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福祥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舞台上,马福祥是一位不可或缺的表演者。1930年,他由国民党安徽省主席转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全权处置起国家西部广袤的边疆与民族事务。

《马福祥》是回族历史人物传记的一部力作。作者王正儒所倡导的精神、意念,是温暖而向上的,这些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的命根子,没有了这个前提,中国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

内容推荐

《马福祥》是作者王正儒在多年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著名学者余振贵先生、著名作家石舒清先生分别作序。

《马福祥》中运用了最新的日记、电文、书信、时人报刊、回忆录以及重要的《蒙藏委员会公报》等,资料翔实,观点新颖。

目录

◎序章 平生识我不多人/002

◎壹章 生身

 ◆临夏·西乡·阳洼山

 ◆侠肝义胆的父亲马干龄

 ◆严师慈母韩夫人

◎贰章 人仕

 ◆河湟事变,组建义勇队效力朝廷

 ◆获得甘军统帅董福祥的信任

 ◆进京勤王,遍洒满门忠烈血

 ◆最后撤出京城的中国军人

◎叁章 君臣

 ◆在慈禧太后身边的日子

 ◆慈禧太后没有兑现的承诺

 ◆在塔尔寺为十三世达赖喇嘛解围

 ◆1912年,代表甘肃领衔拥护共和

◎肆章 戡乱

 ◆在马安良的排挤下远走宁夏

 ◆与同乡创办了甘肃第一家火柴厂

 ◆力促王德尼玛活佛心向祖国

 ◆堵截溥仪手中外流日本的国宝

 ◆马福祥挥泪斩“马谡”

 ◆携侄子马鸿宾平息三边匪乱

 ◆贺兰山里,追剿“伪皇帝”达尔六吉

◎伍章 峥嵘

 ◆成为甘肃地方军界之翘楚

 ◆向甘肃督军张广建发难

 ◆走马绥远,击溃昔日老对手高世秀

 ◆绥远都统任上无法解除的鸦片之乱

 ◆默许马鸿宾在宁夏随波逐流

◎陆章 隐忍

 ◆中国民航业第一任督办的作为

 ◆在血腥的较量中保全子侄

 ◆“愤青”儿子马鸿逵解救陕西名将杨虎城

 ◆在隐忍中找到了蒋介石

 ◆1926年,纳回族才女马汝邺为妾

 ◆在隐忍中看到了点点曙光

◎柒章 博弈

 ◆以血诚之心对待蒋介石

 ◆遣子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

 ◆帮助侄子马鸿宾升任甘肃省主席

◎捌章 进取

 ◆阻止日本军队借口进驻青岛

 ◆主政安徽的日子

 ◆倡导编撰《安徽通志稿》与提议规划黄山保护

 ◆他以安徽省主席的身份主持了蒙古会议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就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

 ◆《蒙藏状况》对边疆的忧思与呐喊

◎玖章 筹边

 ◆向蒋介石提交《兴办康藏航空之建议书》

 ◆马福祥倾情关照蒙藏教育

 ◆著名的康藏纠纷案爆发

 ◆马福祥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信

 ◆纠正中央与西藏地方往来信函用语

 ◆力荐南京政府册封九世班禅为“西陲宣化使”

 ◆主持公祭蒙藏委员会委员谢国梁

◎拾章 巅峰

 ◆积蓄人才,在北京创办西北公学

 ◆“北田南调”,帮扶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

 ◆捐款捐地,在北京扶植成达师范

 ◆开启民智,发起创办《月华》杂志

 ◆竭力办学,一生创办回族新式学校近百所

 ◆著书立说,弥合回汉之间的血肉联系

◎拾壹章 处世

 ◆马福祥的念旧以及固有的旧道德

 ◆马福祥的为人与处事

 ◆忍辱力荐马仲英帮助国民党统一新疆

 ◆深受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影响

 ◆《王阳明生活书》与他一生如影随形

 ◆摘录古人言论时时以警醒

 ◆马福祥《先哲言行类钞》中的智慧

 ◆一生温和的为人态度

◎拾贰章 亲情

 ◆马福祥对于儿子马鸿逵的培养

 ◆言传身教,培养马鸿宾跻身名将序列

 ◆马福祥要求子侄尽量不要走仕途之路

 ◆深刻影响了马鸿逵的民族观

 ◆马福祥对于孙子辈的教诲

◎拾叁章 谢幕

 ◆临危受命,马鸿宾出任甘肃省代主席

 ◆影响其家族命运的“雷马事件”

