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六大悬案;将相六大悬案;宫闱六大悬案;美女六大悬案;社会六大悬案……《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作者向飞)以流畅的文笔、生动的语言,带您走进大明王朝,揭秘帝王、将相、宫闱、美女、社会、文化诸多领域那一个个扑朔迷离、精彩纷呈的千古悬案……
图书 | 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 |
内容 | 编辑推荐 帝王六大悬案;将相六大悬案;宫闱六大悬案;美女六大悬案;社会六大悬案……《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作者向飞)以流畅的文笔、生动的语言,带您走进大明王朝,揭秘帝王、将相、宫闱、美女、社会、文化诸多领域那一个个扑朔迷离、精彩纷呈的千古悬案…… 内容推荐 《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的作者是向飞。 《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收录了明代“伟哥”悲剧;游走在帝王将相间;桃花扇的下落;《李氏家谱》见真情;沈氏家族败落之谜;神奇诡秘的裸体奇闻;张献忠“屠川”质疑;“史”里求真等内容。 目录 一、帝王六大悬案 1 朱元璋:大杀功臣之谜 牧童,沙弥,皇帝 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胡惟庸之死 顺藤摸瓜剿“奸党” 斩尽杀绝的蓝玉案 朱元璋嗜杀之谜 2 明仁宗:暴卒之谜 从燕王世子到大明太子 从大明太子到大明天子 嗜欲过度说 弑父篡位说 3 建文帝:失踪之谜 阖宫自焚说 不知所终说 “天下大师”之谜 狮山更比燕山高 建文遗踪种种 4 明英宗:夺门复辟之谜 土木堡之变 廊王之立 夺门之变 两点疑问 5 正德帝:荒乱之谜 “豹房”里的荒唐帝王 “威武大将军” 武宗之死 他是昏君吗? 6 崇祯帝:亡国之谜 兵临城下 崇祯测字 崇祯之死 死于何处? 是否亡国之君? 二、将相六大悬案 1 刘伯温:死因之谜 从仕元到反元 东张?西陈? 结怨与见疑 刘基之死 死因之谜 2 方孝孺:“灭十族”之谜 “正学先生” 削藩的后果 人间惨剧 舍生取义,还是愚忠? 3 张居正:死后清算之谜 首辅之路 一个成功的改革家 “夺情”风波 身后荣辱万万千 死后清算之谜 4 袁崇焕:被杀之谜 第一大败笔 第二大败笔 袁崇焕之死 冤,还是不冤? 5 吴三桂:降清之谜 冲冠一怒为红颜 为君父报仇,还是为己保位? 假降,还是真降? 6 史可法:民族英雄形象之谜 扬州十日 英勇就义,还是不知所终? 民族英雄,还是误国庸臣? 三、宫闱六大悬案 1 明成祖:生母之谜 马皇后说 元顺帝妃子说 硕妃说 2 郑旺:妖言案之谜 明孝宗的一夫一妻制 案情始末 几点质疑 3 壬寅年:宫变之谜 “大礼议”风波 骇人听闻的“宫变” 扑朔迷离 4 明宫“伟哥”:红丸案之谜 “红丸”遗风 梃击案 明代“伟哥”悲剧 “红丸”风波 “红丸”余话 5 魏忠贤:擅权之谜 入宫 升迁 专权 屠杀东林党 从个人崇拜到碎尸万段 6 崇祯太子:真伪之谜 甲申之变 北京太子案 南京太子案 两太子后话 四、美女六大悬案 1 陈圆圆:归属之谜 公子无缘 游走在帝王将相间 魂归何处? 隐居贵州说 2 柳如是:死因之谜 相府下堂妾 颠踬在婚姻的道路上 倾城之恋 国破之后 是殉情,还是被逼自杀? 柳如是后话 3 李香君:“桃花扇”之谜 初登媚香楼 梳栊 桃花扇 三种结局 桃花扇的下落 4 董小宛:结局之谜 水绘园的女主人 从名妓到贤妾 朦胧生死朦胧诗 无谜的董鄂妃 5 李岩、红娘子:有无之谜 李岩、红娘子传奇 李岩是“乌有先生”吗? 早有知情辨是非 红娘子其人其事 《李氏家谱》见真情 6 童妃:真伪之谜 “福禄宴” 朱由崧登基 童妃案 真假童妃说 真假福王说 五、社会六大悬案 1 沈万三:富甲天下之谜 沈万三财富传奇 沈万三“元人”考 “聚宝盆”的传说 何以富甲天下? 沈氏家族败落之谜 2 万历朝:“妖书”案之谜 “国本”之争 第一次“妖书”案 第二次“妖书”案 3 倭寇:犯边之谜 倭寇之灾 胡宗宪和戚继光 “倭寇”新论 新论,还是谬论? 4 天启:灾变之谜 一次惨绝人寰的灾变 神奇诡秘的裸体奇闻 众说纷纭,疑团未解 5 李自成:生死之谜 九宫山遇难说 九宫山遇难质疑 隐居夹山寺说 隐居夹山寺质疑 6 张献忠:“屠川”之谜 血泪斑斑话“屠川” “正史”如是说 “洋证人”目击记 张献忠“屠川”质疑 六、文化大悬案 1 文字狱:历史真相之谜 “作则”与“作贼” “名人”的浩劫 文字狱的起因 质疑者云 “史”里求真 2 南北榜:糊涂案之谜 明朝的科举制度 “黄榜”风波 不屈的刘三吾 南北榜糊涂案 朱元璋糊涂吗? 