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揭秘红楼梦背后的历史玄机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写什么?清初政治?曹氏家族?《红楼》谁在写?明朝宗室?清朝文人?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蔡元培对了?胡适对了?还是他们都不太对?

钟云霄编著的《揭秘红楼梦背后的历史玄机》澄《红楼梦》一个事实,还“曹雪芹”一个真相。层层揭开《红楼梦》的神秘面纱,全面解读隐藏在《红楼梦》之中的明朝宗室石涛、清朝文人曹寅以及明清之际风云变幻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玄机。

内容推荐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从它开始流传到现在,多少人为它痴迷,多少人花费了毕生精力研究它。但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到底说了哪些“荒唐言”?到底如何去解“其中味”?钟云霄编著的《揭秘红楼梦背后的历史玄机》将层层揭开《红楼梦》的神秘面纱,全面解读隐藏在《红楼梦》之中的明朝宗室石涛、清朝文人曹寅以及明清之际风云变幻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玄机。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到底是谁写了《红楼梦》?

 “曹雪芹”原是两个人,《红楼梦》原是两部书

 “脂砚斋”只是普通的红学爱好者

第二部分 吊明之亡:石涛与朱赤霞的《风月宝鉴》

 秦可卿的“荒唐言”与崇祯帝的“辛酸泪”

 应叹息(迎、探、惜)的“南明一梦”

 王熙凤影射何人

 空空道人与吴玉峰:石涛与朱赤霞的苦衷

 石涛在《风月宝鉴》中的难言之隐

 孔尚任曾为《风月宝鉴》定名

 自从两地生孤木:香菱与幼年石涛

 《红豆曲》:石涛对崇祯帝的缅怀

 《风月宝鉴》的本来面目

第三部分 大观园与主要人物的来源

 曹寅:身为满洲包衣,心许明遗诗人

 曹寅诗中的太虚幻境与大观园

 曹寅的诗友:“十二钗”的灵感源于明遗诗人

 曹宣之谜

 人问何处贾宝玉

 纳兰容若:贾宝玉的另一个原型

第四部分 曹寅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木石前盟:曹寅感叹自己的“终身误”

 《枉凝眉》与《洛神赋》:宝黛悲剧的真相

 贾元春与政治漩涡中的曹寅

 宝琴怀古,曹寅自况

第五部分 揭清之失:《葬花吟》与《芙蓉女儿诔》

 葬花:抹不去的“扬州十日”之痛

 绛珠还泪:林黛玉形象的变化

 《芙蓉女儿诔》到底是“谁”为“谁”写的

第六部分 曹寅笔下的石涛与朱赤霞

 石涛与妙玉“陷淖泥”之谜

 大观园中的三块玉:宝玉、黛玉与妙玉

 妙玉中秋联句续诗说了些什么?

 《对牛弹琴图》的困惑与金麒麟之谜

第七部分 “披阅十载"《红楼》出

 王熙凤是缝合《风月宝鉴》与《金陵十二钗》的线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不同意境

 《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

附录:红学史上一场有意思的争论

后记

试读章节

自从两地生孤木:香菱与幼年石涛

“自从两地生孤木”是太虚幻境中对香菱的判词中的一句。她判词的画是:一枝桂花,下面一方池沼。其中水枯泥干,莲枯藕败。判词为: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红学家们历来认为,香菱最后是被夏金桂迫害致死的。封建家庭中妾的地位低下,碰到丈夫娶了一房妒忌心强的正妻,妾就受罪了,受尽欺凌。《红楼梦》将呆霸王薛蟠娶了夏金桂后对香菱的迫害描写得淋漓尽致。画中的桂花意指夏金桂,当然枯败的莲花指的是香菱,因她原名英莲。判词中的“自从两地生孤木”,是作者用拼字法,拼出一个桂字。两地,地上有土,因而是两个土字,叠在一起成为“圭”字,孤木就是一个木字,木、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桂字。“香魂返故乡”意味着死了。因而判词就是说:从根到荷花用茎连在一起的香菱(英莲)都是香的,可是一生的遭遇实在令人伤心,自从桂(夏金桂)出现后,就把她虐待死了,她的魂只能回到故乡去了。

