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复杂的,历史需要还原,只有在尽可能还原出当时的真实情境之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胡适也是如此,要想真正明白胡适的前后转变,了解胡适的真正思想,我们就需要详细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成长以及他的行为。杨小曼的《胡适全传》这部胡适传记就是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以及真实的时代人物为目的而撰写的。
打开书页,进入阅读吧,让我们跟随胡适的足迹再经历一次他的思想历程,经历一次为民族的崛起而努力的过程。
图书 | 胡适全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需要还原,只有在尽可能还原出当时的真实情境之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胡适也是如此,要想真正明白胡适的前后转变,了解胡适的真正思想,我们就需要详细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成长以及他的行为。杨小曼的《胡适全传》这部胡适传记就是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以及真实的时代人物为目的而撰写的。 打开书页,进入阅读吧,让我们跟随胡适的足迹再经历一次他的思想历程,经历一次为民族的崛起而努力的过程。 内容推荐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需要还原,只有在尽可能还原出当时的真实情境之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胡适也是如此,要想真正明白胡适的前后转变,了解胡适的真正思想,我们就需要详细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成长以及他的行为。《胡适全传》这部胡适传记就是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以及真实的时代人物为目的而撰写的。 杨小曼的《胡适全传》从胡适出生的时代以及他成长的环境写起,为读者详尽地展现了胡适的一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学术成果,他的政治活动以及他的情感生活。读完了这本书,你也许仍然不能简单地概括出胡适是个怎样的人,但你一定会从胡适的生平经历中看出一个个人寻求进步的努力和力量。 目录 第一篇 中西结合———从私塾学堂到美国 第一章 由商而学,俨然乡里小先生 经商名地,小茶铺供养大家庭 弃商从文,胡父担当家族重任 少小成孤,家中慈母兼任严父 宁静聪慧,乡里人称“麇先生” 第二章 离开故园,新学堂里闯天地 母命难违,少年订婚离故乡 前往上海,新思想引发共鸣 求学澄衷,接受梁启超学说 入读公学,办学报崭露头角 偶读古诗,兴趣转向文学路 学潮冲击,意志消沉混时日 北上京城,考取赴美官费生 第三章 赴美留学,以西学装备思想 初读农科,认苹果难倒胡先生 性情所近,离农学转入文学院 接触基督,了解教义偏不入教 得学所愿,文学院里锻炼演讲 偏好政治,精心准备多方训练 多国接触,和平主义惹来抨击 思想转变,成为新和平主义者 师从大师,服膺杜威实验主义 偶遇佳人,两情相悦鱼雁往还 匆忙回国,博士学位一拖十年 第二篇 论古籍———从新文化运动主将到文化学者 第四章 归国从教,以白话文开时代新风 国尚未归,即对旧学开始发难 进入北大,辩驳旧学白话获胜 奉命成婚,新思想屈从旧婚姻 发《尝试集》,用实践推进新文化 娇小伴娘,引发牵魂动魄之爱 河东狮吼,居然成就幸福奇事 不谈政治,逐渐与《新青年》分裂 第五章 难逃政治,由文学而论政治 接办《每周评论》,引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办《努力周报》,极力推行实验主义 一叶障目,致书抗议驱逐废帝 参加善后,学者英名差点遭毁 利用《新月》,掀起人权讨论热潮 《独立评论》,政治观点逐渐右倾 第六章 从事学术,哲学国学成绩斐然 整理国故,建立现代学术基础 白话作史,可惜半部难为继 禅宗研究,为后世学者铺路 发现珍本,开创“红学”新天地 专注于《水经注》,断清史上研究冤案 第三篇 政教兼顾———从教育家到驻美大使 第七章 改良中国,教育之功不可没 任教北大,热心教育改制 转聘上海,出任校长之职 大胆用人,扶助有才之士 鼓励自由,成就爱情佳话 失之东隅,北上群友贺寿 重返北大,担任文学院长 游历华南,喜获名誉博士 新旧再争,论“充分世界化” 固执己见,屡屡阻止学潮 第八章 敢当大任,为国效力不谦虚 与蒋结识,全心支持国民政府 游历欧美,四处演讲博取关注 中日战争,任驻美大使求支持 病体勉强,辛劳苦撑终获佳音 旅美风光,广获“博士”之帽 再遇情缘,淡漠应对反成师母 第九章 有心无力,大势终究随水逝 时局变换,卸任要职半流放 返回祖国,任国民大会代表 北上北平,愿为校长不做官 兵临城下,乘机一去不复返 第四篇 看似风光———从推崇到遭批判 第十章 前后夹击,晚景际遇感凄凉 返回台湾,荣任研究院院长 挺身谏言,力劝独裁者引退 《自由中国》,专权之下成祸患 极力辩护,反遭怀疑大失望 发病猝死,隆重葬礼人景仰 书生意气,对错付与后人评 附录一:大事年表 附录二:个人作品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前往上海,新思想引发共鸣 说到胡适的离开,其实也是他母亲冯顺弟的决定。