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中国著名科学家成功的故事/科学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常常羡慕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有不少年轻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这种愿望当然是很美好的,但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一件需要认真用心体会的事情。杨建邺编著的《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中国著名科学家成功的故事》写了43位中国科学家的人生故事。可供中学生、大学生和科学史研究者或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中国著名科学家成功的故事》由杨建邺编著,是“科学文化丛书”之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科学家承担着分外沉重的担子,这使得他们在科学研究中付出比国外科学家更多的情感和精力。但是中国科学家所表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很少能与之比拟。了解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科学家无与伦比的高贵人格。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中国著名科学家成功的故事》可供中学生、大学生和科学史研究者或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1 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1

2 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7

3 第一个参加世界数学家会议的中国数学家熊庆来/11

4 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驌/20

5 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28

6 傲骨铮铮的吴有训/36

7 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严济慈/41

8 张钰哲:滇池秦塞事长征/48

9 中国核物理学的开拓者赵忠尧/53

10 “东方第一几何学家”苏步青/60

11 与鸟儿一起飞翔的郑作新/67

12 铮铮铁骨王淦昌/75

13 刚直不阿的物理学家束星北/82

14 大器晚成的张香桐/90

15 贾兰坡临危受命/99

16 敢说实干的谈家桢/106

17 华罗庚:伟大的爱国者和数学家/116

18 王竹溪:追求简洁美的一生/125

19 长河孤旅:黄万里/135

20 萦梦太空的钱学森/145

21 永不言弃的钱伟长/151

22 钱三强:裂变之光/160

23 著名核物理学家彭桓武/168

24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179

25 理论物理学家胡宁/183

26 气象学家叶笃正/191

27 中国的核武器技术专家程开甲/197

28 复兴中国数学的吴文俊/206

29 三剑客中的黄昆/213

30 复旦大学女校长谢希德/219

31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225

32 姚桐斌:我以我血荐轩辕/233

33 钱宁:心系黄河/241

34 科学良知的卫士邹承鲁/248

35 邓稼先——燕然勒功血犹红/254

36 火箭设计师梁思礼的故事/259

37 中国两弹之父——朱光亚/266

38 有机化学大师蒋锡夔/273

39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280

40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88

41 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295

42 欧阳自远:欲上青天揽月/302

43 王选的方正人生/310

参考文献/318

试读章节

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

李四光这个名字的来历

1902年,李四光考取了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这说明武汉当时办了不少新学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四光上了新学堂。

14岁那年李四光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报到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在填写报名单时,他竟误将姓名那一栏里慌里慌张填上年龄“十四”(那时都是报虚岁),这一下可把他吓坏了,这时他灵机一动把“十”加了几笔改成了“李”,可这名字叫“李四”多不雅气!岂不真成了“张三李四”,让人笑话吗?换一张报名单吧,他又没钱了。正在着急时,忽然看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光被四表”,于是他在“李四”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李四光”成了他的学名。

如果没这段轶事,中国现代历史上就只有李仲揆而没有李四光了。

勇敢地否定了世界著名权威的观点。

在北欧和北美,地质学家都曾发现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可是在中国工作过的一些外国地质学家,根本没有做过认真、广泛的调查,就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对这一武断结论持严重的怀疑态度,他决心把这个问题调查清楚。

1921年春夏之交,李四光带领学生对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沙河县、山西省的大同盆地口泉等地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了明显带有冰川擦痕的漂砾,以及冰川冲刷形成的“冰川U谷”。李四光根据自己的科学考察,写出了文章《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勇敢地否定了世界著名权威——德国柏林大学校长李希霍夫(F.Richthofen,1833—1905)和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等人的观点。

到1949年,李四光的这一理论才最终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在受到嘲讽、压制的近30年的岁月里,李四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盲目相信外国权威,不害怕各方面的嘲讽、打击,表现出一位科学家的高贵品格。

李四光为中国争得了一份荣光。

“太极拳打得好!”

1953年的一天,毛泽东、周恩来把李四光请进了中南海,征询他对中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毛主席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就飞不成、转不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中国大部是“陆相地层”,没有可供开采价值的石油。这个结论到底可靠不可靠?中国到底有没有可供开采价值的油田?

谈起这个问题,李四光有说不尽的话想倾诉。早在1915到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两位专家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到陕北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多万美元却无功而返。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莱克威尔德(E.Blackweider)教授到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结论是:“中国缺乏石油资源。”从此,“中国贫油”的说法不胫而走。但李四光对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从来就不轻易相信。1928年在《燃烧问题》一书中他就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很大,还有许多地方也并非没有希望。”