关于妾被正妻虐待的故事,蒲松龄在聊斋中写得不少,说明这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古代,是司空见惯的事。《红楼梦》中,大老爷们都有不少的妾,很多妾都一笔带过并没有多少描述。描写得较多的赵姨娘这个妾,除了被人看不起以外,并没有受虐待;平儿这个比妾还地位低的通房丫头,因与管家二奶奶的关系,还蛮受人尊敬。贾府里的不少丫头,把能做主人的妾作为l自己最好的出路,拉到外面去配小子是她们最不愿意的事。小说中写一个被正妻虐待的妾的故事,也很普通,为什么作者要那么慎重地把这事用诗、画提出来?再说这个夏金桂,她的上场,除了虐待香菱以外,没有其他作用,上场也很晚,为什么作者又要画上桂花,又要用拼字法来拼出一个桂字来,干吗那么重视?好像香菱的恶劣命运就在于天地间出了一个夏金桂!

再说这拼字法,我觉得也很勉强。两地成为两土?当然地上有土,可地上也有石子,也有草;地字包含一个“土”,但还有一个“也”啊!再说画面上已经有了桂花,桂花已经明摆在那儿,怎么还要用一个拼字法的哑谜去拼出一个桂字来呢?作者这样写是否既有点繁琐又显得思想贫乏?《红楼梦》的作者不应该如此。

对于“香魂返故乡”是说香菱死了,也值得推敲。按迷信的说法,人由灵魂与躯体两者组成,一旦阴曹地府的使者把人的灵魂捉去了,留在人间只有一个臭皮囊,人就死了。但一般描述中,灵魂出壳并不一定是人死了。“魂不附体”“魂飞魄散”常常是描述一个人受了极度惊吓时的情况;有时做梦也认为是灵魂出壳。如杜甫的《梦李白》中就有“……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去关塞黑。……”杜甫决不是说李白已经死了。

按迷信的说法,阴曹地府的使者把灵魂捉去后,要经过阎罗王的审讯,做过坏事的关到地狱去受罪,没做坏事的让他去投胎,没有听说是把灵魂送回故乡去的。否则,那些穷愁潦倒、客死异乡的人,死了可以免费回乡,倒真是大好事。生离死别,生离还有见面的可能,死别是最彻底了,不可能送回家乡去和亲人团聚。传说中只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望乡台”,被捉拿的灵魂只能在望乡台上远远地看看自己的家与家人号哭流泪。再说香菱三岁时就被拐子拐走,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不记得家乡在何处,不记得父母是谁人。只有读者知道,她的父亲甄士隐已经跟着疯跛道人出家去了,她的母亲,书上没说,可能也不在人世了;把香菱的灵魂送回故乡去干什么?

香菱是《红楼梦》里第一个出现的女孩儿,她的父亲甄士隐是《红楼梦》(严格讲,应该是《风月宝鉴》)中画龙点睛的人物。因为第一,他的名字说出了作者写《风月宝鉴》的笔法是“真事隐”的。第二,这个甄(真)家是被三月十五日的葫芦庙大火烧成一片瓦砾场的。三月十五日的大火暗喻甲申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殉国,明皇朝这个“真”家烧成了一片瓦砾场。第三,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释,对比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哀江南曲》,不但与《哀江南曲》一样描述了弘光政权败落后南京的惨凉景象,而且哀叹了在明亡清兴之际一些沧海桑田之变。

香菱是“真”家出来的一个孩子,她隐写了明王朝衰败后流落社会上的皇朝子孙。笔者在前面的文章《空空道人与吴玉峰:石涛与朱赤霞的苦衷》中,论证了空空道人应该是脱去僧袍穿上道装的大涤子、著名画僧石涛,吴玉峰应该是朱赤霞;香菱应该是隐写了石涛幼年的遭遇。这样来看香菱的判词与画面,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石涛原名朱若极,是靖江王朱亨嘉的儿子。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自缢于煤山,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福王政权覆灭;八月,靖江王朱亨嘉奋起自称监国,想救明朝于灭亡,但一个多月后,就被唐王朱聿键击败,次年被杀。桂林的靖江王府被摧毁,王子朱若极逃离靖江王府到全州湘山寺出家。

因此,香菱图册画中桂花指的是靖江王府的所在地桂林,“水枯泥干,莲枯藕败”的一方池沼隐示着被摧毁的靖江王府。至于判词,前两句很普通,不过是说香菱这样一个遍体散发着香气的人物,一生的遭遇实在令人伤心。问题是后两句,“自从两地生孤木”是使香菱有悲惨遭遇的原因,“致使香魂返故乡”是结果。

