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春飞扬的日子(湖南大学本科生习作选第1辑)
内容
试读章节

生命的启示

又是一年夏末秋初,金盏菊在蠢蠢欲动,可是在不合适的季节开放始终有些不合适,所以任凭阳光怎样地挑逗它们,它们也毫不理睬。但是栀子花却没得商量地从夏季舞台上退场了。不过,家门前对面的小山却是给足了我们面子——一如既往地绿着。其实不管春夏秋冬,山上总有那么一些绿得可爱的枝叶,点缀着乡村的生活。于是,老人们总会语重心长地对后辈晚生们说:“山常青,可草却是一茬接一茬地换啦!”但潜心于享受的年轻人们哪里听得懂这其中的蕴意啊!所以他们总会不耐烦地回应道:“换就换吧,没什么大不了。”这样的话我也说过无数次,但后来我却不说了,接下来的那段经历给我了我生命的启示。

我生活在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农村家庭,吃过太多苦的父母对我百般宠爱。当别的同龄人还在玩着那些老掉牙的游戏时,我已经近似疯狂地摆弄着游戏机;当别的孩子歪歪斜斜地走过山间泥泞的小路走到学校时,我已走进一所本科院校享受大学时光。或许在现代都市人的眼里,这算不上什么,可是对一个生活在闭塞的农村里的我而言,却算得上是得天独厚的生活。我的家乡人常常看着我的背影说;“这孩子命真好!”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享受,渐渐地忽略了享受背后应该付出的辛苦代价。我的这种内疚,是在我读大二时才开始有的。其实在生活中真的不可以忽视小事的存在,因为它们也同样教给我们很多东西。当然,这是我在思考过刚才那个严肃而又平常的问题之后的感触。

那年冬天很冷,在我的印象当中,还没有遇到过像这样冷的冬天。满山枝头上皑皑的白雪仿佛要全部落下,压在几尺不见土的大地上一样,给人一种岌岌可危的恐惧感。家门前的路除了有壮年人留下的几个大脚印之外,再也找不到新的印记了,很有一种“万径人踪灭”的感觉。

即使天再冷,雪再大,它还是阻止不了,阻止不了打工者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的欣喜;阻止不了人们满怀激情、置办年货的热乎劲儿;更阻止不了一个个让人心摧肠断的故事的发生。

村里头的小楼房里传来新生儿的哭声,围在新媳妇房里的同村人终于松了紧绷的心弦。腊月初八是一个喝腊八粥的日子,新媳妇却顾不上喝粥了,不仅是她,村里几乎能聚到她家的人都挤到这儿凑热闹、喝喜酒。因为添人丁的喜事儿,如果场面不热闹的话,是不怎么光彩的。所以,即使新媳妇生下的是女婴,传统保守的人们也顾不上这个。

只是新媳妇儿的公公那张黑着的脸从孩子出生就没换过,尽管老伴轻轻地暗示他,可他还是不愿意挤一丁点儿笑意给众人看。当然才出世的孩子是不知道这些的。但新媳妇儿再清楚不过了,她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不敢出声地看着眼前的小生命,将头深埋在前来看望她的母亲的怀里小声抽泣……

