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大刚在这部《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散文集里倾注了自己一生的人文情怀。从泸州走出去的著名作家、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编剧罗强烈在该书序言中写到:“哲人说过,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正是一种浸透了人文情怀的历史意识,构成了大刚这部‘国家地理’的第四维——四维的‘国家地理’,带来了本书磅礴喷发的激情、纵横捭阖的视野、一咏三叹的笔调、绚丽多姿的文字。”

内容推荐

在《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部长达四十万字的旅行散文集里,陈大刚写下了他几十年的“走”和走,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肉体的。他的确走了很多地方,或是因公,或是刻意去旅游,时而青藏高原、时而丝绸古道、时而北国的雪、时而南疆的风,时而天高云谈、时而碧海杨波……,他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但更多的是放飞了自己的所思所虑——就这样,用了五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样一部值得一读的旅行散文集。

目录

放歌青藏

珠穆朗玛/3

绝代三娇/11

天境祁连/25

西北风情

西北望长安……/37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49

大梦敦煌/58

依山傍水的“塞上江南”/72

是谁在唱忧郁的歌

——我的内蒙古感怀/79

北国风光

一个外省人看北京/95

天津的洋房子/106

秦皇岛的古/112

平遥古城意识流/122

泰山极顶/130

冰雪世界

“飞行”在大连的美丽中/137

长春二题/141

哈尔滨的冬天/144

行走江南

丽江咏叹调/155

走向泸沽湖/163

散打重庆/171

“喝”贵州茅台兼“喝”泸州老窖和郎酒/182

赤水河风情/199

信步华中

凤凰古城漫笔/219

一唱三叹说洛阳/230

武汉二重奏/240

水上九江/246

梦里江南

乡下人眼中的上海/253

水也似的江南哟……/263

黄山缘/270

南国风情

椰风若梦/281

印象桂林/288

那年到深圳开眼界/295

泉州:中国的海上“马车夫”/301

寻访三地

漫步台湾/309

香港散记/321

澳门随笔/328

我思故我在

大河上下/335

旅游天地/344

“杞人忧天”

——人与自然断想/353

后记

试读章节

行走长安,就是进入历史,进入浓得化不开的“过去时”——那些在《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唐诗三百首》中,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如雷贯耳地震荡我们的地名、人名、事件,都张牙舞爪向人扑来。

对于长安的过去,对于祖先们的了解,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从文字记载的书本上开始的。文字是枯燥的,书本是浅薄的,阅读是空洞的,形不成方位感、立体感。而到了长安,所有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一切,便都活色生香地跳了出来。

行走长安,就是复活我们所读过的那些方块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水就是渭河,现在就出现在我的脚下,古意悠悠地在夕阳西下的波光中流淌。

“灞桥伤别”,真就有一桥在灞河上。灞河位于长安城东,史记,唐时数里长堤植有柳,灞桥边设有驿站,称“灞亭”,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客,并折下枝头柳枝相赠。“柳”者,留也!“灞桥折柳赠别”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无数文人就在灞水、灞柳、灞亭,用文字淋漓尽致地“上演”生死离别、离愁别绪。伫立灞水岸边,看风拂杨柳,恍然之中,是春来时际,两岸柳絮漫天飞舞,水湄之上烟雾蒙蒙,幻化出那个“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的少妇幽怨的眼。

秦宫“八水”渭、泾、沣、涝、涌、滴、浐、灞八条河,荆轲刺秦王时的章台,楚汉相争时“沛公军灞上”的灞上,“鸿门宴”中的鸿门,“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汉唐帝王陵,“渭城朝雨渑新城”中的渭城,“乐游原上清秋节”中的乐游原,“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长安道,“我是曲江临池柳”中的曲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的蓝田,《西游记》中玄奘法师唐僧译经之所大雁塔,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大明宫,所有这些都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地接受我重新“检阅”……

