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无境界》作者怡僧法师学佛三十载,在浩如烟海的教理中、不同宗派的思想里苦苦寻找解脱烦恼的方法。直到领悟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方放下烦恼,面对平常人生。怡僧法师用自己数十年的学佛体验,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只要守住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烦恼就不会出现。正如六祖所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图书 | 禅无境界 |
内容 | 编辑推荐 《禅无境界》作者怡僧法师学佛三十载,在浩如烟海的教理中、不同宗派的思想里苦苦寻找解脱烦恼的方法。直到领悟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方放下烦恼,面对平常人生。怡僧法师用自己数十年的学佛体验,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只要守住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烦恼就不会出现。正如六祖所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内容推荐 《禅无境界》简介:世人求神拜佛,祈祷上天保佑,那佛究竟在哪里?在佛像前、庙宇里还是天际外? 世人愿无忧患,想抛弃三千烦恼,那烦恼究竟从哪里来?从工作中、生活里还是他人处? 《禅无境界》作者怡僧法师普渡寺开坛讲法,尽释《六祖坛经》,为世人指示修行开悟之路。“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因为有自己内心的我执、妄想,才轮回在无尽的烦恼中。只有自净其心,才能顿悟菩提,而“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佛。 目录 缘起 行由品第一 一、自性清净即是佛 二、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三、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四、渐修渐悟,不是佛陀的见性思想 五、自性清净即菩提 六、本来无一物,正是修行顿悟之处 七、五祖传咐六祖的是什么? 八、衣钵为证,以心传心 九、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十、佛法难闻,正法难信 十一、什么是本来面目? 十二、不论禅定解脱 十三、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般若品第二 一、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 二、若空心静坐,即住无记空 三、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四、法因人而兴,经因人而有 五、做人即作佛,人成即佛成 六、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七、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疑问品第三 一、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 二、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 三、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四、慈悲为观音,喜舍是势至 五、东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往生何国? 定慧品第四 一、定慧是觉悟的正因 二、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三、宗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四、佛经的道理,实是标手指月 坐禅品第五 一、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观境 二、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 忏悔品第六 一、自修其心,自见自性,才是解脱究竟 二、戒定真香源于念念自净其心 三、不二法门即是自见自性 四、离迷离觉,佛道可成 五、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 六、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七、常思于后,念念圆明 八、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机缘品第七 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二、功德是离妄的自性,不在文字中 三、莫向外求,一念心开即是开佛知见 四、诵经久不明,与义做仇家 五、唯一佛乘,无有余乘 六、最上乘法,就是指示在生活中见性 七、转识成智,而实无可转 八、心如虚空尚存空见,非是见性之见 九、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十、无始终无内外,法界性即法身 十一、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十二、祖脉相承,一花开五叶 十三、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十四、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顿渐品第八 一、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二、顿悟顿修,亦无渐次 三、自性涅槊无执无相,还有常乐我净吗? 四、无名可名,名为自性 护法品第九 什么是如来真实义? 付嘱品第十 一、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二、不动道场,真成净土 三、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后记 试读章节 疑问品第三 一、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 禅不只是禅宗,不是宗派的意思,大多数的人对禅不了解,一说禅就认为是禅净密的宗派。净,净土宗;密,密宗。