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回家(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
内容
试读章节

张健培——二叔回国把侄儿的心也带走了

张健培1952年夏天从印尼回到祖国,回国时正好20岁,2012年正好80岁,回国整整60年。他高高的、瘦瘦的,说话慢慢的、轻轻的,与人们心目中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十分吻合。他是第三代华侨,最初是祖父到达印尼,“到那里搞什么东西呢?”张健培说,他的意思是祖父的谋生之道,也仿佛画出了祖父当年站在热带的土地上放眼四望,寻思立脚之策的一幅图画。“牙医。印尼甘蔗多,蛀牙多……”张健培笑道。大家听了也都笑了。

张健培祖籍广东中山县,自祖父那一辈开始离开中国去印尼谋生。他的父亲张应芳生在祖国,长到十几岁时,是由祖母庐氏回国来把他接走的。

张健培的祖父张瓒琴是位牙医,印尼甘蔗多,患龋齿的病人自然就多,所以祖父到印尼,无须像一般华侨那样从做苦力开始。生活虽不像一些经商的华侨那样大富大贵,但也总归是衣食不愁的了。

张健培的家在印尼雅加达,祖父去时还是在荷兰人的统治下,荷兰人给雅加达取的名字叫巴达维亚。父亲张应芳到印尼后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读过几年书,读到相当三四年级,学的是荷兰文,后来就跟着祖父学牙医。

张健培老家广东中山县的同乡去印尼的人不少,有个姓郑的同乡,到印尼时把他妹妹郑金凤也带去了,后来郑金凤就与张应芳结成连理,她便是张健培的母亲。

张应芳成人后子承父业,与妻子一道开牙医诊所,生意挺好。他们生了4个孩子,张健培是长子。

张健培6岁的时候入了广东同乡会办的广仁小学,念了6年,快要毕业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进攻印尼。听说日本人要来了,张健培父母带着全家逃难。

日本人投降后,家庭生活渐渐恢复正常,张健培的家长又开始为张健培选择继续读书的学校了。

有一个叫司徒赞的人,也是他们广东人,在20世纪10年代末自南京暨南学堂毕业后,来到印尼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校长,也做过报社编辑,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抗日战争之前与之后各时期,都十分活跃。在日本人统治期间,还曾被捕关押在集中营。日本战败后,司徒赞联合广仁学校、华侨中学、福建学校,商定三所学校合办一所华侨中学——“临时联合中学”,于1945年10月1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司徒赞被推为该校常务委员。

1946年7月,中华总会文教部根据主办联合中学的三大侨团的提请,决定将联合中学更名为“华侨公立巴城中学”(简称“巴中”),在之后的常务董事会议上,司徒赞被推举为巴城中学第一届校长。

张健培顺利地考上了这所学校。

张健培所受左派思想的影响,除了“巴中”以外,还来自他的二叔张应华(别名张华),他是印尼华文报纸《生活报》的记者。当时张健培家订有两种华文报纸,一是《生活报》,另一份是《新报》。《新报》也是左派报纸,但不像《生活报》那样激烈,比较温和。张应华还是一位话剧演员,演过一些进步话剧,比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他因思想左倾,为印尼当局所不容,一度东躲西藏,后于1951年回到祖国。

二叔的离去,使张健培对新中国更加向往。张健培的父母虽然不像二叔那样积极鼓动他回国,但也很开明,不阻拦他回国。其实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应该是希望张健培留在他们身边的,因为他是老大,下面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都还小,而且父亲的身体也不好。但他们毕竟爱国,也相信儿子在祖国会更有前途,会生活得更好。

1952年6月,张健培离开印尼,回到祖国,被安排在一个临时处所,准备参加高考,高考在7月举行。

张健培参加高考,他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第二志愿是大连工学院,后被大连工学院录取。

张健培就读于水利系水利工程专业,读了四年,还做了班干部。

张健培回国才半年,父亲就因病过世了!牙科诊所家里无人顶替,只能向外请人,自然不是长久之计,家就这样败落了。

后来整个家就靠大妹妹支撑,小妹妹因为读书用功,在印尼中华中学高中毕业后,也于1959年回到祖国,考上厦门大学,毕业后在杭州清河中学当数学老师。

张健培从地跨赤道、年平均温度26℃上下、无四季分别的热带气候的南半球国家印尼,一下来到地处北半球暖温带、四季分明、最低气温近零下20℃的大连,本来在气候上就很不适应,他接到父亲病逝噩耗的时候,正是他到大连的第一个冬天,是大连最寒冷的季节,其心情可想而知。

