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司法的20大案
内容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司法的20大案》(作者蔡斐)倡导的通过个案实现正义,所指的个案不仅不限于关键性个案,而且更应当关注大量的、普通的、琐碎的个案。这些案件,发生于中国日常的司法运作中,并且呼吁要能够以个案为基础进行反思与提升,因为个案正义代替不了制度正义,要使个案正义具有普遍正义,就必须构建制度正义。综观中西古今法治的衍化史,都是从个别调整发展到规范调整,进而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司法的20大案》所撷选的个案,并不否认预先挑选的成分,从清末的苏报案,到民初的姚荣泽案,到新中国反腐第一案,再到二十世纪末的綦江虹桥案,这些案件可谓“关键性个案”。引入关键性个案来展开对二十世纪中国司法制度史的考察,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可以诠释更为广泛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问题,将宏观结构和微观分析有机结合,使学理与历史得到解释;另一方面关键性个案能为破解研究命题提供特殊的焦点,可以以关键性个案为原点,将其信息和理论最大限度地推广到其他个案和类型。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司法的20大案》的作者是蔡斐。

目录

苏报案:中国近代司法转型的牵引(1903年)

姚荣泽案:民国司法独立审判第一案(1912年)

撒克森案:收回领事裁判权过程中的插曲(1922年)

陈独秀案:国民党“清共”第一巨案(1932年)

施剑翘案:法律与情理的激辩(1935年)

诽谤日本天皇案:民国司法的尴尬与屈辱(1935年)

封捧儿案: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彩一页(1943年)

周作人案:“文化汉奸”的审与判(1945年)

高秉坊案:战时司法背景下的“贪污案”(1945年)

闻一多案:民国司法的丧钟(1946年)

上海舞女案:民国女性的集体暴力事件(1948年)

刘青山、张子善案:新中国反腐第一案(1952年)

特赦日本战犯案:人道审判宽恕之花(1956年)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正义路1号的审判(1980年)

包郑照案:新时期“民告官”的开端(1987年)

盐城市人民检察院抗诉案:审判监督权的新启动(1991年)

刘秋海案:正义的背叛?(1995年)

孙万刚案:从死刑到无罪释放(1996年)

张金柱案:当司法遭遇传媒(1997年)

綦江虹桥案:司法公开的时代样本(1999年)

试读章节

《苏报》本是1896年胡璋创办的一份“营业性质之小报”。长期以来,一直都不顺当,遂在1900年全盘出让给落职官员陈范。转手后的《苏报》依旧毫无起色,甚至有点无以为继。

转机出现在[903年年初的那场全国普遍爆发的学潮之际,随着蔡元培、章炳麟、张继、邹容等大批革命斗士的加入,原本碌碌无为的《苏报》一下子就进发出活力,阔步走到了言论的前列,连篇累牍报道各地学堂、书院罢课、散学、退学的消息,并在言论上予以同情,支持学生的正义之举,无形之中成为学潮的鼓手和旗帜。

以5月27日章士钊担任主笔为标志,《苏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新时期,开始了一段疾风骤雨般猛烈且又惊天动地般壮烈的革命征程。历史风云的变幻.将《苏报》推上了时代潮流的最顶端。

6月1日,《苏报》实行“大改良”.刊登论说《康有为》,“要之康有为者,开中国维新之幕,其功不可没。而近年之顷,则康有为于中国之前途绝无影响,可断言也。”6月2日,首列《本报大注意》,发表论说,称“乃二十世纪新中国之主人翁,而俯首就范于亡国家奴之下,大耻奇辱,孰过于斯。”6月6日,《苏报》刊登张继《祝北京大学堂学生》一文,借此鼓吹“中央革命”的理论。6月7日、8日,以“来稿”的形式发表章士钊所写的《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c 6月9日,首列《本报大感情》.刊登《读(革命军)》,谓:“卓哉!邹氏之《革命军》也,以国民主义为干.以仇满为用,捋扯往事,根极公理,驱以犀利之笔,达以浅直之词。虽顽懦之夫,目睹其字,耳闻其语,则罔不面赤耳热,心跳肺张,作拔剑砍地、奋身人海之状。呜呼!此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

6月29日,摘录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中部分内容刊出,题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点出戊戌时期光绪帝有意维新,乃出于保存自己帝位和权力的目的,他和康有为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之上。“载澹(指光绪帝)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险,固不为满洲全部计。长素(指康有为)乘之,投间抵隙,其言获用。”此文一出,尤其是文字直呼光绪之名,朝野轰动,举世哗然。

在时局变幻莫测的风口浪尖上,《苏报》敢于倡言排满、呼吁革命、乃至大不敬地喊出“载湘小丑,未辨菽麦”,无异于自甘灭亡。但要抓捕《苏报》这班悍将并非易事。原因很简单,《苏报》馆坐落在公共租界内,这里实行独立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管理,几乎脱离和排斥中国政府的管辖,清政府无法直接行使职权,对于报界,恰如一个隔离和缓冲区域。无奈之下,天朝只得叹息鞭长奠及。

等到《苏报》言论日趋激烈,《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又先后出版,情况便急转直下,暂时搁置的捕人计划又再度列入清政府的议事日程。可在当时上海“一地三制”的情境下,要在租界内抓人,并非易事。上海道台袁树勋深知“租界之治权,彼实不得过雷池一步,而不能为非分之想、出位之谋”,远在江宁的两江总督魏光焘也明白,“界内拿人,最为棘手”。为谨慎起见,乃派候补道台俞明震赶赴上海,会同袁树勋同租界领事交涉。

翻开厚重的大清国不平等条约,尽管无法查阅到“在租界抓人,要经各国领事同意,经董事局签字,并由巡捕协拿”的条款,但历来双方交涉而成的习惯却是,清政府在租界拿人必须完成上述并不存在的程序。这个不成文的条约外特权,在上海做父母官的袁树勋没有办法改变,在颐和园赏花观月的“老佛爷”慈禧也没法改变。可是朝廷圣旨既出,责任落下,一切只能尽最大努力,成与不成,只有天晓得。

经过多次协商后,租界作出妥协,同意捉拿《苏报》馆的章炳麟、邹容等人。但要求清政府当局书面承认“所拘之人,须在会审公堂中外会审,如果有罪,亦在租界之内办理”。既然租界当局给了“面子”,那大清国还要顾及自身什么架子呢?