 ◆蒋介石为其出面营救马鸿宾

 ◆他停歇在1932年的8月

 ◆戴季陶和沙蕾眼中的马福祥

主要参考资料/412

后记/417

试读章节

◆1912年,代表甘肃领衔拥护共和

马福祥在西宁任职五年后,被陕甘总督长庚调往兰州,就任昭武军统领,率兵负责省城兰州防务。马福祥在西宁镇总兵任上不俗的表现,虽说并没有获得义兄小德张的褒奖,但却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注意。

此人是马福祥的半个同乡,曾在临夏任职的云南蒙自人杨增新。杨增新曾担任过临夏州官以及甘肃学台,与马福祥家族交情颇深。

瑞典人斯文·赫定对杨增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杨增新,差不多是过去时代的最后一个代表者,具有高度的中国伟大的旧道德、傲气和爱国心。他唯一的梦想是中国的统一。”

杨增新在就任新疆总督之前,任职甘肃,为人聪明、正直、不畏权势,为了解民间疾苦、民情。曾微服私访,对地方建设、教育,颇有建树。

马福祥的三哥马福寿是武秀才出身,但其为人并不自我珍惜,曾在临夏老家盘剥乡民,敲诈勒索;马福祥的妻哥也是游手好闲之辈,两人很快就勾结在了一起,为害乡里。

杨增新得知后,将两人拘捕,各打数十军棍,打得皮开肉绽。杨增新告诫二人:“要以马福禄、马福祥为榜样,如不再悔悟,定然处死!”从此,两人改过自新。马福祥得知杨增新铁面无私,甚是敬佩,并致书信以表感谢。

民国建元后,北洋政府命令杨增新就任新疆督军,他在当时知道马福祥在兰州处境不佳,于是盛情邀请马福祥前往新疆任职。同时,杨增新还电请袁世凯,将马福祥任命为阿勒泰护军使,帮助自己办理新疆政务。杨增新对马福祥说:“云亭,你为人正直、清廉、有智慧,可堪重用,将来可继我之后担任新疆总督。”

马福祥感谢杨增新的赏识与知遇之恩,但因母亲已年过八旬,不忍远离,于是婉言谢绝。

当年的杨增新也算是慧眼识珠。他认为,年轻的马福祥在他特殊的成长过程中有见识、有胸襟,可以成为自己不可多得的帮手。马福祥放弃了前往新疆发展的机遇,甚至一生都没有踏上过新疆的土地,而是沿着自己选择的方向毅然前行。这时的马福祥,还不满32岁,但在他的人生岁月中,已经经历过了太多的艰辛磨砺。

混乱的晚清时代中的他,体味到了国家的多难和人生的苦闷。他积极主动地应对着一切外来的狂风骤雨,他在进取中坚定着自己的意志。他明白要使事业成功,不但要有勇气,更要有忍耐和决心,春风得意,绝不是他人生的主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进入了一个王朝更迭的时期。革命党人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将推翻清王朝的战火燃遍了整个神州大地。辛亥革命星火燎原,各省纷纷通电响应。10月22日,陕西督标张凤翔攻占西安,宣布独立。消息传来,甘肃大震。前陕甘总督升允满腹愚忠,他在平凉提出甘军东征的口号,决定重新起用临夏旧有的回族力量,援陕“勤王”。

多事之秋,身在甘肃官场的马福祥静观时局。

升允、长庚等人认为,甘肃回族军人曾经在11年前的庚子国变中,曾抗击八国联军,保护圣驾来到西北避祸,11年后,甘肃回族军人同样也可以把圣驾接到西北来,暂谋偏安,徐图恢复。于是,他们梦想着清王朝灭亡的命运能够在甘肃、在西北军人的手中,实现奇迹般的改写。

升允、长庚力主由马福祥的“昭武军”担任进攻陕西的先锋,而静观时局的马福祥认为:“度专制必不久,共和必告成”,“甘肃财政困难,民生困苦,不宜再从事战争,目前的措施,唯有保境安民而已”。