除了气候,不适应的还有饮食,那时他们常常吃磨得不很碎的玉米碴,肠胃受不了,许多人都大便出血。

除了自然环境与饮食,政治气候也很严峻。张健培一入学,正赶上紧接着“三反运动”的“五反运动”掀起高潮,虽然运动的矛头并不是对准学生的,但大规模政治运动的接二连三,造成社会的肃杀之气,不可避免地使所有人都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何况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侨生。

张健培大学毕业时,学校从各专业选拔了10个同学到清华大学深造,到当时清华大学副校长钱伟长主办的一个研究生班进修。可是才一个多月,反右运动又开始了,钱伟长成了右派,研究生班随即暂停。相当于工作分配,研究生班上学生各人的人事关系就转到了北京、天津、武汉、南京等单位。

选择去向时,张健培就选了南京,被分配到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研究生同学一同分来的有三人,其中一位叫赵文绮的女生也是张健培的大学同班同学,当时他俩已在恋爱中。张健培在理论力学教研组,赵文绮在河川系工程力学教研组,都搞教学。

半年后,清华大学研究生班恢复,张健培与赵文绮重又回到清华,两年后毕业,再回到华东水利学院当老师,一直到以副教授退休,两人同属于河海大学力学材料学院。P2-5

后记

2009年仲春,鉴于老归侨们常相聚说说话的精神需求,又恰逢共和国成立六十年华诞,这日子对于那一代归侨有特别的意义,大家更有一肚子话要说,遂在江苏省侨联的支持与指导下,由南京师范大学侨联具体操办和主持,在省侨联“华侨之家”开设了寓意守望精神家园的“守望聊天室”,定期安排老归侨回忆个人经历,包括家世、国外生活、回国过程以及回国几十年来的人生。

归侨们的人生因为经历的特殊性,所以较一般人更丰富、更曲折,用历史的眼光来打量,也就更有特殊的价值与记载的必要。在聊天室的活动中,常常是谈的人难抑激动,听的人深深被感染;叙述的故事不乏生活哲理而给人以启迪,同时又充满了传奇与趣味,用文学的眼光来打量,当然是写作的好素材。

本书共收录了22位归侨,其人生的大部分是在祖国度过的,而他们归国时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也才24岁,因此每个人回国后的经历,都可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不同的是各人的故事情节,相同的是都令人感动不已。

郑婴三藏有几张不同时期的姊妹合影。她的父母生了她们四个女儿,幼小时,四小乖乖女穿着一样的白衫黑裙校服,排排坐在那里,身后是年轻的父母;又一张,四姊妹一字排开站在中年的父母身后,那时她们已分别上中小学,昔日的小鸭子羽毛渐丰,不久的将来,就要变成大雁北飞;下一张,中青年的四姊妹偕夫婿及孩子们把年迈的父母围在中间;第四张,四姊妹重相聚,在一个商场合影,而那时,她们已都是有些佝偻的老人了。仅仅四张相片,就非常生动地展现了人的一生,一言不发却胜过任何文字。

令人感慨的还有张珍英的经历,可谓“成长”的典型:几十年来新中国的生活,不仅使她走上一条完全不同于她留在印尼的姐姐们的道路,也把她改造成了完全不同于她的姐姐们那样的人。

 林得春的故事则是归侨“证明忠诚”的代表。林得春因祖上离国时间久远,加之与外族通婚,这使他的“祖国”问题,较之其他归侨“祖国与故乡”的问题更“严重”一些,虽然这并未影响他对中国的忠诚,但在那思维反常的年代,仅有一颗滚烫的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须通过筋骨之劳、体肤之饿、身心空乏、思想困惑种种考验,而取得证明。林得春为此几乎花费了他自青年以来的整个人生。