天依然冷得彻骨。于是村里人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孩子能存活吗?”有人说:“我看这娃命硬,出生时哭得那带劲,肯定没事的”;有人说:“不一定啊,这娃生在这寒冷的年月,是为天地所不容啊”;有人说:“你不知道吗?这娃她爷爷最嫌弃女孩了,指不定咋对这娃呢?”众人七嘴八舌的嘀咕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这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时间一晃就到了喝满月酒的日子,村子里有一个习俗,孩子出生九天都要请亲戚邻居吃酒席,并请众人见证这家人给孩子祈福,讲究的家庭往往还会请来戏班演戏庆喜。只是新媳妇儿生的是女娃,所以这场热闹还是免了的好。当婆婆抱出刚睁眼的孩子时,众人都竭力地啧啧称赞,以打破这尴尬之境,并让婆婆给孩子取名字。婆婆难以推脱,眼睛一斜,正好瞅见院子里被雪压着只露出一小点青色的四季青,悻悻地说:“就叫‘青儿’吧!”便开始抱着孩子给老祖宗磕头行礼。当婆婆低头不小心碰到青儿的小脸时,却丝毫感觉不到热乎气儿。婆婆以为是青儿睡着了,可当她不小心触到青儿那白白嫩嫩的脖子时,竟然没有任何动静。“天啦,青儿,你别吓唬奶奶,你倒是哭一声啊!”婆婆这一句话惊住了忙碌的众人,新媳妇儿手忙脚乱地要抱青儿,她忘记了农村的习俗——刚生下孩子的产妇不能碰不吉利的任何东西。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众人都慌了,一直黑着脸的公公,开始稍微变了点儿,催着老伴给青儿做人工呼吸。可是一切都晚了,青儿真的不再哭泣,也没了呼吸。这么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才在人间逗留了九天,就这样离开了原本有她存在的世界。昨天她的妈妈还高兴地说,青儿长大了肯定是个小仙女。但今天却没有任何预兆的,丢下妈妈,去了天堂。新媳妇儿将头埋进陪在她身边寸步不离的妈妈的怀里,失声痛哭。雪花似乎也在为她默哀,下得更大了,一切都如死寂般,让人痛心。

一个小生命在平淡的日子里诞生,然后就这样悄然离开了。我呆若木鸡般地久立在门外。在这摆满酒席的屋子里,每个人的脸上却写满悲恸,原来一切都来得这么突然。青儿还未来得及享受人世间的阳光,就去了另一个世界。而我,却挥霍了数年的青春,游走在宽阔的人生路上。我拥有的太多了,却并没有真正收获什么,一切都是父母在忙前忙后地替我铺路。无意间,我瞥见了站在众人中的父母,他们的泪光让我心头一阵酸楚,我生平第一次这般痛楚、内疚地低下了头。我不敢正视他们那两鬓的斑白,因为我敢断定,那绝不是外面雪花落下的,而是我这数年来虚度光阴、无情地刻在他们鬓上的印迹。其实,我比任何孩子都幸福很多,可我却不及任何一个同龄人那样,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

青儿再也回不来了。她走得如此匆忙,或许是不想让妈妈以后难过;她走得那么安静,或许是因为这样离开,不会引来太多伤感;她来去匆匆,或许真的只是想昙花一现,留下瞬间的美丽在人间。只是,她还没来得及叫一声t。妈妈”,还没来得及感受母爱的温暖,还没来得及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从不在人前落泪的我,看见这凄惨的一幕,也悄然落下了眼泪。这泪既是对青儿离开我们的一种哀悼,也是对我那碌碌无为的生活的一种反思。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只是这样的代价太残忍了,逝去的青儿,还有我失去的光阴,都无法挽回……

抬头看看门外的天,依然飘着鹅毛大雪,只是天有了些明亮,或许是青儿在向我们轻声道别,让我们别再难过,因为前面的路还得继续走。白皑皑的雪花照亮了整个乡村。是青儿让我看清了天的颜色,是父母让我懂了生活的艰辛,是淳朴的家乡给了我奋斗的勇气。P20-22

后记

大学基础写作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通识平台课在湖南大学开设已4年多。学生的情况每年都差不多,教师授课的技术却越来越娴熟,水平越来越高。然而,老师却并不觉得枯燥和烦闷,因为,每年总会收获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作业。这些习作虽然显得稚嫩,却不乏深刻。他们虽有时看问题比较悲观,却又不乏朝气。其实,不单单是写作课程,其他的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也都可见可读性较强的学生习作。于是我们便有了选编学生优秀习作的想法。文学院郭建勋院长一向非常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湖南大学本科生习作选》丛书的构想逐渐成型。该丛书拟精选湖南大学本科生的优秀作品结集,分学术论文、读书报告、文学习作、调查报告等专辑,按年度出版。丛书旨在展现湖南大学学生在学术科研及文学创作方面的良好素养,提供社会了解他们的一个窗口。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发表的平台,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本辑的选编事宜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由丛书主编郭建勋院长确定选编原则和体例以及大致篇幅,具体工作则主要由我完成。

