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美的词曲/最美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明韵所著的《最美的词曲》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

内容推荐

中国是诗的国度,单是诗歌样式上,就有无穷的变化,从而结出了多姿多彩的果实。

王明韵所著的《最美的词曲》在第一辑中《最美的诗歌》基础上,将目光对准唐宋及其以后,聚焦词和曲这两种诗歌样式,选取词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50多件精品,以“诗人之心”和优美的文辞加以体会和解读,以期通过诗心的交融.使得古老的词曲作品在当代读者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最美的词曲》中“最美的词曲”加上“最美的诗歌”,构成中国诗歌的完整拼图。

目录

菩萨蛮

——送君闻马嘶

归国遥

——花下醉

浣溪沙

——西风愁起

乌夜啼

——梧桐雨

点绛唇

——谁会凭栏意

踏莎行

——密约无期

长相思

——潮平心难平

雨霖铃

——更与何人说

苏幕遮

——酒入愁肠

浣溪沙

——圆融的观照:你也似曾相识

生查子·元夕

——去年心情今生心

桂枝香·金陵怀古

——谁解我大宋情怀

鹧鸪天

——“晏子与人交,风义盛激昂” 

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凝视:一条江与一个人

卜算子

——愿君心似我心

千秋岁

——千秋词在,珠已沉海

鹊桥仙

——从想象到现实:最是人间长深情

鹧鸪天

——春风何事入罗帏

汉宫春·梅

——风流不在人知

蝶恋花·早行

——一场精心的回忆

烛影摇红·松窗午梦初觉

——也愿能作此松窗午梦

鹧鸪天

——此中有真意

眼儿媚

——忆得万里帝王家

点绛唇

——少女时代的羞美

水调歌头

——似水流年的感会

满江红

——谁的岳飞

秋波媚

——望长安

卜算子·咏梅

——彼时心情:一任群芳妒

清平乐

——娇痴不怕人猜

蝶恋花

——石湖的桃花源 

昭君怨·赋松上鸥

——总不忍归去

南柯子

——人间辛苦是三农

青玉案·元夕  .

——寻觅:灯火阑珊处

扬州慢

——文化的“狷”者

忆故人

——优雅的代言人

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重游的少年心思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青山一发是中原” 

九张机

——一掷梭心,一缕情思

【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在日月间摆渡

【南吕】四块玉·闲适

——瓦盆边的闲适

【仙吕】寄生草·饮

——酒神之歌

【中吕】阳春曲

——笔头风月在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点点梨花雨

【双调】沉醉东风-对酒

——炼成腹内丹

【中吕】山坡羊

——怯弱之羊

【越调】天净沙·秋思

——断肠人在天涯

【仙吕】后庭花

——乱云愁

【双调】清江引

——一笑白云外

试读章节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邦(今陕西渭南)人。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 “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

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密约无期

寇准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力主抗辽,性情刚烈,文武双全,曾于淳化、景德、天禧年间三度入相,他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又心怀七情六欲,曾在《江南春》一诗中写道:“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表现出了他刚柔并济的人文品质。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这两句描写春天美好的、诗情画意的景致即将消逝。他看到了什么?秋风瑟瑟之中,落叶坠地,万花枯萎,大地一片狼藉;他听到了什么?黄莺的啼鸣,一声接着一声,那么有气无力,那么老气横秋,再也不是清婉动人,声声入耳了。这八个字,寇准捕捉得很准,把一位年轻女子伤春感怀之情表现得既恰到好处,又不露声色,也为接下来的惜别和盼归埋下了伏笔。关于惜别,他写道:“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常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他说到“惜别”二字了吗?没有,而是从意象描写上去把握年轻女子的内心世界。万千花朵落英遍地,只有梅蕊在绽放中,尚存些许小小的青果。而无论是“画堂”,还是“屏山”,都似乎在告诉我们,年轻女子出身于大户人家,有庭院,有画廊,有清香弥漫的茶室,有富丽堂皇的饰物和景观;然而庭院深深,亲人已经远行,剩下的只有空旷、寂寥和静雨香袅中的伤心与惆怅。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说寇准是独具匠心,出神人化,这样的连前瞻后,这样巧妙的艺术铺垫,让读者的一颗心,悬在了那里,像钟摆一样不安地左右摆动着。