孤木,就是孤孤单单的一棵树,俗话说“孤木不成林”,孤单的一棵树是很难在自然界成活的。作者说的“孤木”到底指什么呢?而且还有两地生了孤木?最近我看到八大山人的画册,我才恍然大悟。通常画家画山水画,都是成林的树木,而八大山人却喜欢画孤木。选了他的两幅孤木画,如图所示。

八大山人就是朱耷,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的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这个署名看起来既像“笑之”,又像“哭之”,实际上说明他这个末代皇室碰到这样的时代,实在哭笑不得。他画的禽鸟,常常是白眼向人,画的花卉,常常悬在半空、无地可依,暗示明王室已经失去大地。因而他喜欢画孤木,一定有他心头的痛楚。看南明的历史,在第一个南明皇帝朱由崧被杀后,各地纷纷拥立明宗室后裔为帝。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十五日,唐王朱聿键前往福州监国,后被拥立为帝。几乎同时,浙江的反清志士于闰六月十八日,在浙江绍兴拥立了鲁王朱以海为监国,称为鲁监国。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也于当年八月,自立为监国。九月二十五日,朱亨嘉被隆武政权击败,次年被杀。这些明室后裔,不是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清朝,而是作“兄弟阋于墙”的斗争。这些不团结的现象,正像不成林的孤木。这应该就是八大山人多次画孤木的内心原因。石涛与八大山人同为明室后裔,同病相怜,石涛在定居南京后,与八大山人有过亲密来往。也许就是在八大山人影响下石涛才下决心洗涤自己满身的顾虑,将自己真实身份公之于众,脱去僧衣,穿上道袍,成为写《风月宝鉴》的空空道人。因而在作为自己幼年遭遇的影子的人物的判语上写上了“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样沉痛的句子。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两个不同地方的孤木政权后,自相残杀的悲剧就开始了,使得他不得不回到金陵(这个明王朝的故乡)来谋求生活了。

这就是我认为对香菱判词的最好解释。

P80-83

序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从它开始流传到现在,多少人为它痴迷,多少人花费了毕生精力研究它。但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到底说了哪些“荒唐言”?到底如何去解“其中味”?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却众说纷纭,始终得不到统一的看法。

我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工作者,一辈子在理论物理的文献中摸爬滚打。在阅读文献的时候,我总是要去找文献中什么是符合逻辑的,什么是违反逻辑的,一旦发现违反逻辑的地方,就如获至宝;因为抓住违反逻辑之处,就找到了一个课题,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可以得到一个研究成果。物理学的发展不就是这样在不断发现错误、改进错误中前进的吗?当电磁波的理论无法解释黑体辐射实验时,量子理论就出现了;当牛顿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时,相对论就出现了。

我觉得要探寻作者“满纸荒唐言”中的“其中味”,必须从《红楼梦》文本中去找,找出在脉脉温情、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存在着什么矛盾,有什么违反逻辑的地方。这与物理学论文不同的是:物理学中不合逻辑的地方源于作者的知识不够或认知上的错误;而《红楼梦》的作者却是有着难言之隐,他的不合逻辑处是故意留下来的,他希望读他书的人,最后能看到他的苦心,能从“荒唐言”中读到他的“辛酸泪”。

我读了我力所能及收集到的红学著作,发现我们的老前辈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吊明之亡,揭清之失”实在是一语中的,真正揭开了《红楼梦》之谜。我按着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的思路,分析《红楼梦》书中的谜团,陆陆续续写下了以下一些文章。

蔡元培先生是我们北京大学的老校长,可惜我生也太晚,不能亲聆蔡先生教诲。光阴似箭,转眼我自己也已经年过八旬,行将就木。假如真有一个永远不灭的天堂存在,我真想拿我这些文章去与蔡老先生讨论,我想蔡老先生一定会莞尔的。

钟云霄

后记

这些文章是陆陆续续写的,现在把他们集中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名下,这名字取自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