审理该案的机构被称为会审公廨,这恐怕是一个今天的法律人都可能陌生的机构,也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混合法庭。

会审公廨源于1864年建立的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此前,因为小刀会起义,租界之内涌人大量华民,中外纠纷也不断发生,被战火搞得焦头烂额的大清国官员性命都自顾不暇,哪有时间处理纠纷。英法美三国驻沪领事遂主张租界内一切较轻案件,先由外领审理,较重者则移交界外华官讯判。等到战火平息,清方要求归还预审权时,英国领事便建议在公共租界设立一个由华官主持的司法机构,专门处理租界内发生的华人违法案件,凡案件涉及外人利益,则由外国领事“参加审理”。1869年,双方签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作为会审公廨的运作依据。

从此,上海市民目睹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中西合璧式的审判组合:堂上,顶戴花翎官服朝珠的中国官员和西装革履的西方陪审官并排而坐;堂下,中国衙役们操持着水火棒,低吼着“威武”,对面当值法警却一会儿耸肩,一会儿摸鼻。P4-6

序言

个案推动法治,关注影响中国。

案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也是关注社会的最佳切入点。当下中国,纠纷多发,诉讼急增,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大案要案,更兼微博时代,信息爆炸,传播迅速,各类大案及其处理过程得以全景展现和讨论。法治建设,渐进前行,通过个案实现正义,并借此改进制度,成为当下中国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杠杆。

微博时代,频繁发生的案件和事件引发一波波“网络舆情”,呼唤着更多的人从事案例研究。我曾试图顺应时代要求,创办《大案》(CASES)杂志,关注重大案件,汇编案卷资料,推动案例研究。按照设计,通过微博,每天收集和点评各类大案;每月制作一期电子刊物,设深度调查、案件跟踪、拍案说法、案卷档案等栏目;年终出版《大案》年刊。进而,《大案》杂志可组织案件研讨;建立法律顾问团,为特殊案件提供支持;发起大案的学术研究;开展“大案”年度评选;发布《中国大案年度报告》等。由于精力不济,投入不足,《大案》杂志远未实现预期目标。尽管如此,我深信,案例研究以及这一策划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中国法制出版社编辑慧眼独具,曾就案例研究向我约稿。我虽有相关写作计划,但因事务太多,近几年无法动笔,故推荐蔡斐承担。蔡斐是我在西南敢法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此前本科和硕士阶段一直就读于新闻学专业。他很早就参与CJ$-: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学术沙龙,并时常一起登歌乐山。蔡斐报考博士时,多数教授排斥非法学专业。但我一向偏好于跨学科研究,并认为非法学专业若能与法学有效嫁接,将显示更大的优势。学新闻的学生擅长于叙事,适合进行案例研究。加上蔡斐长久以来关注历史,我便鼓励他对“1903年上海苏报案”这一横跨新闻传播史和司法制度史的个案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博士论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如今。蔡斐——当年的西政“才子”,已成长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他的学术才华已初露锋芒,沿着案例研究的道路。他一路前行。从苏报案到二十世纪的20大案,到下一步的案例研究规划。他精力充沛,勤奋多产,和我早期有类似之处。看到他不断发表新成果,作为导师,我非常高兴。希望他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作为一本同时面向学界和大众的读物,该书可圈可点。最有价值的是。兼具可读性与学理性。二十世纪的中国,时代变迁.风云激荡。这不可避免体现于“大案”之中。本书选取的20起重大的影响性案件,时问跨度从晚清到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起案件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牵涉到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司法与政治、司法与传媒等影响司法制度变迁的大问题。这些案件,犹如一部部真实的纪录片,既真切地记录了社会变迁的恢宏画卷,也呈现出20世纪中国司法及法治发展的关键节点。

纠纷起因,诉讼过程,法庭激辩,庭外角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生五味,故事曲折,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忍释卷。但作者并未停留于故事本身,而是依托个案,进行严肃和深入的思考。立足案例,超越个案,探究法理,思索社会,全书因而体现了学理的深入和历史的张力。

二十世纪,虽然过去,但并不遥远。二十世纪的20大案.就如同不久前发生,映射着当下的中国。这些案例,对于法官,是一种警醒,因为所有的案件都被记录在案,以案卷形成凝固的“历史”,并可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为案例研究的书刊所收录和评点。故而,每一位法官,办好每一起案件,既是司法正义的要求,亦是历史的呼唤。或许,若干年后《二十一世纪影响中国司法的21大案》出版时,会记录他们的历史印记。

徐昕

2012年8月2日

于北京昆玉湖畔

书评(媒体评论)

纠纷起因,诉讼过程,法庭激辩,庭外角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生五味,故事曲折,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忍释卷。但作者并未停留于故事本身,而是依托个案,进行严肃和深入的思考。立足案例,超越个案,探究法理,思索社会,全书因而体现了学理的深入和历史的张力。

——徐昕

相信个案的力量,相信叙事的力量,相信通过个案实现正义对于司法进步和民主法治的推动力量。

——蔡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司法的20大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339138
开本 32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9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20.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