本书在收集素材、成稿及出版过程中,曾得到许多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谨借此机会致以衷心感谢,他们是:原江苏省侨联主席郁美兰、省侨联文化联络部部长蓝晓霜、省侨联办公室潘晶先生与侨情研究室杨茜女士、南师大党委副书记王建、原南师大纪委书记倪延年、原南师大统战部部长冯大云及原副部长羊瑞生等。

特别感谢省侨联史宇主席、宫琳副主席,他们在上任伊始,就十分关心本书的进展,并对出版给予了实际的帮助;特别感谢给予本书以真切关怀的南师大党委蔡林慧书记、南师大统战部韦国娟部长、南师大侨联孙文瑜主席;特别感谢东南大学退休教授、我国著名肾脏病专家、南京逢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尼归侨冯明利先生对于本书出版所给予的慷慨资助。

尤其感谢南师大侨联黄彬副主席,自聊天室开办暨归侨采访之初,她就不辞劳苦张罗一切,其问遇到许多问题,她都想方设法,倾力协调解决,没有她对华侨事业的热情与办事的能力,就不会有这本书;尤其感谢省华侨之家张珍英主任,她积极把聊天室的空间承揽下来,每当聊天室活动时,都亟尽地主之谊,主持聊天活动或招待大家,用她那很有“风味”的福建普通话口音,欢迎来者,并且主动提供经历丰富的归侨的信息,帮助联系、动员归侨。

还要感谢南师大各院系当时在读的十多位研究生,他们是:李芳、邓艳、赵眙冰、宋慈慈、张冉冉、许巧敏、张希涛、王永剑、杨卫东、王宁、王婷婷、孙栋、蔡婷。他们义务帮忙将归侨们的录音转化成文字资料,因有些归侨口音较重,听写起来非常吃力,经常是一句话要反复辨听多遍才能趋于准确,极端的例子是外国语学院一位研究生有一天花了9个小时才听了6分钟的录音!作者也曾因反复用耳机试听导致左耳听力出现障碍而就医。年轻的学子们并未因此而退缩,他们用热情与韧劲克服困难,同时表达对理想主义者的敬意与对历史的尊重,这在如今的物质社会里,尤显难得。  还要感谢南师大王播生、王宜静、于永兰三位老师,几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聊天室的活动。于老师是朝鲜归侨,两位王老师则是侨属。王播生老师是山东琅琊王第49代后人、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的姻亲,本来还计划听他详谈家世,他却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了!没能看到本书的出版,实为莫大遗憾。

最后谨向山东出版集团张涛先生、山东画报出版社李海峰先生、山东人民出版社王海涛先生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本书为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品。

目录

第一章 不同的归因

 01.张健培——二叔回国把侄儿的心也带走了

 02.谢瑞如——父亲思想红过大陆人

 03.章文熙——牢狱之灾使父亲改变了计划

 04.赵英凯——外祖父冷通的召唤

第二章 艰难的离别

 05.谢莲香一母亲叫了警察捉女儿

 06.施彩凤——父亲扮作羽毛球拍商人

 07.蔡月星——母亲的调虎离山计

第三章 相异的旅途

 08.陈汉民——差点在米舱里窒息

 09.李毓铎——如同凯旋

 10.郑婴三——船上风景:姊妹花

第四章 祖国第一课

 11.王振坤——口袋里的黄花草

 12.江以敏——当兵“政审不过硬”

 13.林得春——“泄密”的伤害

 14.李玉瑛——蒋介石是谁?

第五章 特殊的经历

 15.叶培植——钉钉子:摩尔斯电码?

 16.蓝万隆——“不是人过的日子也过过了”

 17.邵丽珍——五元钱还了三年

 18.张珍英——温室花朵栽在盐碱地里

第六章 丰富的人生

 19.林素月——蛙泳与仰泳

 20.冯明利——肾病专家下海弄潮

 21.钱佼汝——名字是祖父钱基博起的

 22.郁美兰——出生在父亲郁达夫遇难的那一晚

后记

序言

上世纪中叶的一个秋天的下午,一位56岁的湖南人,在面色庄重的一群人的簇拥下,登上昔日皇帝颁诏的高近四十米的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城楼,面对城楼前原宫廷广场上黑压压的群众,舒缓而高声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的南方口音通过高音喇叭在广场上空回荡,使本已兴奋的人群沸腾起来;消息传到海外,无数的华侨也激动起来。