人们认为持咒是密宗,念佛是净土,参禅打坐是禅宗。这还只停留在表象上。禅宗不是指宗派,佛说的一“教”,一“宗”。教是三藏十二部经典,佛只说了一个思想,以见性为宗旨,称为:“自证为宗,化他为教”。人们把宗旨误认为是宗派。只有在教学里才容易产生门派,学术里分为各个学科。就像三藏十二部,根据每个人的思想不同,释迦牟尼佛说了很多道理,不同的思想产生不同的认识,所以后来产生了学术的体系,这就是宗派。修行没有宗派,为什么呢?自性为宗,自性就是宗旨。佛说的是不二法门,处处提到的不二法门就是一个宗,这个宗不是宗派,是指自心的觉悟。禅学是以心的自性为中心,所以六祖要人们注重心通、见性,不要在相上摸索。无相颂叙述了理和事。修行学佛,离不开理和事的通用。觉悟就是在理和事当中觉悟,从心的行为动态到生活中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在理和事当中。如果理事不圆融,就达不到觉悟。一切不在功过得失上住相,一切要在自性上自悟自证,到达内证心源时,那就是所谓心通。怎么心通呢?内证心源就是心通。凡是心通的人,自然就内外一如,以佛眼看人。所以修行的取证,就是内外一如。人们常说: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可是他们行为上是不是和心地当中的发心一致呢?修行就是要做到内外一如,思想和行为一致。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有一天韦刺史为六祖设大会斋,就是在大法会中供养斋饭。韦刺史当时是地方官,也是佛教的护法。“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即饭后,请六祖升座说法。“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官僚士庶指有当官的,有普通信众百姓。肃容指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帽子戴得端端正正,表示对三宝的恭敬。再次拜请六祖为众说法。“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韦刺史不是一次两次听六祖说法了,他是自己有疑问,也代表大家的疑问去向六祖请法。韦刺史说:听六祖说法实在是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现在我有一些疑问,祈请六祖为我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韦刺史说:您说的是不是达摩祖师说的宗旨道理? 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首先韦刺史提出来疑问说:您和达摩祖师的宗旨一样不一样呢?是不是一个佛法?实际韦刺史明白,为什么这样问呢?决疑嘛!疑问品就是解决大家的疑问、疑虑。佛法是不二法门,从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迦叶尊者体悟了释迦牟尼佛的心宗,一直到西天二十八祖达摩祖师传到中国,这个心宗,也是佛教的正法思想,佛法的精髓,直到六祖一直没变。这个宗旨是宗。为什么专提到这个呢?是为了去除大家的疑虑和疑惑。“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达摩祖师在当初见到梁武帝,初化就是最初教化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提出个疑问。“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朕就是指的梁武帝,皇帝称自己为朕,梁武帝说,他一生当中建了无数寺院,度了无数僧人,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没有学到最上乘法的思想的人对达摩祖师的回答一定不理解,建寺度僧这么多,怎么就毫无功德呢?梁武帝是南朝梁国的国王,兰陵人,姓萧,名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帝博学多闻,笃信佛教,曾三度舍身出家同泰寺,当时他剃度的僧人有八万之多,数量非常大,在历史上的皇帝当中,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非常大。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 六祖说了,他建寺度僧这么多,说没有功德是有道理的,不要疑虑祖师说的话。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不学最上乘法,人们往往就不知道功德是什么。寺院功德箱上也贴功德,功德无量,广种福田。人们印经,功德无量,放生,功德无量,为什么这里说梁武帝毫无功德?六祖说得很明白,“武帝心邪,”说梁武帝心邪,心不正,“不知正法”;为什么说梁武帝不知道正法呢?他对佛教贡献这么大,这么虔诚,怎么就不知道正法呢?“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这就是答案。“不可将福便为功德,”这个“便”不是变化的变,是不能将福说成是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所以人们把在佛教当中一切的善事说成功德,这是个误区。因为他们没有去学佛法,没有去明了觉悟的道理。可是,有些经书上说了,这些都是功德。包括诵多少部经,礼佛拜佛都有无量的功德。可是,这里说没有功德!为什么这和好多经书上说的不一样,宗和教怎么相违呢?这是好多人的疑虑!为什么说本章是决疑品呢?解决人们的疑问。佛法要领会。禅宗就重在领会,不在文字。不同的人一样的文字也会有不同的解释,有不同的领会,要想真正领会还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学佛法要用心去领会,用什么心呢?用正心不是邪心。正心不是妄心,不是妄想妄念的心。所以禅宗最上乘般若法到了这个阶段,就不是用文字所能代替的了,要用思想去悟!国家的政策都要人们去学习领会,只有领会了才能贯彻执行,佛法也是如此。梁武帝心邪,他怎么心邪呢?为了佛教的发展,为了普度众生,怎么就心邪了?是邪到求福了。他建寺的目的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给自己修福!寺院是弘扬佛法的地方,寺院是教育人的地方,不但是教育人做人,还要教人明白自心,自觉觉他,自己觉悟了还要教化别人觉悟。寺院也是修善的地方,教育人行善。在这个范围内所做的一切,人们说功德非常大。功德不在事相上,功德不是生灭的,在自性,不在福报上。世界的一切作为都离不开因果,这是自然规律。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做什么事感应什么回报。真正不变的是功德、自性。为什么在佛教里面任何书都提到诵经念佛,包括放生印经,功德无量,它不是真正的功德,是指修福。最大的福报也不过是人天福报,可是福报享尽,过后就消失了,还是继续轮回。