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中国散文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启明,晚年改名遐寿,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运动时人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并从事写作。论文《人的文学》《美文》,新诗《小河》等在新文学运动中均有重大影响。所作散文,风格冲淡朴讷,从容平和。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 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立春以前》是周作人自编集之一,收入周作人散文经典作品三十三篇。
| 图书 | 立春以前/周作人自编集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周作人,中国散文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启明,晚年改名遐寿,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运动时人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并从事写作。论文《人的文学》《美文》,新诗《小河》等在新文学运动中均有重大影响。所作散文,风格冲淡朴讷,从容平和。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 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立春以前》是周作人自编集之一,收入周作人散文经典作品三十三篇。 内容推荐 《立春以前》收入周作人文章三十三篇,多作于一九四四年八月至一九四五年一月。谈文学的正经文章钩沉史籍、追根溯源,怀故人的感性之文淡然生死、真诚感人,而谈雨、谈送灶、谈和纸之美又归于闲适。正如校订者止庵先生所说,“此前各期散文的面貌在《立春以前》里几乎都有所展现,而又赋予新的也是时代的色彩,因而在周氏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目录 关于教子法 关于宽容 关于测字 关于送灶 雨的感想 医师礼赞 男人与女人 女人的文章 女人的禁忌 蚯蚓 萤火 记杜逢辰君的事 明治文学之追忆 广阳杂记 杨大瓢日记 寄龛四志 笑赞 大乘的启蒙书 杂文的路 国语文的三类 文学史的教训 十堂笔谈 苦茶庵打油诗 文坛之外 立春以前 几篇题跋 一 风雨后谈序 二 秉烛后谈序 三 文载道文抄序 四 希腊神话引言 五 谈新诗序 六 茶之书序 七 和纸之美 八 沙滩小集序 后记 试读章节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四,有《陆放翁教子法》一篇云: “放翁《寒夜》诗云,稚子忍寒守蠹简,老夫忘睡画炉灰。《新凉夜坐有作》云,砚屏突兀蓬婆雪,书几青荧莲勺灯,稚子可怜贪夜课,语渠循旧未须增。《冬夜读书示子通》云,简断篇残字欲无,吾儿不负乃翁书。《喜小儿辈到行在》诗云,阿纲学书蚓满幅,阿绘学语莺啭木,画窗流壁谁忍嗔,啼呼也复可怜人。其教子之主于宽也如此。就其集观之,其子才质宜于宽也。 《与建子振孙登千峰榭》诗云,二稚慧堪怜,犹赊志学年,善和书尚在,他日要人传。《浮生》诗云,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不用嘲痴绝,儿曹尚可传。《感贫》诗云,翁将贫博健,儿以学忘忧。《夜坐示子聿》云,学术非时好,文章且自由,不嫌秋夜永,问事有长头。《喜小儿病起》诗云,也知笠泽家风在,十岁能吟病起诗。《示儿》诗云,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不欲饮酒竟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灯下晚餐示子通》云,通子挟册于于来,时与老翁相论难,但令歆向竞同归,门前籍浞何忧畔。《闲居》诗云,舂寒催唤客尝酒,夜永卧听儿读书。《白发》诗云,自怜未废诗书业,父子蓬窗共一灯。《由南堰归》云,到家亦既夕,青灯耿窗扉,且复取书读,父子穷相依。《出游暮归戏作》云,莫道归来却岑寂,小儿同守短灯檠。《示子》诗云,老惫简编犹自力,夜深灯火渐当谋,大门旧业微如线,赖有吾儿共此忧。又云,儒林早岁窃虚名,自首何曾负短檠,堪叹一衰今至此,梦回闻汝读书声。《纵谈》诗云,高谈对邻父,朴学付痴儿。《忍穷》诗云,尚余书两屋,手校付吾儿。《即事》诗云,诗成赏音绝,自向小儿夸。家庭文章之乐,非迂刻者所能晓也。 