为此,身为昭武军统领的马福祥索性躲回了临夏老家,为一年前去世的父亲马干龄守孝,并以此为托辞,迟迟不肯领兵出征。与清朝皇室有着别样情感的马福祥,在痛苦中艰难地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事实上,马福祥的亲家、甘州提督马进祥也极力反对甘军东征勤王,他说:“我在南方任职多年(曾任广西、广东提督),看清了目前的形势。这次民军起义,是革命性质,不是过去的一般性变乱,要慎重应付。”

再者,陕西革命党四大领袖之一的马玉贵,正是马福祥当年在西安行宫陪护皇室的邻居。马玉贵与马福祥颇有交情,与马鸿逵同读同嬉,如兄如弟,并且都为回族。得知甘军东征勤王之事,马玉贵也派人秘密前往兰州,与马福祥互通声气,报告时局与风向。

马福祥割弃皇室的抉择,是有一定缘由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马福祥奉命协助钦差大臣在西宁联合审过一场重大案件。

辛亥革命的前夕,西宁爆发了李旺、董腊匠夫妇、铁板道人为首的黄表会起义。铁板道人、董腊匠夫妇都曾参加过义和团运动,西宁人李旺在陕西潼关偶遇铁板道人后,萌生了反清起义之举。这位铁板道人能掐会算,卜人凶吉,深得李旺敬重。他们一同返回西宁后,拥戴一个叫十一岁的小孩当“皇帝”,积极发展“黄表会”会员。到了1911年的夏天,他们以丹葛尔为中心,在西宁地区发展会员10万人。李旺自封大元帅,董腊匠为太师,铁板道人为军师,决定于当年7月发动起义,先破丹葛尔,再夺西宁城。

董腊匠、铁板道人派人在西宁城墙上张贴着白纸宣传单,书写粗劣,文理不通,扬言要“扫清灭洋”,“杀干净穿洋装的读书娃娃”,并且指责“西宁大小官吏剥削多端,赋税繁重,刑法残酷”,他们要为老百姓“铲除世上魔鬼人渣子”,同时还加大迷信的宣传。

西宁城内的人们来来往往,争相观览,但大家大多看完后笑而了之。人们觉得,这只是好事者虚张声势罢了。

岂料,“黄表会”会员中有一个叫刘尕六的人,他却将这一机密透露给了西宁镇总兵张定邦。六月初一日,张定邦率领2 000名清兵,携带枪支弹药以及开花大炮,前去弹压。李旺、董腊匠夫妇、铁板道人临时组织起3 000人与清兵展开血战,打死清兵100多人后,终因难以抵抗洋枪洋炮,只好且战且退。最终,李旺、董腊匠夫妇、铁板道人被清兵擒获。

李旺、董腊匠、铁板道人被俘后,西宁镇总兵张定邦将捷报呈送至陕甘总督长庚手中。长庚闻讯后,大喜,急忙派出马福祥前往西宁,会同钦差大臣庆恕会审人犯。

审问这批人犯,是五堂会审,颇为严格。钦差大臣庆恕、总兵张定邦、西宁道胡孚骏、西宁知府廉兴、知县陈文旦一起上阵。结果,每次审问一轮下来,都要牵扯到一大批人。

马福祥到西宁后,说服钦差大臣庆恕,本着宽大的态度,将李旺、董腊匠处以监斩,但对从犯,都予以释放,既往不咎。当时的马福祥还获悉,当地很多无辜的群众被官府用严酷的刑罚屈打成招,造成冤假错案,牵连了许多无辜的百姓。面对这种情况,马福祥对无辜百姓宽大处理,不做追究。一时间,马福祥在西宁民间获得了很大的好评。

这次陪同钦差大臣庆恕会审,应该说对马福祥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结合南北此起彼伏的反抗声潮,已明显觉察到一个气数将尽的清王朝,一个遭逢王朝更替的时代渐渐迫近。只是,当时的马福祥尚不清楚,这股更为猛烈的致命风潮究竟会旋起于何时何地。

P67-70

序言

民国里的风景

余振贵

在我如履薄冰、甘苦自知的学术生涯中,是受到过方方面面鼓舞的。比如,我所著的《西北地区开发与向西开放》一书中,就曾较早提出西北穆斯林聚居区应实现“向西开放”的建言。若干年后,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的“中阿经贸论坛”在宁夏的开办,无疑是对我一介书生建言的回应与褒奖。

