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文化视域下的京派文学研究》对京派文学各个领域进行了综合、系统、比较的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坐标上充分揭示了京派文学的历史贡献,其在理论框架上也显示出作者文学武的独具匠心之处。全书二十个章节看似在论述京派文学的不同侧面,彼此独立性很强,但同时它们却又互相关联,构成内在的逻辑体系,进而编织出一张京派文学的大网。
图书 | 多维文化视域下的京派文学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多维文化视域下的京派文学研究》对京派文学各个领域进行了综合、系统、比较的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坐标上充分揭示了京派文学的历史贡献,其在理论框架上也显示出作者文学武的独具匠心之处。全书二十个章节看似在论述京派文学的不同侧面,彼此独立性很强,但同时它们却又互相关联,构成内在的逻辑体系,进而编织出一张京派文学的大网。 内容推荐 文学武编著的《多维文化视域下的京派文学研究》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围绕《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骆驼草》等刊物发表作品的京派作家为研究对象,深入阐释其文化韵味、审美理想、人文精神、文体特征、文化渊源等,并将其放置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互动的关系中进行研究。《多维文化视域下的京派文学研究》在多维文化的视角和空间中,全面展示京派文学的深厚文化内涵。 目录 序/1 第一章 京派文学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1 第二章 朱光潜与京派文学/12 第三章 汪曾祺与五四文学精神/24 第四章 论京派小说的现代性意识/35 第五章 京派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49 第六章 京派小说与中国艺术精神/59 第七章 悬崖边上的树——对汪曾祺小说民间文化形态的一种考察/70 第八章 瓦雷里与梁宗岱诗学理论建构/80 第九章 突破与超越——梁宗岱与中国现代诗学体系的现代性/92 第十章 梁宗岱诗学与中国艺术精神/107 第十一章 接受与疏离——李健吾与西方印象主义文学批评/119 第十二章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131 第十三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学理论建构——兼论朱光潜《诗论》的独创性/145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创造性转换——以朱光潜《诗论》为中心的研究/157 第十五章 李长之与中国现代独立学术品格——写在《鲁迅批判》出版70周年之际/170 第十六章 沈从文文学批评论/182 第十七章 朱光潜、梁宗岱诗学理论比较论/190 第十八章 貌似而神离——李健吾、沈从文文学批评比较论/212 第十九章 用美和生命孕育的一部大书——论沈从文的湘西散文系列/227 第二十章 论汪曾祺散文的文化意蕴/237 附录 京派文学大事年表/243 后记/25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多维文化视域下的京派文学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文学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30580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印刷时间 | 201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91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6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