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他是美国灵魂的旗帜:建筑师、设计家、多产作家、教育家、哲人、智者, 是浪漫不羁的情人,绯闻缠身官司不断的公众人物,奇装异服时髦汽车奢侈品爱好者。他终身沉浸于建筑之中,从业时间逾70年之久,共设计1141座建筑。他崇拜自然,高扬民主、自由与个人主义。终身追求爱与美。他的作品超越时代——流水别墅是现代建筑史上最为传奇的作品,乔布斯凝视它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设计。他的理念恒久流传——让建筑回归人性,让建筑顺应自然。这本《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为我们介绍的就是他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自传,以“家族”、“入行”、“事业”、“自由”、“形式”五卷,展现了赖特传奇的一生:童年的美好、懵懂与自然的启蒙;初入社会的青涩与憧憬;事业起步的欣喜与磨练;以及他自立门户、与流俗决裂的卓越不群。

在赖特优美流畅的文字与奇巧清新的哲思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名建筑大师的成长历程,以及整个建筑界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美国社会以及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目录

译者序

第一卷 家族

第二卷 结缘

第三卷 事业

第四卷 自由

第五卷 形式

后记

弗兰·劳埃德·赖特年表

试读章节

他走进雾气蒙蒙的树林。树荫下的根脉蓄存着雨水,为山下的田野和峡谷里的清泉解渴。顺着开满茑萝和报春花的蜿蜒山脊,穿过齐腰深的茂密草丛。星星点点的火光在他身边舞动,那是仿佛漂浮在草丛中的野百合花。膛过几条小溪,有时候会在幽深的橡树林里迷路,他终于找到了要赶回家去的牛群。

他必须一大早出门,才能确保天黑前把牛群赶回家。有时候,回到家天已经黑了。有时候,他实在找不到牛群,只能靠詹姆斯舅舅骑马出去把它们找回来。

天气暖和的时候,他会在场院里帮着挤牛奶;天冷的时候,是在盖着茅草屋顶的牛棚里。挤奶的人需要坐在只有一条腿的小凳子上,让身体保持平衡,把头抵住牛肚子热乎乎的侧面,抓住奶头,缓慢而有节奏地把奶汁挤进泛着泡沫的桶里。偶尔,他也把奶汁挤到自己嘴里尝一口鲜,这是从雇工戈特列那里学来的小把戏。

家里的每个人都要挤牛奶,连手艺差劲的劳拉舅妈也不例外。

每一头奶牛都有名字,比如“斑点”。她强行冲进谷仓,敞开肚皮饱餐草料,喝够了水,然后寿终正寝。在她的同类当中,这无疑是像英雄一般威武的告别方式。

“斑点”死了,大家都很伤心。这头和善的老牛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帮她驱赶牛蝇。所有其他牛的尾巴都不及她那条任劳任怨。

伴随着一次次不戴帽子光着脚、翻过山林找回牛群的历险,这个冒失的小鬼总是在永不知足地发现新奇的东西。头顶上的树权枝叶和脚下的灌木草丛,教会了他山林里的学问。还有藏在地底下、躲在树根里、树皮下和苔藓旁数不清的奇妙的小生物。这些学问带给他无穷无尽的乐趣。他练就了机灵的耳朵,犀利的双眼和敏锐的触摸。他渐渐地读懂了一切书籍当中最伟大的一本。人类惟一真实的阅读,就是体验造物主写下的这本巨著。

