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谈心接心/星云日记
内容
试读章节

九月 二日  星期三

监察部门一九九二年度地方机关巡查高屏组巡查小组监委罗文富、李少光、秘书许海泉等人,上午九时三十分上山来访,和我谈及目前社会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实与现代人道德观念模糊不清很有关系,在家庭中父母似乎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好坏,根本不在意其生活中做人处事的态度和群我关系的整体概念,导致很多学生虽读了很多书,但却没有道德的观念、伦理的秩序,凡事只求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故钻法律漏洞、逃税、投机、取巧,为挽救此颓废现象。除加强道德文化教育外,期望能借宗教的影响力,来改变人的价值观,是消弭社会暴戾之气的根本之道。

我也向罗、李两位监委等简介,佛光山自开山以来,即以教育为重,并一直从事社会度众活动,二十六年来不曾间断。就去年而言,与高雄县政府合办“心灵净化运动”;近三个月来,由“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和“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合办的“把心找回来”运动,在全省各地获得广大信众的回响。官方在推展社教活动除注意硬体建设外,对其他层面的建设也应配合,才易达到带动社会净化的功能。

因求真理登净域,

为求佛法入宝山。

晚,七时三十分,在檀信楼,佛光山丛林学院一九九二年度各学部开学前的联合讲习会上,为学生们开示。讲习会上有三分之一是这两天才刚报到的新生,想到各位辞别亲人、故乡到山上来求道,不知是否具备佛陀灵山苦行的意志?玄奘大师求法十八年才回国的决心?法远大师不顾北方严寒而挨冻受罚不退的道心?为大法何惜生命的愿心?

古代大德常云:“怎可以轻心、慢心、不立大志大愿而求得佛法?”故各位上佛光山来求道的心态,不是看场电影两小时就结束,或游览风景一天就满足了,非为打发时间或求一时刺激而来,更非为功名富贵而来,学佛要有十载寒窗的准备,没有大志大愿的人,中途是很容易半途而废的。自古以来,每一个成功的人除立志外,更要发心,以精进修持为终身受用的资粮。所以对自己的一切要有所认知:

第一——要有时空观念的现实认知:一个人在世间上最要紧的是要懂得人生三间:时间、空间、人间。

第二——要有传统观念的历史认知:一个人思想要现代化,但生活要传统,所谓“传统”就是在合理合法下,适合我们身份的作风。

第三——要有文化观念的普遍认知:人类随着宗教、历史、经济、风俗等不同,而孕育出东西不同的文化,日本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是因其一直不断在吸收外来良好的文化,如中国的汉字、唐时的建筑,并引进农作物来栽培,及筷子的使用,只要有利于改善国家的事物,绝不会墨守成规,尤对西方的科技、电脑、精密工业也都乐于融和吸收而成为自己的文化,故日本能成其大。

第四——要有佛法观念的信仰认知:今日佛教徒有很多都是处于正邪之间,什么是正信的佛教?正信的佛教要看其是否具备道德?其本质是否清净?其居心是否正确?其能力是否正当?能具备则属正信的佛教。

晚,九时三十分,应公共电视节目制作人李思薇小姐访问,要我以二十秒的时间,说明“佛教对世界的看法?”因为这个节目是新闻主管部门在拍摄制作后作为对外介绍台湾之用,我的二十秒讲话内容是——

希望全世界的人类都能做到:

一、共生的地球人。

二、同体的慈悲人。

三、明理的智慧人。

四、忍耐的有力人。

五、布施的结缘人。

六、欢喜的快乐人。

七、融和的佛光人。

八、清净的修道人。

P16-19

后记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选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或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星云大师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限于宗教界,更普及全社会。星云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祖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已在大陆出版8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最初陆续刊登于《普门》杂志“星云日记”专栏,后结集由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94年和1997年分两次出版,共计44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此次岳麓书社出版《星云日记》,分三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收第1册至第15册,第二辑收第16册至第30册,第三辑收第31册至第44册。各册书名不变,对原版编排格式作了简要调整,极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处理。此次出版除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外,对有些不便大陆读者阅读的词语用法也作了改订,如原版中“计画”“规画”改为“计划”“规划”,“连络”“连系”改为“联络”“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径改,不出校记。但原版中专名(人名、地名等)之译名,无论常见或稀见,皆一仍其旧,如“布希”(即布什)、“雪梨”(即悉尼)等,为避免转译之误也,读者诸君明鉴。

台湾某些与大陆名称相同的大学或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的机构名称等,加引号表述、如台湾“中山大学”“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等。《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涵盖全国性称谓的报刊名称,加引号表述,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

目录

自序 星云

因有佛法,人生方有真味黄英吉

佛光普照(1992年9月1日-9月15日)

心想事成(1992年9月16日-9月30日)

谈心接心(1992年10月1日-10月15日)