为什么做这些事都有功德呢?它是和功德结下了缘,不是直接的功德。后面我们就会讲到功德是什么了。所以这个积善的地方,它是教育人去向功德的自性。在这个积善的地方做一切事都和功德结下了缘,它不直接是功德。直接的功德是离开你的自私、贪嗔痴这些自求的心态,离开这些,才能找到功德。所以功德在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不在修福,修福只是得善报。 P94-97 序言 《坛经》是唯一一部中国祖师所讲的、被称为“经”的佛教典籍。它的文字平易朴实,义理深刻究竟,包涵了种种教诲和修行实践。它超越了宗教和哲学范围,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去感悟、去离相、去见性成佛。 我十六岁出家,迄今已有三十余年。期间,我曾在浩如烟海的教理中、在不同宗派的思想里备感茫然,不知怎样才能解脱烦恼。虽身在佛门,精勤修行,可还是跟大多数人一样,向外逐境,误以为佛在身外。虽然秉持着依靠外力的信仰,内心深处总是怅然若失,莫名不安。在苦苦研习、思索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禅宗顿悟思想,才不再烦恼。此时才豁然明白,原来,佛陀的思想是有其血脉传承的。 这个思想代代相传,从释迦牟尼佛传至迦叶、阿难,直到二十八祖达摩祖师(中国初祖)。南朝梁武帝时期,佛陀的思想由达摩祖师带到中国,一直传到中国的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坛经》就是惠能大师得法及开示四众弟子的记录。 翻开《坛经》,读到六祖朴素、智慧的话语,总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六祖所言:“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顿悟的真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领会了六祖的思想,才知道佛法是如此真实、如此亲切。 《六祖坛经》一开始,惠能大师就告诉大家:“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只要守住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烦恼就不会出现。就因为起了我执、妄想,才轮回在无尽的烦恼中不得出离。若不自己解脱,谁能为你解脱内心的烦恼呢?不自净其心,谁又能使你的心清净呢?六祖指出:“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放下你的妄执,你就是“佛”。这就是顿悟法,就是佛的宗旨。 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教人“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的智慧思想,怎不让人心里踏实、豁亮呢? 在《忏悔品》中,六祖明示:“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六祖的教导与世人所尊崇的神教思想完全不同。通常,人们认为的解脱是建立在文字和仪轨方面的练习上的,而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的正法是“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是说解脱不在环境、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内心,就在你平常的起心动念处,自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总有很多的疑惑和不解,比如:怎么修行?修行的关键前提是什么?要成佛,是依靠自力还是他力?极乐世界远不远?什么是众生?什么是佛?梁武帝究竟有没有功德?什么是禅?怎么坐禅?怎么消业障?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坛经》中都能找到明晰的解释和答案。三年前,我在北京普渡寺开设禅修班,讲解《六祖坛经》。听众中多有慧解的居士,均对《坛经》赞叹不已。因此,大家共同发心,将讲记整理成文,以供善知识参考。 当然,一切经典也只是指月之手,最终还需要大家去心悟和自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2012年9月怡僧于北京普渡寺 后记 京东六环外,一个平常的小村庄,普渡寺。 山门内一棵百年老槐树,并不高大却壮实,默守着天王殿,夏日浓荫爽爽,冬日枯枝横斜,给来寺的每一位道友带来闲闲的静意。 一天的活动,或听经,或打坐,或小参。 待到夕阳斜下,大家三五成群跨出山门,向师父合十鞠躬道别。他们又将回到熙攘纷杂的都市中去,此时此刻,那永不停驻的心呀,释然了许多。如果细细回味,却也得无所得,只是由于少了一份执着而更加清净,因为少了一份执着,所以自然开显了一份自己本有的智慧,每个人又回到各自的家庭和工作中,“该干吗干吗”,一个“该”字,已在言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学做“无事人”,不造作。 从车窗向寺庙回望,师父还站在山门外目送大家,形单影只,晚风将他袍子的下摆轻轻吹起,寂然清清。 几年来怡僧法师安住在这个偏僻小庙,起居应对,说法讲经,也就有了这部《坛经》讲稿,以及后来的《达摩祖师论集》讲稿和《金刚经》讲稿。其间,多位居士录像、整理、做杂务,不辞辛苦,乐在其中。有年过花甲的妙严老居士,还有然煜、牛宏霞、毕月、本有、慧光等居士。另外,本书的出版,还要感谢西安《问道》杂志张剑峰主编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大家怀着一个心愿,都想与更多的道友分享这份清净和信心。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然元居士 二零一二年六月于京北小汤山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禅无境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怡僧法师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3704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印刷时间 | 2014-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6.5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陕西 |
长 | 235 |
宽 | 166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