在故乡,胡适读了九年的私塾,那里已经没有可以再教他的老师了。冯顺弟曾跟着丈夫游走各地,她不是那种目光短浅的普通妇女,而是一心想让儿子功成名就,自然要送儿子去更好的地方求学。从她送给儿子枕头套的那两句话就能看出,胡适选择背井离乡,目的就是读书。 胡适离家这一年是光绪三十年,就是公元1904年,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要走到尽头了。为了挽救败亡的颓势,光绪皇帝一度立志革新,想挽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早在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时,很多有识之士就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种种先进之处,其中人才的选拔成为一个关注点。 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从汉代就出现了,直到隋唐时期,这种方式才成了明确的制度。从明代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就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之内。这种考试变得越来越僵化,也越来越不能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大臣建议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1888年,清政府批准设立算学科取士,首次把自然科学的内容纳入考试范围。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等人进行变法,想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一改清廷的老旧局面,其中教育这块推行了很多举措。例如,要求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高等学堂,省下面的郡城设立中等学堂,而州县一级设立小学。维新派还要所有的书院、祠庙,以及义学、社学等教学机构都改成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在科举上,康有为等人还建议废除八股文,改考策论,就是以时务为命题,让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还强调不能根据考生楷书的优劣来定高下。 维新派的这些措施在当时还是很得民心的,可惜他们的做法不受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等人的认可。很快,慈禧太后暗中操作,把维新运动扼杀在摇篮里,那些维新志士也都纷纷成了短命鬼。 维新运动失败了,可是那些办学的观念逐渐在民间流行,很多人都创立新式学堂,开始教授儒家典籍之外的课程。上海——作为当时受西方影响最大的城市,这种新式学堂很多,所以冯顺弟让胡适去上海读学堂,也是为他将来科举走上仕途作准备。 恰好此时胡适的三哥胡洪驱患有肺病,需要去上海治疗。征得在上海经商的二哥胡绍之同意后,胡适跟三哥就在冯顺弟的安排下一同前往上海了,洪駓看病,胡适则去求学。 在上海,胡适开始接触各类维新思潮,从此以后,他就开始走上了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 胡适最早进入的学堂是梅溪学堂,这个学堂是胡适父亲的一位朋友张焕纶办的私立学校。张焕纶是个提倡新学的教育家,先是办了梅溪书院,后来又把书院改为梅溪学堂和梅溪小学。当时梅溪学堂开设有国文、英文和数学三科,算是向现代教育靠拢的。胡适多年在家里读私塾,国文功底相当深厚,学起来并不费劲,英文跟数学对他来讲可是非常新鲜的科目,因此兴趣极佳。胡适从小聪慧,加上记忆力特别好,对新知识的接受力很强,在学业上进步迅速。 虽说这个学堂提倡新学,但教师们还是以国文能力为主来进行分班的。听过几堂课后,胡适的国文水平逐渐显现,被老师们另眼看待。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胡适直跳四级,从最初的第五班进到了第二班。 说起跳级,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话说胡适刚到校的时候显得很土,瘦瘦的,个子不高,还长了个大脑袋,就像现在常说的豆芽菜。他身上穿着蓝呢夹袍,还罩了个绛红色的大马褂,站在人面前就有些怯生生的感觉。老师一看是乡下来的,以为他没怎么读过书,把他编到要求最低的第五班。 上了几个星期的课,有一天第五班代国文的沈老师讲《蒙学读本》,讲到里面的引文:“传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随口解释说:“这句话是《左传》上的话,意思就是两个人同心协力,力量足以把金属弄断,情意相投的两个人谈话,说的话也会像兰草那样清新高雅……”老师还在絮絮叨叨地解释,胡适坐在下面开始犯嘀…… P22-23 序言 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王朝紧锁的国门,也用这些现代兵器狠狠地敲打了大清国盲目自大的脑袋。大清国被枪炮打懵了,为求苟安,只好步步退让,而退让的结果却是外邦的步步紧逼和普通百姓越来越水深火热的生活。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耻辱史,同时也是民族觉醒,民族振兴的奋斗史。