心甘情愿(1992年10月16日-10月31日)

星云日记的回响

开启般若自性的现代佛典 谢春夏

编辑后记

序言

我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写日记,但因那时生活艰苦,纸笔不周,只有将一些人事、新知、杂感、生活等记于脑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最初几年曾写了二十多本约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后来自己翻阅时,发觉日记中尽是写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写到自己也是一副愤世嫉俗的丑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记簿上写道:“我,是自私的;我,是丑陋的;自赞毁他,妄自议论,实在是人类的劣根性。”写完,我就将二十多本日记付之一炬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到有点可惜,因为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痕迹、是一个人成长的写照,是一个人经验的记载,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假如那些日记至今还保存着,或者从那时起我一直将日记写到今天,相信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有关人事、生活、知识方面的往事可以追忆,不管好与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为做人处事的龟鉴。

一九六三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访问团到亚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由于行程紧凑,我就在飞机、火车、渡轮上,甚至有时没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气太热,还趴伏在地面上,写了八十天的日记,每天写好后,要赶在《觉世》旬刊上发表,后来并将之定名“海天游踪”,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想不到却因为内容涉及一些对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风波。之后,我又至印度朝圣多次,对于佛国当初值得记述的事迹,并没有留下雪泥鸿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开始创建佛光山,最初在《觉世》旬刊上发表每天大事记,约数年之久,后因凤山张致良居士认为太过把人事公开报导,故而反对刊出,从此,我对开山时的心情经过未能留下丝毫痕迹,至今回忆,也觉得不无遗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组织了“国际佛教促进会大陆弘法团”到大陆探亲弘法,当时台湾各大日报纷纷邀我写访问日记,可能是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加上许多敏感问题,实在不易着笔,只有一一婉谢。虽然没有将日记在报纸上发表,但是我仍然写了三十天的日记,后因飞机输送行李时的失误,在大陆所买的书籍和那些珍贵的纪念品,甚至日记统统都遗失了,至今还不晓得流落何方,也许数百年后有人发现到的时候,说不定是一桩历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为了顾念《普门》杂志的发行量,对其聊尽一点心意,便自告奋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记给他们发表,从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间断。这些日子,我将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诸于读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记挂一漏万,没有真正顾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书信、谈话、友谊、计划,并没有记录下来,工作、演讲等内容,也由于篇幅的局限,没有完整地详录。尤其是对事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自觉表达得很不完全。  其实,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负责笔录日记的永庄,四年来他最辛苦,尤其因为他没有跟我讲话的习惯,也没有问过我日记要怎样写,或许由于他不讲话的缘故,我也没有特意告诉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无法确实地了解我心中的体会,唯有待日记写好后,我在字里行间补上几句就草率地完成。

这本日记除了永庄之外、曾经为我代笔过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军、永妙、满果、依日、依筏、依门、依宏、依晟、永贤、永均、永芸、慧传、满义、永海、满和、永有、依益、觉幻和李仁玉等人,他们有的为我写过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写了一天两天,无论记录的多与寡,我仍然要向这些徒众表示感谢,因为有他们,才没有让我的日记在四年里中断过。

有人说,在我的日记中并没有常常看见我读书;也有人说,读我的日记,很少看到我吃饭修行,也甚少叙述我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只见我坐飞机,并没有提及我去买票,只听闻我每天去某个地方,并没有说谁替我开车……事实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顾此失彼是在所难免的。

也有人问我:日记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日记有时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照;有时候日记是一个知已,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日记是一张功过表,上面记下了我们处世的对与错;又有的时候日记是一部成长史,留下了成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有时候会觉得日记是一个百味坛、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此外,也有许多读者致电来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像每次日记发表后,都会看到读者的热烈回响:有的赞美我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奉献,也有的说我的日记犹如一帖清凉剂,熄灭了都市里的喧哗和红尘中的纷争;有的说日记好像一盏明灯,为大家学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说日记好比一朵美丽的鲜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问我对日记的看法,我则觉得日记是我随心自作、随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谢很多人写了阅读“星云日记”的感言,如:“《中央日报》”社长石永贵先生、胡志强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说我的日记有教育性的内容,有的人说有跟随我弘游天下的感觉,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文字并不十分流畅,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上下关系及诗词古句,我都记不清出处,除感谢外,在此也顺便说声歉意。

现在,《普门》要将我这四年来的日记发行单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总计有二十册之多(编者注:《星云日记》共四十四册,此序作于前二十册出版时),感谢三宝的加持,和所有亲友信徒的因缘,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这本日记。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开山寮

内容推荐

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写照、经验的记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大部分的日记是私密的,或深植内心深处,或随着岁月泛黄……《谈心接心》是一份特别的日记,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大师的《谈心接心》,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编辑推荐

《谈心接心》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谈心接心/星云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云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00257
开本 32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2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