本书作者主要来自文学院、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由原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合并而来)、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等院系,既有文科学生,也有理科学生,涵括了2003级~2008级等年级。因为学术各有专攻的原因,他们整体创作才能上的差别和文字功底的高下是明显的。从近千份学生习作中挑选出不足百篇来出版,不能不说是一件极耗体力和精力的事情。然而,阅读和感受不同的文字风格,感受着活力四射的青春,又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这些学生习作体现出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它们对当前的社会现实和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有很好的反映。其涉及的题材主要有:①校园生活及情感题材。包括校园生活、校园恋情、同性情感、情仇、兄妹恋等。如范楚晗的《飞扬的青春》写大学生军训生活。李咭的《十八岁,那一抹明媚的蓝》写校园情感。张琪的《没有人可以永远十七岁》写高中生的学习和情感。王稀楠的《谜猜》写高中生简单而朦胧的情愫。张雅薇的《璎珞,琉璃》借情爱写出了较为复杂的人性。陈春圆的《遗失的“蓝色海洋”》写校园病人与恋人。吕巧勤的《那年,他们在路上》将笔触指向高考落榜者。吕悦的《我们总在夏季分离》关注互联网和中学生活。②金融危机以及金融题材。如敖加乳的《瘟疫》以一个职业女性的遭遇和感受写当前的金融风暴。③独生子女以及超生子女的成长题材。展潇的《董是一株草》涉及超生子女的抚养和独生子女的成长。曾洁的《爱在熙熙攘攘时》写地球人口超载问题。④校园兼职题材。如孙博的《在拉面上行走》写大学生在拉面馆做兼职的经历。⑤科幻题材。蒙昌耀的《变天》写人类的生存,人类与大自然的冲突。⑥悬疑侦探题材。张潇颖的《天鹅绒之暗》充满悬疑,内容耐人寻味。⑦历史侠义小说:张亭钰的《云上谣》和郭宇彤的《且把酒浇》以及黄轶轩的《逃婚》将历史、侠义和情爱进行了巧妙结合。⑧婚姻家庭题材。王雪婷的《沐夏》涉及亲情和再婚。刘潇潇的《伤痕》涉及亲子鉴定、吸毒以及二婚。曹梦的《死了不止一次》写亲情的变异。汪小旭的《长街夜未央》写复杂人性。⑨网络游戏题材。菊小七的《Mr.X》借网络游戏情节创作小说,深入玩家、网管内心,别出心裁。⑩职业和规划题材。杨琼的《30度,阳光灿烂》直指职场规则。王正印的《忠诚》写大学生下乡。⑥改编诗词。王晓芸的《桃仙桃妖》改编古典诗词。

挑选出来的这些习作的文字或许并不老练,但真挚的感情充盈其中。从行文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写作或多或少地受到课外阅读的影响,有同学在作品后记中直接指出了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篇幅所限,本书所只选编了部分习作,尚有其他许多佳作,且待下次入集了。

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湖南大学一直有着优质的生源,学生们普遍有着较好的综合素质。他们思想活跃,观察敏锐,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焦点,喜欢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试图作出自己的解答。习作题材的多元多样,可以体现出这些大学生的广阔视野。作品风格或明快,或哀伤,或深沉,呈多样化色彩。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性格的多样,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正逐渐告别中学时代的简单,慢慢变得成熟。