这个十一岁的少年,正在学着去体验他听到的、触摸到的和看到的一切。

从日出到日落,任何一座人工雕琢的花园,都会因威斯康星原野上无可比拟的美而黯然失色。

夜晚幽蓝的苍穹,蓝得像冬日雪地上的影子。

野樱桃的花开败了,结出一串串黑亮的果实,只等你张开嘴来浸润你的喉咙。

清凉的泉水,潺潺地流过婆娑闪动的树影。

阳光透过树干和枝叶的缝隙,斜斜地洒在林间厚厚的落叶上。

雪白的桦树在阳光下闪亮。

野葡萄爬满树枝和篱笆。

漆树下的落叶问斑驳地露出绛红色的野果。

淅淅沥沥的雨滴滑过树叶,敲打着树下低垂的香草。

田野里盛开的乳草花,随风送来雪片似的花絮。

远处的山坡被酸模果染成一片通红。

白日里金色的世界,被夕阳镀上一层紫色,又沉人深蓝色的夜晚。

每天清晨,他开始一天勤奋的学习。他的课本是成群飞过的昆虫、蕨草散发的气息、神奇的苔藓和腐烂的树叶。

是他赤脚踏过的草地,和那里面蕴藏着的奇异的生命。

还有脚趾间滑溜溜的泥浆、脚底板下面灼热的沙滩,和山坡上赤脚膛过的清凉的草丛。

他知道俗称“仙女鞋”的兜兰花长在哪里,知道哪里能摘到黄色的“仙女鞋”,也知道稀罕的白色、紫色“仙女鞋”躲在哪里悄悄开放。

跟着他,你能找到树荫下长着的天南星、向阳山坡上的野草莓,还有山泉汇成的溪水里长出的水田芥。

跟着他,你总能找到各种莓子和坚果,总能找到深深的草丛里翘立着的野百合。

草丛中火红色的野百合花总让他怦然心动。日后,一枚同样火红色的方块,成了他创作建筑图画时与签名相伴的徽章。

没过多久,这个少年的耳朵就能分辨是哪种鸟从头顶飞过,是哪种鸟在欢唱,为什么而唱。他喜欢观察金龟子和黑甲虫,喜欢看屎壳郎在烈日下尘土飞扬的路上,推着它们收获的牛粪球。真是一群奇妙的家伙!

蚁穴是一座繁忙的城市,而杨花和柳絮会在如镜的水面上点出各种图案的水纹。

他喜欢抓青蛙、捅癞蛤蟆、扑蚂蚱、听夜晚沼泽地里高声欢唱的蛙鸣。让他着迷的还有蜻蜓和乌龟。他好奇地观察它们精巧的身体构造、颜色和图案,琢磨它们如何飞行或者爬行。这些他不知不觉间的研究内容,正是日后他称为“风格”的东西。

敌人们不可小觑,他得提防蛇、马蜂还有黄鼠狼。

他可怜的脚趾头饱受磨难。蚊子、苍蝇、带刺的杂草、荨麻和有毒的野藤,无数次在他娇嫩的皮肤上划出血痕。河里的流沙与谷仓屋檐下、灌木丛里的马蜂窝一样危险。当心闪电!夏日里常有骇人的电闪雷鸣。

席卷而过的狂风威胁着山谷的一切生命。日后,他将学会如何让风为人所用。

一个被叫做“野玫瑰”的疯女人,住在山间一座小窝棚里。据说她会出来乱走。虽然他从没见过,但是所有人似乎都很怕她,总是拿她来吓唬人。

生机勃勃的阳光、安详的白云和浸润大地的雨水,组成了那个年代里的牧歌。

P34-36

序言

一位读完了本书译稿的朋友,认为这是“一个精彩的电影剧本”。

这种评价出乎我的意料,但是仔细想来,倒也非常恰当。

很显然,作者借鉴了他所崇拜的雨果惯用的笔法。雨果的每一部小说,都像带有完整分镜头的电影剧本。这本《一部自传》和《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一样充满鲜活的人物、精彩的对话,当然也屡屡出现雨果式的大段抽象议论。

如果把这个剧本搬上银幕,你会看到男主角的形象在令人目眩地变换:顶着烈日锄草放牛的少年,校园舞会上出丑的大学生,在东京的陋巷里搜买浮世绘的艺术商,三次婚姻中的丈夫,七个子女的父亲,涉及私奔、火灾、谋杀、诱拐和破产而频频见报的社会名人,监狱铁窗下熬过寒夜的被告,驾驶着敞篷轿车横穿半个美国的花甲老者……

这就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人生吗?

是的,赖特用他长达九十二年的人生,验证了他喜爱的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句——“丰盛即美(Exuberance is Beauty)”。

当然,他“丰盛”的人生还有另一部分内容。以上那些种种形象终归只是他的“客串”。他的主业是世界上最伟大(没有之一)的艺术领域。在六十多年的建筑师生涯中,赖特总共设计了一千一百座建筑,其中五百三十座建成。包括“流水别墅”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二十五件作品,被美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名胜(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1991年,赖特被他从未加入过的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建筑师(the greatest American architect of all time)”。

当七十五岁的赖特为这部洋洋洒洒的《一部自传》画上句号时,他正准备迎来事业的又一个高峰。此刻,他所有建成作品中的大约三分之一,尚未开始设计。很可惜,这一神奇的事实也是本书最大的缺憾。我们无缘看到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许多杰作是如何获得生命。

但是依我猜测,赖特本人未必认为这是多么严重的“缺憾”。毕竟,他生命中最后的十几年里一片坦途,荣耀与成功如潮涌来,生活似乎不再那么“丰盛”了。而丰盛的生活,才是他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部自传》里详尽地介绍他野餐带了哪些美食,长篇累牍地描写他被记者和律师们纠缠,而对于“流水别墅”这一杰作,居然一笔带过。