特别感慨骊山。她不高,不能和四川的山比,更不能同西部高原比。但它的“海拔”却因为与一连串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相连而高耸云端——女娲“炼石补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摆设鸿门宴,唐玄宗与杨贵妃感人肺腑的千古情缘……随便提一个出来,都要叫人舌头伸出来就缩不回去。

P39-40

序言

我很高兴,能为本书洗礼。

我曾经接到大刚从西藏打来的电话,我们在电话中为世界屋脊兴奋:那蓝得惊心动魄的蓝天、白得纯洁透明的白云,那庄严肃穆、沉默不语的山峰,那灵气氤氲、朝潮朝汐的神湖……以及由此而生的超拔绝尘、独步世界的人文境界;我曾经接到大刚从青海湖边打来的电话,他说自己正站在金银滩草原上,看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和那位帐篷里的哈萨克姑娘;我曾经接到大刚从西安华清池旁打来的电话,感谢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女性、谱写了一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歌;我曾经在北京送大刚东去,他要坐火车去北戴河领略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英雄感慨;然后,我又在泸州与大刚碰面,此时他刚从台湾旅游归来,正在构思本书最后一个章节,我笑称他将在书中把台湾“统一”进来。

这期间,大概有三四年时间,我知道大刚在写作本书,于是,心里充满了一种阅读的期待;然而,如今捧读书稿,我期待的这本书,却超出了我的期待。

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是何等大气而诱人?!——从以珠穆朗玛群峰为标志的地球第三极,到中国唯一濒临太平洋的台湾东海岸,从海水碧蓝的热带三亚,到冰封雪飘的北国草原,从莺飞草长的柔曼江南,到飞沙走石的雄浑戈壁,从若尔盖草原旁的黄河第一弯,到中原黄土地上的平遥古城,从几乎随中国历史而起的古都长安,到21世纪的现代化大都市香港,从丝绸之路西出阳关,到桂林山水独自徘徊,从自己的故乡古蔺,到祖国首都北京……从内地四个直辖市、五个自治区、二十二个省,到两个特别行政区,再到孤悬海外的宝岛台湾省,大刚都一一走到,然后,以其浪漫而充沛的激情,去拥抱这三十四块祖国宝地,选择其独特而美丽之处,纳入自己的文学王国——如此规模布局的文学性“国家地理”,在我的阅读中还是第一次见到。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无论是唐太宗看魏徵,还是辛弃疾看青山,都涉及了审美的主体意识问题。虽然大刚花钱、花时间、花体力和花精力,把祖国的行省区域一一走过,并择其精华纳入一书,已经颇为壮观,但是,本书更为深厚的地方,应该还是那种浸透在“祖国青山”深处的人文情怀。我们知道,数千年来,泰山都被尊为“岱宗”“五岳之长”,然而,大刚以自己的入文情怀为视点看去,却认为这是一个“误会”,他从泰山上的两干多处石刻铭文着手,要为泰山洗刷掉自秦始皇封禅始的几千隼封建政治文化油彩,以及历代士大夫和文人墨客附庸政治的斑驳痕迹,还泰山一个自然清新的山的面貌一这种人文情怀,决定了大刚这部“国家地理”的深度和广度。

正是这种炽热的人文情怀,决定了大刚对自己的“国家地理”的思考和咏叹、批判与赞美,这是我们从本书中很容易看到的。我想在此指出的是,大刚这种人文情怀,积淀于他的生命岁月,发酵于他的成长历程。大刚对江南的水的选取和抽象,最早应该来源于他在故乡煤油灯下的阅读:越国美女西施在溪边浣纱,那种水的清凌、纱的飘柔、人的美丽,以及它们千百年来在唐诗宋词中的吟咏和酿造,直接给了大刚写作江南之水的原型主题。我们承认,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曾经带来权贵的飞扬,唐玄宗的不理朝政曾经带来历史的动乱,但是,其中有一点我们却不能否认,那就是情和爱,或者直接说,那就是爱情。尤其是对于常常视女人为繁衍工具的帝王来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来得独迈千古,当然,也因政治光环的照耀和政治动荡的影响,也来得无比美丽而伤感。白居易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写出了令人咏叹不已的《长恨歌》。对于《长恨歌》,大刚肯定不是到西安华清池才读的,而是从小就吟咏,只不过是到西安华清池畔才化为文章。——所以,我认为,大刚几乎是在用自己一生的人文积淀写作本书。