又有《示子聿》诗云,雨暗小窗分夜课,雪迷长镜共朝饥。《书叹》诗云,偶然得肉思共饱,吾儿苦让不忍违,儿饥读书到鸡唱,意虽甚壮气力微。苦读之况如此。又《短歌示诸稚》云,义理开诸孙,闵闵待其大,贤愚未易知,尚冀得一个。知爱之能劳也。 P1-2 序言 一九四五年二月八日周作人日记云:“编阅《立春以前》,只有三四篇未收回,即可编成矣。”三月十四日云:“上午寄《立春以前》稿给太平书局。”一九四五年八月,该书由上海太平书局出版。本文三十三篇,除《关于送灶》(一九四四年一月)和“几篇题跋”中的《风雨后谈序》(一九四四年一月)、《秉烛后谈序》(一九四四年四月)和《谈新诗序》(一九四四年七月)外,均写于一九四四年八月至一九四五年一月,即(《苦口甘口》之后。 《立春以前》里“正经文章”多数是关于文学的,自《汉文学的传统》重新涉及这一问题以来,大约谈得最深入的了。尤其是《十堂笔谈》,与从前《谈龙集》范围大致相当,抑或更宽一些,既全面表述自己有关意见,也是如《我的杂学》那样的系统总结。《苦茶庵打油诗》虽是特殊样式,然为“忧生悯乱”而作,也是一种“正经文章”,而且从更深的心理层次反映了“正经文章”的写作动机。集中“闲适文章”,较之《药堂杂文》和《苦口甘口》比例要大得多,乃是继《药堂杂文》和《苦口甘口》中的“杂文”,上承《秉烛后谈》、《药味集》所属那一系统,至于《雨的感想》、《立春以前》这样纯然感兴之作,简直是回溯到《雨天的书》、(《泽泻集》的路数了。作为“续草木虫鱼”的《蚯蚓》和《萤火》,仍然是“赏鉴里混有批判”,而又增添一种象征意味,是周氏此类写作中新的因子。总之此前各期散文的面貌在《立春以前》里几乎都有所展现,而又赋予新的也是时代的色彩,因而在周氏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后记 《立春以前》是我的散文集之第二十二册。自民国十二年《自己的园地》出板以后,至今亦已有二十二年,算是每年平均出书一册,也还不多。但是这一册里的文章二十几篇,差不多全是半年中所写,略有十万字左右,那就不能说写得少了吧。这个原因本来也很简单,因为我从前说过,以看书代吸纸烟,近来则又以写文章代看书,利用旧存稿纸笔墨,随时写几页,积少成多,倏忽成册。纸烟吸过化为烟云,书看了之后大半忘记,有点记得的也不久朦胧地成了尘影,想起来都似乎是白花了的,若是做文章则白纸上写黑字,总是可以留存得住,虽然这本身有无价值自然还是一个问题。话虽如此,既然写下来了,如有机会,收集起来设法出板,那也是人情之常,以前的二十一册都已如此的印出来了,这回可以说是照例而已,别的说明原来是无须的,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写文章也已不少,内容杂得可以,所以只得以杂文自居,但是自己反省一下,近几年来可以找出两个段落,由此可看得出我的文章与思想的轨道。其一,民国廿九年冬我写一篇((日本之再认识》,正式声明日本研究店的关门,以后对于不懂得的外国事情不敢多开口,实行儒家的不知为不知的教训。其二,民国卅一年冬我写一篇((中国的思想问题》,离开文学的范围,关心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如顾亭林致黄梨洲书中所说,本国的事当然关切,而且也知道得较多,此也可以说是对于知之为知之这一句话有了做起讲之意吧。我对于中国民族前途向来感觉一种忧惧,近年自然更甚,不但因为己亦在人中,有沦胥及溺之感,也觉得个人捐弃其心力以至身命,为众生谋利益至少也为之有所计议,乃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凡智识阶级均应以此为准则,如经传所广说。我的力量极是薄弱,所能做的也只是稍有论议而已,却有外国文士见了说这是反动,我听了觉得很有意义,因此觉得恐怕我的路是走得不错的,因为冷暖只有自家知,有些人家的非难往往在己适成为奖励也。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立春以前/周作人自编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周作人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212370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1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23 |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6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185 |
| 宽 | 130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