写作素养到底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所必备的素养,还是所有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基于不同的理念,出现了大学语文、写作、阅读与写作等不同名称的课程。写作课程以及与写作相关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直是湖南大学的常设课程。基于对大学生写作素养的充分重视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自2006年下半年起,湖南大学创造性的将大学基础写作课程设为通识平台课,要求所有的本科生必须修习。文学院承担了该课程的讲授任务,并立即组织教师编撰了适应需要的通识教育教材《大学基础写作》。几年实践,收效良好。

写作是一种技术,凡技术皆可学而得之。当然,资质好坏影响技艺高低。因此,可以说,对写作的重视程度决定写作能力的高低。就笔者的从教经历看来,抛开兴趣的因素,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文科生特别是中文、新闻以及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写作能力比较重视,他们经常练笔,所以写作技能一日好过一日。而理科生疏于动笔,所以往往提笔忘字,辞不达意。可是,在社会生活中,又有哪些地方不需要用到写作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项目的总结,科研成果的发表,无一不用到写作。

文无定法,然作文却有法可循。应用文格式固定,容易写作,但如果不懂得其规则,同样无法下笔。审美性文体虽然重技巧,但若勤于练习,积极学习,自然熟而生巧。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和电脑的普及,写作已经成为一种如吃饭饮水一般日常性和便捷性的行为。然而,也不应该忽视,充斥在网络上的海量垃圾文字。这些文章生造字词,语意含混,文法不通。如果不加以疏导,将是十分危险。大学生无疑是网民的重要主体。他们的积极作用无法估量。如果能够通过大学基础写作课程的开设,传授他们基本写作技能,规范他们的写作行为,并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写作意识,则功莫大焉。

人不单单有物质的需求,也还有精神的需求。并且,物质生活越发达,精神需求也会越高。文学艺术作为精神食粮,在现代的生活中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兴趣如果得不到好的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而潜能若不能激发,时间久了也就变成了废能。对写作才能而言也同样如此。倘若不是布置作业下去,强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上交原创的文学作品,很难想象在一个50人的班级会有50篇习作上交。实际上,这些并非完全凭兴趣而创作的作品大都有可读之处。有些同学甚至在作品的后记中说,感谢老师,感谢写作课,让自己得以把久压在心里的故事终于变成了文字。

当然,并非要让所有的人都成为诗人或者小说家。也正如柏拉图要把一部分诗人逐出理想国,因为并非所有的作家都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但是,不可否认,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学生们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表达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也增强了。

目前,小学生作文以及中学生作文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市场。它们有固定的读者、作者以及采编人员。而大学生作文,则是一片待开垦的土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变化其实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然而,人的成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期待大学生一夜之间长大成人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必要。大学生又是最富有激情,精力最好的一群人,故他们在专业学习之余还需要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不可能所有大学生都喜欢写作,但好发议论的确是他们的特点。事实上,的确有许多同学在写作,每年都会有不少同学向老师询问适合大学生投稿的刊物。在各高校,文学社团不少,学生的自办刊物也不少。湖南大学文学院有《文泉》杂志,由学生自写自编,定期出版,湖南大学还有《湖大青年》、《湖大印象》等刊物。很显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于是有了学生网站和网刊,如湖南大学的爱晚红枫、望麓自卑等。这些网站的人气都非常旺,它们成为学子们课余的重要栖息地。及新浪、网易、腾讯等各大网站推出个人博客之后,有很多同学立即申请并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博客。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发表文章的阵地无疑有足够多了。只是,往深层分析,这些阵地都明显面临着两大不足:其一是没有官方的身份,第二是受众太少。

就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不单单是大学生作者较少受到关注,也不仅仅是相关刊物的有着巨大的缺失,校园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在很长时期内不能够得到重视。然而,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却可以看到,大学生正是其中的重要主角。鲁迅在读大学期间弃医从文,甚至一度做着专职文人。期间,他办《新生》杂志,遍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他日后写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新文学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誉为新诗代表作的《女神》就是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期间完成的。冰心、丁玲、庐隐、郁达夫等人开启文学之路时也都是在校学生。他们创作了不少校园题材名篇,例如,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张资平的《约檀河之水》,庐隐的《蓝田的忏悔录》等。不仅如此,现代文学史上很多名作都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如鲁迅的《伤逝》、《孔乙己》,巴金的《寒夜》等。