哲人说过,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正是一种浸透了人文情怀的历史意识,构成了大刚这部“国家地理”的第四维——四维的“国家地理”,带来了本书磅礴喷发的激睛、纵横捭阖的视野、一唱三叹的笔调、绚丽多姿的文字。

作为朋友,我为大刚得此书而高兴。

(作者为著名作家、电视剧《雍正王朝》编剧)

后记

把《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书稿送出之后,人就像犁完一丘大田的水牛,伸长脖子大大出了一口粗气——从动了心思用文字做《笔走大中国》这件事开始,足足累了五年,现在终于“走”出来了。

其实,一个中国人在中国走,本就算不上什么事。因为,这就是在自家园子里走,在自家田地上走。不过,中国这个自家的园子也太大了,田土也太宽.了,从成都飞北京的行程,要是放在欧洲,已经飞了几个国家;一个西北的沙漠,就可以装得下好几个中东国家。一方水土一方风俗,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无论是从地貌到地质结构到气候,还是从风土人情到宗教文化都非常复杂,而且,中国又恰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又并且还处于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所以,要“走”这样的自家园子,就是“国防”身体,就是打了鸡血,也要累出几身大汗,才能“走”得完,才能“爬”得上山顶。以我为例子,生下来就开始“走”,至今也只能算是在中国文明的大山脚下“走”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脚来实地走,到今天也才走了中国一百多个城市,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还只是小县城。所以,我集数十年之“走”和走,实在很狭窄、很欠缺。我只能算作偶尔进入“中国网页”的“游客”。

虽然只是“游客”,但我还是比一般人要走得多些。就有一些朋友经常问我,旅游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可能不算是回答:中国的山水和文明就在那里。存在就是被感知,最好自己去感受。旅游中,只要觉得是去远方,就OK!

其实追溯起来,人从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了“旅游”。比如我们中国,祖先们就是在黄河边上不断地游走,从一处草原到另一处草原,从一座山冈到另一座山冈,从一条河流到另一条河流,以寻找更好的土地安家落户,繁衍族群,壮大部落而形成的。早期华夏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旅游史”。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旅游的“适彼乐土”,主要是为心灵“安家”。

族群部落定居之后,城市就出现了。但“旅游”还在进行。在古代中国,主要是两类旅人,一是商人,一是政治文化精英。前者的“旅游”叫经商,古书上叫“商旅”;后者的“旅游”叫周游列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这些著名的“子”,都这样“旅游”过。比如,孔子就很High地在泰山上摆出Poss,高分贝大喊“登泰山而小天下”——只是不知道孔子这一广告创意当时要了多少银子。他老人家还向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以小人之心揣测,孔子一定希望其中有几个是“樱桃口”与“小蛮腰”的窈窕淑女。《庄子》一书,是庄子神游天地六合,与自然万物、历史人文对话,用文字构建的思想殿堂与心灵大厦。但里面也有不少山川风物描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当作特殊的游记来读的。比如《河伯》中对黄河与北海的描写,就很传神,可以算是开了中国游记体的先河。汉朝的司马迁同志应该也是一个大旅行家。虽然他是以标准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享誉后世,但支撑《史记》的骨架,就是他年轻时的山川游历,所以《史记》也是特殊的游记——今天的驴友们如果要找自己的“祖宗”,完全可以和司马迂攀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了著名的“子”和司马迁做表率,中国文人就很追捧“旅游”,仿佛一生中不爬几座山,不游几条河,就算不上是读书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唐宋时期许多诗人的“行为艺术”,他们大多具有文学达人和旅行达人双重身份——看到好的风景,当然想显摆一下,但那时没有相机,就只有通过文字来表现。中国的山水诗,就是这样逼出来的。唐朝的“诗鬼”李贺,其创作最为形象,他不断在路上走,有了好的念头,就先写在纸条上,放到行囊中,到“宾馆”住下或者回家后,再整理成完整的诗。“旅游”诗写得好的,除了李白、自居易、苏轼这些大师外,我认为柳永也很算一个,他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得掏心掏肺掏血,今天读来,还要让我辈感慨唏嘘。看来,“有女如云”的那些江南美眉实在没白疼他。