20年前,我肩负了哲学社会科学“八五”国家规划重点课题,开始了专著《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的写作。这本书,贯穿了盛唐至新中国成立前期,讲述了这漫长的千年时光中,一代代有着先赋身份、特殊信仰的人群,与历代中央政权相濡以沫、文明共生的关系演进史。课题结项以后,我开始感觉到了某些方面的遗憾。比如,限于当时文献资料的缺失,疏漏了对于马福祥等回族名人与民国历史的评述。当时的中央政权,赋予了这位回族官员以很大的信任,而这位回族官员,也能够竭诚国事,使“达赖贡枕中央,班禅来京谒见”。他积极主导内蒙古自治,为收回外蒙古失地而努力。这原本可以大书一笔的民国章节,却因为当年档案与文献资料的不足,而留下研究的遗憾。

现在,翻阅着宁夏回族青年学者王正儒所著的书稿《马福祥》,仔细读来,淤积心中的遗憾一扫而光。

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舞台上,马福祥是一位不可或缺的表演者。1930年,他由国民党安徽省主席转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全权处置起国家西部广袤的边疆与民族事务。

马福祥任职时间不长,但作为独到。在处置西藏事务上,马福祥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九世班禅相与往还,保持默契,促使他们誓心内向,并使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进一步趋于正常化;在处置内蒙古事务上,他组织召开盛大的蒙古会议,提出发展内蒙古实业、教育、垦殖、道路、医疗等诸多方面,力促其实现自治,“为他日收复外蒙古而努力”。

在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任上,马福祥更是积极大办蒙、藏、回少数民族教育,将边地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学子,安排到南京、北京、上海等高等学校读书,不遗余力地为边疆建设培植人才。对此,他亲历亲为,墨笔批卷,案无留牍。

正儒所著的《马福祥》,对马福祥在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任上的业绩,是有大量新鲜细节披露的。对这些细节的再认识,至为重要,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穆斯林积极的入世精神、浓烈的爱国情怀。

评价一个族群对国家的贡献,自然要以她最杰出的儿女为重要的参照物。民国时代的马福祥,让中央政权识见了这群有特殊信仰的群体爱国守土、卫疆爱国的积极主动性。当中央政权对马福祥这位回族人物倚重并赋予职责、权力时,他仍能以自己的学识、品行、威望,肩负起对国家的全局担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马福祥在短暂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任上,为后来者树立起了处置边事的榜样。

近些年来,学术界倡导“回儒对话”。而马福祥就是“回儒对话”鲜活而典型的践行者。就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使马福祥一跃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全局人物。当目击到国民政府中枢办事疲沓、作风涣散时,他曾率领张之江等人联名上书国民政府,要求在政治的干涉下,恢复必要的中国传统旧道德,以为施政保障。此外,他还与张之江在国民政府的会议上大谈提倡国术,但却均被人视为笑柄。正儒在这本书里,以文献档案为依旧,生动再现了这些场景。仅此两点,足见马福祥对于儒学的认可度、运用度之高。  正儒的著述中,也隐约谈及了马氏在当时官场上的诸多无奈。1939年7月26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即兴演讲:“中国有许多佛教、基督教、回教,可以说是汉民信仰的宗教,佛教不能称之为佛民,耶教不能称之为耶民,那回教也不能称之为回民……过去,我和马云亭(马福祥)先生谈过这个问题,他很明白这个道理,他以为中国的回教,多半是汉民信仰回教”。蒋公发表这篇演说时,马将军已经归真近七年。蒋介石谈到:他本人对“中国的回教,多半是汉民信仰回教”之说,出处来自于马福祥。他究竟是要借耆旧马福祥之口,陈述己见?还是马福祥当年真有斯言,我们不得而知,更不愿去歹猜当年的细碎。

1941年,在延安的共产党人出版了《回回民族问题》一书。全书论证了“回回是民族”、“回回问题是民族问题”,还深刻揭露了当时日本侵略者利用“回教民族说”推行“回教民族运动”,煽动极少数民族败类搞民族分裂主义,炮制“回回国”的阴谋。书中更是驳斥了蒋介石所谈的——听马福祥讲“回回是汉人信奉了回教”等观点。

极为有趣的是,与马福祥同僚共事的好友——国民政府大佬于右任、戴传贤以及学界名流唐文治等人,在马福祥的影响下,对于回回与回教的理解却是极为到位、使人为之振奋的。这些民国时代的耆旧大家,都是与回族相交相知的朋友。