3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明成祖的壮举 万历年间焚毁说 毁于明末战火说 殉葬说 4 《水浒传》:作者之谜 施耐庵说 罗贯中说 施耐庵、罗贯中合撰说 集体创作说 5 唐伯虎:风流才子之谜 跌宕人生 “秋香”之谜 并非“风流才子”说 “风流才子”之确证 6 李赞:“思想狂人”之谜 战斗在麻城 《焚书》和《藏书》 “中国第一思想狂” 李贽之死 试读章节 元末灾变,群雄四起,刘福通、芝麻李、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还有方国珍、陈友定等等,一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虎视眈眈,逐鹿中原。十几年的南征北战,终于让朱元璋这个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放牛娃、小沙弥,跃上了权力的顶峰! 时乎?命乎?——人们对朱元璋的成功之道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探讨。 有人说,他出身贫贱,深知民间疾苦和社会弊端,他的部下攻城略地之后,不妄杀,不掳掠,大得民心。自古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人说,他从士兵、九夫长做起,直到元帅,深谙行伍之道,既有运筹帷幄的指挥才能,又有坚毅果敢的人格魅力,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审时度势,量力而为,所以每战必胜,每攻必克。 还有人说,成功的英雄后面总有一位坚强的女性,站在他后面的就是在民间广有盛誉的马皇后马大脚。马皇后有胆有识,深明大义,不只在危难中每见真情,而且在团结将士、调协君臣关系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如果仅是以上几点,则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朱元璋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他善于网罗人才,在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他们为夺取江山立下了赫赫功勋。特别是出生于濠州、凤阳一带的朱元璋的同乡们,更是对他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出生人死,承担了巨大的苦难和牺牲。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论功行赏,这些人理所当然得到了高官厚禄。据洪武四年(1371)统计,在朱元璋的家乡人中,封国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朱元璋除赏赐他们大量土地外,还颁有可以免死几次的铁券。其余在府、部、司、院中任要职者不计其数。这些人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声气相通、姻亲相连、威风显赫的权势集团,人们称之为“淮西帮”。 但是,好景不长,从洪武十三年(1380)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短短的十四年中,朱元璋大开杀戒,把所有的开国元勋、文武耆旧几乎杀了个精光。“淮西帮”土崩瓦解! 大屠杀,大灭绝,冤毒惨戚,叫后世读史者拍案惊奇,欷歔不已!人们不禁要问:是杀人者本性邪恶、忘恩负义、自食其言呢,还被杀者恶贯满盈、罪有应得、咎由自取7 第一个用来开刀的是胡惟庸。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投奔朱元璋,从最低的元帅府奏参做起,后历任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寺少卿。洪武三年(1370),因姻亲关系而受到李善长的提携,官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代汪广洋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颇得朱元璋宠信,常常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 胡惟庸聪明绝顶,但并非安分守己之辈。他利用宰相高位,独揽政务。臣下的奏章,他先行拆阅,对他不利的隐匿不报;官员的生杀升黜,他也常常不经奏报而独断专行。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教”(《明史》)。 