中国古代最专业的旅行家,大概只有两个人:郦道元和徐霞客。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著作,但同时更是精彩的游记;徐霞客的著作《徐霞客游记》,看书名就是旅游散文。在他们之前,也有专门写中国地理游记的书,比如先秦神话《山海经》,从西部的昆仑山写到东部的大海,从天上写到地下。不过,那不是个人专著,而是我们这个民族在远古洪荒集体的“神游”与“梦游”记录。

中国的帝王们也喜欢旅游。帝王也是人,是人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秦始皇的南巡北巡,临渤海爬泰山,说白了,就是一种旅游;当然,你要说秦始皇的旅游只是副产品,威震四方、维护社会稳定才是主要目的也对。不过,隋炀帝的东游西荡,乾隆帝的七下江南,应该就是纯粹的旅游。所以,今天媒体上人人喊打的公费旅游,古已有之,算老账就要算到那些贪玩好耍的“朕”们身上。

公费出国也可以在古代找到出处。汉朝的张骞、唐朝的玄奘就是。但与这两次公费出国相比,1405年一1433年间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就没有策划好。那纯粹是郑和这个散财童子烧钱的公费出国观光。而且就是单从旅游而论,七下西洋也是失败的。永乐大帝朱棣应该叫郑和几个带上李白、柳永之类的文人,郦道元、徐霞客之类的专业旅行家,写出沿途的风光胜景,写出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向蛮方四夷扬我国威的同时,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一些可以遥想当年的文字。当然最好再带上一大批商人,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发展出中国的海洋商业文明。最理想的是带上民政部门和户政部门的同志,拓展海外天地,对于那些无主岛屿、海湾、海峡,完全可以用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名字来命名。当然,用西施、赵飞燕、貂蝉、杨玉环这些美眉的名字来命名也是可以的。当时太平洋上这样的岛屿、海湾、海峡是太多了,闭着眼睛一抓就是一大把,没有人来争,因为擅长做这些事的欧洲人哥伦布和麦哲伦的父亲那时还没有耍女朋友。最后,还有一件小事郑和也要做,那就是装上中国的门牌号码……

不过,无论古人是自由行,还是公费旅游,或许是公费出国观光,我都很羡慕。他们那时是走在原生态中,风景肯定要比我们今天好上许多倍;那时的空气只要是装在瓶子中,直接就可以卖给今天的我们——据说,今天中国的空气质量已排在了世界倒数第五位。对照古诗古文中的风景,我曾经多次“愤青”一样拍案而起,咬牙切齿控诉前些年和现在的一些开发建设,如“鬼子进村”般的掠夺和破坏,已使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不能勾魂摄魄地“放电”。而且古时李白、徐霞客他们基本上要用脚来走江湖,用生命来体验大自然,所以感受就刻骨铭心——他们是随便站在哪儿都有风景,他们随便一站就是一首诗。放眼而今,人非物也非,他们的许多栩栩如生的体验,惊心动魄的感受,我们已经无法重复了——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哦,古人的旅游是莺歌燕舞之旅,是入木三分的走,是奢侈的身游、心游、神游、梦游。对比今天,我不得不又要“愤青”——我们不但无景可看,而且我们的游,特别是那种参团旅游,更多的时候是“劳命伤财”,既费马达又费电:“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景点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人要会想。对于当今旅游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我常常用阿Q的“人生天地间,有时大约未免……”来宽慰,像刘和珍君一样始终和蔼地微笑着。其实,有时回过头来想,我们也用不着太过自卑,因为今人也有强于古人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能够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比古人走更多更远的地方。并且,天可怜见,在西部,在青藏高原,还有原始的处女地,还有离天最近的净土——这些地方,无论是李白、柳永、郦道元还是徐霞客都没有去过。特别是我们可以在飞机上鸟瞰——在这一点上,古代的诗人和旅行家们都要悲摧。我特别喜欢英国人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关于飞机上的感受——