正儒所著中的《马福祥》,是一个始终充满着矛盾的,甚至有些悲情的人物形象。这部著述中,传递给我的还有——马福祥更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忠实的积极践行者。

马福祥在南京国民政府肇建时的适时登场,他卓尔不俗的气度、纵横捭阖的手腕,为此时的中央政权,点燃了一束照耀西部边疆的火炬。“吾以边人治边事”,久经戎行,熟悉西部陆疆社会的马福祥,自信地成为了当时中央政府的“治边专家”。同时,他以一个少数民族优秀的儿子,印证了一个少数民族与国家浩浩荡荡的血肉定势。

为官一任,马福祥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惊喜。在书稿《马福祥》中,我看到了马福祥人生中两点凝成的主线——其一是反分裂、反侵略,寸土不甘让于外人;其二,身先垂范,大办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并且团结和聚合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前来投奔。

此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更能说明马福祥对民国时代的教育贡献。他所扶植的回族新式师范学校,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都曾派遣留学生赴阿拉伯国家留学。而这些学成归来的学子,大多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民国时所创办的《月华》杂志,宣传先进,大力倡导积极的爱国主义,影响了整个国民政府时代。鉴于此,今天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仍旧采用“月华”之名,重办《新月华》杂志,继续服务于社会。

1932年8月,马福祥患疾突然离世于赴京途中。这样一个人物的谢幕,我以为更是完美的前定。他避免了国共之间激烈的纠葛阶段,更为后来的我们留下了廓清他本质的诸多便利,至少剔除掉了不必要的臆断,从而让我们更容易从情感上予以接受。

积多年之努力,青年学者王正儒的《马福祥》出版了。他谦逊地告诉我,自己是在丁明俊等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出发,从而点滴获取资料,加以判断,历时数年完成的。逐章逐节读去,我能够感受到他所付出的努力。读完书稿,我分明能够体会到,马福祥与民国,仿佛都静静地躺卧在这本著述中。《马福祥》所讲述的,又岂止是马福祥本人?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窥视到那波澜壮阔的民国史;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马福祥是民国里的一道别样的风景。对于马福祥,正儒并非一味的褒奖和誉扬,也鲜明地提出了批评。限于篇幅,不做缀述。

《马福祥》是回族历史人物传记的一部力作。之所以称其力作,我认为正儒的著述中,所倡导的精神、意念,是温暖而向上的,这些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的命根子,没有了这个前提,中国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

马福祥一生中,对于清代初期学人刘介廉极为推崇。他曾个人出资刊印刘介廉《天方典礼》、解读其著《五更月歌》,广为传播。刘介廉是著名的伊斯兰经学大师,他同时深入研究佛学与道家经典,他把中国的传统哲学、阿拉伯的医学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哲学。马福祥与刘介廉,两人所处时代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等、贡献不一,然而他们在沟通回、儒思想文化上的卓识却有殊途同归之妙。

祝愿回回民族为我们的国家奉献出更多杰出的人才。祝愿正儒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绩。

是为序。

(作者系著名学者,回族伊斯兰研究专家)

2012年5月于京华

后记

马福祥一生的故事,就这么讲完了。

合上书稿的最末页,心绪仍是难以平静。电脑桌前的时钟,默不作声地指向了凌晨。时序已经迫近2012年的炽夏,据此整整100年前,马福祥携带子侄与僚属,从兰州来到了凋敝荒凉的宁夏,开始了对于宁夏的经略。

写作马福祥,于我而言,是一件自不量力的事情。通俗不失庄重,是我早些时候所预期的设想,无论如何,书稿已经结束,全凭专家和读者批评。马福祥,这位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一生波澜跌宕,身影留踪南北,动辄便会与那时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

马福祥谢世后,蒙藏委员会委员孙绳武先生曾字斟句酌地说出了这样一段评价语:“……民国十三年以前,马福祥的功业多重在西北,彼时先生仪是西北局部人物,自辞卸绥远都统以来,便不时到北平。后来北伐成功,先生追随革命,往返奔走,为国宣劳,先生以局部人物,竞一变而为吾国元老地位……非常之人,不世出。马福祥在我们回民中,为不世出之人……”