市场经济兴起以后,精明的出版商发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于是有韩寒等人被推出。校园文学市场领域也由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可是,回头去看,有理由相信,假如这些少年作家能够接受系统的大学教育,其后劲应该可以更足一些,其作品也应该更有表现力一些。假如有相应的培养土壤,就可能不仅仅只有一个韩寒出现,而可能有一批的韩寒出现了。

编书是一件很费时间很费精力的事情,曾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了,但一读到这些漂亮的文章,我的劲头又上来了。在成书过程中,各班班干部帮忙做了不少的联络工作,如文学院的陈晓晖、张琪、陶慧等同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的张碹、孙日鹏、刘德睿等同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的杨雪峰,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贺登博等同学。文学院的王晓芸、王雨楠、刘亚丽、徐雅婷、尹文芳、唐一鸣、肖伶俐、谢茜茜等同学还帮忙做了一次文字校对。青春是充满激’Nfn活力的,这从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来。可以说,正是这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使得大学校园常年充满蓬勃朝气。

平心而论,本书中的某些文字的确显得稚嫩,某些小说的情节的确显得比较粗糙,缺乏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望读者能以挑剔的眼光去阅读,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

这是《湖南大学本科生习作选》系列书中的第一本,《中庸》有言:“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有理由相信,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精彩呈现给读者;从这些集子中,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闪光点。若干年之后,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真的成为了作家。但实际上,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湖南大学的学子们,他们更多的将成为各行业的专家、科研人员或者技术骨干。可以预想,无论他们以后身处何方,这些习作都将是值得他们终身回味的足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栋梁,倘我们这帮教书匠们能够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当然是最可欣慰的事情了。

