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逵夫校注的《西和乞巧歌》分三卷:卷一为《风》,包括《家庭婚姻篇》《生活习俗篇》《劳动技能篇》,各篇包括诗歌数量不等;卷二《雅》,包括《时政新闻篇》《传说故事篇》;第三篇《颂》,包括《坐巧迎神篇》《礼神乞巧篇》《看影卜巧篇》《转饭送巧篇》。书后附有赵子贤先生早年学生姜锐老师九十一岁时所作回忆录和先生长子、女儿所写回忆录,并附有中央民大、复旦大学、陕西师大、天水师院几位教授和一些地方人士的研究论文。
图书 | 西和乞巧歌 |
内容 | 编辑推荐 赵逵夫校注的《西和乞巧歌》分三卷:卷一为《风》,包括《家庭婚姻篇》《生活习俗篇》《劳动技能篇》,各篇包括诗歌数量不等;卷二《雅》,包括《时政新闻篇》《传说故事篇》;第三篇《颂》,包括《坐巧迎神篇》《礼神乞巧篇》《看影卜巧篇》《转饭送巧篇》。书后附有赵子贤先生早年学生姜锐老师九十一岁时所作回忆录和先生长子、女儿所写回忆录,并附有中央民大、复旦大学、陕西师大、天水师院几位教授和一些地方人士的研究论文。 内容推荐 据文献记载,西汉之时宫廷中有乞巧风俗,东汉之时民间已有乞巧风俗,但关于乞巧歌的记载,史料缺乏。甘肃省西和县、礼县地处西汉水上游,为秦人发祥之地,自古有乞巧风俗,而且持续七天八夜,过去参加者限于未婚少女。姑娘们在舞蹈的同时唱乞巧歌。每个时期的乞巧歌既有前代流传下来的,也有新编的,是少女的心声。 陇南学者赵子贤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在学生的协助下搜集、编成《乞巧歌》一书,分《风》《雅》《颂》三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抄本形式流传于陇南一带。二〇〇七年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二〇〇八年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补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书曾以线装书形式加以印行,引起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赵逵夫校注的《西和乞巧歌》今用简体横排的形式,并作了必要的注。书后附有子贤先生早年学生姜锐老师九十一岁时所作回忆录和先生长子、女儿所写回忆录,并附有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单位一些教授、学者的研究论文。 目录 题诗 序录 卷一 风 家庭婚姻篇 北山里下雨南山里晴 一样的戥子十样的银 金蹄子花,银蹄子花 红心柳,杈对杈 大姐娃成给南门下 石榴子开花叶叶青 我娘生我一场空 我娘把我心上疼 正月十五提起话 热头出来落四方 竹子砍了划篾条 附:曲谱 生活习俗篇 朝里文书连夜来 眼看就要乞巧哩 热头出来一盆火 装了半笼子苜蓿花 温温水,新麦面 姊妹几个打秋千 鸦片烟,稀罕罕 鸦片烟,花好看 槐树槐,搭戏台 一碗凉水大家喝 十二个月种田 劳动技能篇 头上的豆儿脚下的瓜 卢家的大姐会扎花 …… 卷二 雅 卷三 颂 相关资料 评论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西和乞巧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6087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7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首版时间 | 2014-07-01 |
印刷时间 | 2014-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 |
CIP核字 | 2014116369 |
中图分类号 | I277.242.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赵子贤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5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