我发现,自己竞与孙绳武先生,有着近乎相似的观点。一段纸上的回望,让我百感交集。

大约是在十年前,读到了丁明俊先生所著的《马福祥传》一书,明俊兄客观平和,较为公允地书写并评价了马福祥的一生。这本书,写作难、出版难,但一经问世,却又被人称之为马福祥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毫无疑问,正是在那时起,更多的人才了解到回族里出过个马福祥。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因为喜好、学业、工作上的关系,我时不时便会得到一些关于马将军的资料。这些偶尔得到来的点滴资料,总会带给我一阵又一阵由衷地欣喜。比如,“马福祥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信函”、“甘肃八大委员致电马福祥”、“马福祥在京为甘肃灾民请愿”、“办理保送蒙藏学生来京就读札记”……

新鲜资料的不断浮现,给我们提供了马福祥和他所处那个时代环境的更多可能。

“甘肃八大委员致电马福祥”、“马福祥在京为甘肃灾民请愿”等数份电文和资料,告诉我们一个历史事实:中原大战结束后,马福祥与水梓等人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国民军治理甘肃时期的几年间,甘肃因为天灾兵乱,导致全省至少20¨。万人饿死、罹难。接到马福祥等人的报告后,南京国民政府欲调中央嫡系顾祝同入甘办理善后,但顾祝同借故推诿。马福祥在无望之下,惟与中央政府进行磋商,最终确定派遣其侄子马鸿宾就职甘肃省主席。马鸿宾将军接到南京国民政府调令后,迟迟不愿前往兰州就职,他以为此时的甘肃,若非中央政府巨额资本投入,难救其疾,而个人治甘亦难有成效。最终,在叔父马福祥的再三勒令下,马鸿宾临危受命,前往兰州,代理甘肃省主席,负责处置甘肃一切。

“马福祥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信函”等一些列档案资料,又告诉我们,马福祥奠定了民国时期黄慕松、吴忠信等大员在之后处置西藏事务的一切之基础;“办理保送蒙藏学生来京就读札记”,向我们分明讲述到,蒙古大会结束后,马福祥倾情办理蒙藏两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形。从而我们得知,马福祥不仅关心回族学生的受教育问题,还曾专注于蒙藏边疆两族学生的读书事宜……

马福祥谢世数年之后,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校长为将军写下了神道碑。斯时,唐文治先生双目已经全然失明,但他的心里却愈加的明晰。他说:“云亭公熟谙西北边事,益殚精竭虑,淬历教育,以树大同萌祉。于是,达赖贡枕中央,班禅委贽展觐,公之力也……公之德至厚且隆,而民未遍被其泽。”

对于一个过往人物的判断和总结,总是需要假以时日之后,再于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或聚焦。

于我个人而言,这段百感交集的回望,能够诱人深思,并让自己的心中盛满了感动。这种感动,却又不仅进发于对马福祥一生的写作上,他还始终洋溢在我寻常的工作与生活中。走在学术前辈的身后,我在求知与学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过孤独的感觉。

余振贵、陈育宁、杨怀中诸位先生,对我的学业向来关心颇多,给我这个后学热烈的鼓舞。在我写作本书的几年间,三位先生都曾在冗繁中予以悉心指导。余先生,更是在读完书稿后,慨然赐序。

感谢我的学兄丁明俊先生,是他为我在有意无意间开启了对于马福祥认识的大门。今日,当我继学兄之后,在完成了这同一题材时,深刻感受到学兄当年的艰辛以及难能可贵,我也更加明白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含义。在本书写作中,明俊兄给我颇多鼓励,并将自己多年收藏的珍贵照片奉献于我,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学术之余,我尚有文学方面的喜好。庆幸,和学术层面上的一样,在文学路上我所遇到的也皆是温良贤师。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石舒清、郭文斌亦师亦兄般的关注着我的写作。石舒清兄欣然作序,鼓舞我心。

我的父亲母亲,操劳一生,坚持生活在遥远的村庄里,仍旧侍弄着他们永远也分不开的庄稼。“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亲的坚韧、朴素,让我学会了宁静与坚守,更燃起我学习工作的热情与向上。感谢妻子周晶在生活和学业上给予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这里许多不曾感谢到的朋友,恕我不能一一提及,你们在我记忆的河流里,不会因为时光而暗淡。感谢人生路上那些砥砺人心的鼓舞。

王正儒

2012年6月于银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福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正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11959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5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4:08