陈伟华

2010年2月初稿;201@年10月定稿

目录

诗歌

执手/陈晓晖

碎忆/陈果

找梦的孩子会跳舞/郭韧梅

路/李武林

风霜雨雪/李欣

温柔的陷阱/刘绍凤

忧郁的风/罗晓舞

江夜/彭薪羽

栖居那一片绿(外一首)/王维婷

杂谈十八/尹穗光

天葬/张璐

不知道/张明阳

迷失/赵心如

我的唯一/周卫

散文

Colorful Days/笔岸独歌

生命的启示/陈登奇

舅舅/陈鸿儒

爱情COFFEE/陈梅芳

高考半年后/陈炜

缅怀“五四”/戴诗成

飞扬的青春/范楚晗

思归/胡邦建

秋——一颗沉睡的古莲/李玉凡

我的小城/马雪莹

游走的瓢虫——凤凰游记/邱月

再见,志翔/山谷百合

水色边城/陶慧

回忆/王睿

文学青年/王馨竹

梦在陕北/王雨楠

女孩要什么/韦艳洪

怀念会宁二中/肖万强

常德散记/尹文芳

我和老家爷爷的数学运算/张洁琳

又到分岔的路口/张倩茹

戏剧

湖大才子/刘德睿

阿福进城之“非”来横福/马跃辉

我的班长我的班/刘纯

小说

占位的故事/Bada

米可和美夏/YOLANDA

瘟疫/敖加乳

死了不止一次/曹梦

想着紫砂壶里的那杯茶/曹志林

遗失的“蓝色海洋”/陈春圆

家有九子/陈娜

弦嗟/程光锦

述梦/戴天一

梦回萧梁/段婷婷

繁华落尽/萼木韦华铧

黑皮和白秋的故事/方凯

且把酒浇/郭宇彤

云淡风轻的日子/韩平

逃婚/黄轶轩

天蓝/简单

Mr.X/菊小七

旋律依旧/君君

离落/黎伫寒

十八岁,那一抹明媚的蓝/李皓

阿歌的故事/林贝

无题/刘婷婷

伤痕/刘潇潇

那年,他们在路上/吕巧勤

我们总在夏季分离/吕悦

猫/罗颖妍

小心手机/梅天一

变天/蒙昌耀

被告之/彭一帆

分身术/秦简

在拉面上行走/孙博

庄户人家/唐纪男

隔离/田开展

长街夜未央/汪小旭

梆子的故事/王蕊

谜猜/王稀楠

桃仙桃妖/王晓芸

沐夏/王雪婷

忠诚/王正印

一次急诊/无痕

星潮弄影(节选)/汐颜

结局,变了/肖伶俐

失语时代/谢茜茜

幸福迟到了/谢田洋

一条狗的故事/朽木

友达爱/徐雅婷

30度,阳光灿烂/杨琼

一张SIM卡/杨雪峰

爱在熙熙攘攘时/曾洁

萱是一株草/展潇

那时 那村 那人/章娟

没有人可以永远十七岁(节选)/张琪

梦一场/张婷婷

天鹅绒之暗/张潇颖

璎珞,琉璃/张雅薇

云上谣(节选)/张亭钰

后记

序言

当下中国的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几乎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课题、科研经费、成果获奖,以及所有能使学校排名靠前的各种硬性指标上,殊不知如此做法实际上背离了高等学校最基本的目标,那便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衡量一所大学的价值和成就,科学研究、文化创造固然重要,但能否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才是最核心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既是大学的目的,也应该是大学的本位,大学的一切规划与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设计并选编了《青春飞扬的日子——湖南大学本科生习作选(第一辑)》,交由学校出版社正式出版。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本科学生的写作能力,并给他们提供一个抒写真情、展示才华的平台。

本书所选诗文,均来自湖南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所开的通识课程——大学基础写作的学生作业。这门课程当然也涉及多种应用性文体,但最能表现性灵,最受青年学生喜爱的还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审美性文体。而承担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彭彩云、陈伟华、胡辉杰、杨建华、刘涵之等老师,也大多是近年毕业的文学博士。师生的共同兴趣,决定了本书的内容。于是,在上述各位老师尤其是陈伟华君的具体组织下,选编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和推进。经过一年多的选编、修改、删减、编辑,终于形成了这部洋洋四十万字的作品选集。可以说,这部书既凝聚着湖南大学各专业本科同学的心血,也是各位任课老师辛勤工作的成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心灵的表露。尽管本书中的某些作品,或许因出自年轻的本科学生而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尤其是在表现生活和思想方面可能显得稚嫩,但毫无疑问地饱含着热情和真诚,是作者们的“用心”之作。而本书作为他们青春岁月的记载,热情、真诚和用心比什么都重要。我因此对此书的出版充满期待,也希望读者诸君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它。

是为序。

内容推荐

郭建勋主编的《青春飞扬的日子》为湖南大学2009年本科生优秀文学习作选集。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部分。题材主要包括校园生活及情感、悬疑侦探、历史武侠、婚姻家庭、网络游戏等。可视为高校校园文学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方面的象牙塔生活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可视为一本关于青春的书,《青春飞扬的日子》记录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足迹。

编辑推荐

《湖南大学本科生习作选》丛书拟精选湖南大学本科生的优秀作品结集,分学术论文、读书报告、文学习作、调查报告等专辑,按年度出版。丛书旨在展现湖南大学学生在学术科研及文学创作方面的良好素养,提供社会了解他们的一个窗口。

《青春飞扬的日子》为《湖南大学本科生习作选》丛书第一辑,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部分。题材主要包括校园生活及情感、悬疑侦探、历史武侠、婚姻家庭、网络游戏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春飞扬的日子(湖南大学本科生习作选第1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建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39549
开本 16开
页数 3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4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62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9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