“吊明”不等于“复明”,“揭清之失”不等于“要推翻清朝”;因此《红楼梦》决不是什么“反清复明”的宣言书。

“吊明之亡”主要反映在《风月宝鉴》部分,这部分用非常隐晦的笔法,也就是所谓的以正反面看“风月宝鉴”的笔法,用表面上的风月故事隐藏了明朝灭亡的惨痛历史。因此我认为,这部分的作者必然是深感自己无力补天的明末宗室。大荒山抄录《石头记》的空空道人,第一个读(改、或参加写)此稿的吴玉峰,应该是石涛与朱赤霞的化名。石涛原名朱若极,是靖江王朱亨嘉的儿子。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福王政权覆灭;同年八月靖江王朱亨嘉奋起自称监国,想救明朝于灭亡,但一个多月后,就被唐王朱聿键击败,次年又惨遭杀害。桂林的靖江王府被摧毁,王子朱若极逃离王府,隐姓埋名到全州湘山寺出家,成为清初著名的僧侣画家石涛。若把甲申事变比喻为共工怒触了不周山,南明组织力量想恢复明室比喻为女娲炼石补天,则石涛正是被遗弃在青埂峰的不得参与补天的石头。朱赤霞也是明末宗室,曾是曹寅的幕僚,也是曹寅的好友。

“揭清之失”的内容是曹寅写的。所谓“揭清之失”主要是从自己的经历、自身的感触出发,对清朝入关前后的一些做法不满,不能言之于口,只能用文艺形式委婉地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1.以自己的感受,塑造了一个无可奈何伴君的悲剧人物贾元春,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元妃省亲”

一个贵妃要这样大规模地省亲,清朝没有,任何其他朝代也没有,情理上也不可能有。没有任何理由说,一个贵妃要回家探视父母几个小时(并没有在娘家过夜),还需要营造一个大花园,要置办戏班子,要置办小和尚小尼姑。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认为元妃省亲的场面反映了康熙的南巡,这是得到公认的。不管康熙的南巡在政治上、国家的管理上有多大好处,但却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四次接驾的曹寅深受其害。南巡总得要修建行宫之类,这就得花钱。例如,在清宫曹家档案史料中可以看到,在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时,降旨“命盐商修建宝塔湾之塔,并在宝塔西边建行宫”。命曹寅、李煦、李灿等捐助银两,查曹寅、李煦各捐银两万两,李灿捐银一万两……,这类事情不胜枚举,使曹寅落下了巨大的财务亏损。清廉正直的陈鹏年为了反对用增加赋税来为南巡费用筹款,差一点被砍了头。太监、侍卫等借南巡活动向地方官敲诈勒索,大发横财。而疲于奔命的曹寅有苦难言,只能用文字来描述这不合理的“元妃省亲”。

看!正月十五,元妃要来了,五鼓(即五更,天将明时)贾母等都已经按品大妆在等着了,可是元妃是戌初才起身。戌初是什么时候?是晚上7点到8点间!元妃什么时候回宫去呢?是“丑正三刻”,也就是凌晨2点45分,不到3点。满打满算,元妃省亲的时间最多不到8个小时。为了这8个小时的省亲,荣、宁二府连带近族人员全部总动员,忙了一年多的时间。贾家为这次省亲花费多少银子书中没有写,但花费的巨大可想而知,而得到的元妃的赏赐却是些什么“金玉如意、沉香拐拄、伽楠念珠、富贵长春宫缎、新书、宝墨、金银项圈”等等。省亲完了贾家筋疲力尽,书中说:“荣宁二府中因连日用尽心力,真是人人力倦,各各神疲,又将园中一应陈设动用之物收拾了两三天方完。”这样折腾人的浩荡皇恩,却让贾政说出这样感恩戴德的话来:“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同样折腾曹寅的南巡接驾,曹寅只能违心地歌功颂德:“为恭谢天恩事。伏惟皇上巡视东南,轸念下民,凡经过地方,蠲赋宥罪,欢呼载道。真唐虞之盛,再见于今。臣寅生逢盛世,已属庆幸,乃蒙天恩普惠,下及全家。臣寅母子焚顶捐麋,难以上报。惟有益矢犬马之力,仰副天高地厚于万一而已。”元妃省亲与曹寅接驾是不是如出一辙!