如果说寇准在上片描写了一幅暮春景残、寂寞凄凉的景象,那么在下片,他则通过直抒胸臆,让伤愁的年轻女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密约沉沉,离情杳杳。”密约,曾经是频繁的、甜蜜的约会,或花前月下,或庭院烛堂,而今竞成“离情”!词写到这里,又是“沉沉”,又是“杳杳”,叠字妙用,所指不一,两种境地,两种心态,跃然纸上,情,何以堪?苦,也无以言状。因此,接下来,年轻的女子连镜子也懒得照了,她不愿看见自己悲怜无助的样子,就让镜子落满灰尘吧。“菱花”是古代铜镜的代称,铜镜背面通常铸有菱花的图案;而“慵将照”,就是懒得坐在镜子前梳妆打扮了,女为悦己者容,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再好的芳容美貌又给谁看呢?春风已远,凄雨绵绵,亲人不在,哀伤无限。无奈、悲伤中,年轻女子以慵倦之态登上了小楼,雨还在下,风萧萧兮,她倚楼远眺,只见衰草连天,星隐月去,夜色低沉,却看不见郎君的影子,除了无语,除了荡魂失魄,她又能怎样!

“密约”历历在目,“离情”遥遥无期,这种含思凄婉,景中生情,情寓于景的艺术风格,让我们欣赏到了一首静穆向上、凄美动人的不朽篇章,诚如司马光所言,颇有晚唐风韵,是一首“脍炙一时”之作。

林逋(967—1028),字君复,大里(今奉化市)人。不娶,无子,唯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著有《林和靖诗集》。

长相思

昊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潮平心难平

提起林逋,人们自然会想起“梅妻鹤子”的故事:一生未娶妻生子的林逋,视梅如妻,视鹤如子。他爱梅花,迎风傲雪,一枝独秀,因此,宅旁路道,房前屋后,遍置梅树,还为梅花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爱仙鹤,曾寄居孤山,养鹤两只。纵之,让其展翅凌云,让其尽自由自在之风姿;收之,置于笼内,喂食添水,言语相慰,俨然慈父;即使是泛舟湖上,也是与鹤同行,遇亲友玩童,即纵空中,尽展青山绿水、闲云野鹤之情趣。

然而,终身未娶、无妻无子的“独身主义者”,怎么会写下《长相思》呢?让很多人诧异。从词句中不难看出,这位愁肠百结的女子,已送情人来到了吴山、越山之畔的钱塘江边,山清水秀,树木苍翠,仿佛在迎送过往的行人,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可谁又能像她这样正在亲历这样的离别伤情呢——“谁知离别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也!离别在即,二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们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这情景,比一般的离别更愁上加愁的是“罗带同心结未成”;有情人未成眷属,有情人从此天各一方,那一定是心如刀割般痛疼。俗话说,千里相送,终有一别,正当他们难分难舍之际,解缆了,舟人报潮了,船要开了,想想看,那是怎样的场景——依旧是吴山青,越山青,行人如织,只是心爱的人已随波逐流,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了踪影;一句“江头潮已平”,含蓄,自然,看似漫不经心,看似平静中波澜起伏,潮已平,岂能平?

林逋的这首词选自他的《闲情赋》,巧合的是,当年的陶渊明也写过一首《闲情赋》,他写道:“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可谓直白、大胆,又罗曼蒂克,唐代司空图读罢这首词不禁感叹道:“不疑陶令是狂生,作赋其如有定情。”(《白菊》)。有好事者指出,人家陶渊明有妻有子,写《定情赋》有理有由,而你这位清高自守、不慕名利的山林隐士,与谁“长相思”?又何来“闲情赋”?其实,陶渊明也好,林逋也罢,在牵涉爱情的问题上,他们的词中非但没有道学家眼中的“淫”,而更具有真挚深沉的情愫,值得我们在一咏三叹中去感悟其千古高风、闲情雅致!P14-18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第一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美的词曲/最美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明韵
译者
编者
绘者 高小翡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12709
开本 16开
页数 1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1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3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1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