这一切,朱元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 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所作所为深为不满,向朱元璋作了汇报。胡惟庸则唆使他的喽哕反告徐达,把事情搅成一团浑水。 这一切,朱元璋也看在眼里,仍是不动声色。 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招摇过市,坠马,死于过路的马车轮下,胡惟庸不问青红皂白,把那个马车夫杀掉解恨。事后,他心中惴惴不安,于是选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日子,准备了一套又一套的借口和说辞,向朱元璋诉说了他的失子之痛和悔恨之情。朱元璋仍是不动声色。半晌之后,才冷冷地说出了一句话:“杀人偿命。” 胡惟庸想用大量的金帛补偿死者以赎罪,得到的答复是‘不许”。 胡惟庸冷汗淋漓,这才知道陷入了灭顶之灾。据《明史》记载,他纠集了几个铁杆哥们,打算铤而走险,但也因势单力薄而迁延。 洪武十二年(1379),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入贡,胡惟庸竟隐匿不报。这件事被朱元璋察觉了,在他的追问之下,中书省把责任推给礼部,礼部则把责任推给中书省。朱元璋大怒,拘押了所有官员,穷追主事者,立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随后赐死。胡惟庸的好日子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人谋反,经廷审,也攀连到了涂节。涂节是首告,本可免死,但群臣认为:“节本预谋,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不可不诛。”(见《明史》)此次朱元璋‘从谏如流”。结果,胡、陈、涂三人及其家族被诛,牵连到此案的僚属、党羽、亲朋共一万余人也先后被诛。 其中,最为无辜的是宋濂。宋濂是明初大儒,曾为太子之师,编修《元史》,其孙宋慎因有“知情不举”之嫌,便被下令拘捕、下诏狱处死。此时宋濂已年过七旬,隐居浦江,也被锦衣卫抓捕至京,幸有马皇后极力劝谏,免死,被发配茂州,死于中途的奉节。 朱元璋并没有放下屠刀,‘胡惟庸案”也没有就此了结。 五年之后,‘胡惟庸案”又起,有毛响糖者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以及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与胡惟庸“通谋”,朱元璋如获至宝,先把此二人流放到崇明岛安置。 又五年,即洪武二十三年(1390),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别的罪名被捕,供出了当年胡惟庸谋反,曾派李存义、李佑向李善长游说。李善长知情不报,因此也是个‘胡党”。朱元璋早就想挖掉这根”淮西帮”的台柱子,借题发挥,以“(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同时问斩。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第一功臣”的李善长,也在皇帝恩赐的一条绳索下,结束了他七十七年艰难的行程。 与此同时,吉安侯陆仲亨的家奴也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爷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受此牵连的还有杨、朱亮祖,都是“瓜蔓抄”,被满门抄斩,直杀得血流成河,遍野血腥。 据统计,因受胡惟庸一案牵连而惨遭屠戮的达三万多人,绝大多数是出生人死的开国功臣和他们的家属,其中享有公、侯爵位的近二十人。 两年之后,还有一位靖宁侯叶异因“交通胡惟庸”而被补杀。此时距胡惟庸之死已是十多年了。P3-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向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60661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2 |
出版时间 | 2011-05-01 |
首版时间 | 2011-05-01 |
印刷时间 | 2011-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48.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