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海明等编著的《美德伦理学》尝试以美德与幸福的关系为轴心,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美德伦理学思想,构建一种客观必然,严密精确和能够操作的美德伦理学体系。
图书 | 美德伦理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王海明等编著的《美德伦理学》尝试以美德与幸福的关系为轴心,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美德伦理学思想,构建一种客观必然,严密精确和能够操作的美德伦理学体系。 内容推荐 20世纪60年代以来,脱离规范伦理学而企图独撑伦理学大厦的元伦理学开始走下坡路。代之而起的,一方面是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代表的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是反对规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之崛起。美德伦理学的呼声虽然越来越高,却一直构建不出自己的科学体系。《美德伦理学》尝试以美德与幸福的关系为轴心,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美德伦理学思想,构建一种客观必然、严密精确和能够操作的美德伦理学体系。 由王海明等编著的《美德伦理学》是北京大学立项教材之一。 目录 绪论美德伦理学是什么 /1 上卷 幸福 第一章 幸福概念 /11 一 幸福界说 /11 1 需要和欲望 /11 2 快乐和痛苦 /14 3 幸福与不幸 /18 二 幸福结构 /23 1 幸福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 /23 2 幸福的主观形式、客观标准和客观实质 /25 三 幸福类型 /28 1 物质幸福、社会幸福、精神幸福 /29 2 创造性幸福与自我实现幸福 /35 3 德性幸福与利他幸福 /38 4 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 /42 四 两种幸福概念:快乐论与完全论 /44 第二章 幸福价值 /48 一 快乐:善 /48 二 幸福:至善 /52 三 快乐和幸福:道德善 /57 四 快乐和幸福:人生目的 /61 五 快乐和幸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72 六 快乐主义 /76 第三章 幸福性质 /82 一 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82 二 幸福的真实性与虚幻性 /86 三 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3 四 幸福性质的两种理论:主观论与客观论 /97 第四章 幸福规律 /103 一 事实律 /103 1 强弱律 /103 2 久暂律 /104 3 先后律 /105 二 价值律 /108 1 折合律:各种幸福因某种量的不同而导致价值大小之规律 /109 2 等级律:各种幸福因性质不同而导致价值大小之规律 /114 三 实现律 /118 1 欲望:幸福实现的负相关要素 /118 2 才: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一 /120 3 力: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二 /122 4 命: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三 /124 5 德:幸福实现的统计性正相关要素 /127 6 欲、才、力、命、德:幸福实现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130 第五章 幸福规范 /133 一 幸福普遍原则 /133 1 认识原则:对幸福的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 /133 2 选择原则: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一致 /135 3 行动原则:求幸福的努力与修自己品德相结合 /137 二 幸福特殊原则 /138 1 争取自由:创造性幸福的正面原则 /138 2 消除异化:创造性幸福的负面原则 /141 3 争取自由与消除异化之原则 /142 三 幸福基本规则 /145 1 幸福意义规则 /146 2 幸福类型规则 /148 3 幸福选择规则 /151 中卷 良心与名誉 第六章 良心与名誉概念 /157 一 道德评价概念 /157 1 评价与道德评价 /157 2 具体道德评价与抽象道德评价 /160 二 良心概念 /162 1 良心定义 /162 2 良心结构 /164 3 良心类型 /165 三 名誉概念 /168 1 名誉定义 /168 2 名誉结构 /169 3 名誉类型 /170 第七章 良心和名誉的客观本性 /173 一 良心与名誉起源 /173 1 良心的直接起源与良心的目的 /173 2 良心的最终起源和原动力 /174 3 名誉的外在根源 /177 4名誉的内在根源 /179 二 良心与名誉性质 /182 1 良心性质 /182 2 名誉性质 /183 三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 /187 1 良心的作用 /187 2 名誉的作用 /191 3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之比较 /192 第八章 良心与名誉的主观评价 /197 一 良心与名誉的标准及依据 /197 1 动机与效果概念 /198 2 动机效果分别论: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 /201 3 良心与名誉评价依据的理论:动机论、效果论和动机效果统一论 /203 二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209 1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概念 /209 2 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证明 /211 3 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意义 /215 下卷 品德 第九章 品德概念 /225 一 品德定义7225 1 个性 /225 2 人格 /228 3 品德 /232 二 品德结构 /236 1 个人道德认识 /237 2 个人道德感情 /240 3 个人道德意志 /248 4 结论:品德可教与不可教之争 /252 三 品德类 /255 1 美德与恶德:两种美德之辨析 /255 2 一全德、五主德和八达德 /263 3 对待自我的品德与对待他人的品德:道德德性与非道德德性 /266 第十章 品德本性 /271 一 品德性质:为什么是道德的? /271 1 品德价值 /271 2 品德目的 /277 二 品德境界 /283 1 品德境界概念 /283 2 恶德境界 /284 3 美德境界 /286 4 美德他律境界 /287 5 美德自律境界 /289 6 无德境界 /294 三 品德规律 /296 1 德富律:国民品德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297 2 德福律:国民品德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302 3 德识律:国民品德与科教的内在联系 /307 4 德道律:国民品德与道德的内在联系 /312 第十一章 品德培养 /317 一 品德培养目标 /317 1 君子:品德培养基本目标 /317 2 仁人:品德培养的最高目标 /321 3 圣人:品德培养终极目标 /329 二 制度建设: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 /336 1 市场经济: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基本方法 /3336 2 宪政民主: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主要方法 /340 3 优良道德: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两因素的复合方法 /345 4 思想自由:培养国民品德道德认。识因素的基本方法 /3350 三 道德教育: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外在方法 /357 1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界说、起因与优劣之辨 /357 2 言教:提高个人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362 3 奖惩:形成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教育方法 /365 4 身教:形成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教育方法 /370 5 榜样:培养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375 四 道德修养: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内在方法 /382 1 学习:提高个人道德认识和形成品德所有因素的道德修养方法, /382 2 立志:陶冶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修养方法 /391 3 躬行:培养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修养方法 /399 4 自省:培养个人道德认识、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修养方法 /407 5 结论:两种品德培养方法——教育修养与制度建设——之关系 /414 后记 /41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美德伦理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海明//孙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9217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2 |
出版时间 | 2011-07-01 |
首版时间 | 2011-07-01 |
印刷时间 | 201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 |
丛书名 | |
印张 | 2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