我相信,他最引以为豪的不是任何一件作品,而是他享受(某些时候是忍受)过的丰富人生。

在有关赖特的上百本学术专著当中,《一部自传》享有极其独特的地位。尽管时常思维跳跃、有时刻意地闪烁其词,但仍它不啻为探究赖特的思想和人生的最佳线索。

从1926年起的数年时间里,经济大萧条与赖特“臭名昭著”的私生活产生叠加效应,造成他几乎没有建筑项目可做。这时的赖特接受了夫人的建议,开始写作《一部自传》。

相当于本书前四卷内容的第一版于1932年发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即于1933年和1938年再版。尔后,经历了“复苏”的赖特补充了第五卷,并且对前四卷加以删减,1943年发行了最终的“定本”。其英文版于1945年、1957年、1977年和1998年,由不同出版社多次再版。中文版所依据的是美国石榴出版社(Pomegranate)的2005年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卷前面的插页都有赖特亲自设计的线条图案,抽象地体现该卷文字的主旨。前四卷序曲的主题,是按照冬、春、夏、秋顺序排列的四季,这是赖特用心良苦的布局。而第一卷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则是源自他的导师沙利文的《自传》。

迄今为止,这部书的译本包括德语(1955年出版)、法语(1955年与1998年出版两种不同译本)、意大利语(1957年、1998年出版两种不同译本)、日语(1988年出版)以及韩语(2004年出版)。

在赖特的有生之年,数以百计的年轻人从美国各地,从墨西哥、意大利、中国和印度,来到他身边充当学徒。其中有些人并没有建筑专业基础,也不甚了解赖特的作品,只是因为读了这本自传,就毅然做出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

我之所以有勇气将这部书译成中文,正是因为我坚信自己有限的语言能力和学识,也无法削弱它蕴含的力量。

作为一个蹩脚的建筑师,我从这本书里学到:只有思考整个世界,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如果仅仅思考建筑,即使你的作品能够体面地建成,它多半只是对于模仿品的再模仿,你本质上仍然只是一个出色的绘图员。

作为人口两千万的大都市中的一个原子,我发现书中写于八十年前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行人无路可走而汽车只能慢慢蠕动,拥挤的地铁和公共汽车剥夺人们起码的尊严。这究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还是大家都有幸分享的耻辱?

作为一个父亲,我甚至可以从书中汲取教育孩子的经验。

在这部洋洋洒洒的“剧本”即将付梓之际,我衷心感谢世纪文景公司的邵艳美和孙倩两位编辑。前者促成了这部书的选题通过和版权引进;后者细致的校对编辑,使译稿中诸多错漏之处得到补救。

 感谢赖特基金会(Frank Lloyd Wright Foundation)的玛格·斯蒂普(Margo Stipe),她帮助我破解了原文中的许多掌故与难点。我的美国朋友庞博(Peter Bandonis)和日本朋友德广京子和百町新歌,也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热情的帮助。

感谢维基百科,使我能够足不出户就查到大量极有价值的资料,为没有任何注解的英文原著补充数百条注解。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形。世界上各个角落里互不相识的人共同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赖特理想中的“广亩城市”。

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儿子悠悠。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在一年多的业余时间里,虽然饱尝艰苦但终不放弃。

最后,还要感谢美国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他的那首歌《So Long,Frank Lloyd Wright》,也是我在疲惫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歌中唱道:

Architects may come and

Architects may go and

Never change your point of view.

When I run dry

I stop awhile and think of you.

杨鹏

2012年5月

北京双桥

后记

为了写作这本自传,长久以来我不时向这些在我头脑中闪现的人物求教:

毕达哥拉斯,阿里斯托芬,苏格拉底,赫拉克利特,老子,释迦牟尼,耶稣;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培根,威廉·布莱克,塞缪尔·巴特勒,马志尼,惠特曼,亨利·乔治,哥戎维,乔治·梅瑞狄斯,梭罗,赫尔曼·麦尔维尔,乔治·包柔,歌德,卡莱尔,尼采,伏尔泰,塞万提斯,贾科萨,雪莱,莎士比亚,弥尔顿,凡勃伦,尼赫鲁,道格拉斯少校和格塞尔。

我从未阅读过沙利文的著作。他本人的一言一行浸透着他的思想。多年以来,他始终是一本在我面前翻开的书。

无数平行的、交叉的和相互对立的思路汇聚在一处,原本有可能注入这本书中,然而事与愿违。如我所言,真正的篇章总是深藏于文字的背后。任何严肃讨论文化的著作皆是如此。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学徒会的金尼和他的助手们勤勤恳恳地解读和整理这本自传的手稿。这一大堆涂改潦草、乱不成行的手稿令任何看到它的人,尤其我自己啼笑皆非。金尼是惟一能够辨认它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译者 杨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2765
开本 12开
页数 69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43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426
CIP核字 2014094515
中图分类号 K837.126.16
丛书名
印张 5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222
4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