当外族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候,中国的有识之士们都不禁纳闷:为什么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竟然能迫使我泱泱大国签下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纳闷了,自然就会去寻找答案,因此中国就开始了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交流以至交锋。 从最早的清朝开始算起,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接受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是完全抵制,贬低到不能再贬低,当然贬低的目的是为了衬托自己的强大。可是现实却是人家打败了我们。好吧,那就“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他们的技术,用我们强大的精神文明为支柱,把他们赶回老家去。然而学了人家的技术,还是连连失利,就连曾经臣服于我们的小日本居然也来打我们的主意,欺负我们,硬生生地把台湾岛给霸占了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习西方的技术失败了,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也失败了,于是有为青年们纷纷前往日本,去瞧一瞧人家怎么会后来居上超过我们。瞧的结果就是必须推翻腐朽的帝制,必须进行革命。但是推翻帝制的革命成功了,中国的现状还是一团糟,不但没有强大起来,还陷入到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状态里。 面对中国越变越糟的情形,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大家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想要挽救多灾多难的中国。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胡适出现了。他在美国研究哲学,观摩他们的民主政治,并不断磨砺自己,在尚未回国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对中国文化进行革命的主张。回国后,胡适与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开战。这一场文化革命来得比以往都要猛烈,都要有摧枯拉朽之势。然而没过多久,胡适本人却一头扎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故纸堆里去了,同时还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根本不像他自己提倡的那么“新”。 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变迁,胡适渐渐靠近了国民党,变成了蒋介石的坚定支持者,而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全面溃败也注定了胡适遭受批判的命运。人们会问,一个开一代新风的思想家,怎么会变成思想落伍的“反动分子”?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需要还原,只有在尽可能还原出当时的真实情境之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胡适也是如此,要想真正明白胡适的前后转变,了解胡适的真正思想,我们就需要详细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成长以及他的行为。这部胡适传记就是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以及真实的时代人物为目的而撰写的。本书从胡适出生的时代以及他成长的环境写起,为读者详尽地展现了胡适的一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学术成果,他的政治活动以及他的情感生活。读完了这本书,你也许仍然不能简单地概括出胡适是个怎样的人,但你一定会从胡适的生平经历中看出一个个人寻求进步的努力和力量。 打开书页,进入阅读吧,让我们跟随胡适的足迹再经历一次他的思想历程,经历一次为民族的崛起而努力的过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胡适全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小曼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9845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4 |
出版时间 | 2013-06-01 |
首版时间 | 2013-06-01 |
印刷时间 | 201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50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