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飞机展示的力量能激励我们联想到人生中类似的、决定性的转机;它让我们想象自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云朵带来的是一种宁静。在云层的下面,是我们的恐惧和悲伤之所。那里有我们的敌人和同人。而现在,他们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无足轻重。也许我们早已参透了这样的真谛,但现在,我们倚着飞机冰凉的舷窗,这样的感觉变得从未有过的真切——我们乘坐的飞机是一位渊博的哲学老师,是听从波德莱尔的召唤的信使——

带我走,到远方。

此地与土,俱是泪……  飞机对我们视觉感官的颠覆,让我们惊奇地发现,世界原来还有另外一副面孔。比如,从万米高空看云彩,和站在大地上看云彩,就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景象。我们原来观念中关于世界的一切,都来自于我们站在地上的所看,所想,所感。我们的诗歌、绘画、哲学思考、人生感悟,全部是根植于我们站在大地上这一基本事实。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李白、苏轼,还是欧洲的苏格拉底、康德、普希金、莎士比亚;无论是敦煌莫高窟中的绘画,还是卢浮宫中的艺术杰作,都是来自于站立大地。所以,我们可能应该对所有已经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作重新考量;所以,我们应该通过飞机上的看,创造新的文化、新的审美世界……

我曾用文字记录了在江汉平原上空感受过的一次审美震撼——

随着飞机的上升,大地上的一切都隐约了原有的形态,道路、建筑、田野、山峦都被扁平化,平庸而苍白。让我惊奇的是,在地上看到的混浊的长江,却因为高空的距离,被过滤了不堪入目的颜色,居然一花独放地凸现出生命的神采,成了自万山丛中呼啸而来的一道白色波光,神龙一样潇洒自如地在江汉大地上腾挪跳跃,曲尽其妙。那种飞动豪迈的造型,就如同天人在大地上书写的象形文字——铁画银钩,粗犷拙朴,血脉贲张,动感飘逸。我以为这绝对是中国书法的祖宗,中国文字的祖宗。书圣王羲之留在黄鹤楼的那个“鹅”字书法,比不上长江在江汉原野上随便拐出的弯曲一笔;传说中的仓颉,肯定是在很高的山上看了长江的飞扬意态,如同醍醐灌顶,在顿悟了天地造化之后,才造出了汉字。我甚至疑心,北京奥运会那个象形文字造型的会徽,就是创作者在飞机上看了江汉大地上长江“书法”之后搞出的山寨版本——因为它没有长江“书法”的原始荒蛮,浩瀚大气,神秘空灵……

写到这里时,我想到了俄罗斯学者巴赫金说的话:“世界还看不到任何终点,关于世界的终极话语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开放的、自由的,一切还系于未来,并且远远系于未来。”所以,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扬祖宗旅游的光荣传统,随时准备背上行囊去远方,把美丽的旅游进行到底。记住,还要像美国流浪歌手杰克·凯鲁亚克一样放声歌唱《在路上》——

自由上路,追寻爱与理想的波希米亚;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2012年11月22日感恩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大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6283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