救援之义;又闻秦国将出兵助晋,诚恐申邑商密被侵,后方堪虞,乃决定撤解宋围退兵回楚,避免与晋军冲突。楚成王此种决定,实不失为明智果断之举。惜其后令尹子玉不听楚王之命妄自进兵,卒招致城濮之败。
战略行动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三月,楚成王既已决定撤兵回申(楚邑,今河南省南阳县),乃令子玉撤去宋围,率师回国。又恐子玉性刚,因诰诫子玉说:“无从晋师,《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一面又令申叔撤去齐邑谷城之戍,将谷城归还齐国。楚成王随即率其部队回到申邑。楚成王虽回申,但令尹子玉并未撤去宋围。彼又闻晋人已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乃派斗越椒(字伯芬)回申,向楚王请求增军,并许其与晋军作战。楚成王当时匆促回申,原来为顾虑秦军东出武阙以攻其后。但回国后,觉得后方安谧无事,乃以东广西广之部队增援子玉之军。
三、晋楚之谋略斗争
晋文公既用先轸之谋,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楚子玉亦已得楚成王之增兵,且亦再无避战之命令。于是楚子玉派宛春为使告于晋君曰:“请复卫侯而封曹伯,则楚亦释宋之围。”子玉之意,若晋许其请,则楚可树恩于三国;若不许其请,则三国将怨晋而助楚,诚为一举三得之谋。晋先轸亦已深悉其用意,乃提出一更高之对策。先轸曰:“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贰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晋文公大悦,即采纳其议,拘宛春于卫,而私许曹卫复国;曹卫因之告绝于楚。子玉既愤宛春之被拘,复怒曹卫之告绝,于是决然背弃楚王“无从晋师”之命,而向曹国境内之晋军进兵。
第七节 城濮会战(参阅附图1-171-18)
一、两军会战前之运动与部署
楚军既自宋都向曹境北进,以求与晋军决战,晋文公乃令晋军向后撤退三舍(一舍三十里),盖以报过去晋文流亡过楚时楚成王之厚遇与撤退三舍之诺言。晋军退至城濮(今山东濮县临濮集)而止;楚军则紧紧追随不舍,进逼晋军。四月四日丁卯,楚军进至城濮之南,面对晋军背酅而舍,即依托丘陵为营,居高临下而阵也。
四月五日戊辰,晋楚两军对峙于城濮。是日楚子玉使斗勃至晋军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名)与寓目焉。”子玉请战之词,满含骄狂之气。晋文公却使栾枝作谦恭之对答,其词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相见!”
晋军兵力与部署晋国除其自有之上中下三军外,尚有秦穆公派遣小子率领来援之秦军。因当时秦晋关系甚为辑睦。晋文公于周襄王十七年秦伐楚之商密时,曾派兵相援,故此次晋军救宋,秦亦派兵来助也。齐昭公自参与敛盂之会盟后,亦遣其大夫国归父、崔夭二人率领齐军来助。当楚子玉之军解宋围而北进时,宋成公以宋围已解,亦率兵来会。因之,城濮会战,晋国方面之总兵力,合晋秦齐宋之军约为八九万人。
晋军之部署,以其上中下三军作成横阵排列,先轸之中军居中,狐毛之上军在右,栾枝之下军在左,秦齐宋三国之军,配列于晋三军之中,整列阵势于莘墟之北。全军之兵车甲士及驷马,皆披韅(背甲),靷(胸甲),鞅(腹甲),靽(后甲),装配齐全。晋文公登有莘之墟(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以观晋军,见军容壮盛,因此颇具有战胜之信心。遂令伐当地树木,曳于兵车之后,使尘土飞扬,以迷误楚军。
晋军之作战,是以右军伪作后退,引诱楚军深入,而以中军左军夹击之。
楚军兵力与部署楚军之部署亦列成横阵,子玉以其中军及若敖之卒居中;斗宜申(子西)率息邑军及陈蔡之师居右;斗勃(子上)率申邑军及郑许之军居左。将东广西广部队分配于左右两军。总兵力约十一万人。
楚军之作战,是以三军并列,齐头向晋军作正面之进攻。
二、会战之经过
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四年,楚成王四十年,四月六日己巳,晋楚两军皆已完成作战部署。当两军接触之时,晋军之左翼下军胥臣部,以虎皮蒙在马上,首先冲击楚军右翼之陈蔡军,陈蔡军惊骇而溃。同时栾枝之部,以多数车辆曳树枝而驰,因之尘土大起。时适冬末春初之东北风,猛烈吹向楚军,楚军因而目视不清,故楚右军亦溃。晋军右翼之上军狐毛部,设两面大将旗,当与楚军接触时,佯向后退以诱敌。楚子玉以为晋大将所在之晋右军败退,即纵其左翼军追击之,以为将晋大将之军击败,即可以取胜。故对陈蔡军及右翼军之溃败,初并不以为意。但当其左翼军追击晋右军而前进时,右侧翼已暴露于晋中军之下。于是先轸郤溱以中军横击之;同时狐毛之上军,亦回军反击。楚左军在晋中上军夹击之下,遂不能支而亦溃败。楚子玉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溃退,遂急令中军停止前进,得以不败。子玉乃收集败残之兵,向西南撤退。晋军随即起而追击,直追至楚军后方屯粮之地,因利用楚之粮食及营舍休兵三日,然后毁其营舍,于四月十日还师。
当楚军涉睢水(今惠济河上游),经空桑(今河南省杞县),将抵达楚境之连谷(今河南省临颖县西南)时,楚成王得悉楚军败溃,因怒子玉之丧师辱国,乃使人责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父老何?”其意谓申息之子弟,均战死战场,其将何面目见其父老耶?子玉因愤而自杀于连谷。楚成王遂以吕臣继子玉为令尹。
当晋军既已战胜之后,晋文公犹有不豫之色;及闻子玉死,乃转忧为喜曰:“今后将不再为晋国之患矣!”盖虑其积恨报复也。
第八节 城濮战后晋军之行动(参看附图1-15)
一、威郑与朝王