1935年在英国讲学时,李四光就预言属于新华夏系的沉降带中很可能蕴藏可开采的石油。可惜他的预言和他的希望,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他为此十分伤心和难受。如今,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垂询,真使李四光百感交集,十分激动。他立即把自己数十年来的研究结果和设想,向毛泽东和周恩来仔细解说。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出发,仔细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坚定地认为,有没有大量石油的储藏,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海相”或“陆相”地层,而在于是否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李四光根据石油生成的条件,指出“海相”可以生油,“陆相”同样可以生油;西方学者认为只有“海相”地层才会生油,是没有道理的。“生油”的问题解决以后,还要研究中国地质构造有没有“储油”的条件。因为初生的石油,混杂于泥沙之中,点点滴滴,没有开采价值,还必须经过一番地层构造上的大变动,才能把那分散各地、点点滴滴的石油集中、封闭到一起,这样的石油才具有开采价值。石油集中的过程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地层发生断裂,于是四处分散的石油流到裂隙,封闭到了一块儿;还有一种情形是地层发生“褶皱”,分散的石油在地层这种旋扭运动中集中起来,就像拧毛巾时可以让水分集中起来一样。李四光说,中国有几条大山脉实际上是地球自转时形成的褶皱,是一种扭动性构造,因而在松辽平原一华北平原一江汉平原形成一条巨大的沉降带,在这些沉降带里有生油条件,加上地层扭动,也有储油条件。因此,李四光坚定地说:“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石油地质的勘探工作。”毛泽东、周恩来听罢李四光的科学分析,极为高兴,立即指示各地地质部门要加紧开展勘察工作。

1954年,李四光根据自己进行地质力学研究的成果,科学地指出中国有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一是青海、西康、云南地带,二是阿拉善一陕北盆地,三是东北一华北平原。广大的石油地质工作者看到这样广阔、壮丽的前景,信心大增,劲头更足。

1959年9月24日,正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在黑龙江肇州县首次获得自喷工业油流。紧接着,捷报频传,到1960年,中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大庆油田大会战的辉煌胜利。1962年9月,胜利油田又打出了国内最高产量的油井。

1964年,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高兴地称赞李四光:“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

P7-10

序言

我们常常羡慕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有不少年轻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这种愿望当然是很美好的,但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一件需要认真用心体会的事情。因此本书写了43位中国科学家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感动过我,也让我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

在第43个故事中,王选对自己专业的选择让他的同学们十分吃惊。因为他在数学系的学习成绩是班上拔尖的,他本可以选择大家认为很好的传统的数学专业,但是他却选择了当时还很不成熟的计算数学专业。王选谈到自己的选择时,提到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那句很有名的话:“我的成功如果说有什么秘密的话,那就是两个字:选择。”

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是真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人在选择时常常容易被一些表面的理由剥夺了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王选没有被表面的光环照花了自己的眼睛,他老老实实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弱点,做出正确的、但似乎并不时髦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8位华人科学家中,除了高锟以外其他7位都是在他们进人大学后改变了他们入学前做的选择的。例如,杨振宁从化学系转到物理系,李政道从化工系转到物理系,钱永健从化学系转到生物系……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可能是好的选择。20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钱永健教授说:“当你做研究时,寻找一个你喜欢的课题,然后积极利用你的神经细胞。”他还说:“科学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本质的快乐,以度过一些不可避免的挫折,所以我觉得兴趣很重要。”

正确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是克服了挡在他们面前的巨大困难后,才获得成就的,根本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本书第43个故事里谈到的王选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他大学毕业以后身体一直不好,不断受到疾病的折磨,基本上不能正常工作,因此一直被作为病号看待,拿劳保低工资,他的妻子陈堃鲸也不幸患上美尼尔氏病,一直在家休息养病。但是这些看来让人绝望的困难,并没有使王选放弃他人生的追求。他几乎是在孤军奋战,最终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终于完成了一个“全电子照排系统”的设计方案。

还有第31个故事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故事,也同样十分感人。他一人离开马来西亚的家回国求学,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他失去了与家人的联系,因此也失去了经济上的来源。对于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这是多么可怕的灾难!但是他没有被饥饿和难以想象的困难吓倒,他坚持一面打工一面求学,一直把大学读完。等到他事业有成的时候,却没想到“文化大革命”一来,他立即被打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接着勒令下放到陕西农村,不准他继续肝胆外科研究,只能老老实实在门诊部或者下乡给农民看病。在这种恶劣情势下,他也没有忘记昔日的追求,除了兢兢业业给农民看病和利用时间学习中医以外,他还设法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恢复肝胆外科的研究和治疗。最终他被誉为轰动周围几个省的“医圣”。

除了要克服困难,他们的成功还因为他们在权威面前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成功本身就意味着去旧陈新,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替代陈旧的、错误的知识和技术。没有敢为人先、坚持真理的勇气,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例如鸟类学家郑作新,就敢于反对达尔文错误的意见,修正达尔文错误的意见。达尔文是进化论之父,是世界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但是他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说,中国的鸡是从西方引进的。郑作新觉得达尔文很可能说错了。经过大量深入、艰难的调查研究,终于弄清楚中国的鸡是由云南“山茶鸡”驯化过来的,从而纠正了达尔文这一重大的错误结论。

还有,谈家桢在苏联李森科的错误理论横行的时候,他一直坚持为摩尔根的基因理论辩护,敢于向那些貌似强大的但是靠政治压人的“权威”的挑战,即使冒着政治上巨大的风险,他仍然浩然正气,决不妥协。这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

正是有这种坚持真理的浩然正气,才使得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而当他们获得成功之后,更加可贵的是他们绝不用这些名利为自己谋利益。黄昆获奖金无数,王选获奖金无数,但是他们却把奖金几乎全部捐献出去,作为研究基金或者奖学金,很少想到自己。而且在捐献出去以后,不让任何人宣扬这件事情。

这些故事透露出来的精神,正是每一个希望成为有担当、有贡献的科学家的人不可或缺的。

杨建邺

于华中科技大学宁泊书斋

2012年4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中国著名科学家成功的故事/科学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建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83073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6.1-1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