2.创造了一个极度厌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

曹寅置身于官场中,对当时满汉官员的派系斗争是熟睹的。清朝统治者为了既能利用汉族官吏的才能,又要防止汉族官员的民族意识,对满汉官吏之问的斗争是有意姑息纵容的。满族官员以统治民族自居,往往贪赃枉法,飞扬跋扈。而汉族官员是以文章进身,比较洁身自好。就以江宁知府陈鹏年事件为例,提出增加赋税来为南巡费用筹款的就是满族官员江南江西总督阿山。阿山因遭陈鹏年的反对而失去大捞一笔的机会,故而非要置陈鹏年死地不可。另外还有山西巡抚噶礼,满洲正红旗人,也是想尽办法捞钱,受到汉族官员福建巡抚张伯行的作梗。因张伯行与陈鹏年友好,噶礼迁怒于陈,想置陈于死地。他找出陈鹏年的一首诗,想制造文字狱。曹寅目睹满汉两类官员的斗争,极度厌恶满洲官员,虽然为了赦免陈鹏年的死罪,对康熙叩头把自己的头几乎叩破了,但自己还是被陈鹏年看不起,把自己看做是包衣下贱,也归入到满人一类中去。曹寅用作威作福的男人影射满人,以天真而具有文才的女儿影射汉人。因此他不但让贾宝玉喊出“女儿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而且在女儿面前口口声声称自己为“浊物”。他让史湘云告诫薛宝琴:“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顽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会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

3.用《芙蓉女儿诔》诉说了包衣世家的的痛苦

这种世袭的家奴制度很损害人的尊严。《红楼梦》里描写了很多年轻女奴,像鸳鸯、金钏等,这些女奴很多都是家生子,生下来就是女奴的身份。这些人不愁吃、不愁穿,但是没有人身自由,命运掌握在主人手里。晴雯是屈死的最重要的一个。男主人公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命运册子,第一个就是晴雯,她的命运画面是“水墨渲染的满纸乌云浊雾”。曹寅因祖先的被俘,使自己成为清朝皇室的家生奴才,曹寅面对康熙,口口声声自称为“包衣下贱”,心中的屈辱可想而知。

但这样一个“包衣下贱”的曹寅却受到明朝遗老的器重。康熙为了要笼络明朝文人,在康熙十七年,以修明史开博学鸿儒科为名,把遗老一百四十余名集中到北京。那时曹寅刚二十一二岁,已经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结识了很多又是老师、又是朋友的遗老诗人。像顾景星、杜齐这样不愿在清朝为官的著名的明朝遗老,对曹寅这年轻人很器重。顾景星与杜齐都为曹寅的诗集写序,并以历史上有气节的名人季札与曹植来比喻曹寅。

“满纸乌云浊雾”是不是象征了曹寅所见到的政坛上的乌烟瘴气?也象征了永远冲不破的笼罩在包衣世家头项的黑暗?描写了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奴正是在吐露自己内心像季札与曹植一样高贵,而现实中又是“包衣下贱”的屈辱?当然也可能包括一些与陈鹏年类似的汉族官员所受的屈辱,否则为什么在诔文中要写“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用被贬逐长沙的贾谊、被杀于羽山之野的鲧那样的人物来不恰当比喻晴雯?

4.让一个从扬州来的孤女林黛玉念《葬花吟》,悼念“扬州十日”中被屠杀的军民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曹寅在织造任上身居金陵、扬州等地,与许多汉族文人交往,对清军的这场屠杀肯定有不少悲愤的话题。改朝换代,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但攻破了一个城市,让士兵肆意地屠杀人民,而这样的屠杀竟延续了十天!这绝对是一桩极大的罪孽。因此林黛玉的《葬花吟》是《红楼梦》最明显的“揭清之失”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篇揭清之失的檄文。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研究它的既有专业的红学家,也有各行各业的红学爱好者。正像古时候因对《红楼梦》看法的分歧就要“挥老拳”一样,现在对《红楼梦》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各不相让,甚至相互谩骂。任何科学的发展都要肯定点点滴滴正确的,抛弃点点滴滴错误的。但红学的研究中却常常是“倒掉洗澡水的同时,把孩子也倒掉了”,正像胡适一句“猜笨谜”完全否定蔡元培先生的观点一样。

我这个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来发表一些对《红楼梦》的看法,希望能对理解《红楼梦》的“其中味”上有一点好处,不要被作为一盆脏水全被倒掉。

本书的能够出版,全仗北京大学的郭建荣教授的鼓励与帮助。在郭先生的介绍下,有幸得到《红楼梦》研究所的研究员王浞华先生的青睐,王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了序言,并向出版社推荐。

本人初写红楼文章时,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强先生的鼓励,本书的部分文章初稿,曾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熙中先生过目,蒙他指正了一些错误,特此对两位先生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揭秘红楼梦背后的历史玄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云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38917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2013292730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