华侨侨居别国,与祖国隔山万座隔海连天,但命运却达蹇相系:祖国强盛则华侨眉扬腰直;祖国弱败则华侨受人轻视欺侮。所以华侨对祖国的兴衰十分敏感,对祖国的晴雨也格外关注。

新中国成立前的四十年间,对于祖国,华侨曾有过两次始喜终悲、由满怀希望而坠人巨大失望的经历。一次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华侨本即那场革命的主导力量,以至孙中山有言:“华侨为革命之母。”所以华侨对好不容易挣脱了清政府枷锁、早就贫弱不堪的祖国,特别寄予了厚望,可是后来出现的局面,不是祖国走向安定复兴,而是军阀割据混战,华侨的心不由地冷了半截。

第二次是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中华民国难得有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可建设刚有起色,许多计划还有待实施,日本侵华战争又全面爆发,中国再一次跌入苦难的深渊,华侨的心随着祖国山河一起碎了。

中国对日惨胜之后,华侨又经历了国共内战的几年心灵折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对华侨的冷漠,也使许多华侨对它心灰意冷、离心离德,转而对新兴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抱以希望。

新中国宣告成立后,在国际舞台上一改昔日政府懦弱无能的姿态,而显现出“睡狮醒了”的新形象;国内则呈现出上下齐心、各行各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些都使华侨们欢欣鼓舞。新政府执政伊始,就表现出对于华侨的关怀和重视,又使华侨们感到似乎等了几十年,等的就是这一天。因此,当新中国表示欢迎海外华侨回国求学深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时,华侨们便立刻如决堤之水,汹涌奔向祖国的怀抱来了。

本书所采写的2l位华侨,就是在新中国成立最初的10年,百万华侨归国大潮中的朵朵浪花。其中,13位来自印度尼西亚,3位来自马来西亚组成前的沙捞越,两位来自缅甸,其他几位分别来自法国、泰国、柬埔寨;另外还有一位港胞眷属。

屈指来算他们当初毅然归国的日期,赫然已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了!可不是吗,回国那时或世事懵懂的少女,或踌躇满志的青年,如今最小的也年届七十,而年逾八十的也有四位了——在令人惊异时光似箭的同时,“历史”二字也在岁月的荡漾中渐渐清晰地显影了。

人们常说历史总会重演,事实上重复出现的不过是一种相似的现象,即如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周而复始,也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既然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花儿怎会例外?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当然也不例外。

由此说来,遭遇侨居国那样的环境变迁、际会祖国那样的时代风云的一群青年华侨,那样一群有着对理想的狂热、有着对祖国的渴慕,以及宁愿抛弃一切、执意选择归国效力的青年华侨,他们以及他们的举动,抒写了一页特别动人的历史——“动人”在于可歌可泣,“特别”则在于永远不会再有重复——历史也因此不应忽略他们。

记住他们,铭记那段历史,这是作为后辈的我们,能够做也应当做的事情。

内容推荐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华侨蜂拥回国,形成热潮,形成那个时代独特的一个历史现象。《我们回家(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作者(王一心)采访了几十位上世纪50年代(3位1960年)归国的华侨,选择其中22位,其中包括郁达夫的遗腹女、钱锺书的侄子、著名民主人士冷通的外孙等,历时三年,以文学的笔法,真实地描写了他们的一生经历,包括其祖辈父辈因各种原因离开祖国,在国外的生活情形、选择回国的主客观原因,回国的过程、回国后的读书、工作、最终融人祖国普通百姓生活直至暮年的曲折经历,记录下那特珠的一群人的人生,也记录下一段独特的历史。附有各位归侨珍贵老照片约150幅。

《我们回家(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发行。

编辑推荐

新中国宣告成立后,在国际舞台上一改昔日政府懦弱无能的姿态,而显现出“睡狮醒了”的新形象;国内则呈现出上下齐心、各行各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王一心编著的《我们回家(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所采写的2l位华侨,就是在新中国成立最初的10年,百万华侨归国大潮中的朵朵浪花。其中,13位来自印度尼西亚,3位来自马来西亚组成前的沙捞越,两位来自缅甸,其他几位分别来自法国、泰国、柬埔寨;另外还有一位港胞眷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回家(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一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71802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8=7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