晋文公以郑国位于中原之中心,关系将来霸业之发展至为重要。而郑文公过去在齐桓时代,常依违于齐楚之间;及齐桓死后,郑文倒向楚国,使楚国势力迅速进入中原;城濮之战,竟派兵加入楚军,与晋为敌。又晋文公前在流亡过郑时,曾受其侮慢。兹晋军已战胜楚军,且已邻近郑境,遂移师问罪,且乘机控制郑国。时适郑文公派其大夫子人九(人名)来晋军请罪,晋军遂入郑境。五月一日甲午,晋文公及大军达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当时黄河在原武县北方),郑文公亲自来晋军致犒,并以谢罪。五月十三日丙午,晋文公及郑文公盟于衡雍。
周襄王闻知晋军击败楚军,自不胜欣喜。盖周室凌夷已久,赖有姬姓诸侯击败楚国,得以重振周威。且晋文公昔年曾有勤王讨逆之功,因之准备亲往军前慰劳,借以奖励晋侯屏藩王室,不失先王封建宗亲之美意,一面更可提高王室之地位;襄王因遣王子虎告知晋侯。此时晋大军正向衡雍前进,因之与王子虎相遇于途。
晋文既知襄王要亲来劳军,乃令筑王宫于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以便朝觐。
五月十四日丁未,襄王莅止。晋文率宋、齐、鲁、郑、蔡、卫(武叔)、莒诸侯朝觐襄王,并告捷献俘,有甲冑之马及兵车百乘,步卒千人。陈侯后至,参与践土之会。
五月十六日己酋,襄王宴享晋侯,用昔年平王享晋侯仇之礼,令晋侯侑(与天子共席饮酒)。襄王劳之曰:“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义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
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曰:“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文公辞谢再三而后受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命而出。在此期中,晋文公出入觐见襄王凡三次。襄王更赐赠晋文公之礼品如下:
大辂之服——祭祀用之车马服饰。
戎辂之服——军事用之车马服饰。
P170-178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军二级上将徐培根
人类在数十万年持续不断之生存斗争中,其出现于斗争舞台或消逝而退隐,乃历史上所常见不鲜之事。尼罗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达米亚草原之古代巴比伦人,在世界早期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与贡献。但历时既久,其适应力不足以抗御时代之巨轮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出人类斗争之舞台,阒然无闻于世。独我中国之文明,兴起之早,盖与古埃及与巴比伦文明相颉顽,迄今已历五千余年。在此长期之生存斗争中,我国国势虽有时而盛,有时而衰,但至今犹能卓然自立于世界者,此其中当有其长存久持之道。吾人综读此五千余年之历史,细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为英国近代史学家汤因比氏(A.J.Toynbee)所发见之定则,即艰难奋斗,乃能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汤因比之言曰:
“人类所受严酷之考验,其第一个阶段是由阴入于阳(即由静入于动),其所经过是动的行为,这是人类受到敌人大挑拨(Temptation)而做出的。人类付出其智慧与努力之代价,历尽艰难困厄,最后终于克服敌人获得胜利,遂居于进步前驱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顿在其所著《文明与气候》一书中亦有如下之记述:
“许久许久以前,一群无衣的、无居室的、无火的野蛮人,来自热带中温暖的故居,逐步向北方前进,由春季以迄夏末。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所离开的是温暖之地,直至九月,才于夜间感到砭骨的风寒。一天一天的过去,情形又更坏了。他们不知道原因所在,到处乱窜以期避开。其跑到别处的通通死亡。他们有极少数的人,看到这样刺人的天气无法可避,乃运用人类最高之能力,以从事于有意的发明。有些掘地以蔽风雨,有些采取树枝树叶盖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兽皮以裹身。不久,这些野蛮人便朝向文明大步迈进了。裸体的有了衣服;没有房子的有所遮盖;一无储备的则取肉类干制而收拾起来,在冬天并储有硬壳果了。他们调整自己以适应艰苦之环境,终于步步向前得到了生存。”
像这样人类与自然环境之斗争,在中国古代传说上亦有很多之记述,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泽,皆为我国先民与自然环境艰难奋斗之事迹。其间软弱无能者多已归于淘汰灭亡,惟有坚强奋斗者始能继续生存。此可证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发见之原则,确为不易之定论。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得相同之结论,我国孟子亦有同样之言论。孟子之言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综合孟子与汤因比氏之所论,即所谓“多难兴邦”与“逸豫丧邦”之意。其实世界各民族,每个民族都是经历过许多艰难与困厄,但其胜败存亡迥然异数者,盖非艰难困厄之难易,而在经历艰难困厄时能坚忍不屈,动心忍性与增益所不能之为难能可贵也。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奋斗之历史中,经历内忧外患艰难之多,无异于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克服艰难卓然自立者,赖有此动心忍性坚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则为中华民族之政治思想,竟为天下一家之世界思想也。《尚书·尧典》中首提“协和万邦”。当时所谓万邦,盖即各氏族之众多部落,而使和平辑睦以相处也。从史实上看,中华民族每当兴盛时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邻邦之依附者,完全为仰慕上国文化而贡纳其方物。故邻国之依附,乃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征服。而治国者从不以征服异族为荣,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妇不得其所为耻。在统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处,和协辑睦,文化混同,血缘交流,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极则。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让之气氛中,如春风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觉,久之遂混化为一个民族,而其利害祸福无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千余年之历史中,当时有所谓夏、夷、黎、苗、猃狁、獯鬻、肃慎、东胡、戎狄、荆楚、百濮、群蛮,乃至鲜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回纥、吐蕃、女真、蒙古、满洲等不胜枚举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寻其痕迹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后裔,均浑然同处于中华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岂世界其他民族之残忍相杀,或近代弱肉强食之理论所可比拟哉?原来世界人类,均属圆颅方趾,其是否同出于一源,固有待于研究与考证,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则属心同理,行同伦也,此为中国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盖实赖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国之军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国古代兵学,对于用兵之战争均以仁爱为出发点。《司马法》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太公六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无取于民者,民利之,无取于国者,国利之;无取于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缭子》曰:“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又曰:“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所以中国之军事思想以安民利民为目的,而用兵则在诛伐暴乱,拯救人民为事,此与西方兵学家以崇尚杀戮征服者大异其趣。
吾人细读中国五千余年之历史,自原始之众多异族并处,逐渐进于现今之民族混同,盖无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为用,前者出于坚忍不屈,故能历久弥远而卓然自立;后者出于仁爱一体,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为中华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国开国之初,即有夏黎两族黄帝与蚩尤之战争。当时蚩尤声势之优越,黄帝固以艰难百折,始能获取胜利者,但黄帝既胜之后,夏黎两族相处若一家之人,故两族同化最早。嗣后汤武战胜桀纣,既胜之后,则用夏变夷,翕然同化。后至汉唐宋明各代,亦无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观,诚可证明中华民族之永存,实由于上述坚忍与仁爱之两种民族性之交互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国历史文化载籍浩繁,欲研求此种事理,则整理过往之史料而使成为一种有系统之记载,殆为今日史家重要之责任。况当现代,世界已进至卫星飞弹氢弹钴弹时代,人类已濒临毁灭之边缘,则中华民族之卓然长存与涵容混同之史迹,殆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存之借镜。则斯编之辑,不仅可为中华民族后人在此剧烈竞争之时代中,知所以自处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类,残忍相杀,终非永存之唯一途径,而翻然有所改变,斯则世界人类共同之福祉也。
余等奉命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故提其要点,垂涕而道,语重心长,不觉其言之深也。全书既将完成,乃以此意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国人,使知所以自励;亦所以贡献于世界,借以增进共勉之道。
中国历史典籍浩繁,史料丰富,而编者限于智识与时间,其取舍之间,常以与当时政治军事有关者为范围,因之其谬误与遗漏在所难免,深望海内贤达,时加指正,则不仅本书之幸,编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